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说园》的写作特点——论《说园》之六
《说园》是造园上的理论著作,在写作上与前人的造园理论著作有所不同。我国自从第一部造园理论著作明代计成的《园冶》诞生以来,至1978年出版的刘敦桢的《苏州古典园林》为止,造园理论著作的写作模式基本上是一致的,它们都把科学论文、科技报告和工程设计说明书三者结合起来,具有科学语体的特点,做到材料系统科学,数据准确可靠,突出专业性、规律性、可行性、抽象性和创见性,思维理性,逻辑严密,表意清楚,逐条列项,简洁明了。附图(或照片)也都是真实、实用的。其中童寯先生的《江南园林志》中,除记叙和描写江南园林史部分外,写作上和前人的造园理论著作也是相似的。
《说园》也是一部全面、系统地论述中国造园的理论著作,但是写作方法与前人有别,具有独创性。它除了讲究材料系统科学,数据准确可靠,突出专业性、规律性、可行性、抽象性和创见性外,还在科学语体中糅进了议论文和散文的特点,写得形象、生动,追求艺术化,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说园》出版后受到海内外广大读者的重视和赞赏,不论专业学者还是非专业人群,都爱不释手。同济大学出版社曾印刷多次,其他出版社也转载多次,它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热销书之一。为什么《说园》的魅力那么大呢?因为它是著名的造园家兼多才多艺的作家所写,书中除了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之外,写作技巧非常高明,科学语体和文艺语体相结合,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情感思维、创新思维相结合,所以能紧紧地抓住读者的心。本篇就是为探讨它的写作特点而作的,分析举例时,为避免与本书中其他章节段落重复,仅简要地概括出以下几点:
(一)缀文如造园
清代学者钱泳的《履园丛话》中提出“造园如缀文”的观点,先生十分赞赏,在《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一文中,他说“造园与作诗文无异”,这是他的深刻体会。事实上只有优秀的造园家兼杰出的作家才能精通造园与缀文,并把两者联系起来,融会贯通。
1.立意鲜明、设计巧妙
对造园来说,立意是关键,立意就是指主人造园时想要借此来表达或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理想和愿望,设计是根据立意的要求进行的;对缀文来说,中心思想是灵魂,作者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之后,构思就按照中心思想的要求进行的。可见造园的立意和缀文的中心思想是一致的,设计和构思也是一致的。
《说园》的中心思想非常明确,全书的第一句话就说:“我国造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园林中树立着独特风格”,文章一开头就开宗明义亮出自己的观点,确立了中心思想,围绕这个中心思想,一连写了五篇文章。从造园的角度看,他造了一个大观园,五篇文章就是大观园内的五个分园,每篇文章的段落都是园中之景,按照段落大意的相互联系,各个段落与小节又可以组景,组成园中之园、景中之景。
《开篇》是论述中国园林特点的:“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这一句话中强调了中国园林的三个特点:第一,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综合而成的,第二,中国园林是艺术品,第三,中国园林富有诗情画意。这三个特点就是中国园林的独特风格。下文就是围绕这三个特点展开的。