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早在1962年就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可引导学生再举出历史上其他一些自杀的艺术家。例如:屈原、王国维自己投水而死;海明威自己开枪而死;徐迟跳楼而死;海子卧轨而死。他们的自杀到底是为了什么?
作家的自杀非常复杂:可能是由于生存太困厄,不能承受生命之重(例如屈原、王国维);也可能是由于艺术才能的枯竭(例如海明威);也可能是对生活的失望(例如海子)。
三毛最后也自杀了:“我的一生,到处都走遍了,大陆去过了,该做的事都做了,我已经没有什么路好走了,我觉得好累。”她一生都在不断追求完美,当她无法再前进时,选择了结束自己人间旅途。而川端康成喜欢孤独、恬淡的生活,但是从获奖之后,他再也得不到了。于是,为了寻回失去的自由和孤独,他选择了自杀。用死亡的形式来诠释灭亡的美。
2.内容体验
触发点:它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理解一:错过之遗憾
人有人言,花有花语,两者能交流,源于心灵上的豁达与冲淡。川端康成看到海棠花未眠,于是向我们倾诉一种哀伤之美,并一路领我们寻找这哀伤的源头,最终发现生命中美的机会并不常在,偶然相遇,刹那间才产生一番动人情怀。同时也隐透出了沉沦在日常生活中的人的苦涩。川端康成痛感自己“一生都在追求美,然而真正的美却这样无声地从身边滑走”。
我想,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多少美好的东西,就这样从我们身边错过了,消逝了。像是“花未眠”一样,孤独地在长夜中吐露芬芳,而我们就这样错过了她。其中蕴含的忧愁,既是纯美的,又是苦涩的。纯美的是我曾经拥有,苦涩的是毕竟错过。童年如花,青春如花,亲情也如花。可是我们又能留住谁呢?我们总是在一次次经历中错过美好的东西,当我们发现应该珍惜时,它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人生是一个发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在有意或无意间错过的过程。
理解二:不遇之哀怨
它的哀伤来自无人发现,无人欣赏,凌晨四点的海棠美丽芬芳,却少人喝彩,被人冷落。很像中国古代诗人笔下幽怨的嫔妃宫女,她们深居皇宫,备受冷落,在美丽中寂寞。作者发现未眠的海棠花非常美丽,顿生怜悯之情,进而觉得海棠含有一种哀伤的美。舒婷说: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苦一晚。(《神女峰》)可是人生的际遇绝对不像选择爱人那么简单,因为你永远处于被赏识的地位。陆游无限悲愤“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古往今来,多少饱学之士就是在无望的等待中虚耗一生。从这点来看,花的命运又何尝不是人的命运呢?
理解三:辉煌之寂寞
法国有句名言:最美丽的玫瑰凋谢得最快。花儿盛开之时就预示着它已接近凋零衰败,所以说“含有一种哀伤的美”。多情而伤感的海棠花仿佛在对作者、对我们说:“我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这还是从花里读花,作者哀伤着花的哀伤,读出花对生命美的眷恋与不舍,对走向衰败的无奈与哀伤。在《易经·乾卦》中的“九五”是这样说的:飞龙在天。这是自由生命大展宏图的时节,我们常常称皇帝为九五之尊,然而一到“九六”,却是“亢龙有悔”。是的,物极必反,苏轼说的“高处不胜寒”正是此意。可见鲜花盛开之后注定难逃长长的寂寞。
以上三点略显伤感。
理解四:珍惜生命
川端康成对“死”具有两重看法。一方面,他对自杀持否定的态度,认为:“一个人无论怎样厌世,自杀不是开悟的办法,不管德行多高,自杀的人要达到圣境,也是遥远的。”理解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花未眠》中往往被人忽视的那一句:“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作家忽然发现盛开的海棠花竭力展示着自己生命的美,颓丧的灵魂受到深深的感染;鲜花盛开之日,也就意味着辉煌不再之时。
然而生命的脆弱或许渺小,生存的空间贫瘠或许狭小,但都不会阻挡生命的美丽。虽然个体生命是短暂的,并最终会归于虚无,然而只要每一个生命个体,抓住过程的美丽,不断丰富生命的内容,那么个体的生存便有了意义。相对于永恒而言,短暂似乎是一种折磨,但它同时也是一种丰富。
生命因丰富而不再苍白,不再虚无。盛开的鲜花,明知下一刻的毁灭,也要在开放中成就自己的快乐。这种从死亡角度去反观生命的价值,颇得西方现代哲学的精髓。但另一方面他又说:“人若能自己心甘情愿地进入长眠,即使可能是不幸,但肯定是平和的。”川端康成常把自杀作为人为自己辩解及超脱俗世的手段来加以运用。因此,我们要看到他对生与死的矛盾的复杂情感。
理解五:静美之死
作者穷尽忧郁孤僻的一生,对自然之美、文学之美进行了无悔而不倦的追求,可他却选择了含煤气管自杀,你对其生其死有何感想慨叹?
