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采用先展示调查的基本事实,然后对事实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写法完成调查报告写作。是一篇较为典型的数学教育调查报告,可供中小学教师撰写调查报告时参考。该报告的“题目”以简练的语言反映调查研究的对象、内容和范围,概括性强,引人注目。“引言”综述了国内外对中学生数学态度研究的一些情况,指出因小学生的数学态度问题而影响数学学习,强调本研究的价值。在说明调查研究价值的基础上,交代了调查对象选取的方法及样本的容量,调查所采用的量表。调查结果中,数据的统计采用了百分比及显着性检验技术,研究结果的呈现综合运用了统计图表及文字描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最后部分,概括得出调查研究的结论。
该调查报告的可商榷之处:关于调查样本的抽取。文中交代了在呼和浩特市较具代表性的两个区(赛罕区与新城区)中选取样本,而没有说明为什么是具有代表性的。一般而言,样本的代表性如何,与抽样的方法和样本容量的大小有关。在没有说明用何方法抽样,而且样本只是分布在该市的两个区,容易使读者对样本的代表性产生怀疑。
第二节 教学观察报告的撰写
一、课堂教学观察报告及其特点
课堂教学观察简称课堂观察。是指观察者(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借助于自身感官或有关辅助工具,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表现进行观察,从而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教学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使用一整套课堂观察技术,帮助教师科学地、准确地了解学生课堂学习状况,并真实地、客观地认识课堂教学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它是促进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教育决策与教育评价提供相应的事实依据。
课堂教学观察报告是运用观察研究的方法,对在课堂中的某个教育对象或某种教育现象进行观察研究后撰写的研究报告,它是教学观察研究的成果表现形式。
课堂教学观察报告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选择性
课堂中的观察不是面面俱到地进行观察,而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对与研究问题有关的方面进行观察。观察报告的注意点在观察得到的那些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信息。
(二)理论性
主要反映在课堂观察方法本身就必须有一定的方法论作依据,课堂观察需要观察研究的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也需要一定的教育理论做指导。
(三)目的性
无论是任课教师自己或是其他研究者,课堂观察的指向是一定的教育现象或某些特定的教育问题,在课堂观察中通常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来从事观察活动。因此,课堂观察报告是指向课堂观察中研究者选择课堂观察的策略,课堂观察的过程,以及通过观察得到的结果。
二、课堂教学观察报告的结构及撰写
一篇完整的课堂教学观察报告,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标题、署名、摘要、关键词、观察研究的背景(或称观察背景、研究背景)、观察步骤、观察结果和讨论、参考文献等。
(一)标题
与其他类型论文标题的写法类似,可以是单标题或是正副标题。但标题应简明扼要,能反映观察的对象和观察的内容,有所不同的是,在标题中指明了研究的方法和该文章的“文种”,它属于报告类论文。如“学困生课堂行为观察研究”,其观察的对象是学习困难的学生,观察研究的内容是“课堂内的行为”。
(二)署名
如果观察报告是作者个体开展研究的成果,那么在标题下面署上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单位所在地和邮编。如果观察报告是某课题研究的成果,则应当署课题组的名称,然后注明参加课题研究的人员或单位及调查报告的执笔人;或署执笔人的姓名,然后注明课题负责人、课题组成员和执笔人。
(三)摘要
观察报告的摘要,其内容应简要说明为什么要进行该项观察,有何重要意义;对谁,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观察;观察取得怎样的结果或结论。
(四)关键词
观察报告的关键词,根据观察的内容、研究的问题及观察的方法进行选择。同样可以从标题或报告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词。
(五)观察研究的背景
观察研究背景也可以用“观察背景”、“研究背景”或“问题的提出”表示,主要说明为什么要对该问题进行观察研究,在怎样的情况或条件下进行研究的。
主要包括:本观察研究所要达到的目的;本观察研究的缘由、重要性;与该研究相关的研究情况综述,即文献综述;本观察研究的问题、关键术语的界定及观察研究的假设。
1.观察研究所要达到的目的
通常表现为研究者阐明自己感兴趣并且认为很重要的某个领域的某个方面的目标。
2.观察研究的缘由和重要性
阐明为什么开展该项研究,开展观察研究的背景是什么。说明研究的重要性时,一般是写清楚研究结果带来的认识上突破或实践上的指导作用。
