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22000000005

第5章 图片报道的内涵与地位(3)

图片报道的整体性与见证性特点为受众解决了如何获取新闻事件的现场体验问题。第29届“荷赛”大奖得主阿朗·赖宁格曾说过:“摄影记者具有代替读者到达现场,目击世界的责任。”读者和观众出现在大量新闻现场的可能性极小,对现场的客观复述和形象感知自然要依靠图片报道和视频报道。新闻照片是历史瞬间的记录,是社会生活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一个瞬间。它通过把光线、形体等组成的单元新闻信息组成一个个信息群,并通过这些信息群的相互联系、映衬与组合,把社会生活中的一个个横截面展示给人们。不管它所记录的是人物,是事件,还是别的什么,这些横截面就像我们在横截树木时所能看清树木纹理一样,它们往往能表现出事物的主要特征。这样,在这张照片里,就浓缩了该事物的主要的信息,从而使我们在面对它时就能基本明白事物的脉络和具有本质意义的内涵。

三、信息传递的瞬间性与扩展性

“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没有其决定性的一瞬间”。这是摄影大师,法国人卡蒂埃·布列松(1908-2004)所提出的“决定性瞬间”理论的最初表达,也是摄影界最熟悉的一句经典名言。布列松是最着名的街头抓拍大师,被誉为世界摄影十杰之一。他同时还是现代新闻摄影的创立者。布列松的理论对于新闻摄影特别适用,摄影记者们奔赴世界各地,为我们捕捉一个又一个“决定性的瞬间”,记录生活的点滴变化,所有的图像汇聚起来,构成我们时代的全景。

“决定性瞬间”理论认为,记者应站在事物运动发展的高度上,去抓拍事物发展变化中最能代表其本质特征的刹那间情节形象。电视的表现手段是形象画面,但它的画面是连续的、流动的、不可选择的。人们为了跟上画面传播出来的信息,难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对信息进行主动地、创造性地接收、理解与转换,只能被动地接受,他们无法细细观摩,无法展开即时的联想与思考。新闻照片同样是形象画面,但它是一个个瞬间形象,这种形象是静止的、凝固的,它是从事物发展过程中分离出来的,是截取事物发展过程长河中的一个横断面,其形象情景虽是短促的一瞬,却是有冲击力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画面进行思考。这种瞬间不但能让读者感受到画面形象本身所传递的信息,还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形成对瞬间形象的自然回顾与自然延展。

因此,这一凝固的瞬间,特别是当这一瞬间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时,它所传递出来的信息不仅仅是画面形象的信息,而且超出了画面之外,还包括整个事物的变化过程的信息,甚至深层次意义的信息都能显示出来。这样,新闻照片的信息便大大地扩展了。

新闻照片信息传播中的扩展性,能够使读者获得大量的信息,但这些信息的获得,读者需要一个思考的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读者所获得的信息是从浅层次向深层次发展,体现出它在信息传播中的层次性。提示新闻事件的发展状态,这是新闻照片的第一层信息。新闻照片的第二层信息是它的语义信息,它的获得是通过画面上的单元新闻信息的对比、叠加、交融、衬托等组合形式对读者形成视觉的冲击后,通过读者的思考取得的,它所揭示的是新闻事件发生发展变化的实质。对新闻照片所显示出来的对事实本质的理解,实际上是记者的发言,而它发言的手段却是运用摄影手段去实现,它是非常“客观的”,因此它所得到的效果也相当的明显,令人信服。也正因为如此,它所传播的信息对读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认识了这一事物,并在其价值取向上能达到与作者所预期的一致或相近,从而在新闻照片的这两层信息的基础上形成了它的第三层信息,即语用信息。

新闻照片信息传播的浓缩性是以单元新闻信息及新闻信息群的联系、映衬、组合来实现的。而组成这些单元新闻信息及新闻信息的是具体形象。

其本身就具有相对独立、完整的信息内涵。正如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一样,由于读者的各不相同,他们的心态、爱好、需求等各异,对这些单元新闻信息的理解与感受也各不相同,因此,它们会随着信息接受者的各异向不同的方向传递,从而满足不同的信息要求。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图片报道传递的信息又同时具有很强的扩散性。

