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主体性学习的实践模式
主体性学习的实践模式是学生学法习得的重要载体,其具体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1.研究性学习模式
研究性学习是在进入了学习型社会的宏观背景下,我国教育界认真反思数十年来教育改革的得失成败的基础上提出并实施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主体教育思想逐渐为教育界同仁所认识和接受的一个缩影。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并选择研究专题,主动提出问题,应用相关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最终多角度、全方位地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研究性学习围绕“问题”而展开,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其中提出问题是关键。因为,一方面,问题的提出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积累和方法运用的基础上的,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恰当的方法运用,就不可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另一方面,一个好的问题的提出,既能有效地激发出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积累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第二,研究性学习围绕的问题一般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来源于学生生活的现实世界。它远比学生在课堂和课本中所面临的世界要广阔得多、深远得多,而且生动得多。这就必然突破原有的单一的封闭的教学状态,把学生置于一个全新的、开放的、多元的学习环境之中。
第三,研究性学习虽然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发现问题,以自己特具的兴趣和爱好确定学习内容,以自己独立的探究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当然也离不开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参与),真正站到了学习活动的前台,充分体现了学习主体的主人地位。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参与者、服务者。
第四,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只看重学习结果截然不同,它只注重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从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标准看,它更看重的是学生是如何发现问题的,这一问题的价值如何;探究问题中学生如何运用旧知获取新知、培养能力的,在探究“此问题”时有否发现“彼问题”,如此等等,至于对这一问题探究的结果如何,是深刻的抑或肤浅的那并不重要。所以,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目的在于激发学习兴趣,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创新精神。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一项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从内容看,它来之于实践;从形式看,它完全打破了课内课外的界限,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得更紧密;从结果看,它培养的是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职业院校学生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学习中的一些特点,比如职校生文化知识基础普遍较薄弱、学习兴趣普遍不浓厚、学习和训练的重点在专业技能,等等。而这些特点本身又恰恰表明了:在职业院校学生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具有更多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因此,借鉴普通教育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经验,探索职业教育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是当前摆在职教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们认为,在职业院校的学生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在选题的内容上,要突出技能性、应用性。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合作切磋和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实施的程序上,在选题阶段,要注意介绍选题的方法和成功案例,介绍有关研究和进展的情况;在可行性分析阶段,要重点抓住课题的指导和研究方案的确定;在研究阶段,要注重材料的收集和筛选;在结题阶段,注意研究体会的总结;在评价阶段,则注重奖励和激励。
2.“主体参与”模式
中学JIP是“提高中学生学习质量联合革新计划”的简称,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提出并实施的,一项旨在帮助教师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以适应日益发展变化的社会需要的计划。我国北京等地的16所学校参与了这一计划的实施。“主体参与”是参加这一计划实验的主题词。
在整个实验的实施过程中,学校领导作为实验的组织领导的主体参与实验的领导工作,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参与改革课堂教学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校内外、课内外的一切学习活动,家长作为家教的主体参与对学生的教导,社区友邻单位作为社区教育的主体参与建造良好的社区教育环境。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社区都作为主体参与,协调合作,各自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形成一股合力;而领导、教师、家长、社区等主体都是为学生这个主体服务的。这就是提高中学生学习质量的基本策略。
学习质量是一个综合性概念,绝对不是单纯的考试分数。它包括学生的品德(思想、美育、劳动等)素质、才智(知识与能力)素质、身体(体育、卫生)素质和心理(兴趣、动机、意志力等)素质。学习质量形成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实验的主要任务是改革课堂教学和发展第二课堂。
研究组分析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积极因素,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提出了“主体参与”课堂模式的10项子原则,即强欲望、适梯度、共认知、齐思维、分层次、多变换、常复现、授学法、快反馈、重落实。教师遵循10项子原则,结合自己学科特点和个人特长建构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但不管你的模式怎样,一定要突出“主体参与”这一特点。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大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有雏形。研究组归纳整理提出一个综合教学框图,供教师参考。新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教与学辩证统一,教师是教学主体,学生是学习主体,学生主动接受知识;在教学任务上,强调知识与能力的统一,通过知识培养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既研究教师教法又研究学生学法;在教学组织上,注重形式多样化,强调增加学生主体参与机会;在教学环节上,注重课堂教学与课下指导统一,指导预、复习;在教学观念上,视学生为主动接受知识的“转化器”;在教学活动上,实行师生“群言堂”,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
