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其他类型的助听器
除了上述提到的助听器类型外,还有其他类型的助听器,这些助听器适用于一些特殊情况的听力损失。相对于气导助听器,它们通过其他的途径对听力进行补偿。本节简单地对这些类型的助听器进行介绍。
3.6.1信号对传路径助听器
信号对传路径(contralateral routing of signals,CROS)助听器根据麦克风、受话器的位置和个数,可以分为单一信号对传路径助听器、双侧信号对传助听器、双侧信号交叉对传助听器。所有类型的CROS助听器的主要缺点就是在头的两侧必须有一种连接,如果通过连线相接就比较麻烦,最好是使用无线信号传递的电连接。
单一信号对传助听器是指麦克风和受话器分别放置在左右耳中,适用于单耳听力损失的患者。这种听力损失一般指一耳听力损失较重,另一耳的听力正常或者有轻中度的听力损失。本类助听器把麦克风安装在差耳中,受话器安装在好耳中。这样使到达差耳的信号通过放大都能被好耳听到,同时由于麦克风和受话器距离较远,不容易产生反馈啸叫。当言语在较差耳一侧时,单一信号对传助听器比较有用。但是当言语来自于较好耳方向时,反而不利于患者对言语的理解。所以,有学者认为较好耳的听力损失程度为中度的患者,会比较容易获得满意的效果。
双侧信号对传助听器是指左右耳各放置一个麦克风,而把一个受话器放置在好耳中,适用于双耳听力损失不对称的患者,一耳的听力损失较重,另一耳的听力损失一般为中重度。左右耳中的麦克风就像方向性麦克风一样工作,麦克风收集到声音信号后,传送给较好耳的受话器。
双侧信号交叉对传助听器是指在左右耳中各有一麦克风和受话器,但它们不是彼此相连,而是左耳中的麦克风与右耳中的受话器相连,右耳中的麦克风与左耳中的受话器相连,是交叉连接,适用于双耳低频听力接近正常、高频听力损失较重的患者,因为这样不容易产生反馈啸叫。
虽然信号对传助听器有上述的优点及相应的适用对象,但实际上CROS助听器的使用并不多。对我们有帮助的是CROS概念,可能随着技术的进步,可以把这个概念应用到其他信号处理方法的助听器中,体现新的价值。
内置CROS助听器是通过骨传导将声音信号从一侧传到另一侧,它适用于一耳无有用听力的患者。助听器安装在无功能耳上,头部的一侧振动通过头骨传到对侧耳蜗上,在较好耳可达到较高感觉级,在此类选择上可以用大功率助听器。振动是通过两种途径传入头骨的。一种是助听器的受话器在无用耳的耳道容积中产生了一个相对较大增益的声音,并且这种振动的空气引起了颞骨的振动。另一种是助听器的受话器振动了耳道壁。助听器应尽可能放得深一点,与耳道骨壁充分接触。
3.6.2骨导助听器
一般的气导助听器,它们把放大的电信号转换成声信号后传入耳道;而骨导助听器则是将放大的电信号转换成机械能后,通过振动耳蜗内部结构来传递声音。通常将骨传导器上的振动器放置在乳突部位。
骨导助听器一般的类型有眼镜式和头夹式,适用于外耳道闭锁、狭窄等患者,或者适合于中耳有先天畸形、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反复化脓、传导性听力损失量比较大、一般气导助听器无效的患者。但是骨导助听器佩戴不舒适,长期使用会使皮肤变硬、疼痛,输出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声音的方向性有影响,而且3000~4000Hz以上的功率能提供的放大作用很小。
3.6.3植入式助听器
1.骨固定助听器
骨固定助听器(bone‐anchored hearing aid,BAHA)是骨导助听器的一种特殊类型,它克服了许多骨导助听器的缺点。与骨导助听器相同,BAHA的输出也是运用振动原理,在乳突部用钛螺锭固定传送振动至颅骨。钛把螺锭与骨组织整合。声能经电磁转换装置直接通过植入乳突内钛螺锭传递,由骨导进入内耳。有些国家,对骨振动助听器有永久需要的患者,BAHA已经很大程度上替代了骨导助听器。比如对BAHA300型而言,可以使用头戴式助听器患者的500Hz、1000Hz、2000Hz、3000Hz的平均骨导听阈不应大于45dBHL,如果听阈在65dBHL以内,可以使用佩戴于身上的骨固定助听器。这些判断标准由Tjellstrm,Hakansson提出,他们建议对病例进行严格的选择,术前用测试杆连接BAHA传感器调试,对可疑病例建议先试戴几周骨导助听器,以此来估计植入后的效果。研究表明,相对于一个BAHA,双侧的植入可以提供更好的定位,在噪声和安静环境下有更好的言语可懂度。这些优点多由双侧麦克风产生,而不是因为双侧的输出振动。
2.中耳植入式助听器
传统的助听器是将声音放大,通过放在外耳道的耳模或机壳,将声音顺着中耳、内耳的路径传入。中耳植入式助听器是通过手术,将一些装置植入中耳,这些装置在接收到声音信号后,便会驱动中耳听小骨振动,而将声音直接传入内耳,我们以它来说明中耳植入式助听器。它的优点是不会有堵耳效应和声音反馈效应,对能量的传送比传统的更为有效,如果是完全植入式助听器,那在外观上就更美观。但是它需要手术植入,有部分手术需要破坏听小骨,使复原困难;而且如果助听器产生问题,需要再次手术才能更换和维修。