文章先说“山水”,因为园林中有建筑、有花木容易理解,世界园林中也都有,唯有园中建“山水”很特别,会让人费解,所以先生接着就说,中国园林之所以要在园中造山水,即叠山理水,是因为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是要把大自然搬进园中来,造出人工自然来。然后从山水作用、山水关系、树林栽植、楼阁掩映、文物古迹、山石池馆、木构建筑、匾额联屏直到家具陈设、灯具和装饰等一一展开,强调自然、入画和民族形式。他又从技术和艺术的角度,运用艺术辩证法的观点来论述造景中的俯仰、含露、曲直、多少、大小、远近、城郊等相对关系,突出园林中的中国历史、中国传统文化等知识,让人从中细细体味出“综合艺术品”和“诗情画意”的含义来。它是全书的总纲,也可以称为“中国园”。
《续说园》论述的是中国园林的设计和构造的方法,如建筑物开路、景色安排、树木选择、假山堆叠、山石水的相互关系等,都围绕着中国文化和中国的地方特色而构,具体、实用,是“中国园”的续篇,可称为“构园”。《说园》(三)论述造园之理与绘画之理相通,造园之理与缀文之理相通。造园、绘画和缀文,三者都注重意境创造,都追求意境美,所以造园能造出诗情画意来。它使“中国园”中所论述的“综合艺术品”和“富有诗情画意”之意更加明确,更加深刻,也是“中国园”的续篇,可称为“意境园”。《说园》(四)是以自己一年中漫游各地的见闻为内容,用自然美为标准,评量各地造园之优劣,使“中国园”中所论述的造园理论特别是“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理论更加具体、更加形象、更加深刻、更加实用,它也是“中国园”的续篇,可称为“自然园”。《说园》(五)论述中国园林是综合性科学、艺术,特别强调园林与美学、哲理、史学的关系,还论述以情观园、园林风格、园史研究、遵古师洋等,提升了并进一步深化了中心思想,对今后造园和复园将产生深刻影响,使正逐渐走向世界的中国园林更具民族风格。它是全书的最后一篇,所以对前四篇文章中尚未提及的,以及有些虽已提及仍欠具体、欠全面、欠深刻的,都作了补充,可称为“补园”。
从以上分析看,全书中心思想鲜明,每篇都围绕中心思想逐步展开,层层深入,构思巧妙。五篇文章分开来看,每篇都是独立的,各自都有自己的中心思想和为了表述这个中心思想所需的具体、真实而又典型的材料,说理透彻,各自的中心思想都很明确。合起来看,篇篇文章都为总的中心思想服务,各篇中心只是由它而派生出来的分中心而已,各分中心都使总的中心思想表达得既具体又完整。
2.结构严谨,文理清晰
缀文和造园的结构,指的都是内部构造、间架和组织方法。对造园来说,园内楼阁亭台的设置,山水位置的选择,花木的过渡和照应,园路和点景、引景、对景、泄景、借景的安排,开头和结尾的设计,家具的陈列,匾额楹联的悬挂等,都是结构的内容。对缀文来说,篇章、层次和段落的设置,文章内在逻辑的联系,过渡和照应的安排,开头和结尾的设计等,都是结构的内容。缀文和造园两者在结构上也是一致的。《说园》的结构严谨、自然、完整、统一。
从篇章和层次上看,《说园》是以判断、推理的内在联系来安排篇章和层次的,全书共五篇文章,先后次序非常讲究。第一篇是总纲,第二、三、四、五篇都是目,先有第一篇,才有后四篇,也就是说后四篇都是围绕第一篇而写的,所以说第一篇和后四篇都是总分关系。在同是“目”的四篇中,它们的前后位置也是不能交换的,因为它们之间也有内在逻辑关系在。《开篇》论说中国园林的特点,《续说园》紧跟着写中国园林的构造,使中国园林的特点显得更加具体、更加形象,文章更加实用。第三篇是在第二篇的基础上写成的,第二篇论说的是中国园林的实构,第三篇论说的是中国园林中诗情画意的创造、意境美的创造,这是中国园林的虚构,能给人以更多的想象和联想,使中国园林是“综合艺术品”和“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点表达得更加全面、更加深刻。有了第二篇,才有第三篇,如果这两篇前后对调,或者只有第三篇的内容,它就成了华而不实的表面文章。从第一、二、三篇连在一起看,中国园林的特点基本上都已经论述清楚了。第四篇是在此基础上写成的,它以中国园林的特点为标准,特别强调“自然之理”的运用,以此评量各地造园、复园的优劣,褒奖一批、批评一批,联系实际,使理论和实践结合,更加明确了、更加丰富了中国园林的特点。第五篇是在对中国园林的特点有较全面认识的基础上,论述中国园林是综合性科学和艺术,并论述它和其他学科的关系,不但概括和总结了中国园林的特点,而且增强并深化了中心思想。五篇文章围绕中心,逐步展开,由总而分,由分而合,层层深入,环环紧扣,中心突出,逻辑严密。