(1)作者有自己精神的避风港,有自己灵魂的寄居地,那是他躲避世俗羁绊的堡垒,在那里他能找到自己,和自己的心灵恳谈。选择自杀是因为他沉溺在自己精神的空中楼阁中无力自拔,无法入世地活着。(2)作者面对的是凄凉的现实,心中却充满了诗情。(3)他面对人生的苦难,含泪地微笑。(4)死是人生必不可免的归宿,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就像德国诗人海涅说的:太阳纵然还是无限美丽,最后它总是西沉。没必要急于求死,要珍爱生命,好好活着。(5)他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他选择自杀,可以理解为殉职而死。
为了美,为了心中的橄榄树,他风雨无阻,执着不悔地奔波。虽然选择了自杀的结局,但我们不能只看到黑夜的死亡,遗忘了他白昼的光华。
(展示课件)泰戈尔说:使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川端康成穷尽一生追寻美、播种美,他已无悔于生命。就像落叶经历过灿烂的春,火热的夏,在秋日飘零枯萎之际,他已无怨无悔。法国作家蒙田说过: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也就是说只有乐于生的人才会安于死。川端康成是安然死去的,因为他是自然与艺术的忠实情人,在活着的时候,他用一颗情人的心呵护着一切美丽的东西。所以他生得忧郁而伟大,死得坦然且安然。
(说明:课文导入时要尽力制造阅读期待,激发阅读兴趣,同时要保护学生初读文本的个性化阅读的第一印象。在学生谈体验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替代学生体验。他们的情感体验是我们课堂中应重点开发的鲜活的课程资源。)
3.延伸体验
触发点:自然美与艺术美
自然美指物质世界中一切具有审美情趣的事物所展示的自然原始的生长姿态,是一种自发的美学形式;艺术美则是在自然美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家人工合成的一种美学形式,它渗入了人类的思想情感,作家的学识、阅历和审美趣味决定着艺术作品的品位。因此,可以这么说,自然美是自然在展览自己,艺术美是艺术家在展览自然,是带有艺术家个人气质的美。自然美往往是有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这就只能靠艺术美来使之变成永恒了,如《蒙娜丽莎》、《大卫》、《维纳斯》等。
问题设计:你们最早接触到的美是什么美?(说明:设计问题时留给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要足够大。)
分析:学生会回答是自然美。实际上学生高估了自己的审美能力,他们大都不懂得什么是自然美,自然界的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从来就没有留住过他们匆匆的步履,他们虽然有时也可能对某一种花草之类的东西感兴趣,但是那仅仅是因为新鲜好奇,算不上真正的审美。
那么怎样才能领略到自然美呢?看课文最后两节,川端康成向我们介绍了欣赏自然美所应该具备的几个条件:环境宁静;一个人;沉思。记得米兰·昆得拉的一本书,书名就叫《生活在别处》,作家的家始终在远方。大家经常看到一些艺术家总是一个人浪迹天涯,现在能明白他们漂泊的原因了吧?
4.小结
这节课,我们不仅感受到了自然之美,更强烈地感受到了生命之美。
有人说,生命是一次华美的日落,盛大而忧伤,平凡而又震撼人心,这的确是一个精妙的比喻,只是日落了还会有日出,花谢了还会有花开,我们的生命无法重来。冰心也说: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是啊,我们只有今生今世,就像秋天的枫叶,只灿烂一季,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的存在。我们应当用心灵的眼睛去体验生活,去播撒生命全部的绿意,绽放并享受今生的美丽。
五、形成性练习
1.(1)第二段中“我”为什么“大吃一惊”?