3.文献综述
该部分的写作会涉及对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其关键是从相关的文献中找出他人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作为自己研究的突破口。如观察报告《课堂教学交往的观察研究》,作者以国内外学者对课堂教学交往为背景,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对课堂交往的类型、课堂交往模式研究的情况,选择了“双向显性交往方式的对象与手段”为自己研究的突破口。研究所要达到的目的是探寻现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交往方式的特点及作用,分析教师在管理课堂教学交往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指导小学课堂教学。研究的缘由与重要性体现在“充实国内外学者的研究”。
4.观察研究问题与假设
观察研究问题是对观察目的的具体化,通常以疑问的形式表达。观察研究假设是关于本研究可能结果的一种预期。如“学生参与的倾向性是否会影响学生交往的机会?”“学生的学习成绩与交往方式有关吗?”“交往的对象是否与学生的性别有关?”这些都是“课堂教学交往的观察研究”的问题。“学生参与的倾向性会影响学生交往的机会”、“学生的学习成绩与交往方式相关”、“交往的对象与学生的性别有关”,这些则是研究的假设。
(六)观察研究的步骤
观察研究的步骤也可表示为“观察程序”或“观察的方法”或“观察的对象与方法”,主要用于阐明观察研究的整个过程。包括:观察工具的选用;观察对象选取;观察的实施;观察资料的分析。
1.观察工具的选用
课堂教学观察在许多情况下需要借助一定的观察工具,如用观察记录表记录观察对象的学习参与情况及其他表现;借助于仪器设备,如录音、录像设备记录教学现场的实况等,以弥补感官上的不足。观察的工具,有的已经比较完善可以借用。如果没有完全适合自己研究的工具可借用,可以对现有的工具进行修订,也可以自己开发。如“课堂教学交往的观察研究”,该研究所使用的《师生交往角色与时空关系记录表》和《学生课堂交往行为记录表》,是在南京师范大学四位学者所设计工具的基础上,参照观察者的能力和课堂交往的具体情况修订而成。但对自己开发的工具,在设计和使用的过程中要保证研究的效度。
2.观察对象的选取
一般而言,以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观察的对象。要求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使样本的研究结论能够在可估计的概率下推广到总体。当然,也可以筛选出某些特定的对象进行观察。如,“课堂教学交往的观察研究”,抽取广州市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一至四年级的语文和数学课,每年级一个班作为观察对象。又如,“学困生”在课堂学习中究竟在干什么,选取的是“学困生”作为观察对象。
3.观察的实施
介绍观察研究的程序细节,包括本研究具体要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在什么地点做以及怎样做。这主要是为了使别的研究者能够重复此项研究,以证实本观察研究的结果。
4.观察资料的分析
在课堂观察中,可收集到反映研究对象特征的一些数据资料。这些数据是如何处理的,要作出说明。
(七)观察的结果和讨论
观察的结果部分主要是对课堂中的观察记录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的事实。结果和讨论可分为“结果与分析”、“讨论(或思考与建议)”来写。在撰写观察结果部分时,研究者要客观地呈现在观察中所收集到的实证资料;在讨论部分,研究者把研究结果放在更为宽广的范围中,阐述研究结果的意义。讨论包括作者自己的倾向和观点。
上述各要素中的“观察研究的背景”、“观察研究的步骤”、“观察的结果和讨论”,可以用不同的词句来表达。有些观察研究可能还会引起作者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产生新的观点或想法,因此,就有可能把“观察的结果和讨论”分成“观察的结果”和“讨论与建议”两部分进行论述。在观察报告中,重点是“观察的结果”,因为由此可导出规律、观点和结论。
三、案例赏析
“学困生”在课堂学习中究竟在干什么
——关于一个“学困生”的课堂行为表现的观察报告
黄丽娟
[摘要]学困生课堂活动的参与度低,常常游离于课堂学习活动之外。
选择一位学困生作为观察对象,观察其在其他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时的课堂行为表现,寻求他游离于课堂学习活动之外的原因。通过对观察的分析,我们认为,教师对学困生的忽视可能是造成学生活动参与度低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学困生;课堂行为表现;课堂观察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718X(2006)06-0043-03
一、观察背景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获得能力发展的重要场所,学生只有在课堂中有效地参与学习活动,才能获得很好的发展。然而,有些学困生课堂活动的参与度低,常常游离于课堂学习活动之外。那么,学困生在其他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时在做些什么呢?导致他们游离于课堂学习活动的原因有哪些呢?
