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视创建举措得力的艺术
明确了学校管理特色建设的方向,还只是特色建设的第一步,如何围绕所定位的特色开展实实在在的创建活动,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才是关键。这需要有艺术的观点。
(一)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特色的内涵和核心就是一种特有的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任何学校在管理特色创建过程中,都必须毫无例外地围绕特色创建主题精心打造校园文化,凝练校园精神所彰显出来的激励功能反作用于特色建设。校园文化主要表现在:
(1)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如深圳清华实验学校就提出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表现出管理者厚重的育人内涵。(2)人文景观。包括名人画像、名言警语、假山喷泉、长廊雕塑等。如一所以长于训练数学奥赛为办学特色的学校就不能缺少苏步青、陈景润等数学大家的名言、塑像以及生平介绍等。(3)荣誉陈列。将与学校特色建设相关的各种荣誉收罗到陈列室里(证书、奖状、奖杯,以及各种文字和图片资料),供历届学生参观,以达到激励的作用。
(二)制定科学的特色建设规划
一些学校今天要求创建这种特色,明天就换了那种特色,可谓“朝令夕改”;也有一些学校喊了几年的管理特色建设,结果一样特色也没有。这除了受阶段性工作和学校人事不稳定的因素影响外,最主要的就是在学校管理特色建设上缺乏整体的、长期的规划。任何一项特色的创建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上百年的努力和积淀。在制订规划时,要实事求是地分析现实状况。提出切合实际的总体发展目标和阶段性达到目标,提出切实可行的实现这一目标的对策和具体做法。规划中,要做好相关师资的需求预测,要涉及教师专业水平的持续提高。从操作实践看,最好有一个十年的长期规划,然后以三年或五年的中短期规划与之呼应。
(三)建立高效能的运行机制
很多学校在管理特色建设方面没有作为,这与没有一整套完善的、高效能的运行机制有关。这里说的运行机制主要指:(1)按照精干效能原则建立的组织机构。无论是纵向层级之间,还是横向部门之间,都要围绕共同的特色建设目标努力。(2)明确部门职能、健全规章制度,以避免多头领导相互推诿和部门冲突,确保特色建设活动的有序开展。(3)建立激励机制,对在特色创建活动中有特殊贡献的有功人员实行嘉奖。
(四)定期开展汇报展示活动
定期开展汇报展示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展示学校管理特色办学成果,推动特色建设活动的持续开展;二是加强阶段性特色创建工作的检阅和审视,提升特色建设品位;三是扩大学校管理特色建设的社会影响。所以,学校应该在特色建设规划中对汇报展示活动作明确规定。比如,每两年可开展一次为期一周的大型汇报展示,每学期可开展一次为期一至两天的小型汇报展示。
精心策划整个展示活动,力求内容充实、形式新颖、成效显著,并邀请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电视报刊记者、学生家长、社会知名人士参加。同时,只要条件成熟,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尽可能多承办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开展的相关活动。
(五)积极参与教育部门的赛事
让社会认可一所学校的管理特色,应该说用出类拔萃的竞赛成绩来证明是一条十分便捷的途径。因而,必须做到有赛必参,有奖必拿。只要是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相关赛事(通常情况下,民间的相关比赛不足以令人信服)一定要全力应对,来不得丝毫马虎。赛前搞好调研、辅导,赛后做好分析、总结,为特色创建积累宝贵的经验。
(六)争取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
一所学校的成败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有着密切的关联。所以,在让家长和社会通过孩子的进步对学校予以认可的同时,还必须要加强与教育行政部门的联系,以得到他们的认可和支持。这就要向上级主管部门多汇报、多请示、多沟通、多协调,以加深他们对学校管理特色创建活动的认识,在他们的头脑中牢固树立良好的窗口形象。
四、重视关系处理得当的艺术
为了提升学校的特色建设品位,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道路,还有待于处理好下面几对关系,需要艺术性:
(一)特色发展与常规管理
特色发展与常规管理是同构共生的统一体,常规管理推动特色发展,特色发展提升常规管理。不要因为特色建设而削弱了常规管理,这样会得不偿失。
(二)个体发展与全员发展
个别学校为了所谓的管理特色,把所有的精力和心思都花在少数几个特长生身上,导致学校大面积学生都不具备这方面的特长,结果家长有意见,社会不认可。
这样的学校同样没有竞争力,亦不能称之为特色学校。
(三)内涵发展与外部彰显
承办活动、参加赛事就是外部的彰显,目的在于证实和推介自己的实力,宣传自己的办学特色,而内部的实力只有通过“苦练”才能“修成”,一味追求外化的东西只能徒耗“真气”。唯有内涵发展与外部彰显双管齐下,才能形成自己的品牌效应。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要有整体意识,协调安排好相关因素。其主要手段是,以组织管理为突破口,创建系统优化模式。
系统优化模式是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来谈学校特色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管理就是对学校组织系统内外诸因素进行优化组合从而高效实现育人目标的一种活动。学校管理可分为对人、财、物、时间、信息的管理,可分为对德、智、体、美、劳的管理。各种管理活动渗透到学校的每一项工作。每一种学校管理特色的形成,都是管理活动直接作用的结果。有的学校在办学体制方面,大胆创新,独树一帜(如北京十一学校);有的学校在组织结构方面,职能重组,理顺权责(北京一一九中学);有的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措施得力,效果显著(如北京顺义县杨镇一中);有的学校在管理常规方面科学性、实效性强(如深圳实验学校);有的学校在建设特定的组织文化方面氛围浓,感染至深(天津市汉沽区第一中学)……
五、重视制定发展策略的艺术
(一)“双赢”策略
办学必须讲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时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二位,再以社会效益促进经济效益。正确处理好办学规模与质量效益的关系。
