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的竞争是促使FDI在中国产生对自主创新正向促进作用的有效机制。在充分竞争的过程中,中国本地企业会在竞争的压力下通过包括向外资企业学习等各种手段达到提高自身劳动生产率的目的;与此同时,外资企业也会在与之竞争的本地企业的压力下,通过积极获取更先进的技术来不断地推动生产效率的提高。两类企业的上述行为规律无疑都有利于促使FDI行业内溢出效应的产生。
当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利用其掌握的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得到了市场和技术的垄断优势时,便产生了对东道国企业的竞争效应。这样的效应大多发生在跨国公司所在的行业内部,即行业内的技术溢出(Das,1987)。对于不同的行业,竞争效应的表现形式大为不同。对于东道国较弱的民族产业,或者竞争程度较高的行业,FDI的进入,将会争夺原有市场的资源,对东道国企业产生挤出的竞争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东道国企业为了重新分配市场资源,必然加大研发的投入,从而促进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于东道国垄断程度较高的行业,FDI的进入打破了原有的垄断格局,因而垄断带来的福利损失将会得到弥补,也就是整个行业的福利将会增加。华东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产业竞争力相对较强,因此,相比于示范效应,竞争效应带来的自主创新将会更有益于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相关政策建议
从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一个地区创新能力的提高,主要取决于该地区吸引外资的存量、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力资本水平,同时FDI对自主创新作用的强度受到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针对以上结论,我们简要地提出以下政策启示:
首先,FDI对自主创新存在正向作用,对于已经具有一定外资规模的东部地区而言,在下一步的引资工作中,需要将引进外资的观念从重视规模转向重视质量,把推动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作为外资工作的重点。为了进一步更好地发挥外资企业的技术进步效应,要着力吸引那些技术水平较高,能够促进当地产业升级换代的跨国公司的投资。将利用外资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深化产业分工,加强产业联系,引导FDI进入关联性强、带动性大的行业,减少引资工作的盲目性。
而相对于东部地区,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加大在科技研发方面的资金投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为当地企业获取外资的溢出效应积极创造条件。
其次,营造内外资企业充分竞争的环境。就中国的整体情况而言,目前还未处于竞争带来的抑制效应状态,因此在整体上需要促进国内市场的竞争程度,对内资和外资企业都施加以市场竞争的压力,以此扩大FDI对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行业本身的特点不同,对不同的行业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在内外资企业之间竞争能力差距较小的行业中,行业内自然发生的竞争会相对充分和适度,因此,获取FDI行业内溢出效应的最佳方式就是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而对内外资企业之间竞争能力差距较大的行业,适当的支持和倾斜政策可能会有助于内资企业的快速成长,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缩小与外资企业的能力差距,以此提高FDI对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Ciruelos Alejandro,Wang Miao.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Diffusion:Effects ofTrade and FDI.Atlantic Economic Journal,2005,Vol.33,Iss.4:437.
[2]Nandy Amarendu.Foreign Invest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SEAN EconomicBulletin,2005,Vol.22,Iss.2:247‐248.
[3]Schrank Andrew.Ready‐to‐Wear Development ?Foreign Investment,TechnologyTransfer,and Learning by Watching in the Apparel Trade.Social Forces,2004,83(1):123‐156.
[4 ]Bitzenis Aristidis. Universal Model of Theories Determining FDI. EuropeanBusiness Review,2003,15(2):94‐105.
[5]Smarzynska,Beata Javorcik.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crease the Productivityof Domestic Firms?In Search of Spillovers Through Backward Linkag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4,94(3):605.
[6]Blonigen,Bruce A.,&; Figlio,David N. Voting for Protection: Does DirectForeign Investment Influence Legislator Behavior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88(4):1002‐1014.
[7 ]Blonigen,Bruce A.,&; Davies,Ronald B.,&; Keith Head. Estimating theKnowledge‐capital Model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Comment.AmericanEconomic Review,2003,93(3):980.
[8]Franko,Lawrence G.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Impact On Home Countri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78(9):55.
[9]何洁.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外溢效应的进一步精确量化.世界经济,2000(12):29‐36.
[10]江小娟.理解科技全球化——资源重组、优势集成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管理世界,2004(6):4‐13.
