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和能动性的调动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主体性教育就是倡导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努力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从教育中的主角转向平等的首席,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合理分配时间。一节课是45分钟,切割这45分钟的“刀”掌握在老师手中。在这45分钟里,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板书、示范、谈话、布置教具等时间过长,从学生主体地位来考虑,就是对学生活动时间的剥夺,是时间分配不合理的表现。这样就会形成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的局面,因此,精讲是教师备课中应重点考虑的问题,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多练——练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动口能力等。精讲首先表现在教师板书的量与速度有很大的伸缩性,例如,大段的文字、定理、图画如果利用电教手段处理,就能节约大量时间。还表现在语言的凝练,设问的启发性与数量的合理性等方面,这些是建立在教师课前充分备课、推敲语言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从时间观念来看,就体现了老师对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将尽可能多的时间交给学生,但是这并不是说老师在这段时间里无所事事了。相反教师更忙,他们要来回巡视、点拨、指导,以便捕捉到反馈信息,纠正教学中的偏差。课堂上节省的每一分钟,都是备课时数十分钟钻研的结果。因此,在时间分配上能充分体现教师是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情况。
(2)重视“双边活动”。传统教学中,教学关系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有时一节课下来人们会发现,教师口干舌燥,头晕眼花,声嘶力竭,而学生却在伸着长长的懒腰,神情呆滞,仿佛睡梦中人。这应当引起人们的思索。在课堂上,真正流汗多的应该是谁?应该是学生。因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就应该让他们充分地活动起来,这里包括动手、动脑、动口等,只有在动中学生才能参与到教学中来,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来感知学习内容,学习知识,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的思维、操作、语言、观察等能力在动中得以充分提高。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动起来,才体现出师生双方的互动互通,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3)优化学生情绪。关于情绪因素对学习活动的影响,孔子就曾将学习活动根据不同的情绪因素分为三个层次:知学、好学、乐学。他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良好、积极的情绪状态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多么重要。因此,帮助学生进入到乐学的境界是教师的责任。那么什么是情绪呢?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或对象所持态度的体验。对于情绪的作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体验,在情绪良好的状态下,思维敏捷、活跃;在情绪低落时,动作缓慢,反应迟钝。因此,消极的、萎靡不振的情感肯定会使学习效率降低。在一堂课中让学生达到乐学的理想境界,教师就应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点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因为教学内容的吸引而兴奋起来。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材内容的开拓方向上都应适应学生的口味,投其所好。
因势利导,“将知识之泉水装在趣味的瓶子里”,学生们才能自己端起瓶子喝水,而不是由教师来灌注。因此,用兴趣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是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最佳手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学生主体学习活动的高涨热情之中,一堂课结束时,学生脸上兴奋的表情,便是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最好证明。
(4)实行教学民主化。对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者的那种教师(苏霍姆林斯基语)。要实现上述最佳教育模式,就需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施行课堂教学民主化。
要实现教学中的民主,关键在教师。长期积累的师道尊严与教师的权威在学生和教师的意识、行为中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因此,要实现教学中真正的民主,就应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师生关系的和谐与融洽是取得教学成功的重要保障。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意思。因此教师是否可亲,是保证“信其道”的前提。如果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对教师充满了敬畏,就很难“亲其师”了。因此,要想让学生“亲其师”,教师首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走进他们心中,与他们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分担挫折后的痛苦。教师应将“教育”改头换面,乔装打扮一番,不要动不动就在学生面前摆出教育人的威严,使学生明显地感觉到自己是被教育者。那么,这种以“教育的本来面目”出现的教育者在学生心目中是可敬而不可亲的。这样的教师在课堂上就不能形成民主气氛。民主气氛表现在,学生能直言不讳地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观点,并展开讨论;教师能以温和、商量的语气向学生提出学习活动的建议,以取得班上大部分同学的共识;老师能随时征求学生的意见,并尽可能地采纳其中合理的建议,对不能采纳的应予以解释,取得学生的理解;对于个别学生出现的问题,如纪律问题等,也应以“建议”的方式出现,而不是“命令式”或“指责式”。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习惯。这种主动精神正是主体性和能动性的最佳表现。因此,教师应更多地出现在学生“身旁”而不是“对面”:这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摆位,更应该是师生双方心理空间的摆位。学生在教师身旁,教师在学生身旁,就像朋友一样,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的是推动力而不是压力,教师从学生那里得到的是进步的位移而不是反作用力。
(5)体现开放性。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要体现出开放的特点。因为只有在开放的课堂中,学生才能自由地在教师引导下展开学习活动。
教师的设问具有开放性:设问的开放性表现在问题答案的多样性、发散性(由一点向四周开放的辐射型),教师设问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活动。问题答案的唯一性,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处于绝对强大的主导地位,学生思维被圈定在这个封闭的、唯一性的答案中,学生处于极度的被动地位,主体作用无以发挥。
对学生提出的设想或答案延迟评价:一个开放性问题提出后,学生便会说出许多答案与设想,教师不要过早地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因为过早给予高度评价,将会打击班内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因为,最好的答案已经产生了,无需再谈了,也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具有开放性这是对传统的强调课堂纪律规范课堂教学形式的突破。也就是说只要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不脱离课堂教学的中心问题,就应该得到教师的理解与支持。
总之,教师在设计教法时应围绕着怎样帮助学生学好这个问题来展开研究。教师教的外因,只有通过学生学的内因,才能产生作用。因此,我们应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问题,真正落实在课堂教学之中。
三、职业教育主体性教学方法的特征
(一)从内容到方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从设计到实施都强调围绕大纲和教材组织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虽然有时也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但在一般情况下,那也不是确立课堂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仅仅是参考依据而已,更不可能去深入思考教学内容对于职业学校学生学习专业的实际需要和职业岗位的实际意义,以及对于职业学校学生将来转岗和深造的作用了。
职业学校主体性教法模式的提出,实现了一种“颠覆性”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思路:要从学生专业学习和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要从为学生准备将来的转岗和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和条件出发,对大纲和教材的既定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区分轻重缓急,做出合理安排。这正是提出职业学校主体性教法模式的精髓所在。
在实施职业学校主体性教法模式时,教师要紧紧围绕职业学校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精心策划、精心设计、精心组织。在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关系中,坚持知识为能力和态度服务,是主体教法模式的另一重要特征。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把知识的传授放在首位,教师满足于所谓的“传道、授业、解惑”。在主体教学模式中,知识的学习仅仅是一种基础、一种铺垫,或者说是为了获得另一种新知识的阶梯,而能力的培养和态度的养成则会让学生终身受益。
具体地说,教师在每一课堂设计时都要特别注意以下一些环节和内容:
——学生将来是在什么岗位从事什么工作的?
——这些岗位和工作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素质?
本次教学如何向这些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接近一步?
——这些岗位相近相邻的岗位和工种是什么?
——这些相近相邻的岗位和工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又有什么样的特殊要求?
本次教学如何向这些相近相邻岗位和工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特殊要求接近一步?
——本专业学生将来有可能也可以向哪个方向发展和提升?
——这些发展和提升方向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素质?
本次教学可以为学生的将来发展和提升做些什么样的准备?
如此等等。这些问题应当始终萦绕在教师的头脑中、牵挂在教师的心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一切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关系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是主体性教法模式的首要特征。在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是为学生服务的,其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即使是管理者对教师及其教学活动的管理,也应以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其根本出发点。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是主体教育思想和主体教学模式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