四、图片报道的新闻信息表达优势

图片报道自从与报纸等媒介结合并发挥作用以后,新闻图片已成为新闻信息传递的一种特殊载体,它以自己有别于传统文字手段的方式,向读者传达特定的信息内容,并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如果我们回过头来探讨一下图片报道成为一种独特的新闻传播手段的成因,我们会从图片与文字的区别和图片与读者的关系中寻找到必然性。文字是报纸自出现以来承袭着的传统手段,它的长处,甚至它在整个人类生活的作用是不言自明的;但是在传播活动中,这种优势手段也有着局限性,它具有明显的符号特征,需要解码,它还有着地域、种族、语言等限制,因而新闻信息借助于文字手段进行传播,“失真”是在所难免的。而图片是对现实生活的视觉记录,是对新闻事实的直接反映,其传播是直接的,因此它必定“在比文字更具体、更生动、更全面的体验层次上与人们的心灵相结合”。在传播过程中,更由于其形象特点,信息损耗少,传达效果好。

新闻图片作为报纸的一种新闻表达方式,每天与读者见面,向读者传递相关信息,同时,它也接受着读者的评判,读者是否需要这种表达方式?是否通过这种方式更有效地了解和认识新闻内容?从新闻业务实践来看,读者对新闻图片的认同程度完全取决于图片报道在表达上的个性特点和优势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

图片报道在表达上的优势首先来源于其自身本质规律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新闻时空的现场意义,第二则是新闻形象的真实感。图片报道是通过摄影记者在新闻现场采取纪实抓拍的方法,捕捉新闻事实进程中有价值的瞬间,最终以一张或多张新闻图片来完成新闻表达的,在图片报道的本质规律中有着一定的限制性要求,摄影记者只有及时到达现场,在特定的新闻时空中才能完成拍摄。不管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灾害中,还是在充满恐惧与危险的战场上,摄影记者必须置身其中,才有资格按下快门。这样的现场限制性,使得摄影记者带给报纸版面的是充满现场氛围、特定气息、真实细节的人物和事件,这必将极大可能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在众多的新闻传播方式中,传播与表达的目标都无法回避新闻真实性这样一个基础,而图片报道的表达与新闻真实性有着最为自然、最为直接的联系。形象的真实、现场的真实、环境与细节的真实都为新闻内容的真实表达、新闻信息的保真传递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这一点上,我们把摄影与绘画的区别和摄影表达与文学表达的区别联系起来,就不难发现,读者在阅读新闻图片时,在心理上对新闻真实性的追求已具有的一定倾向性,他们更愿意在摄影记者的引领下,去到达一个个陌生的现场,目击世界。

图片报道在表达方式上的优势还在于其具体的表达效果上,借助于照相机,把新闻信息转化为特定的视觉产品,以视觉信息方式刺激读者的感官和大脑,使读者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加生动、更加富有激情。这种表达效果的优势特别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瞬间选择的表达优势,二是视觉冲击力与情感表达优势。毋庸讳言,摄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法切断与绘画艺术的联系,许多摄影者的拍摄目标是使自己的照片更像绘画,这种状况确有其危害性,它对摄影自身的发展特别是摄影纪实本质特征的发挥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摄影与绘画以及其他艺术活动的相通也具有积极和正面的意义,如果把握得当,这种正面意义还可以在图片报道的表达上发挥积极作用。我们知道,图片摄影是通过一定的快门速度结合光圈曝光获得一个特定的时空截面,瞬间是摄影区别其他文化艺术活动方式的极其重要的特征,在时空限定的二维平面作品上如何正确有效地表达信息,是所有摄影者面临的一道难题,图片报道更是如此,所以瞬间选择成为一把“双刃剑”,这给摄影记者提出了难度要求,同时也给摄影记者提供了展现个性能力的机会。

