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追求创造性:学生成为积极有创见的参与者。当今的一些课堂,学生仍是在行动上跟教师的呼应而已,或者只是形式上的参与。学生无所作为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不能展示自我个性,很少有创造性。长此以往,原本那些爱思考的学生成为课堂上的木偶。学生的思维被窒息了,灵性也丢失了,创新意义上的课堂教学也就名存实亡。如何让课堂重新焕发出勃勃的创新生机,实现学生主体性的不断提升?我们认为,应该让课堂教学彰显出如下特征:
——探究性。学生的学习是通过积极努力的探索而产生“新的结果”,学生的主体性则在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中产生并不断加以完美。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是为解决共同的学习问题而齐心协力的探索群体。教师尽力营造支持性的学习氛围,允许各种看法的争鸣,保证学生的探究欲望得到满足。教师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时空,如利用语文阅览课组织学生上图书阅览室集体阅览,利用计算机课到学校机房上网浏览,收集相关的材料并筛选整理信息。教师在与学生共同探究的过程中,作为群体的组织者更多地定位在对学生的启和导上,导引学生积极参与,推动群体解决问题。教师在评价各种看法时,并不具有绝对的决断权,而是让学生群体充分讨论,在考察了各种看法的依据和理由是否成立后得出。
——生成性。当前的课堂教学往往还是表现为:以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为唯一目的;追求教学环节的程序化;把是否完成预定知识的讲授作为评价标准。其实,“教育应该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苏霍姆林斯基语)。课堂教学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主体性高扬的课堂绝不仅仅是预设课堂,更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意料之外的、无法预约的课堂。教师“不可能走进同一个课堂”,必须以生命的视角加以关注,用教育的智慧来把握和调控。
——个体化。个性化教育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大要求。基于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独立性的存在,关注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形成适当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崇尚创新、展示个性”的氛围,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有效的期望和及时的鼓励。应最大可能地提供学生自我感悟和共同探索的空间,鼓励富有个性化的思维和讨论。只有在活跃的、无拘无束的气氛中,学生才可能有独立意识,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3.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多元切入”课堂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策略是指课任教师为达成其一定的课堂教学目标而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的行为,包括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的系统谋划及实施。它是教师针对特定的教学材料和特定的教学对象,解决应该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
在思考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策略时我们惊喜地发现: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的许多理论和方法,仿佛就是为职业教育“量身定做”的,为我们探索多元切入的课堂教学策略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加德纳提出的教师既可以“为多元智能而教”,也可以“用多元智能来教”的思想,为职业学校“多元切入”课堂教学策略的确立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角度看,职业学校学生大多属于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相对薄弱的群体,在传统的智力测试中失却了他们的用武之地。那么,如何让这些学生在进入职业教育这一全新的领域后能有所作为呢?“多元切入”的课堂教学策略应恪守以下三个原则:第一,每一个学生都有他们的智能强项(即便是相对强项),而且这些智能强项都可以在我们的教育中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用他们经教育培训后的智能强项服务于我们的社会。第二,课堂教学教什么。要大胆突破传统的囿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做法,更多地考虑学生的需要;要大胆突破传统的讲究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做法,更多地考虑专业的需要;要大胆突破传统的从理论到理论的做法,更多地考虑就业的需要。第三,课堂教学怎么教。任何一个知识点甚至一项技能规范都可以运用不同的方式来阐述和表现,作为教师务必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行为具有个性化、灵活性。同时还应普遍关照具有不同智能倾向的学生,尽量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都能用来有效地进行学习和训练,以提高学习和训练效率。
(1)科学例证策略。科学例证策略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选用大量实际材料,阐述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内涵,论证其科学性,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社会和生活的现实环境之中,用社会和生活的鲜活材料给学生予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感悟,满足不同智能倾向学生的不同智能发展需求的一种教学行为。这些材料可以是自然科学的也可以是社会科学的,可以是学生熟知的也可以是学生不熟悉的,可以是小而精的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也可以是综合性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例。这些材料的运用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重点解决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特别是“信”的问题。
科学例证策略适用于那些知识性、理论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和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相对较强的学生。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第一,知识性、理论性比较强的内容是否需要教?第二,这些内容如何教?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无法在此进行充分的讨论,但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我们不能简单地在否定传统的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倾向的同时,走向一概不要知识教学的极端。事实上,第二个问题如何把知识性、理论性比较强的内容教好,才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和探索的。
