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严格审核和控制各项费用支出,努力节约开支,不断降低成本
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应贯彻增产节约的原则,加强经济核算,不断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企业的客观要求,在这方面成本会计担负着极为重要的任务。为此,成本会计必须以国家有关成本费用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以及企业的有关计划、预算、规定、定额等为依据,严格控制各项费用的开支,监督企业内部各单位严格按照计划、预算和规定办事,并积极探求节约开支、降低成本的途径和方法,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3.及时、正确地进行成本核算,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有用的信息
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制度的要求和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及时、正确地进行成本核算,提供真实、有用的成本信息,是成本会计的基本任务。这是因为,成本核算所提供的信息,不仅是企业正确地进行存货计价、正确地确定利润和制定产品价格的依据,同时也是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基本依据。在成本管理中,对各项费用的监督与控制主要是在成本核算过程中,利用有关核算资料进行的;成本预测、决策、计划、考核、分析等也是以成本核算所提供的成本信息为基本依据的。
4.考核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开展成本分析
在成本的经营管理中,成本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经济指标,它可以综合反映企业以及企业内部有关单位的工作业绩。因此,成本会计必须按照成本计划等的要求,进行成本考核,肯定成绩,找出差距,鼓励先进,鞭策落后。成本是综合性很强的指标,其计划的完成情况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成本管理工作中,还必须认真、全面地开展成本分析工作。
通过成本分析,揭示影响成本升降的各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以便正确评价企业以及企业内部各有关单位在成本管理工作中的业绩和揭示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从而促进成本管理工作的改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成本会计的任务包括成本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考核和分析。其中,进行成本核算,提供真实、有用的核算资料,是成本会计的基本任务和中心环节。有鉴于此,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全面、系统地阐述成本核算的基本原理和各种成本计算方法(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分类法和定额法),以及成本报表的编制与分析;考虑到其他行业成本核算的需要,本书对商品流通企业和施工企业以及旅游、餐饮服务业的成本核算也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
项目三 成本会计的组织
任务一 了解成本会计工作组织的原则。
任务二 了解成本会计机构的设置,成本会计人员需要的必备素质,规范成本会计工作所需的制度。
为了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职能作用,圆满完成成本会计的任务,企业必须科学地组织成本会计工作。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主要包括设置成本会计机构,配备必须的成本会计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本会计制度等。
一、成本会计工作组织的原则
一般说来,企业应根据本单位生产经营的特点、生产规模的大小和成本管理的要求等具体情况来组织成本会计工作。具体说来,必须遵循以下几项主要的原则。
(一)成本会计工作必须与生产技术相结合
成本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指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产品的设计、加工工艺等技术是否先进、在经济上是否合理,对产品成本的高低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传统的成本会计工作中,会计部门多注重产品加工的耗费,而对产品的设计、加工工艺、质量、性能等与产品成本之间的联系则考虑较少,甚至有的成本会计人员不懂基本的技术问题;相反,工程技术人员考虑产品的技术方面问题多,而对产品的成本则考虑较少。这种成本会计工作与技术工作的脱离,使得企业在降低产品成本方面受到很大限制,成本会计工作也往往仅限于事后算账,只起到了提供核算成本资料的作用。因此,为了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不断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在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上应贯彻与生产技术相结合的原则。不仅要求工程技术人员要懂得相关的成本知识,树立成本意识,成本会计人员也必须改变传统的知识结构,具备与正确进行成本预测、参与经营决策相适应的生产技术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成本管理上实现经济与技术的结合,才能使成本会计工作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成本会计工作必须与经济责任制相结合
为了降低成本,实行成本管理上的经济责任制是一条重要的途径。由于成本会计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价值管理工作,涉及面宽、信息灵,因此,企业应摆脱传统上只注重成本会计事后核算作用的片面性,充分发挥成本会计优势,并将其与成本管理上的经济责任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可以使成本管理工作收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在实行成本分级分口管理的情况下,应使成本会计工作处于中心地位,由其具体负责组织成本指标的制定、分解落实,日常的监督检查,成本信息的反馈、调节以及成本责任的考核、分析、奖惩等工作。又如,为了配合成本分级分口管理,不仅要搞好厂一级的成本会计工作,而且应该完善各车间的成本会计工作,使之能进行车间成本的核算和分析等工作,并指导和监督班组的日常成本管理工作,从而使成本会计工作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更好地发挥其在成本管理经济责任制中的作用。
(三)成本会计工作必须建立在广泛的职工群众基础之上
不断挖掘潜力,努力降低成本,是成本会计的根本性目标。但各种耗费是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中发生的,成本的高低取决于各部门、车间、班组和职工的工作质量。同时,各级、各部门的职工群众最熟悉生产经营情况,最了解哪里有浪费现象,哪里有节约的潜力。
因此,要加强成本管理,实现降低成本的目标,不能仅靠几个专业人员,必须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群众在成本管理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成本会计人员还必须做好成本管理方面的宣传工作,经常深入实际了解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具体情况,与广大职工群众建立起经常性的联系;吸收广大职工群众参加成本管理工作,增强广大职工群众的成本意识和参与意识,以便互通信息,掌握第一手资料,从而把成本会计工作建立在广泛的职工群众基础之上。
