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18200000050

第50章 利益、主权与认同(5)

率先向国家主权理论提出挑战的是曾任法国波尔多大学法律系教授的狄骥,他从否定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开始,认为国家就是一种服务性机构,而不是一种权力,国家主权等都是人们凭空臆造的权力,是不存在的,是违背客观法的。由此,他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归咎于主权国家观念。更有甚者,他还认为国家和人民都不应握有主权,只有上帝才握有主权,因而人们应该放弃国家主权去实现所谓的“世界社会”。很明显,这种限制和否定国家主权的主张,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从本国的国家利益出发提出来的,它针对的不仅是资本主义国家自身的主权,而且是日益摆脱西方殖民统治取得民族独立的国家的主权。因为,那时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在全球范围的争夺已经构成了对自身生存的现实威胁,而且当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时,垄断资本要求不断地向外扩张,要求打破一切民族与国家的界限,而国家主权的存在实际上构成了资本向世界扩张的障碍。对此,英国工党理论家拉斯基明确宣称:“许多小国在经济领域内行使主权,就像旧制度下法国实行的内部关税一样,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二战后,随着国际经济交往的日益密切,各国之间产生的主权利益问题也越来越多,西方理论界否定国家主权理论的思潮再次掀起。一些学者依据国际交往中国际组织的发展和作用增强的现实,提出了建立“世界政府”,以“联合主权”取代单一的国家主权等观点和主张;国际法学界不少人提出,独立民族国家的维持是以各国交出一部分主权为条件的,这样国际法的进步必然要在无限范围内实现具有强制管辖权的国际法庭所确定的法治,并以“国际警察部队”来强制各国执行国际组织的决议。

冷战结束以后,世界朝多极化的方向发展,西方学者以经济全球化和相互依存为依据,进一步宣扬限制和否定国家主权的主张。他们一方面借口全球市场化,大肆宣扬在相互依存的国际环境中对地球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就环境污染、国际禁毒、恐怖主义等全球公共性问题,极力推崇“全球治理”、“全球民主”以及“新帝国主义论”、“失败国家论”等主张。英国首相布莱尔的外交政策顾问罗伯特·库帕在他的《世界秩序重组》中指出,为了对付恐怖威胁,美英两国应该确立能以军事手段介入世界任何角落的“新帝国主义”。他强调,如果恐怖主义和犯罪以非民主国家为基地开展活动的话,西方国家有必要率先发动武力和军事干涉。他提出“要使落后国家的文明和统治获得新生需要新的殖民政策”,“帝国主义的机会和必要性同19世纪相比没有任何改变”。显然,西方国家不是不要主权,而是自身国家利益和阶级利益决定了他们在不断地强化本国的主权,去限制和否定“失败国家”的主权。

可见,全球化中的国家主权斗争变得比以往更加激烈了。一方面,表现为民族主义政治文化又重新在冷战的废墟上激情燃烧,从北欧、西欧种族主义泛滥到南欧、中亚的民族主义独立,从一些多民族国家被激活了的民族主义运动到非洲如卢旺达登峰造极的种族仇杀,无不是围绕着民族国家主权及其所护卫下的族群利益展开的;另一方面,表现为边界冲突的加剧,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历史上存在边界争端的地区战火重燃,而这些矛盾冲突无不与殖民主义的主权侵略和主权切割联系在一起。看来,国家主权并没有在泛滥成灾的限制、否定声中有所削弱,反而都在悄悄地强化着、变更着。

客观地说,全球化中各民族国家的主权,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发生了值得人们思考的变化。一是急剧增长、蔓延和渗透的非国家行为体的活动扩大和增强了国际社会的活动空间和功能,迫使各民族国家以超国家主权的眼光,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作和协调,这在一定程度上分化了民族国家主权。二是不断凸现的全球公共事务,迫使各民族国家以负责任的态度参与到国家行为体性质的国际组织、国际协作中来,这要求民族国家让渡一部分国家主权。三是一些地区性的民族国家,他们的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的实现和维护在一定程度上还依赖地区一体化建构,需要以此提供统一市场、利益保障,提高自身的政策能力、安全水平,这就意味着需要各民族国家转移一定的主权,在更高的层面和更强的行为体上形成一种共同主权或相互主权的状况。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就国家主权及其演进得出几点结论:其一,国家主权首先体现为一种阶级统治权力,然后才以社会的或民族的方式呈现出来。其二,作为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必然逻辑与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紧密联系的历史过程的全球化,它是国家权力回归社会的物质基础和必要途径,在民族国家意义上则是国家主权的社会化过程。其三,如今这种社会生产力高度和社会化交往水平还远不足以消弭国家主权赖以存在的社会历史条件:人们个体性和群体性的生存论条件的巨大差异和矛盾,以及建立在这种差异基础上的群体认同。其四,国家主权的消亡与国家和民族的消亡是同一个历史过程,但却是漫长而复杂的。