在这方面,传统理论教学的一些方法值得我们认真借鉴。有一种可以称为“层层剥笋法”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进程中,教师把知识点层层分解,在讲授时紧紧围绕知识点的内在逻辑结构,既旁征博引、纵横捭阖,让学生的思维在知识王国中任意驰骋,又缜密安排、丝丝入扣,让学生切身感受知识的内在逻辑力量。
(2)实践导向策略。实践导向策略是根据学生将来实际从事的工作和岗位需要,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一种教学行为。在专业教学和训练中,实践导向策略更能发挥其优势:第一,在某一专业课教学和训练前,教师可以带着学生下基层、进企业,让学生切身感受他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和岗位;第二,在某一专业课教学和训练中,教师可以打破常规,按实际工作和岗位的需要重组教材内容,并把课堂搬进实训室,或者把实验工具搬进课堂,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第三,在某一专业课教学和训练后,教师更应带领学生走进实际工作岗位,进行综合性训练,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有一个全面提高。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倾向不但有差异,而且大多数人在所有智能上可以发展到相对高的水平。一般来说,人的智能发展依赖于三个主要因素:生物禀赋、个人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强调个人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正是多元智能理论的独到之处。实践导向策略从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实际需要出发,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给学生以企业文化的熏陶,这是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生产“零距离”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应该看到,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尚未真正建立,校内实验条件差,校外现场教学少,综合实习流于形式,课程实习不被重视。这些都将成为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直接障碍。
(3)自由挥洒策略。自由挥洒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进程中经常打破自己既定的教学思路和程序,善于根据学生的现场表现,灵活处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步调的一种教学行为。一个教师在课前必然通过备课对他的教学过程有一个总体规划,然而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又总是不可能完全按照他事先的安排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这也就是教学机智问题。
我们知道,几乎每一个概念、原理以及规范都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下定义,也可以用多种方式进行表达和讲授。为此,加德纳提出,可以将要教给学生的内容“设想成有五个门或入口的房间”,对学生而言,哪个入口最合适,入门后走哪条路最好,都会因人而异。这五个入门法是:叙述入门法、逻辑量化入门法、基础入门法、美学入门法、经验入门法。优秀教师是能够就一个概念打开多扇门户的人,他能够在一个时间里提出若干不同的学习方法,使自己真正成为“课程与学生之间的有益中介”。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可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自由挥洒,也可以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自由挥洒,还可以在教学程序的处理上自由挥洒。我们倡导的个性化教学、“茶馆式教学”等,正是自由挥洒策略的体现。运用自由挥洒策略时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自由挥洒绝不是“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而是一种高级教学艺术的体现。第二,自由挥洒策略的运用与课堂教学评价改革密切相关,否则很容易引起争议甚至非议。第三,自由挥洒策略的运用需要教师本身扎实的基本功、敏锐的洞察力和强烈的教学勇气。
(4)放大强项策略。放大强项策略就是教师在认真观察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基础上,洞察学生身上的优势智能项目或相对优势智能项目,并有意识地进行不断的强化和激励的一种教学行为。放大强项策略的关键之处有两个:第一,辨认并确定学生的智能强项领域;第二,给学生充分发挥优势、展现才华的机会。职业学校学生大多是以“应试教育失败者”的心态步入职校的,他们身上存有太多的自卑和失望。如何重拾学生内心的自信自强、如何唤醒学生内心的成材渴望,这是任何一个职业教育工作者的第一责任。
那么,如何找出学生的智能强项领域?加德纳认为,判断学生最发达智能领域的一个好办法,就是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异常表现”,因为这些特殊而不规矩表现所透露的其实是一种信号,是学生在自觉不自觉地展示自己的特长,并希望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认可。另一种判断学生最发达智能领域的好办法是教师在业余时间经常与学生在一起,观测学生在无拘无束状态下在想什么、做什么。
运用放大强项策略更重要的在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给这些学生展示其突出智能的机会。正如前面所述,学生在课堂上的“异常表现”是学生在自觉不自觉地、曲折地展示自己的特长,这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用加德纳的话说就是及时“开启经验”;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加以鼓励甚或视为“课堂违纪行为”进行呵斥的话,就可能抹杀学生的主动性,导致“关闭经验”,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学生今后一生的发展。
(5)“搭桥”迁移策略。“搭桥”迁移策略是在学生的优势智能领域得到一定发展以后,教师及时帮助引导学生将自己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中去,从而使学生的弱势智能领域同时也得到发展提高的一种教学行为。当智能强项得到培养和发展后,学生对学习就会渐渐感到有兴趣,并逐渐建立起自信心和自尊心等积极情感,这就为进一步迁移学习打好基础。
在多元智能教学实践中,这种“搭桥”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第一,学习内容迁移,即学生优势领域的内容可以用于其他领域;第二,学习风格迁移,即学生在他的优势领域的学习风格,是我们探索其在其他领域时的一个切入点;第三,结构成分迁移,即学生优势领域的一些结构性的组成成分,也可以迁移到其他领域。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迁移也有可能发生“负相互迁移”的情况,如一个学习过英语的学龄儿童就可能会把英文字母和汉语拼音混淆,这就是结构成分的负迁移。
教师在帮助和指导学生实现这种积极迁移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这一作用表现在:第一,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来的特别才能及弱势项目,把握学生所长所短;第二,根据学生智能结构提出学习什么和怎么学习的建议,首先让学生“扬长”;第三,及时“搭桥”,适时实现优势智能领域的“正相互迁移”。在浙江省余姚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有一种被称为“技能突围法”的教学方法,这个学校以计算机为主体专业,学校充分利用学生喜爱上网的特点,引导学生练打字、学英文,并进而引导学生学好其他文化课,实现正迁移,使整个学校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突破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