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拓展练习:鉴赏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引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体会诗人寄寓于“梅”的思想情感。且以“梅”为话题,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散文或不少于16行的诗。(检测目标:通过不同文体的阅读,引导学生了解“托物言志”写法的广泛运用;并以写作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尝试运用。)
(浙江省嘉兴高级中学 曹爱琴)
点评
问题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界最为流行的教学方法之一。采用问题教学法的最大好处就在于: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考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但问题教学法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问题不当,反而会使学生的学习陷入混乱无序之中。
该设计充分体现了问题教学法的精髓,其关键在于设计者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目标与重难点,设计出系列精当的问题,从而使课堂充满智慧与情趣,可谓精彩纷呈。设计者以三个问题包作为课堂教学的三大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三大问题包中的问题具有显着的特点,即贴近生活、紧扣文本、难易适度、注重迁移。
除此以外,该设计还有一点值得称道,那就是设计者注重对学生诵读的强化与指导。《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长文,但同时又是一篇美文,因此,如何设计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设计者没有单一地让学生被动地诵读课文,而是以不同的形式来强化诵读的环节。例如,一开始是配乐范读,为学生理解、探究文本奠定情感基础,接着引导学生自由地朗读品味,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较好地进入对问题包二的探究。在学生品味语言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作重点语段的诵读,这为第三个问题包的解决做了很好的铺垫。最后设计者以形成性练习方式,安排再次朗读,要求学生寻找妙句佳段并加以鉴赏,这既是一种知识的强化,更是一种体验的深化。
该设计的最大问题在于教学方法的单一,基本上采取教师抛出问题包,学生分组探讨交流的方式,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学生对小组讨论的厌恶。
二、小站歌声
一、学习任务分析
职高学生对小说怀着浓厚的兴趣,我所选的是微型小说《小站歌声》,选自刘海涛等主编的《心灵的颤音——感动中学生的100篇微型小说》(九州出版社2004年9月)。《小站歌声》是一篇颂扬师生情的小说,在课堂上如何引发师生情感的共鸣,是理解和把握该小说内容和结构特点的关键,因此,我把“师生感情的表达和把握”设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本文感动读者的艺术魅力在于“欧·亨利式”的结尾,故我围绕“欧·亨利式”结尾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即该结尾的特点、伏笔、续写。其中续写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和创新能力,而这是职高学生的弱点,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把“续写”设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这是一堂温州市中专(职高)公开课,要借上的班级是我校03级商务英语班。这班学生课堂习惯良好,在课堂上喜欢接受我的引领,而且他们对我怀有深厚的感情,一直盼望着我能继续给他们上课,这给本次表现师生情的选文教学奠定了基础。职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相对薄弱,知识掌握不扎实,课堂思维自由,容易脱离文本的视野,但这也使他们有时比普高学生更大胆,有更强烈的表现欲。
学生对微型小说的结构规律有着自然的感觉,对微型小说结尾有着某种期待,但是他们对这些知识的认识并不清晰和全面,因而学生渴望在欣赏小说时能得到理论知识的支撑和提升,“欧·亨利式”结尾的分析和归纳有助于提高学生文学艺术赏析的水平。
在开课之前,学生不知道上哪一课,我叫他们唯一准备的是学唱一首歌《好人一生平安》。因为我知道学生初读文章时情绪是最兴奋的,从接触文本那一刻开始引领是最有效和最真实的,我喜欢学生的这种初读的原生状态。这是我追求的风格。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自由主动地和文本对话。
2.掌握并能够列举出微型小说结尾的几个特点。
【过程与方法】
3.能够仿写一篇“欧·亨利式”手法的作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学生养成“读、品、写”的语文自觉意识。
5.学生能够体验到与老师之间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学唱《好人一生平安》。
2.制作《小站歌声》教学课件。
3.准备投影设备。
4.《小站歌声》一文复印60份。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出示:“名人名言”。
对于学习而言,比老师更重要的是文本。——陈士勇
(让学生养成关注文本的语文学习习惯。)
(2)引导学生明白:比文本还重要的是自己。
(激励学生踊跃发言和学习的信心。)
(3)出示:《感动中学生的100篇微型小说》一书的投影。
(交代自己在瑞安书城看到的好书,目的是让学生养成看书的好习惯。)
(4)出示课题:《小站歌声》。
2.初读文章
一学生朗诵(音乐伴奏),熟悉文章,初步体验美好的师生情感。
(鼓励和指导学生课堂大胆而有表情地朗诵。)
3.把握人物
听了这位同学的饱含感情的朗读,你感动了吗?