(三)民族国家认同及其类主体认同因素的增长

认同,首先是一个从心理学引入文化研究的概念,原意是一个个体所具有的关于他自己是其所是的情感和意识;然后又被吉登斯、哈贝马斯、泰勒等人引入社会哲学和政治哲学的视野,指的是与他者相互联系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社会身份的自我认定,是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等因素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完整的政治心理过程。从主体角度来看,认同可分为个体、群体和类三种,即个体、群体和类三者基于彼此之间的差异而产生的一种自我确认,这种自我身份确认带有浓厚的历史文化价值特征和精神归属感特性。如我们所知,个体、群体以及之后才被发现的类(人类),是人的三种基本存在方式。这三种存在方式与人的生命的个体性、人的生活的社会群分性以及由普遍交往而意识到的同一性是密切相关。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个体、群体的生存论条件的差异,他们与类之间所构成的两两认同格局是不平衡的。因此,我们不能对认同问题作抽象意义上的理解,而要根据具体的言说对象和论说情景来考虑,也就是说要根据人的具体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来考察人们的认同问题。

人的生存方式是人的认同形成的前提。无论是个人对民族国家的认同,还是民族国家对自身的认同,或者是作为交往主体的民族国家对他者、对整个类的认同,都是由人的生存方式所决定的。人的生存方式是由人所具有的基本生存论条件构成的,这些生存论条件怎样,人的生存状态也就怎样,人也就怎样,因而人们也就以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标准来反思和建构自己的生活。这种反思和建构是以差异的存在为前提的,是在对差异的比较、反思中确立的。我们知道,任何人同时都是以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类主体的方式存在的,但人的这三种存在方式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存在多方面的相互联系。对个体来说,他虽然首先以个体的方式存在,但同时又不能离开群体而存在,而群体又从属于更大意义上的群体。个体以及他所能归属的群体——氏族、家庭、民族、政党、企业、国家——始终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在阶级社会里集中体现为阶级或阶层的差异,即阶级、阶层的利益差别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社会地位、文化价值等其他生存论条件的差别。所以,个体的人也好,群体的人也好,都要为自身的生存和现实利益寻找可靠的来源和保障,并在这种生存境遇中确立对自身、对他者的身份认同。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国家的民族化(社会化)建构进一步遮蔽了人们之间的阶级差别,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人的个体存在,还人的类存在,都集中体现在与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上,他们之间的矛盾集中体现在与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对立上。这种矛盾对立既表现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又表现为群体与类之间的矛盾,还表现为个体与类之间的矛盾。人正是通过对他们之间的矛盾关系的反思性理解来确立自己的认同的。

全球化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阶段与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全球联系日趋紧密的历史过程,它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存状态,为人的生存方式的转换和跃迁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以世界历史的眼光全面审视全球化,指出由于资本一方面要力求摧毁一切地方限制——当它在民族国家的疆域内建立了自己的统一的市场和阶级权力后,又把各个民族国家纳入自己的世界体系,进而把全球作为自己的市场;另一方面,它又力图以时间来消灭空间。资产阶级在建立全球化市场的冲动和努力中攫取剩余价值,但它又同时充当了推动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换和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不自觉的工具。可见,在马克思那里,人类向世界历史转换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向资本主义的转变;二是通过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的改变,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向自由人的联合体的转变。就第一层含义而言,就是资本不断把整个世界整合成了一种资本主义世界秩序,即在经济生活领域里表现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在社会政治生活领域里表现为民族国家体系,这就是资本条件下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就第二层含义而言,世界历史的转换同时也意味着通过改善人的生存条件和生存状态,打破“个人生产力的全面的、普遍的发展”的空间规定性,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联合。

换句话说,全球化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超出民族和国家的限制,按照人类共同利益的价值取向行事,使个体的思想和行为获得直接的普遍的社会形式,而民族国家与民族国家之间的普遍交往也开始打破民族和国家的禁忌,逐渐意识到为人类共同利益承担历史责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使民族国家在全球的层面上获得社会的合法形式。这样,随着全球化的演进,在个体交往层面上,“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的普遍的个人”就能超出并代替“地域性的个人”,当个人真正成了世界意义上的个人时,人就成为一种“自由自觉的存在”。这时,作为人的群体生存方式的民族国家体系也就日益有了“所有相互交往的人们的共同体”的性质。