3.基于小组和团体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
基于小组和团体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以让学生们面临一个感兴趣的问题为开端。这个问题可以口头提出,也可以实际经历;可以自然引发,也可以由教师提供。如果学生们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反应,教师就可以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反应的差异上——他们采取什么态度,他们观察到什么,他们用什么方式组织问题,他们有什么感触。当学生开始对他们反应的差异产生兴趣时,教师再指导他们自己去说明问题,界定问题的类别。
下一步,学生分析解决这个问题所需要的角色,然后自己进行组织分工,采取行动,汇报结果。最后,小组根据最初的目标来评价它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循环自动重复,要么面临另一个问题,要么从调查自身产生另一个新的问题。
团体内部是民主的,这种民主是在团体经验的基础上产生(至少是被团体认可的)并对团体进行指导。团体经验是在教师指导下确定为研究目标的问题情境的范围内获得的。团体活动应尽量避免教师的主观意图,学生和教师除了活动中的角色差异之外,其他一切平等。活动在理智和协商的气氛中进行。
在团体调查中,教师的作用既是顾问,又是友好的批评家。他必须在三个阶段内指导和影响团体的活动:解决问题阶段;(问题的性质是什么?涉及哪些因素?)团体管理阶段;(现在需要什么信息?我们怎样去得到它?)个人观点阶段(你认为这些结论怎么样?你了解了哪些信息后会有什么不同的做法)。
这种指导教学的方法是很困难的,因为探究的本质是学生的活动,而不是教师将问题强加于学生。同时指导教师一定要做到:促进团体活动的顺利发展;参与团体活动,并引导学生将精力转化为潜在的教育活动;指导这些教育活动以利于个人观点的产生。除非活动陷入困境,否则教师尽量不要干预。
团体调查的支持系统应该是广泛并符合学生的需要的。学校需要有一流的图书馆,通过多种媒体提供信息和思路,同时它也应该提供获取外界资源和信息的途径。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调查,与校外的有关人士建立联系。目前,这种类型的合作探究没有被普遍采用的原因之一就是支持系统的水平不高,不能满足探究的需要。
4.模拟训练学习模式
模拟训练学习模式有四个阶段:导向、参与者的培训、模拟训练本身和总结问询。在第一阶段,教师提出要探究的题目,呈现融于实际模拟训练中的概念。如果这是学生的第一次经历,教师还要对模拟训练进行解释并对游戏本身进行概括。第一阶段不应长,但它对其余部分的学习活动是很重要的背景。在第二阶段,学生开始进入模拟训练。这时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规则、角色、程序、打分制度、要作出的决定的类型以及模拟训练的目标来设置情景。教师把学生安排成各种角色并进行简短的实践,确保学生理解所有的指令并执行他们各自的任务。第三阶段是参加模拟训练。
学生参加到游戏或模拟训练中,教师则发挥裁判和教练的作用。教师可以阶段性地暂停模拟游戏以便学生接受反馈,评估他们的表现和作出的决定,澄清错误概念。第四阶段由参加者总结问询组成。教师可以根据结果帮助学生注意:描述事件及他们的其他感觉和反应;分析进程;把模拟情境同真实世界相比较;把活动与课程内容联系起来;评估并重新设计模拟训练。
因为是由教师选择模拟训练活动并通过活动指导学生,因此模拟训练的组织结构是非常严密的。然而在这个有组织的结构中,参加者之间的协作互动环境应该是最理想、最活跃的。事实上,模拟训练的最终成功部分地取决于学生的合作和积极的参与。学生一起操作,他们会交流并分享思想观点,这些思想观点要接受学生的评价而不是教师的评价。而学生之间的交流系统将不会构成任何威胁并通常都带有合作的特征。
教师的反应主要是激励。在模拟训练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必须保持非评价的、支持的态度。教师的任务首先是呈现任务然后帮助学生理解和说明模拟训练活动的规则。另外,如果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开始减弱或注意力开始转向不相关的事上,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去“继续进行这个游戏”。
三、职业技能的学习训练
(一)职业技能及其重要性
对于学生职业技能学习训练的研究,向来是一个难点。这些年来,随着一些专业课教师纷纷进入高等学府攻读硕士学位,技能学习的研究和探索才有了新的突破和收获。
1.职业技能和动作技能、智力技能
职业技能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各种技能,本文特指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动作技能又叫操作技能,是指通过训练与职业实践,形成并巩固下来的合乎法则的行为活动方式。也就是说由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合理、完善的程序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如驾驶、实验、操纵等动作技能。智力技能,又称认知技能或心智技能,是借助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认知活动的方式,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感知、表象、思维和肌肉运动是组成技能的必要环节,操作技能表现为人体外部动作过程,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也是它的经常体现者。智力技能既是人脑的内部运动过程,又是外部动作的调节者和统率者。在比较复杂的职业活动进程中,不仅需要动作技能,同时也需要智力技能,一个完整的技能应是两者的统一。
职业院校技能教学是指对职业院校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技能的培养与训练活动。动作技能教学是通过训练与职业实践,形成并巩固起来的合乎法则的行为活动方式,也就是说,由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合理、完善的程序构成的操作方式;智力技能教学是借助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认识活动的方式,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职业技能教学的本质就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让学生获得操作的方法与策略并运用这些方法与策略按要求完成规定的动作序列。
无论是动作技能,还是智力技能,在其形成过程中常以知识领会为基础,但知识的领会并不等于技能的形成。职业技能知识是职业技能形成的基础,职业技能一旦形成又会使职业技能知识得到巩固。要使职业技能教学更有成效,还应该做到: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具备必要的技能知识;明确练习的任务、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方法;明白符合提高技能所需的练习方法和基本原理,有足够的练习次数和练习时间,并及时对技能练习进行客观的讲评与考核。
2.职业技能教学现状
职业教育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各种初、中、高级应用技术人才,为进入职业生涯做准备。这决定了这一学生群体的身心发展,特别是心理发展必然有别于同一阶段的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学生。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年龄一般是15岁到18岁之间,处于少年到青年的过渡期。在身高、体重等方面,他们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某些指标已基本接近于成年人;在性别角色的分化方面,个体特征日趋明显,特别是青春期的出现,已昭示着个体成熟期的开始。所有这些,为进行技能训练,甚至顶岗实习奠定了身体方面的物质基础。
为了探索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技能的教学现状,郑俊乾在做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