从过渡和照应上看,过渡是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接换,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照看、呼应。《说园》的过渡和照应都是安排得很巧妙的,例如《开篇》第二段关于静观和动观的论说,就是过渡段,它出现在第一段开门见山确立中心思想之后,第三段直言中国园林特点之前,从缀文看,似乎隔开了一、三段的联系,但从造园和游园的角度看,这一段的安排太重要了,因为进了园门,园内景色不能一览无遗。第一段是造园的第一景,也就是大观园的门面,第三段是“中国园”的第一景,它从此开始带出中国园的系列美景来,但是,造园为了不让园内美景一下子全都呈现在游人眼前,所以必须设计出第二景,以萧墙、假山等来遮挡视线,进行隔景、过渡,“静观动观”这一段安排在此就起了过渡作用,把从大观园门口进入的游人经过静观动观游览线路的选择,引进到中国园去探胜景。同时,它又起了照应下文的作用,尾篇开头又论述“动观静观”,这就一下子把五篇文章前后拉紧,连成一气,使全书结构更紧凑了。从内容上看,它不重复开头,“有动必有静,有静必有动,然而在园林景观中,静寓动中,动由静出,其变化之多,造景之妙,层出不穷……动静变幻,自成佳趣。故以静观动、以动观静则景出”,这里的“动观静观”是动与静相对的观点,将艺术辩证法运用到园林景观上,丰富并深化了动观静观的内涵。《说园》其余各篇的第二段也都是过渡段,例如第二篇《续说园》第一段开宗明义说构园,第三段就说构园的先后次序,但第二段却来了个“风花雪月……”,表面看似乎与构园无关,而事实上关系紧密,它说的是构园中的虚景。造园家在构实景之前,必须思考如何把客观存在于大自然中的风光美景招进园内,使虚景之美与实景之美融合起来,随时可点可寻,只有先明确这个道理,构出的园才会有诗情画意。这一段以虚景照应实景,过渡得很巧妙。
从开头和结尾上看,该书题目为“说园”,文章提出中心论点后就点题:“就我在接触园林中所见所闻掇拾到的提出来谈谈,姑名‘说园’”,开头立即点出题目来就是照应书名,提醒读者,引人注意。这句话同时也说明,本书材料和观点是实践所得,是真实的、可靠的,是作者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尾篇文章的结尾也是全书的结尾,先生又说:“半生湖海,踏遍名园,成此空论,亦自实中得之”,再次强调以上材料和观点都来源于现实生活的积累,多年实践的积累,因此,材料和观点除了真实、可靠外,还具有客观性,它是无法否定的,结尾更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从结构上看,既照应了开头,又呼应了首尾,使全书更加紧凑。从每篇文章分析看,首尾也是呼应的,例如《续说园》的开头就说:“造园一名构园,重在构字,含意致深。深在思致,妙在情趣,非仅土木绿化之事。”接着引杜甫游何将军山林的诗为例,说明“园中有景,景中有人,人与景合,景因人异”,为什么景会因人而异呢?这是和“情”是分不开的,和人的心境是分不开的。结尾说:“‘池馆已随人意改,遗篇犹逐水东流,漫盈清泪上高楼。’这是我前几年重到扬州,看到园林被破坏的情景,并怀念已故的梁思成、刘敦桢二前辈而写的几句词句,当时是有感触的。”梁、刘二位都是先生尊敬的师长和好友。
“文革”前,先生曾分别和刘、梁二位师友一起畅游扬州,品评园林,那时是何等快乐惬意!可是他们分别在1968年、1971年先后谢世,“文革”中,扬州园林也被破坏得不成样子了,更何况当时先生本人尚未平反,触景生情,悲从中来,就有这几句词了。景、人和情融合,结尾和开头呼应,全文结构完整、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