全球化所带来的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的变化,必然通过人的观念认同体现出来。当全球化迫使个体生活进入资本主义世界历史体系中时,人们对自身的身份、价值的认同和诉求就具有浓厚的资本主义性质和民族国家情节;当全球化日益使人成为世界意义上的个人时,人们的类认同意识就必然逐渐增长,这对民族国家认同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和否定。

首先,全球化造成了民族国家认同结构的变化。在传统社会里,人们的认同主要表现为一种族群的认同,具有浓厚的社会历史文化性质。随着近代具有政治意蕴的民族的形成以及国家的民族化建构的推进,人们对民族的认同就实现了与国家认同的统一,民族国家因而就成了人们认同的主要对象,并仍然具有很强的政治属性和阶级属性。这样现代民族国家的认同就把认同的社会性与政治性统一起来了,人们通过民族国家的认同既可以制度的方式获得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和基本条件,又可以历史文化的方式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被民族国家所遮蔽和局限了的各种个体和群体逐渐被推到了国际交往的层面,他们同国家以及全球交往中新生的各种组织、团体和“类”一道成为彼此认知、接纳和认同的对象。这种多元化认同结构,对于需要不断从民族认同和国民忠诚中获取权威性和合法性的国家来说,无疑是一种严重的消解。

其次,全球化造成了民族国家认同中身份认同的消解。传统社会是建立在人的身份依赖基础上的社会,人们总是依据地位高低、权力大小、血缘姻亲、宗法伦理等来确定自己的身份,配置权力。身份与权力等同使人们形成了对权力和身份的崇拜。这样身份认同就构成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道藩篱,把人们划分为各种特定的交往群体,个体总是要在自己的群体中确立自己的身份,凭借这种身份获得自己的利益和精神慰藉。从历史上看,在狭隘的交往世界里,人们对群体的认同往往具有一种至上性和唯一性,人们总是对自己的群体有一种自豪感和优越感,对他者往往抱有排斥、防范甚至是敌对的态度。这种认同倾向和价值信念是造成群体与群体、民族与民族之间对立和斗争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因素。当然,冲突中的民族也可能因进一步的交往而产生融合,从而形成新的民族认同。

同类推荐
  • 热土丹青

    热土丹青

    本书围绕“独山子百年发展历程”这一主题,宣传1897年至2011年独山子的发展历程,向人们所讲述的是一百多年来独山子人所进行的开天辟地的事业,惊天动地的事业,翻天覆地的事业。“存史、资政、团结、育人”——让历史忠诚地告诉未来,让未来永远地不忘历史,激励当代人不断开拓创新,让后来者理解创业的价值和人生的真谛。
  • 中国生死智慧

    中国生死智慧

    《中国生死智慧》主要探讨人类的生死问题,将立足于中华民族生死哲学之血脉的基础上,从分析生命与死亡之本真出发,顺次探讨生命本真、生死观念、生死态度、生命困顿和生命教育等问题,试图从合理性的角度提出一些看法,让人们在较为轻松的阅读中从容地思考生与死这样严肃的问题,获得某种生死智慧的启迪,以最大的包容度和开放性,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以因应我们每个人终究会遭遇的生死大事,获得生之幸福与逝之安乐。
  • 中国共产党九十年评忆

    中国共产党九十年评忆

    《中国共产党九十年评忆》比较全面系统地评述了党的九十年,这些评述有助于我们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从更加宽广的视野,全面了解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奋斗历程和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正确认识我们党及其领导人的深刻思想和崇高风范,并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与宝贵经验。
  • 中国选举制度改革

    中国选举制度改革

    中国选举制度的改革已经在农村、城市社区、乡镇和基层人大代表的选举过程中展开,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并在人大选举政府官员的改革方面也出现了许多变化。这些都表明,进一步推动中国选举制度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现在是抓紧时机从法律、制度层面推动中国选举制度改革的时候了。从这样的考虑出发,世界与中国研究所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深一步的研究,就选举制度的改革提出比较详细的意见和进一步改革的想法。
  • 全球化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新发展:一种国家治理的视角