几乎每一个重大新闻事件面前,众多的摄影记者都是全神贯注,随时准备按下快门,但最终在读者的心目中,真正得到承认和赞誉的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张甚至更少,这些为数甚少的图片,一定是瞬间魅力充分、最能代表相关新闻事实本质意义表达的最佳选择。事实上,在新闻事件的进程中,空间不断变化,时间不断延续,林林总总的人和事出现在记者的身边和眼前,要使得稍纵即逝的有价值形象留在自己的镜头中,并非易事,这使得摄影记者的现场工作具有类似于画家、雕塑家、作家或其他艺术工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具有的观察、比较、思考、选择等环节,只不过摄影记者形象思维的链接点是新闻与信息,更由于现场纪实的特点,摄影记者工作中的敏捷反应和果敢判断,才显得尤为重要,这些都成为新闻图片表达的附加值。

图片的视觉冲击力则是优秀的新闻图片区别于一般性摄影记录的又一个重要特征,打开一本世界图片报道获奖作品集,我们就会发现,每一张获奖图片都有它特别刺激我们眼睛、打动我们心灵的东西,无论是技术与形式因素,或是内涵与本质因素,它们都能够让读者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是采用特定的方式使得新闻图片的表达与读者的情感宣泄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强化表达效果,这是图片报道取得优势的一条捷径。全新的视点,突兀的变形,绚丽的色彩,都会牵动读者的视线,连接着他们的喜怒哀乐,读者甚至会放弃平静的阅读心态,从图片中直接获得更多的欢乐、兴奋,抑或是愤怒与忧愁。

第三节图片报道的媒介历程

一、图片报道与报纸的互利发展

如果说摄影的出现最早只是冲击了绘画艺术的生存,引发了美术家对这种新兴的、惟妙惟肖地再现对象的新技术的暂时恐慌,那显然是小视了摄影干预生活的能力。当摄影在记录身边大事、留住特定瞬间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承担起记录与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时,一种新的摄影类型便很自然地出现了。1842年5月5日,德国汉堡发生了一场严重的火灾,大火连续烧了四天。摄影师比鸥乌和史特乐茨纳二人奔赴火灾现场,拍下了众多记录大火燃烧后废墟的照片。这是目前为人们所知的世界上第一次图片报道活动。到今天,他们所拍的照片仅存一幅,被后人称之为“汉堡大火遗迹”,这张照片是今天人们公认的第一张图片报道照片。

考察图片报道的历史可以看出,图片报道的发展与报纸和杂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880年,美国人使用铜版照相印刷技术,成功地将一幅照片印刷在3月4日出版的《每日图画》报上,从此,现代意义上的图片报道事业的序幕拉开了。当然,图片运用能够成为形成报纸版面特色的重要手段,让报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读者,在当时没有多少人敢如此期待。虽然,美国着名报人普利策在1883年回答别人称他为视觉新闻的鼻祖一事时强调了图片的这种作用,他说:“他们称我为视觉新闻的鼻祖,真好笑!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些事情。我有一家衰败了几年的小报,我想尽一切手段扩大它的发行。我要依靠什么?当然是图片。”

但是,19世纪末,由于当时摄影、印刷技术的限制,西方报纸上的新闻照片还非常少,仅仅作为版面的点缀或者是插图。人们对图片报道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并没有给予太大的重视。

1904年,率先以新闻照片报道为主要内容的英国《每日镜报》获得巨大成功,此后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争报道出现,图片报道地位进一步提高。20世纪30年代,是新闻杂志的时代,图片报道的发展为新闻性期刊提供了物质基础。以新闻图片报道为主的《生活》在1936年11月23日创刊号上整面地刊登了一幅题为《生活伊始》的照片,并写道:“照相机记录下生命中最充满活力的时刻,生活从此开始。”这是一种很有革命性的创举。在媒介主导的基础上,涌现出以罗伯特·卡帕为代表的一大批着名的图片报道专家,推动图片报道进入一个全盛时代。人们逐渐地改变了获取新闻的习惯,新闻照片需求急剧增加。

