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红豆、绿豆、芝麻、玉米渣……还有很多叫不出名的农作物种子,足足将近20种,竟“种”在一幅名叫“喜鹊报春”的画上:喜鹊的眼睛是黑芝麻、嘴巴是油菜籽、身子是黄米、爪子是西米……这些五谷杂粮聚集在一起,组合成了一幅宛若浮雕般的图画。
人们餐桌上的粮食,在金华粮食画家陈桂鸿手下,却成了“写字作画”的好材料。凭借这独门技艺,他在十多年间制作了上千幅作品。这些粮食画不仅防蛀防腐耐保存,脏了还可以放在水里清洗。
初识粮画在兰溪
今年43岁的陈桂鸿,迷上粮食作画前,是一个世界品牌的五金建材代理商,生意做到了全国各地。
20世纪90年代末,有一次,陈桂鸿和一个生意上的朋友吃饭谈天,朋友无意中说起,他见过老民间艺人用餐桌上的五谷杂粮做成的工艺品:“很漂亮!很新奇!”
陈桂鸿说,自己来自丽水的农村,少年时清苦颠簸的生活至今让他记忆犹新,“那时能吃到一碗白米饭就已是奢侈!”所以,从小到大,对粮食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说者无意,听着有意。陈桂鸿当即丢下手头的生意,千里迢迢赶到兰溪寻访。在一个僻远的村庄,陈桂鸿见到了这位已年过七旬的民间艺人。
在老人家,陈桂鸿见到了用各种粮食做的工艺品,有漂亮的宝塔、典雅的屏风、华丽的牌坊……一件件乡风浓郁的作品让陈桂鸿大开眼界。他由衷地叹服民间艺术的悠久、神奇,立马爱上了这门“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民间艺术。老人告诉他,这些工艺品,民间叫做“粮食砌”,老人家祖祖辈辈都做这个,做了多少年已无从考证了。
当时,陈桂鸿看到一个用玻璃柜罩着的高约70厘米、宽约20厘米的粮食宝塔,爱不释手。他想把宝塔买下来,但老人告诉他,曾经有人出价二三万他也没卖。老人说,做这个塔很麻烦,花了他好几个月的时间,而且宝塔模型由蜂蜡、松香做成,夏天会发软,不能触摸。此外,为防止粮食发霉变色,每年都得拿出来翻晒、熏蒸。不会这门技术的人,是不能长年保存的。
陈桂鸿问老人,有没有其他方法让这些粮食工艺品一代代保存下去,老人说:“没有!”他试过很多种方法都没成功。
陈桂鸿的老父亲一生喜书画,所写的字画在当地十里八乡小有名气。自己受此浸润感染,从小就喜欢书画艺术。这些漂亮的粮食工艺品,深深地激发了他心灵深处对书画的热爱,也激发了他传承这项民间艺术的浓厚兴趣。陈桂鸿决心将其发扬光大。
十年辛苦磨一剑
回家后,陈桂鸿即着手查找资料了解粮食画。
据史料考证,粮食画其实早已有之,起源于清朝,盛行于民间,20世纪50年代后几近失传。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粮食就是吉祥、和谐、幸福的象征,民间的百姓把五谷作为避凶邪、镇污秽的视禳之宝。至今北方的许多农村家中还有挂粮食的习俗。
陈桂鸿觉得,民间的一些羽毛画、麦秆画、棉花画、树皮画等各类画都能长期保存,唯独这个特别适合艺术创作的粮食画无法保存,他觉得实在太可惜了。
陈桂鸿开始琢磨着粮食画保存技术上的困难。他反反复复做实验,先后尝试用鸡蛋清、大蒜、福尔马林药水、工业胶水、清漆等防腐。陈桂鸿说,涂过鸡蛋清的粮食上面会有一层光泽,做出来的画很漂亮,但最多保存一两年,用清漆泡过的粮食久了会裂,影响美观。
除了生意上必要的来往,陈桂鸿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研究粮食画上。还利用出差全国各地的机会打听有关粮食画线索,屡次跑到那些偏远的地方实地考察。
功夫不负有心人。10年的汗水、10年的心血,陈桂鸿终于研究出一种可防粮食裂开、霉变、风化的技术。陈桂鸿说,这项技术的灵感主要来自一种建筑材料。前不久,他已向国家专利局上交相关资料,申请技术专利。