[11]蒋殿春,夏良科.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作用的经验分析.世界经济,2005(8):3‐10.
[12]赖明勇,包群.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外溢:基于吸收能力的研究.经济研究,2005(8):95‐105.
[13]潘文卿.外商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的外溢效应: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世界经济,2003(6):3‐7.
[14]沈坤荣,耿强.外国直接投资、技术外溢与内生经济增长.中国社会科学,2001(5):82‐93.
[15]冼国明,严兵.FDI对中国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世界经济,2005(10):18‐25.
中国逆向型FDI动机实证分析
肖文 侯田
提要:逆向型FDI是指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逆向型FDI快速增长,深入探讨东道国国别特征对逆向FDI流向的决定作用十分重要。本文选择出口倾向、进口倾向、技术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劳动生产率、距离等六个指标,运用韩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德国、日本、西班牙、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法国、意大利、荷兰等13个国家2005年的数据,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分析了决定中国逆向型FDI投资流向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目前中国逆向型FDI的动机以市场导向型为主,学习型和技术获取型不明显。
关键词:逆向型FDI;市场导向型;学习型;技术获取型
一、引言
逆向型FDI,是指产业水平发展较差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向较高产业水平的发达国家投资的行为,或者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到收入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投资的行为。20世纪90年代末期,面对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趋势,为适应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各方面需要,中国政府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比较优势的各类所有制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推动中国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对外投资不断发展壮大,实施“走出去”战略。迄今为止,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国企业逐渐成为全球直接投资领域的一支新生力量。
根据商务部统计数据,从总体规模上看,200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含金融类和非金融类投资)净额达到265.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5.3%。其中,新增股本投资86.9亿美元,占32.8%;当期利润再投资97.9亿美元,占36.9%;其他投资80.3亿美元,占30.3%。截至2007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1179.1亿美元。其中,股本投资475.6亿美元,占40.3%;利润再投资434.7亿美元,占36.9%;其他投资268.8亿美元,占22.8%。在2007年的对外投资净流量中,以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为主体,达248.4亿美元,同比增长40.9%,境外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376亿美元,境外纳税总额29.4亿美元,2007年末境外企业就业人数达65.8万人,其中雇佣对方员工29.5万人,境内投资主体通过境外企业实现的进出口额1189亿美元。从投资地区来看,2007年底,中国的1万多家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共分布在全球173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覆盖率为71.2%,亚洲地区集中了境外企业数量的五成,其次为欧洲,为16.8%。2007年当年流量超过1亿美元的国家(地区)达24个,较上年增加17个。
在中国逆向性FDI快速增长的时期,深入分析其投资动机非常重要。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出口倾向、进口倾向、技术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劳动生产率、距离等六个指标,运用韩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德国、日本、西班牙、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法国、意大利、荷兰等13个国家2005年的数据,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分析了决定中国逆向型FDI投资流向的主要因素。
二、文献回顾
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术界已开始探讨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的理论依据,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和观点。
L.T.Wells(1983)的“小规模技术理论”把发展中国家自身竞争优势的产生与市场特征结合起来考察,提出经济落后国家可以利用现有的技术并与自身的特点结合以形成其自身的比较优势这一重要论点。S.Lall(1983)在对印度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和投资动机进行深入研究后,提出了“技术地方化理论”。他认为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创新活动,发展中国家对外国技术的消化、改进和吸收不是被动的模仿和复制,而是对技术的改进和创新,这种创新活动给企业带来了新的竞争优势。Cantwell和Tolentino(1990,1993)共同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考察,提出了发展中国家技术积累——技术改变演进理论,该理论从动态化与阶段化的角度分析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强调了技术积累和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和对外投资的促进作用,指出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不同特性。20世纪90年代,日本学者小泽辉智(Ozawa)在雁行模式的基础上发展出增长阶段模型(Stages of Growth Paradigm),强调了发展中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以不同模式参与跨国投资的必要性,提出了选择原则和实现模式的条件——以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为基准,以出口导向战略为条件。Markusen(1996,1997)提出垂直性分工的知识资本模型,认为生产活动和研发活动可以分布于不同要素禀赋的国家,发达国家只是资本丰富,适合于研究创新活动,发展中国家适合于从事生产加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