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政策与对外关系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关系,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活动,构成了发展中国家对外关系的主要内容。
一、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政策
发展中国家在处理对外关系时,虽然存在着各自特点与种种差异,但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其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即推行“不结盟政策”或“和平、中立与不结盟政策”,也称“独立自主政策”。
将不结盟作为一种外交政策,最早是在印度独立初期开始实施,埃及、印尼、柬埔寨、斯里兰卡等亚非新兴独立国家则仿效推行这一政策。1955年亚非万隆会议确立了著名的十项原则,即:尊重基本人权;尊重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承认一切种族的平等,承认一切大小国家的权力;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不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不使用武力侵犯任何国家的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通过和平方法解决一切国际争端;促进相互的利益和合作;尊重正义和国际义务。这十项原则为不结盟政策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构成了不结盟政策的基本内容。1961年6月,在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上,明确规定了加入不结盟运动的五个条件:推行和平共处和不结盟基础上的独立政策,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不卷人大国冲突和不参加大国军事联盟,不与大国签订双边联盟条约,不允许在其国土上建立外国军事基地。不结盟运动诞生后,不结盟政策成为不结盟成员国的共同法则,贯穿于各国对外关系的各个方面,不仅各国推行这一政策,而且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也将不结盟的各项原则广泛应用于国际事务之中。
不结盟政策与不结盟运动是时代的产物。众多发展中国家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大军事集团严重对峙局面,为求得生存,只能实行独立的中立的不结盟政策,既不同美国结盟,也不同苏联结盟,两边不得罪,并从中得利。经过历次不结盟会议和其他有关的国际会议,不结盟政策的内容不断丰富与发展,其含义已远远超出了“不参加大国联盟”这一较狭隘的范畴。
归纳起来不结盟政策有以下几点:
●反殖、反帝、反霸,维护民族独立,巩固政治独立斗争成果,发展民族经济,支持第三世界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
●反对各种形式的种族隔离,承认一切种族平等,承认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倡导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积极参加和支持不结盟运动,不参加并反对任何大国军事集团;
●遵守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以此处理与各国之间的关系;
●遵守联合国宪章,通过谈判用和平方法解决一切国际争端,不得以武力或武力相威胁;加强第三世界各国的团结,实行南南合作,扩大对话和合作渠道,促进共同发展;
●呼吁南北对话,消除和缩小日益扩大的南北经济差距,采取有利于世界各国的方式解决全球的经济、社会、人口和环境问题;
●依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联合国宪章,建立国际新秩序,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而努力。
上述各点中,和平、中立与不结盟政策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目的,在与维护本国利益,即维护本国的独立、自主、生存与发展。不结盟的本质就是独立,就是为国家利益服务。
两极格局瓦解后,不结盟运动面临新抉择,但不结盟运动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仍实用于今天的现实。这一政策对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斗争具有重要作用。1991年9月,不结盟运动第十次部长会议《阿克拉宣言》明确声明,不结盟运动继续维持原来的名称并公开宣布,“不结盟运动的目的和宗旨继续有效”。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90年代的不结盟运动,将更多地侧重经济问题,并不断探索其活动方式和途径,使不结盟运动更富有生命力。
二、南北关系
南北关系即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它是与东西关系相对应而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地理政治概念。因为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位于南半球,发达国家大多数位于北半球,故称南北关系。
(一)南北关系的形成
南北关系可以追溯到资本主义的殖民统治时期,那时,现在的南方国家多是北方国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庸国。在南方国家独立前,南方与北方国家的关系是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掠夺与被掠夺的极端不平等关系。
从殖民主义者入侵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南北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1)15世纪初至18世纪中叶南北关系的萌芽时期
这一时期西方殖民主义者开始用武力建立对亚非拉国家的殖民统治。
(2)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具有现代意义的南北关系时期
这一时期,英国的工业革命促进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南北关系的建立,对南北关系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一方面是对北方的影响。英国工业革命后,开始了一个长期的国际工业化过程。工业化国家使资本主义分化为两类国家,一类是完成了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国家,如英、美、德、法等国,这些国家具有争夺世界霸权的野心和实力,在世界政治经济事务中有较为强大的影响;另一类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虽高,但受经济规模和地缘政治的局限,无力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事务的影响较小。另一方面是对南方的影响。一些欧洲移民的最先定居地如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它们对工业革命迅速作出反应,建立起了以进口替代为基础的工业结构,不断扩大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交换,提高了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另一类热带殖民地国家,它们对工业革命的反映冷淡,使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
(3)19世纪末20世纪初南北之间形成一种特殊的依附关系时期
工业革命大大刺激了英国等发达工业国殖民扩张的野心,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列强就将世界瓜分完毕。广大的亚非拉地区沦为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国,在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中处于无权地位。南北关系也由政治地位的不平等扩展到经济地位的不平等,使不平等的南北关系具有经济基础,南北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依附关系,尤其是20世纪初至1945年,南北之间的依附关系进一步强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国际经济地位进一步恶化,国际政治地位更加不平等。