(学习朗读、关注文本的同时,让学生学会感动。)
问题1:为什么感动?(预设的问题都在课件里出示,下同。)
展开讨论:学生说出是什么人或事感动了自己,然后从文本中找出相关语句。
(只要学生说出自己体验到感动的理由都应该给予肯定。解决目标1、5。)
讲述尊师故事。
学生如果说不出,老师先讲一个自己亲身尊师的故事,以启发学生。
介绍爱生故事。
徐本禹(2004年CCTV 感动中国入选人物)支教的故事。
(让学生有意识或无意识知道:学习语文就是学习生活。)
4.探讨情节
小说往往靠故事情节抓住我们的心。所以故事情节、人物、环境被称为小说三要素。而故事情节一般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个部分。
(伺机引导学生回顾有关小说的文学常识。)
问题2:本文故事情节的哪一部分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老师预备点拨,下同。)
结尾部分: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问题3:课文哪些地方有伏笔?
自由讨论:“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之所在和原因。
——a.她本想在夜深人静时悄悄离开山村。
b.三天前,她去了趟县城。
c.婚后,她就在那里定居了。
……
小结(学生或老师) :在故事接近结尾时,笔锋突然一转,让主人公的命运来了个极大的变化,这就是在世界文学中久负盛名的“欧·亨利式”
结尾(出示)。
问题4:这种结尾妙在何处?
——作品的组成部分,一个引人入胜的结尾不仅丰富了读者的想象力,也拓展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学生自由回答,解决目标2。)
问题5:让这样一位好老师就这样无助地死去,我们都觉得有些不舍,这个世界应该是好人……(让学生接。)我们是否也可以运用“欧·亨利式”的结尾改变这位老师的命运。请同学们妙笔生花,来一个续写。让读者擦干眼泪后发现世界依然美好!(出示画线的句子。)
四人小组讨论。
组长发言,组员补充。
(把学生的续写概括成一句话在黑板上一一列出。老师也要做好一些构思准备,这样可以随时做些补充,比如孪生姐妹等。解决目标3。)
问题6:你认为这篇小说有误笔的地方吗?