1966年《生活》迎来了它事业上最辉煌的时刻,创下了850万份的发行纪录。事物的发展不会永远一帆风顺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作为传统媒体成员的纸质媒体遭受到严酷的生存挑战,报纸与杂志一度被认为将会没落下去。但是,也有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世界报纸协会在20世纪初公布了一项研究报告,报告显示,作为网络时代所谓“没落”媒体的报纸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发行量都在稳步上升,对读者的吸引力越来越高。此外,许多知名报纸的网络版在网络媒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报纸的又一卖点。

同类推荐
  • 论新闻学学科地位及发展

    论新闻学学科地位及发展

    本书以新闻学学科建设为主线,集中反映了作者关于新闻学学科地位及学科发展问题的一些理论思考,表达了作者“保卫新闻学”和“发展新闻学”的学术见解与理念诉求。本书集中展现了作者在新闻学学术研究方面的志趣及成果,同时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新闻学研究的发展轨迹,并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我国新闻学理论传承与创新的研究方向。本书可作为新闻与传播院校师生、新闻实务工作者研修新闻理论的参考书,也可作为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生进行上述方向专题研究的辅助教材,同时对撰写新闻学术论文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 我们在一线:甘肃新闻工作者抗震救灾亲历

    我们在一线:甘肃新闻工作者抗震救灾亲历

    “5?12”汶川大地震虽然已经过去,但在抗震救灾的艰辛过程中,我在省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和陇南、甘南地震灾区采访时所经历的、听到的、看到的感人情景,仍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感动着我、激励着我、鞭策着我。
  • 学历史 思教育:教育的反思与历史的回响

    学历史 思教育:教育的反思与历史的回响

    面对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就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历史事例和现实经历为背景和参照,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结合实际探索活动强调实践、行动的重要性。原受教育者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服务社会。
  • 大众传媒素养论

    大众传媒素养论

    本书认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大众传媒生态的变化,凸现了提升我国大众传媒素养问题的重要性;本书对于大众传媒素养的研究范围作了较为严格的界定,揭示了大众传媒素养的内在涵义,认定了组成大众传媒素养的若干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中国社会各个界别大众传媒素养的情况,提出了中国大众传媒素养的重塑问题。本书可供传媒学术界、传媒实务界、理论界、教育界以及宣传部门的人士阅读,高校中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学生以及对于我国的新闻与传播事业有兴趣的各界人士均可阅读。
  • 教育评估的体制创新

    教育评估的体制创新

    袁益民先生在教育评估体制创新方面所做的这一研究是一项有益的尝试。《教育评估的体制创新》从我国教育评估的历史经验和现实问题出发,以比较开阔的视野,分析描述了教育评估体制的一种新的愿景。论述中既有一般性的介绍,也有深入的分析;既有心得体会,也有理论反思;既有现实感言,也有真知灼见;既有问题的探讨,也有具体的建议,相信该项研究将能引发更多对于教育评估方面的思考。
热门推荐
  • 何西四十年

    何西四十年

    最可怕的是,生活是个陷阱。那些导师们站在书本里,说的跟真事的似的。等你跳下去,他才告诉你:谎言相信到底就是真理,因为陷阱需要白骨,你不上当谁上当?万幸的是,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好运终于降临————他重生了。重活一回,自然聪明了,谁也别想忽悠我了,该犯的错误全避免了,该抓住的机遇全抓住了,该享受的全享受了,该珍惜的全珍惜了,该牛逼的全牛逼了,该报的仇全报了。重生就是爽,这么好的事落到头上,难怪人家说:三十年河东,四十年何西。
  • 你迟早是我的