(二)机制创新策略
深化“四制”改革:完善校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岗位责任制、工资结构制。
有些学校甚至取消校级领导职别,没有铁交椅,竞聘上岗,半年(或三个月)试用,三年聘用,可连选连聘,对领导的考核可以从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影响等多方位进行。浙江省杭州第七中学,对教师一年一聘,按岗设职,坚持“满负荷、高薪金”原则配备教师,教师可高职低聘,低职高聘。他们真正实行了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升能降的用人机制,消除了分配上的大锅饭、工作上的人浮于事等丑恶现象。
(三)科研创新策略
走科研兴校之路,一是成立机构,二是出台配套政策,三是经费上有保障。搞好教育科研,用课题建设和研究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教育科研活动中,学校实行“三全”“三进”“四转变”。“三全”即全员参与、全方位投入、全过程管理;“三进”即让教育科研进头脑、进课堂、进活动,亦即渗透到各个领域;“四转变”即由“教育科研神秘化向大众化”转变,由“理论科研向实践科研”转变,由“个体研究状态向集体研究”转变,由“只能写教研论文向立足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转变。近3年,浙江省杭州第七中学已申报立项了国家级、省级、市级教育系统科研课题共12个,结题并获得科研成果3个,其中,省级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成果获2007年浙江省教科研成果二等奖,省级课题“高中语文思维能力训练研究”研究成果获杭州市第四届国家基础课程改革成果一等奖、浙江省第六届教科研成果二等奖。另有市级以上教学论文获奖41篇,省级以上出版机构出版发行的报纸杂志、专业书籍中发表(出版)198篇(部),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呈稳步上升势头,科研与教育教学双丰收。
同时,该校重视开放型办学,打破封闭,走向开放,吸收优质资源。在办学方略上坚持“开放办学、博采众长、兼容并包”;在教学方法上,实行“百花齐放、效率优先”原则;在办学体制上适应世贸组织,抢占教育制高点,利用杭州西湖在国内外的影响,与境外建立联谊学校,开发校本课程,为本地的经济发展培养实用性人才;在教学手段上,实行现代教育技术教学,通过信息技术分享不同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使教育的效率成倍提高。
(四)“双高”策略
高水平的办学思想和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成果,高水平的办学思想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灵魂,是办学实践的智慧积淀和升华,它包括办学目标,培养目标和发展目标。蔡元培、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家的办学思想值得深入研究。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成果是一所学校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是兴校之基,发展之源。为保证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必须坚持“四个结合”即常规管理与教育科研相结合;教育学生做人与做学文相结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程相结合。不为高考,但要赢得高考。浙江省杭州第七中学的高考升学率一直在全市名列前茅,尤其是美术特色班,已经是全省第一,全国著名;各科活动与竞赛也在迅速崛起,后来居上,比如浙江省生物学科竞赛,2008年6名同学获得二三等奖,刚刚揭晓的2009年浙江省生物竞赛有10名同学获得一二等奖;2008年浙江省数学竞赛获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2008年浙江省化学竞赛获一等奖2人,二等奖4人,三等奖4人;2008年浙江省信息技术奥林匹克竞赛也有1位同学获得三等奖;进步发展的势头十分强健。
(五)“双向成才”策略
学校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学生成才。教师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教师成才是学生成才的前提。有高质量的教师才有高质量的学生,有创造型的教师,才有创造型的学生,要想学生成才,教师必须首先成才。浙江省杭州第七中学非常重视建设一支稳定的、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他们的做法是:(1)把好入口关,进好人才,即所有教师实行公开、公平、公正、择优聘任;(2)稳定好队伍,留住人才。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3)培训人才、用好人才,实施“名师工程”(即“师徒合约”)和“导师制”让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所谓“导师制”即要求特级教师、教育专家、学科带头人、高级教师等作为导师,亲自参加备课、听课、教学总结等活动,在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实施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并出台一些政策措施,对教师进修、科研、交流、读研究生等实行优惠与奖励。
聘请专家,对全体教师的备课、上课进行跟踪、调研、指导。整合教师资源,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思想品质、业务水平。
(六)“双全”策略
“双全”策略,即学校教育应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不歧视差生,实现教育公平。贯彻“双全”策略,就是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学生必须具有创造能力,学校必须具有竞争能力,必须具有超前的智慧和发展能力。
基础教育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今后发展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智力基础和健全的人格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