(2)第八段中“我”又为什么“吓了一跳”?
2.作者在第四段引述了雷诺阿、米开朗基罗的例子,其意图是什么?
3.在文章第五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以“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开头,但文章内容却并不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问题”,作者其实是要强调对“微不足道”的现象的“发现”与“思考”。
B.文章借“花未眠”,批评了当时日本社会中从事艺术创作的人不认真观察社会的弊病,常常出现拙劣之作。因此作者慨叹“自然的美是无限的”,而“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
C.文章通过描述罗丹与玛伊约尔的创作风格的不同,进一步强调细致观察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作用;又通过“我”的小狗与宗达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相像的叙述,表明艺术需要“高尚的写实精神”。
D.作者写自己观察晚霞时,联想到长次郎的名茶碗和坂本繁二郎的画,说明好的艺术作品是可以提高人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的,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是可以彼此融合,相得益彰的。
E.作者从凌晨发现花未眠写起,引导读者思考关于美与审美的问题,文章具有启发性。以“海棠花”、“小狗”、“晚霞”这样的形象来阐述自己对美、对感受美的认识,可谓深入浅出。
参考答案:
1.(1)因为发现花未眠,发现盛放的未眠之花格外的美。(2)发现小狗的样子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十分相似。(提示:先从上下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再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转换和表述。)
2.以这两个优秀的艺术家为代表,说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
(提示:结合上下文,应从对美的感受能力的角度来理解,并注意两人引言中的“死亡”及上文中的“无限”两词。“死亡”意味着终结,意味着“进步”的停止,它与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样的意思。至此,作者引述两例的意图显而易见。)
3.“一朵花”也可以发展人感受美的能力,引发人发现自然之美,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提示:注意第三段中“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句和本段中“一件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关”句,结合分析可知,这句话是从自然之物对于美的启迪的角度而说的。)
4.B、C。(B项对艺术创作的批评已显牵强,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扯上关系,更属无稽之谈;C 项句罗丹和玛伊约尔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我们可以从艺术作品中领略到自然之美”,而“我”的小狗与宗达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相似的叙述,则是为了说明艺术之美与自然之美的融合同样可以使人领略到自然之美的道理。)
(浙江省湖州二中 贾桂强)
点评
与其说这是一篇教学设计,不如说是一篇文本解读或名作赏析。之所以它能位居优秀教学设计行列,形式还在其次,主要是设计者的教学理念与语文素养值得肯定。
该设计十分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与审美感受,而这正是传统阅读教学与现代阅读教学的重要区别之一。设计者敏锐地发现当今中学生在读写中存在的问题:自我中心、感情粗糙、缺乏体验。为此,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教师突出了三大体验,即:背景体验、内容体验和延伸体验。
在整个设计中,最有价值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内容体验的安排,一是对课后练习的设计。关于内容体验,设计者没有直接向学生灌输自己的解读,而是先找到一个触发点——一种哀伤的美,然后从5个方面加以理解。虽然这5点理解都是设计者的一种预设,但正如设计者在说明中所指出的,教师要保护学生阅读的原初印象,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关键在于只有教师自己有了个性化的阅读及独特的阅读体验,才有可能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恰当的点拨,否则,以己昏昏,又岂能使人昭昭。课后练习设计形式上虽然仿效了高考,但这4道题恰恰抓住了文本的关键,有助于阅读的突破。
但正如我们开头指出的,本设计过分注重了教师自身的阅读体验,大量的分析议论虽然精当,却忽略了对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阐述,从而影响了该教学设计的可操作性。此外,背景体验设计不甚恰当,列举大量艺术家的自杀对学生当属弊多益少。
四、静夜思
一、前期分析
《静夜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是唐朝着名诗人李白描写的一首反映外出游子静夜思乡之情的古诗。
全诗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课文的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生动地再现了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是引领学生理解古诗,深情吟诵的教学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