    你迟早是我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柳宗宣诗选

    柳宗宣诗选

    考察一首诗,它的来由或发生学,似乎与诗人历经的情境有关。一首诗的切入点可能来自于诗人面对存在的最初震颠,或者说诗的写作,即用词语再现那个最初的震颠。可能要把成百上千的事综合在一起才能创造出一首诗。如果可以,我愿意把这本诗集取名为“自传的写法”。中国新诗自“五四”发轫,至今已近百年历史。湖北长江出版社一直致力于中国新诗的整理出版工作。本套“中国二十一世纪诗丛”推出了21世纪以来已较为成熟的中国新诗人。本丛书每位诗人单独成册,力求系统地收录诗人迄今为止的主要作品。书前附有诗人生活照片二帧,书后附有“诗人简历”,以说明诗人生活与写作之基本情状。本书为其系列之一的“柳宗宣诗选”。
  • 融化在手心的忧伤

    融化在手心的忧伤

    谁的青春坎坷?在那个身心疲惫的岁月里,本以为那爱情会走到永久,却如刹那间的烟火般坠落消散。小时候的那些玩笑在那个冰冷的少年中浮现,她想起了曾经那颗梧桐树下的嬉笑,直到自己的心深陷似海,而别再一次让她看清爱情。可最后的一切竟又回到了一无所有。前男友难以告诉的苦衷让他不得不离她远去,唯一亲人的死去她伤心欲绝,好朋友的不辞而别让她再一次看透爱情。她学会了疼痛,这场喧嚣的时光里有太多让我们美好而悲伤的回忆。所有的忧伤都将化成泡沫沉淀在心灵的某个角落...在那个转角的路口,我是否还依然希望能够见到你?锦年qq:3202989667
  • 种田宠妃:腹黑王爷的逆天杀手妃

    种田宠妃:腹黑王爷的逆天杀手妃

    云玥,二十一世纪的暗夜组组里的金牌杀手,不幸一次任务带上了一个猪一样的队友。很幸运得加入了穿越这个伟大的队伍里面,只是为什么别人穿越是享福的,而自己穿越是种田,种田就种田了,还不能吃饱饭。家穷得叮当响啊了,家里的两个哥哥一个狩猎一个做木匠,可是吃饱饭都是个问题啊。云玥决定还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吧,下地种菜,智斗心机村姑,闹公堂,甩王爷大嘴巴,欢乐无限,乐趣多多。
  • 原点之谜

    原点之谜

    世界有着怎样的秘密?当发现所有的灾难都来自这个秘密,一切都不可逆转了。当知道了这个秘密后,又该怎样去面对?
  • 海贼之动漫召唤系统

    海贼之动漫召唤系统

    你想知道漩涡鸣人在海贼王世界会怎么样?你想要知道阿虏在海贼王世界会怎么样呢?那么来看本人的书吧!本人第一次写小说,文笔不好。但我会努力的。
  • 倾城梭

    倾城梭

    自己的仙侠梦,自己的仙侠风。......
  • 死亡电梯

    死亡电梯

    我当了很多年的电梯乘务员,不是因为没有提升的机会,而是因为有着不能离开这个职位的原因。末班地铁,夜晚公交,都是灵异事件的多发之地,而我,是个开夜间电梯的乘务员。高科技产品,不一定充满着科学,你乘坐的电梯,不一定只载活人!
  • 总统阁下,隐婚吧!

    总统阁下,隐婚吧!

    【全文免费】被吃干抹净之后她才知道这个占有并囚禁了自己的恶魔居然是帝国的总统阁下!“我什么时候嫁给你了?我跟你一点都不熟!”男人一把将她扑倒,“多来几次就熟了!”日日夜夜无法逃脱,她捂着酸痛的腰奋而反抗:“你懂不懂可持续发展?!”对方点头:“好,我明天就不来了。”结果第二天晚上再次被扑倒。“你个骗子!”“没骗你,昨天那个人确实没来。”这个男人时而冷漠如冰,时而狂肆如火,却没想到原来是两个人格共处一个身体。“我曾经患过人格分裂,但现在我们已经痊愈了。”她咬牙:“管你是神经病还是精神病,从我身上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