二、成本会计机构
企业的成本会计机构,是在企业中直接从事成本会计工作的机构。一般而言,大中型企业应在专设的会计部门中,单独设置成本会计机构,专门从事成本会计工作;在规模较小、会计人员不多的企业,可以在会计部门中指定专人负责成本会计工作。另外,企业的有关职能部门和生产车间,也应根据工作需要设置成本会计组或者配备专职或兼职的成本会计人员。
成本会计机构内部,可以按成本会计所负担的各项任务分工,也可以按成本会计的对象分工,在分工的基础上建立岗位责任制,使每一个成本会计人员都明确自己的职责,每一项成本会计工作都有人负责。
企业内部各级成本会计机构之间的组织分工,有集中工作和分散工作两种基本方式。
所谓集中工作方式,是指企业的成本会计工作,主要由厂部会计机构集中进行,车间等其他单位的成本会计机构或人员只负责原始记录和原始凭证的填制,并对它们进行初步的审核、整理和汇总,为厂部会计机构进一步工作提供基础资料。这种工作方式的优点是:便于厂部成本会计机构及时地掌握整个企业与成本有关的全面信息;便于集中使用计算机进行成本数据处理;还可以减少成本会计机构的层次和成本会计人员的数量。但这种工作方式不便于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各单位和职工及时掌握本单位的成本信息,从而不便于成本的及时控制和责任成本制的推行。
所谓分散工作方式,是指成本会计工作中的计划、控制、核算和分析由车间等其他单位的成本会计机构或人员分别进行。成本考核工作由上一级成本会计机构和下一级成本会计机构逐级进行。厂部成本会计机构除对全场成本进行综合的计划、控制、分析和考核,以及汇总核算外,还应负责对各下级成本会计机构或人员进行业务上的指导和监督。成本的预测和决策工作一般仍由厂部成本会计机构集中进行。
分散工作方式的优缺点与集中工作方式正好相反,一般而言,大中型企业由于规模较大,组织结构复杂,会计人员数量较多,为了调动各级各部门控制成本费用、提高经济效益的积极性,一般应采用分散工作方式;小型企业为了提高成本会计工作的效率和降低成本管理的费用,一般可采用集中工作方式。
三、成本会计人员
在成本机构中,配备适当数量思想品德良好、精通业务的成本会计人员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关键。就思想品德而言,要求成本会计人员应具备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敢于坚持原则的作风和高度的敬业精神;就业务数字而言,要求成本会计人员不仅要具备较为全面的会计知识而且要掌握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
为了充分调动和保护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国家在有关的会计法规中对会计人员的职责、权限、任免、奖罚以及会计人员的技术职称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这些规定对于成本会计人员也是完全适用的。
成本会计机构和成本会计人员应在企业总会计师和会计主管人员的领导下,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认真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并从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参与制定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为此,成本会计人员应经常深入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结合实际情况,向有关人员和职工宣传,解释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制度,以及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的计划和目标等,并督促他们贯彻执行;深入了解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注意发现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成本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当好企业负责人的参谋。
根据成本会计人员的职责应赋予他们相应的权限。这些权限主要有:成本会计人员有权要求企业有关单位和人员认真执行成本计划,严格遵守国家的有关法规、制度和财经纪律;有权参与制订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和各项定额,参加与成本管理有关的生产经营管理会议;有权监督检查企业各单位对成本计划和有关法规、制度、财经纪律的执行情况。
成本会计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很宽、综合性很强的管理工作,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靠技术进步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已经成为成本会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为此,成本会计人员必须刻苦钻研业务,认真学习有关的业务知识和技术,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四、成本会计制度
成本会计制度是成本会计工作的规范,是会计法规和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度,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等的有关规定,并适应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和管理的要求,制度企业内部成本会计制度,作为企业进行成本会计工作具体和直接的依据。
各行业企业由于生产经营的特点和管理的要求不同,所制定的成本会计制度有所不同,就工业企业来说,成本会计制度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关于成本预测和决策的制度。
(2)关于成本定额的制度和成本计划编制的制度。
(3)关于成本控制的制度。
(4)关于成本核算规程的制度。包括成本计算对象和成本计算方法的确定;成本项项目的设置;各种费用的分配和归集的程序和方法;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费用分配方法等。
(5)关于责任成本的制度。
(6)关于企业内部结算价格和内部结算方法的制度。
(7)关于成本报表的制度。
(8)其他有关成本会计的制度。
成本会计制度是开展成本会计工作的依据和行为规范,其是否科学、合理会直接影响成本会计工作的成效。因此,成本会计制度的制订,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在成本会计制度的制订过程中,有关人员不仅应熟悉国家有关法规、制度的规定,而且应深入基层做广泛、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在反复试点,具备充分依据的基础上进行成本会计制度的制订工作。成本会计制度一经制订,就应认真贯彻执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际情况往往会发生变化,出现新的情况,这时应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对成本会计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以保证成本会计制度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项目四 成本核算的要求和程序
任务一 理解产品成本核算的要求,能对完善企业成本核算和管理制度,健全成本核算基础工作提出有用建议。
任务二 能正确划分各种费用界限。
任务三 熟悉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和主要会计科目。
一、产品成本核算的要求
成本核算就是按照国家有关的法规、制度和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各种劳动耗费进行计算,并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提供真实、有用的成本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