中耳植入式助听器使用压电的或者电磁的输出传感器,放大电信号进入传感器的方式有许多种。压电传感器使用陶瓷材料,当电压改变时它会改变形状。传感器的一端固定在颅骨上,自由端(另一端)与听骨链相连,把声音传送至耳蜗。有些植入系统的自由端放在砧骨和镫骨之间的连接处。有些系统,压电传感器固定在乳突腔中,通过耦合链把振动传送到砧骨。该链通过激光在砧骨上打了一个洞。电磁传感器包括永久磁体,放置在由线圈产生的磁场中。有电流通过线圈时,产生磁体移动。这与使用在扬声器和助听器中的受话器的原理相同。大多数的中耳植入系统,磁体被紧紧地固定在听骨链上,可以使振动直接从磁体传送至中耳系统。磁体的安装位置可以是鼓膜、砧骨、砧镫连接或圆窗。驱动磁体的线圈可以在耳外部的助听器中,或者在定制外壳中,或者在中耳腔中。
以相同原理工作的另一种电磁传感器是骨导器。线圈与砧骨相连,磁体松松地悬挂在线圈中,当波动的磁场振动磁体时,磁体的惯性使之保持运动。因此,在线圈和传感器上产生惯性力量,使它们产生运动,把振动传送到砧骨。
植入或者部分植入助听器的麦克风可以放在皮肤外,或者置于皮下(比如耳道壁的后壁),以及置于中耳腔中。它们主要需要克服的问题是由于皮肤引起的衰减,以及由此增加的助听器内部噪声,该噪声由麦克风内部噪声和自体噪声的感觉引起。
电池可以作为外部组件,也可以植入。如果植入,每3~5年需要进行小手术来更换电池。
如果麦克风和电池不植入,需要外部系统把信号传送到振动的传感器,大多数使用耳蜗植入相似的两个组件。外部线圈传送磁场或者电磁发射,可以通过植入线圈或者天线来感应。植入的感应线圈拾取的信号通过植入的导线被压电传感器或者植入的驱动线圈获得。有些系统直接传送信号,如外部线圈产生磁场直接驱动植入的磁体。
相对于骨导和气导助听器,完全植入助听器的优点是可视性小、方便、反馈少、堵耳少,可能信号质量好一些。但它们还处在实验和临床试验阶段。
3.6.4软体助听器
定制式助听器从20世纪60年代出现以来都是采用传统的齿科材料丙烯酸作为机壳原料。
这种机壳硬而中空,可为助听器元件提供适当的安放空间,但同时也具有许多局限性。它的最大弱点就是硬,因而很难舒适地应对人体耳道的动态变化。因此,这种助听器初戴时感觉还好,一旦佩戴者说话、咀嚼或移动下颌时就会出现问题。最常见的是反馈啸叫和不舒适,从而导致验配失败或满意度降低。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更好的替代材料。早期试用过乙烯聚合物、软丙烯酸等,均因较快变硬、断裂和褪色等原因宣告失败。然而,新近研发的软体技术成功地解决了这些问题。这种软体材料是一种硬度仅为12(丙烯酸机壳的硬度为90)的具有弹性的可植入医用硅胶。这种新材料具有许多优点。首先,它不会像以前的软体材料那样随着时间而变硬;其次,新材料的柔韧弹性可很好地适应下颌运动所致的耳道动态变化,改善声学密封;最后,软体机壳为实体而非中空,助听器元件被包埋其中而无空气包围,消除了内部振动和啸叫,同时也保护了元件免受震荡和潮湿的损坏,从而延长了助听器的使用寿命。软体助听器的诞生标志着一项划时代的助听器技术革命。这种材料已通过了舒适度、耐用性和安全可靠性等一系列测试,并已开发成“软体”系列助听器。
作为新型的助听器,软体助听器有以下特点:
①创造了新的舒适标准,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相关研究显示,病人对“软体”满意率为87%,对软体加硬体(丙烯酸)的满意率为11%,而对硬体(丙烯酸)的满意率为2%。
②降低了返修率。助听器故障的主要原因是因电子元件受潮、振动或跌落引起的损坏。由于软体助听器内的电子元件因软体材料的铺垫而避免了冲击,减少了潮湿,从而明显降低了机芯损坏的风险。
③远离了啸叫,降低了成本。由于软体助听器可灵活地适应下颌关节运动引起的耳道变化,改善了声学密封,几乎消除了反馈和失真,同时也几乎消除了硬机壳反射引起的回响和内啸叫,所以,往返调试的费用和抱怨明显减少。
④方便了维修。修理这种助听器更容易、更快捷,因为不需要将机壳与面板分开,只需像外科手术一样把实心软体切开更换被损件,然后将切口融合即可,几乎看不到被切开的痕迹。
因为软体源于低变应原性的医用植入硅胶,不会像以前所用的那些材料那样容易褪色、变硬和破碎,所以,软体助听器适合绝大多数的听力损失和耳道形状,特别适合那些直耳道、多皱褶耳道、硬化耳道和术后耳道。软体定制助听器涵盖所有的型号——从全耳甲腔式到完全耳道式。
在定制软体助听器前应考虑两个因素:第一,检查耳样。如果耳道很窄小或第二弯曲很锐(很弯),则不可能将喇叭放入优化的位置。第二,考虑听力图。如果病人的听力损失超过重度,需要55dB以上的增益,则软体不算是目前最好的选择,此时应该考虑选择耳背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