据陈桂鸿介绍,用这种技术处理过的种子,不仅保持了粮食原有的自然色彩和光泽,还可防止画幅长虫、发霉、腐烂、发黄等。而用这种种子创作的粮食画,任其放在外面日晒雨淋,都不会受损。
离妻别子终不悔
放着好好的生意不做,却痴迷于这个前景未卜的“民间艺术”,一般人肯定想不通。陈桂鸿的妻子也不理解:原本整洁清爽的家,一夜间堆满了各色粮食,仿佛是一家粮食店;书房是陈桂鸿的“实验室”,里面各种药水、木板,乱七八糟又散放着异味,就像是一个杂货铺。
研究过程中,陈桂鸿常食不甘味,夜不能寐。有时候,半夜想到一个好方案,他会兴奋地从床上蹦起来,跑到“实验室”捣鼓。“你有神经病啊!”这样的次数多了,被吵醒的妻子开始忍无可忍地骂他。
为了不影响家人的生活,陈桂鸿把实验室搬进了一个朋友遗弃的房子里。房子潮湿又不通风,冬天阴冷,夏天闷热还有蚊子。但陈桂鸿仍没日没夜地蹲在小房子里,进行着他一次又一次失败的实验。妻子见他仍如此“执迷不悟”,下了最后通牒:再不好好做生意,离婚。
“我这是何苦呢!”陈桂鸿想到了放弃。然而,陈桂鸿自从迷上粮食画后,边研究边创作,钻研中国画的立意、构图、技法,制作一些大众喜爱的“福”、“寿”、“万事如意”、“招财进宝”、“松鹤延年”等寓意吉祥的字画,朋友们见了都非常喜欢,向他讨要,这让陈桂鸿很有成就感:“我决不能半途而废!”
最终,陈桂鸿和妻子和平分手。他把五金建材经营部、家里的房产都给了妻子,儿子也随前妻生活。没了后顾之忧,陈桂鸿更是日夜沉浸于粮食画的研究一发不可收。
五彩种籽绘未来
记者在陈桂鸿租来的创作室里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粮食:小麦、燕麦、糯米、红豆、玉米……还有好多叫不出名的种子。说起这些粮食和种子的功能和作用,陈桂鸿侃侃而谈,如数家珍。
“每个季节,我还要回老家上山采集各种种子,有野草籽、野树籽、野豆……”陈桂鸿说,因为书画作品容易受到五谷色彩的局限,于是他又把目光延伸至蔬菜种子。蔬菜种子粮食市场上种类有限,他就到野外采。这些野生的种子形态各异,色彩斑斓,运用到国画艺术当中,最能够反映出质朴、天然的美感。
创作粮食画首先要设计草图,再根据图案,选取不同颜色、大小的粮食,用作画工具一粒一粒地粘到图案底稿上,再经高温烘烤、装裱等,共有十几道工序。陈桂鸿说,创作粮食画是一个很费时的活,最需要“三心”:细心、耐心、恒心。对陈桂鸿来说,每一幅画他都是用心去做的,每一幅画都夹杂着自己的情感在里面。
怎样让粮食画走进寻常百姓家,让这朵艺术奇葩早日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呢?陈桂鸿又尝试着创作各种类型、风格迥异的粮食画。有之前寓意吉祥的民间图案;有年轻人、孩子们喜欢的卡通漫画;也有商人、白领喜欢寓意“发财”的书画,他都能够迎合人们的需求,进行个性化创作。随着陈桂鸿创作种类的丰富,他的知名度逐渐扩大,粮食字画“订单”纷至沓来。陈桂鸿租了一间民房,请了五六个工人帮助加工。有一个企业家慕名过来,花5000元买走了一幅名叫“大展宏图”的苍松雄鹰图,这幅图用了两万颗、累计四五十种植物种子,连工时在内,这幅画的成本是2000元,堪称“粮食字画之王”。
“民间艺术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要把粮食画做成一项产业。为了让更多热爱民间艺术的人加盟进来,目前我已着手计划开一家画廊,并把自己历年创作的作品整理出来制成画册,方便更多的人们领略这天然质朴、返璞归真的粮食画。”说到未来的打算时,陈桂鸿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