自由讨论:
——a.她像触电般浑身颤抖起来。
b.没想到全班40多个孩子全站在这里为她送行。
c.像一棵棵被雨水浇伤的禾苗一样,凄悲地立着。
……
5.总结
本文曾获得全国微型小说大赛一等奖,首届全国小小说大赛提名奖,入选普高新教材第六册。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
最后借用《汤姆叔叔的小屋》告诉读者的一句话作为这堂课的结束语。
出示:世界上有这样一些幸福的人,他们把自己的痛苦化作他人的幸福;他们挥泪埋葬了自己在尘世间的希望,它却变成了种子,长出鲜花和香膏,为孤苦伶仃的苦命人医治创伤。
(有两个用意:一个当然与本文主题思想有关,另一个是为了培养学生读书读名着的兴趣。)
6.布置课外作业
选择一件最近发生在师生之间的、让自己感动的事,写一篇记叙文,要求真实感人,字数不少于600个。
7.歌声祝福
播放歌曲:《好人一生平安》。
(师生共唱,音乐伴唱,再次体味师生间的深厚情感。)
五、形成性评价
1.结合本文说说“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和作用。
2.指出文中一处你认为有疑问的地方,简要陈述理由。
3.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师生情的新感受。
4.提出一条对本次公开课的具体建议。
(浙江省瑞安市飞云职业学校 陈士勇)
点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重要目标,也是衡量一堂课成败的关键,但如何在教学设计中确立这一目标,对于多数教师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问题。该设计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定位在两个方面:培养学生“读、品、写”语文自觉意识,体会师生之间的美好情感。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如何来实现这一目标定位呢?设计者主要采用了知识迁移与问题引导两大教学方法。
设计者将自编的一个句子以幽默的方式称为“名人名言”,虽可能会引起部分学生的不适,但设计者所强调的“对于学习而言,比老师更重要的是文本”,“比文本更重要的是自己”无疑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不是一般的知识迁移,其间蕴含着对学生学习态度与价值观的指导。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有意地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的文学常识,联系欧·亨利式的结尾,借用《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话语,介入《好人一生平安》歌曲,总之,教师千方百计通过多种教学元素来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该设计根据学生与文本的特点,通过课件展示的方式,向学生提出6个问题。这些问题从浅表性的体验到知识点的落实,由虚到实,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体系,解决了6个问题,也就抓住了文本的关键。不仅如此,设计者在提出问题后,根据问题的难易度与重要性程度,对学生的思考回答也进行了不同的安排。有时候让学生自由发言,有时候让学生自由讨论后发言,有时候则要求学生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小组长发言,组员补充。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自主思考的积极性。
但该设计中对于“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设立不当,能够仿写一篇“欧·亨利式”手法的作文属于“技能”的目标。此外,教师导入设计的第三个环节耗时而多余,对于培养学生语文自觉意识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三、花未眠
一、教学设计思路
高中阅读与鉴赏的目标:“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对阅读教学的建议:“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高中语文第一册选入了日本着名作家、1968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说理散文《花未眠》。这篇小品不事铺张,意随笔到,引人深思。新课标注重学生能自己不断生成新的阅读体验,为此准备采用“体验”这种形式来处理这篇课文。
二、前期分析
本单元共四篇散文:《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我与地坛》、《花未眠》。对这四篇美文,如果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就会发现它们有一大共同点,即对人生价值选择的关注。《荷塘月色》与《我的空中楼阁》表现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境界的向往;《我与地坛》是对生命意义的一种本质的痛苦的思索;《花未眠》则是对人生的一种解读。诗歌和散文是与作者的生活处境最接近的,因而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在散文和诗歌中来得更直接。我们在教学中要渗透生命关怀意识的教育。
现在的高中生大多对身边的事物缺乏敏感性,感情粗糙。从学生的随笔中便可看出,文章多是成人型的,缺乏深刻的体悟。在时代大潮的影响之下,他们敏感的心灵更多地以自我为中心,浅显地感受着生活,欣赏和体味美的能力有待于提高。
教学重点:
(1)多角度品味“哀伤”,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2)提高感受自然和生活之美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能从多个角度对人的生命价值进行分析,学会珍爱生命。
三、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敏锐感悟事物的能力,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欣赏生活中的美,初步具有感悟生活美的意识。
2.学习作者准确表达自己审美体验的技巧,能够理解文中隽永含蓄的语句,学会表达自己内心的审美感受。
四、教学过程设计
1.背景体验
川端康成是继印度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作家。他的幼年成长充满了凄风苦雨,就像一首忧伤寂寞的歌,穿行在西风凋碧树的季节,飘悠在天之涯、海之角。人生的忧郁像一张蓝色的网笼住了他,使他的生命渗透着伤感的气息。作品多反映空虚的心理、细腻的感情和忧郁的生活,追求一种空灵和唯美。1972年4月16日,这位追寻东方美的艺术大师,在公寓里以煤气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未留下只字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