本书在分析孔氏南宗多方作为及影响的同时,也展开了对浙西南区域史的研究。孔氏南宗文化作为浙西南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与特色在目前的研究成果未能得到很好的展现。因此,深入认识孔氏南宗文化的精神内涵及其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浙西南社会的区域特色和发展面貌。本书选择孔氏南宗这一切入点,结合浙西南区域内的社会、经济、环境、民俗与文化之嬗变进行系统研究,试图更好地把握浙西南社会变迁的深层原因。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以区域文化史为重要对象和内容,着重探究在孔氏南宗影响下,作为正统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在士大夫阶层以理念形式的展开及意义,了解作为以世俗化形象展开于民众阶层的精神风貌及其形成与发展的深层原因,在某种程度上揭开了衢州地区文化与社会在明清趋于落后的答案。
本书力图解决孔裔南迁后浙西南文化的发展形态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问题,主要以衢州地区为对象。衢州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却十分有限,与省内文化名城绍兴、宁波等地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在宋元之际尚不存在,但从明清开始就较为明显。因此,本课题旨在发掘衢州地方性文化资源,以社会与文化之互动为切入点,全面地探讨南宋以后衢州地区的文化状况与思想形态,不是单纯的文化史或思想史的意识形态化的术语解析,而是从更为宽阔的社会史的层面,揭示衢州地区文化的成就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孔氏南宗自南宋建炎三年(1129)孔端友率族人南下、寓居衢州、重建宗庙以来,迄今已有近900年的历史,不仅在孔氏宗族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而且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衍化为衢州地方文化与浙西南文化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并对浙西南的政治、经济、民风民俗等方面产生了不容低估的影响。本课题由此入手,采用典型个案考察与区域整体分析相结合的思维,力图突破个案简单列举和整体笼统叙述的思维模式,从区域环境来认识个案演变,又从个案分析来认识区域特征。
南孔文化是孔氏文化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环境下与浙西南地方文化不断融合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区域文化体系,既有着丰富的内涵,又有着鲜明的特色。从内涵方面来看,主要包括了四个层面:首先,孔氏南宗文化是一种宗族文化。它代表了孔氏宗族的一种发展形态。而且,由于孔氏宗族在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它已超越了一般的传统家族文化,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其次,孔氏南宗文化是一种地方文化,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浙西南地方文化的特色,反映了浙西南地区的人文传统和地域精神风貌。再次,孔氏南宗文化是一种政治文化。孔氏南宗宗族的历史演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地方政治乃至历代政权文化和思想政策的特点。最后,孔氏南宗文化是一种思想文化。孔氏南宗不仅是浙西南地方文化思想的载体,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传统儒家思想在南方地区发展演变的一种折射。
通过对孔氏南宗与曲阜孔氏宗族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到传统儒学南北发展的共性与差异。从特点与地位方面来看,首先,孔氏南宗文化是宗族文化,又超越了宗族文化,它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包括社会思想、生活和意识形态。其次,孔氏南宗文化是地方文化,又超越了地方文化。孔氏南宗是浙西南的孔氏南宗,也是浙江的孔氏南宗、南方的孔氏南宗、全国的孔氏南宗,在不同的文化层面,均有其相应的作用和价值。再次,孔氏南宗文化是传统文化,又超越了传统文化。孔氏南宗文化是在历史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在当代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中仍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积极的社会意义。
基于上述认识,本书的写作并不局限于对孔氏南宗本身的考察,而是从社会环境来认识孔氏南宗文化,又从孔氏南宗来分析相关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具体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关于孔氏南宗与浙西南社会的变迁,主要分析孔氏南宗与浙西南社会发展的内在互动关系及其特点;二是关于孔氏南宗与浙西南传统宗族,主要透过孔氏南宗分析浙西南传统宗族的历史演变和地域特征;三是关于孔氏南宗与浙西南文化的发展,主要结合孔氏南宗文化分析浙西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以及由此形成的发展机制。上述三个问题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此基础上较系统地揭示孔氏南宗与浙西南地区社会文化演变的互动关系。全书以六章内容对上述三个层面展开了具体分析。