(二)南北关系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大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获得了独立和解放,南北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现在意义上的南北关系。
(1)南北关系新变化的主要内容
南北关系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①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发展,殖民地、半殖民地相继获得了政治独立,最终摧毁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
②南方国家成为主权独立的民族国家,它们与北方国家的关系具有真正国家与国家关系的性质。
③南方国家在取得政治独立后,与北方国家的主要矛盾由政治领域转向经济领域,经济领域的矛盾和斗争更加突出。
④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南北关系不再具有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关系的性质;南北方单方面依附关系转为相互依赖关系。
⑤南方国家在争取经济独立、巩固政治独立的过程中,形成了整体意识,并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斗争中得到加强;北方国家的整体意识(作为西方集团)的形成早于南方国家,它是在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南北整体意识形成的基础,是二者不同的经济、政治利益。
⑥南北关系的实质依然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但北方国家对南方国家的剥削方法和手段发生了变化,即由硬的以武力掠夺为主转变为软的以经济剥削为主。
南北关系上错综复杂的既斗争又联合的关系,其斗争的主要内容,是剥削与反剥削、压迫与被压迫、掠夺与被掠夺、控制与反控制。
(2)南北关系发展的历程
冷战时期,南北关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945年至20世纪60年代初,这是南方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争取政治、经济独立的阶段。这一阶段,南北关系的主要斗争内容是政治上的颠覆与反颠覆、经济上的控制与反控制。1955年的万隆会议,是南方国家整体意识形成的重要标志,从此南方国家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这是南方国家向北方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提出挑战的阶段。南北对话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围绕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加强南北经济合作等问题进行谈判和斗争的重要形式。
●20世纪80年代,这是南北关系陷入僵局的阶段。
整个20世纪80年代,由于南方国家经济状况恶化,南北关系一直处于僵局状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北方国家80年代初爆发的经济危机,对南方国家的经济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二是新技术革命的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北方国家对初级产品的依赖和需求进一步减弱,初级产品的价格暴跌,制成品价格不断上升,加之北方国家不断增强的贸易保护主义,使南方国家的贸易条件一再恶化;三是北方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采取了提高利率紧缩货币政策,使南方国家陷入债务危机;四是南方国家的资金流人大大减少,资金倒流现象严重。
再加上南方国家本身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的失误,使80年代成为南方国家“失去的十年”。
总之,冷战时期,南北关系主要表现为国际经济领域里的对抗与对话,国际政治领域里的控制与反控制、干涉与反干涉的斗争。因此,南北关系不仅是南方国家与北方国家之间的经济问题,而且也包括了南方国家与北方国家的政治关系。
(三)冷战后的南北政治经济关系
(1)冷战后的南北政治关系
冷战结束后,东西方关系朝着有利于西方的方向发展,在西强东弱的形势下,北方国家将意识形态和安全、军控的重点由原苏联和东欧国家转向南方国家,使南北关系中政治领域的矛盾日益突出。
冷战后南北政治关系中最突出的问题表现为,北方将“人权”矛头转向南方国家。人权问题自产生以来的几个世纪中,基本上属于国内政治范畴。近几十年来,随着国际关系的变化,人权才与国际政治日益紧密地结合起来,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卡特政府,更是把人权问题纳入了国际关系并上升到外交政策的高度。
里根政府时期进一步强化了“人权外交”,增添了“促进国际民主化运动”等新内容。
目前,北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对南方国家不断采取“人权”攻势。其主要做法是:把“人权”作为提供经济援助的条件;利用大众传媒宣传西方的价值观念,促使南方国家实行政治多元化、经济自由化;甚至不惜动用武力,直接对南方国家进行干预。
南北政治关系还突出地表现为,北方把南方国家作为安全和军控的重点。如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极力推行东扩计划;1997年,《美日防卫合作指针》更是通过美日联合对付“周边事态”;美国长期推进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也主要是对付发展中国家。与此同时,北方国家将核武器以及生化武器、导弹技术在南方国家的扩散看成是对自己安全的最大威胁,因此,他们将防止核扩散置于自己安全和对外政策的优先地位。并且将防范重点放在朝鲜、伊朗、伊拉克、利比亚等国。
(2)冷战后的南北经济关系
冷战结束后,南北经济领域的矛盾进一步加深,并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①南北差距继续扩大,穷国越穷、富国越富。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由1989年的42个增至1994年的48个,占发展中国家近1/3。世界人口中1/5的富者和1/5的穷者,人均国民收入比1980年30∶1,到1997年扩大到74∶1。世界上三名巨富的财产,超过了48个最不发达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之和。人类20%的富有者消费着86%的各种商品和服务,占世界人口1/5的最穷者只消费着世界财富的1.3%。世界贫困人口已由1993年的13亿增至1999年的15亿左右。
②南方债务负担有增无减。1988年发展中国家的外债总额为13750亿美元,1998年增至24650亿美元。债务问题已成为南北关系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其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强烈冲击,已经威胁到了北方的经济利益。为缓解债务危机,北方国家和一些国际组织多次召开国际会议,讨论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问题。1999年西方七国首脑在科隆的会议上,决定免除世界最穷国家700亿元的债务。
③北方发展援助远未达标。根据《联合国第二个十年国际发展战略》规定,到1980年,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官方发展援助,应占援助国国民生产总值的0.7%。但大多数国家远未达到其承诺的指标,且出现了下降趋势。1997年,经合组织国家提供的官方发展援助额为498亿美元,比1996年的578亿美元减少了14%。20世纪90年代,国际资金供求矛盾日益尖锐,国际投资总额的80%为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投入南方的资金不到20%。南方国家因援助减少并陷入还债困境,所以缺少发展资金的状况更为严重。
④南北贸易权利很不平等。两极格局终结后,冷战变成了商战。占全球人口20%的发达国家拥有全球生产总值的86%和出口市场份额的82%,而占人口75%的发展中国家分别仅拥有14%和18%的份额,其中最不发达的48个国家,人口占世界的13%,其出口仅占全世界出口总额的0.4%。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过去的20世纪90年代既是不平等的十年,也是边缘化和被排挤的十年。因此,发展中国家强烈要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