为了解这些问题,我们选择了一位学困生作为观察对象,以他的课堂行为表现作为观察主题,希望通过对他的学习行为的研究为纠正“学困生”不良学习行为提供一些线索。观察对象林伟(化名),男,9岁,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上课经常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除美术、体育方面略有特长外,其他各科成绩都较差。教师安排他坐在最后一排,只要不影响其他学生,教师基本不管他。
二、观察策略与方法
采用三人分工记录的形式,一人记录课堂中的教学事件及持续时间,一人使用随机记录的方法记录林伟的行为表现与行为持续时间,另一人以5分钟为单位时间段,记录林伟在每个时间段内的行为表现及行为持续时间。
三、临床观察
课题: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课时:1教时。
四、数据统计与解读
整节课中教学事件的记录、林伟在各时间段内有效学习时间总计及林伟在整堂课中举手的次数。
五、数据分析与基本猜测
(1)林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有效时间基本上可以看成一个正弦波,在开始上课后的第5~10分钟之间,达到最大值(3′33″);在最后的5分钟内,达到最小值(27″)。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这两者之间存在极大的落差(约占单位时间的60%左右)。
(2)综观整节课,林伟参与学习活动的时间基本上呈现上升-达到极值-下降-达到极值-再上升的循环格局,在每一个循环中,有效学习时间的波动幅度也非常大。在前5个时间段内,极大值3′33″与极小值33″之间相差3分钟(单位时间为5分钟);在后3个时间段内,极大值2′37″与极小值27″之间相差2′10″。这可能说明,林伟比较容易受外部刺激的影响。当接受到某个正向刺激后,他能立刻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而接受到某些负向刺激后,他的活动参与度也会随之急剧下降。
(3)整节课中,在两个时间段内,林伟的有效学习时间呈明显上升趋势,分别出现在T1到T2之间,T5到T6之间。其中,在T1到T2之间,林伟在自己动手操作、基于操作而进行的交流讨论活动中,参与度显着增加。通过还原课堂情境,我们还发现,林伟在这一时间段内是以主动的活动参与方式融入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这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当老师要求学生自己操作后,林伟似乎表现得比较兴奋,立刻积极投入活动中;在该时段内的交流讨论中,老师共提问3次,林伟每次都举手,且十分积极,手举得很高,而且嘴里喊着:“还有,还有其他方法。”由此,我们猜测,林伟可能对于自己动手操作的活动形式本身比较感兴趣,同时,有比较强的表现欲,希望能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得到老师、同伴的肯定。
在T5到T6之间,林伟在独立完成练习的教学事件中也表现出较高的参与度。从行为记录单可以发现,在进行练习反馈时,他异常积极,“手举得很高,人几乎都站了起来”。进而做出推测,林伟之所以对自己做练习表现出比较高的学习兴趣,可能除了老师要检查、习题本身难度并不很大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为了获得老师的肯定。
(4)在整节课中,有两次,林伟有效学习时间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分别出现在T3到T5,T6到T8之间,且在每次的下降过程中,有效学习时间递减速度不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