第一章为“浙西南的生活世界及文化传承”。首先从区域内的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人文风貌两个层面切入,展现浙西南区域一体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其次从教育机构设立与民间讲学兴起、儒家文化向社会层面的渗透以及区域内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三方面为重点,着重阐述浙西南区域内的文化传承。本章具有铺垫作用,主要目的在于为更好地揭示孔氏南宗与浙西南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奠定基础。这种互动关系,首先表现为浙西南的生活世界和文化传承是孔氏南宗文化得以立足与发展的现实基础和人文环境,其次表现为孔氏南宗如何自觉地融入这样一种社会与文化环境之中,进而对区域内的社会生活及文化观念等方面产生相应的影响。
第二章为“孔氏南宗的符号特征与文化意义”。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孔氏南渡的原因、基本情形以及孔氏南宗的形成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着重揭示了孔氏南宗的符号特征与文化意义。由于孔子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以及圣裔的独特身份,孔氏家族、圣人后裔、孔氏南宗都成了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这种符号价值和文化意义具体体现在孔氏南宗与国家认同、孔氏南宗与社会记忆、孔氏南宗的迁移与凝聚作用等多个维度。历代王朝十分重视孔氏南宗的兴衰及其宗族事务,目的在于强化对儒家思想与国家的认同感,对社会记忆起到积极塑造和强化作用。同时,南渡以来,孔氏南宗也自觉地由庙堂走向民间,积极从事文化教育活动;由封闭走向开放,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定位,从而不断扩大其在区域内的社会影响。
第三章为“孔氏南宗的政治思想与政治活动”。主要探讨了孔氏南宗对传统儒家政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阐述了南宗士人的政治实践及作为。孔氏南宗族人继承和发扬了儒家学说中经世致用、修己以安人以及礼让治国的思想,强调教养在政治活动中的作用,注重政治举措的现实针对性,并以各种形式积极从事和参与政治活动。孔氏南宗士人中不少人在朝廷担任高官,或者在各地担任官职,都具有较为突出的政绩。其中,在浙西南任职的孔氏南宗士人从当地实际出发,通过加强教育、悉心抚化、维护治安等多种途径,为浙西南社会注入了强大的凝聚力。
第四章为“孔氏南宗的教育思想及文化教育活动”。着重分析孔氏南宗对孔子教育思想的丰富、完善与发展,并从族学教育、官学教育和书院教育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孔氏南宗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实践和作为。在教育思想上,孔氏南宗士人关注现实,注重应用,充分体现了“浙东学术”经世致用的精神,并且随着传统儒学的不断演进而不断进步。在教育实践中,首先是从族学的角度揭示孔氏南宗特色鲜明的礼义文化,其次从积极参与官学教育和书院教育两个角度,展示了南宗教育关注的重点逐渐由自我封闭的宗学族塾转向广阔的社会教育的历程,以及由此所透视的孔氏南宗对自身社会角色的重新定位。
第五章为“孔氏南宗的宗族活动及宗族文化”。在分析《钦定孔氏家规》以及南宗支派各家规、考察孔氏南宗家谱编修基本历史以及梳理孔氏南宗在敬宗收族方面所作所为的基础上,揭示了孔氏南宗的传统宗族形态及其文化特色。
第六章为“孔氏南宗与浙西南社会文化的演变”。首先从宏观上分析了孔氏南宗对浙西南社会文化影响的综合性与阶段性,揭示了其文化传承所透视的文化辐射力,其次着重分析了南宗教育活动与浙西南儒学演进的互动性、宗族文化的社会文化影响,最后分析了南孔文化影响下的浙西南地方官员的作为及影响,从而揭示了孔氏南宗与浙西南社会文化演变之间的互动关系。
上述六章内容可以归结为四个版块。第一章为第一版块,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社会生活以及人文特色等方面,揭示浙西南区域社会的总体特征及历史演变等基本情况。这是孔氏南宗立足于斯、繁荣于斯的社会文化基础,是揭示孔氏南宗与浙西南社会变迁互动关系的基本切入点。第二章为第二版块,通过对孔氏南渡等有关重要史实的梳理,从宏观上揭示了孔氏南宗的符号特征、文化意义及其历史文化影响。该版块在全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在浙西南区域总体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孔氏南渡所带来的历史影响,另一方面为在具体层面上分析孔氏南宗的作为及影响奠定了基础。第三、四、五章为第三版块。从三个微观的视角切入,即从政治活动、教育活动、宗族活动与宗族文化三个维度着力探讨孔氏南宗的具体作为和影响。诗礼精神、忠义情怀、事功思想是孔氏南宗宗族文化的重要内涵,孔氏南宗士人从政则悉心抚化、爱民如子,从教则言传身教、培育英杰。所有这些,都得力于孔氏南宗族学,都展示了孔氏南宗文化的精神内涵。第六章为第四版块。该版块是全书主题的总结和提升,即是对孔氏南宗多方作为所产生影响的提炼,从深层次上探讨和揭示了孔氏南宗与浙西南社会文化演进的互动关系。四个版块之间既自成一体,又密切关联,前后相继,不断深入,最终归结于孔氏南宗与浙西南社会文化的互动性,不但从多个侧面展示了孔氏南宗与浙西南传统宗族、文化发展、社会变迁之间的密切联系,而且在层层推进中揭示了浙西南区域特色对孔氏南宗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孔氏南宗对浙西南社会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及其内在根源。这对于当今浙西南地区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