    全球化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新发展:一种国家治理的视角

    《全球化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新发展:一种国家治理的视角》以国家治理为理论视角,基于“政党、国家与社会”的治理互动机制.分析和总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创新成果。新型国家政权基石的确立、政党推动型国家政体建构模式的巩固、国家治理方略的形成、国家职能的现代转型、国家发展战略的确立、国家的民族化建构的进展.大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发展,形成了以国家治理为特色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新形态。
热门推荐
  • 谷山笔麈

    谷山笔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宿主绑定错误

    宿主绑定错误

    “我愿封锁记忆,撕碎灵魂,再入轮回道!”风撩起青丝,凌乱了她的绝美的面庞,晶莹的泪珠泛着点点亮光,像在回放着记忆的碎片。这段记忆如同梦魇一样缠绕着自己,已经穿梭数以万计的世界平面,找到了那么多的宿主,却都不是你。你怎么能那么狠心?就连找到你的机会都不给我,让我独自承受这漫长而孤独的世界,没有你,拥有这一切,又有何用?“警报,系统受到不明磁场干扰,重启成功。系统试炼号受此次影响宿主绑定错误,正在传输影像。”画面上一颗胚胎悬浮在空中,“实体绑定?你终于出现了!”
  • 回家

    回家

    刘国芳对生活进行高度的审美把握,对生命、人性的认识达到更高的层面,创造出极有意味的作品。即使是生活中一个简单的细节,一件普通的事件,一句平凡的话语,在刘国芳的笔下,都能洋溢着一种诗意美。他的小小说不仅体现了这一文体特有的瞬间感染力和冲击力,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作家对生活、社会的终极价值关怀。本书收入刘国芳最新发表的小说70余篇,这些小说在有限的艺术篇幅里,形成一种独特的内蕴美,对生命、对生活的认识达到了一种理性的、哲学的高度,读后使人心弦为之颤动。
  • 原血神座

    原血神座

    一次无意中的遭遇,让苏沉双目失明。然而即使遭遇人间最悲惨的情形,苏沉也不愿放弃奋斗。他要用自己的努力,为自己,也为人族开创一个全新的未来。
  • 魅女邪夫乱天下

    魅女邪夫乱天下

    和庞涓对垒,做申子门客,跟鬼谷子侃大山,与墨子把酒言欢……这都不算事儿,我的目标是——灭秦!凭什么?凭我是穿越时空的圣女(灯泡)大人,还有个巨富帅哥做坚强后盾!且看我俩珠联璧合,扫清祸害,收复王侯,搅乱天下!对了,这个战国可不一般,很奇幻~
  • 傲世重生:青蛇归来

    傲世重生:青蛇归来

    她虽然被那群善妒的雌龙用天雷炸至肉体四分五裂,三魂七魄不全,还倒霉的寄住在一名父亲嫌弃的小女娃的身上,但你们别以为我是好欺负的!想使手段整死我?虽然我只剩下二魂三魄,但足可以让尚书府的人员来个大洗牌!想送我入蛟洞代替你的女儿去死?以后若假的圣女变成了真的圣女,那可别怪我!入宫除鬼?鬼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养鬼、驱使鬼去吃人的人!她,青蛇,在消失了两年之后重新归来了。户部尚书府、丽贵妃、长圣女及龙界所有的龙人们,是你们该还债的时候到了!(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一语成婚

    一语成婚

    “顾小姐,是这样的,昨天在山上见到你后,我很喜欢你的,想跟你交往,以结婚为前提,不知道你的意思是什么?“轰”顾心语整张脸都是红的,心底虽然有点怀疑,现在却有丝欣喜。不过才见一次面,一见钟情,还这么快就表白了,还真是行动派。---一个事业精明,生活小白的才女,遇到腹黑行动力惊人的军官,又会碰出什么火花?更新中----
  • 至尊武魂

    至尊武魂

    天才?什么叫天才,得天独厚叫天才,六岁修炼太迟了,哥一岁就开始修炼!觉醒冰火武魂竟然被人当废人,你丫个傻逼!老子拥有无敌空间天赋,是成为最强卡师的存在!将来天地将在我手中,一卡在手千兵万马来相见!炼药师算什么,老子拥卡药双修!你是天才吗?我打你这个不要脸的!
  • 战神联盟之永恒的信念

    战神联盟之永恒的信念

    一群奇怪精灵的出现,与战神联盟成为伙伴,新精灵的加入,邪灵组织的复活,伙伴的接连背叛,是选择友情?还是选择正义?只在一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