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杨丽平老师的《谈厄运 直面苦难》教学设计,创造性地将两篇主题类似的文章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厄运与苦难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使教学有了参照物,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启迪学生思考。同时,杨丽平老师的教学设计也突破了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各自为政的普遍现状,在阅读中使学生对厄运、苦难的思考落到实处,同时创造思考、口头和书面表达与交流的机会,使阅读思维与表达交流思维得以融合。整个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师对于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与创造性重构。
3.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教师结合学生的需要与实际,注意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和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目前已被运用的教学方法种类繁多,如发现法、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自学法等,但如何根据课型、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并将多种教学方法创造性地组合,使传统的讲授法和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发挥各自特点,以达到教学的最优化,这是教学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本书曹心意老师的《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针对高一学生不善于主动建构学科的知识体系、分析问题缺乏深度、还未形成理性认识的特点,以历史纪录片《重铸国魂:新文化运动》导入,创设了适宜的历史情境,营造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教学氛围。整个教学围绕“重铸国魂”这一主题,通过“为什么重铸国魂”、“怎样重铸国魂”、“怎样看待重铸国魂这场运动”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可以说创设历史情境的学习环境,将问题教学与合作探究创造性结合,让学生在交互中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是本设计的创新点。
4.教学资源的整合化
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选择是教学设计中最具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内容。教学资源的整合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教学资源整合的创新体现在创造性地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多种资源的整合,发挥多感官的功能,体现先进性和组合性。
本书李立科老师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设计中,利用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查找和收集有关消费行为方面的知识,如赵丽蓉的《如此包装》、赵本山和宋丹丹的《钟点工》等小品中有关消费内容的精彩片断;利用博客网站和网上社区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情况;利用网络查找与消费心理有关的图片和消费投诉等真实的例子;利用“一位高中生的生日Party的礼品展示”、“一位妈妈购物消费的访谈录”、“一位奶奶的消费观念”(DV自拍片),导入新课,这样既比以往的用语言导入新课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也符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并充分体现学习内容的特点;同时还利用学生自带的一些高档MP3、随身听、手机等工具,开展创设情境学习,使多种教学资源得到优化整合,体现了其设计的创新性。
教学设计的创新性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个性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资源的整合化。当然,教学设计不能仅仅为了创新的名号而使其成为华而不实的躯壳,它应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充分考虑教师的教学特长,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在互相匹配、融合中使教学过程最优化。
综上所述,规范性是一份优秀教学设计的基础,任何创新和情趣的体现都是在此基础上生发开来的。规范性是一种保障,是基石;情趣性是吸引读者的有力武器;而创新性则是让教学设计永葆青春的秘籍。三者相互配合,相互影响,发挥整体的优势作用,才能使教学设计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达到其应有的教学效果。
(蔡伟)
一、我的空中楼阁
一、设计思路
《我的空中楼阁》这篇课文笔者曾教过两次,以往的教学设计是安排两课时完成学习任务: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学习“定景换点”的写法,品味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第二课时引导学生体会“空中楼阁”的优美意境,思考作者寄寓于小屋的生活理想。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品读法、问题法。但由于问题设计不当,导致课堂教学流程滞涩,问题法的教学设计最终变成了讲授法。
本次设计,根据文本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决定采用问题法、品读法、讨论法三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反思以往教学失败的原因,失误主要在于问题的设计缺乏“学生主体”的意识。因此在本次设计时,主要着重于问题设计的适度性: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注重问题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经验。
二、前期分析
《我的空中楼阁》是中国台湾作家李乐薇的作品,出自于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中国现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的第二篇。就单元整体而言,本单元的学习任务主要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就本篇课文而言,《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抒情散文,其多侧面、多角度定景换点的取材,寄情于景、托物言志的写法,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清新淡雅的语言特色等等,都值得学生揣摩与探究,从而提高他们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
学习对象是刚由初中升入高一的学生,他们大多来自农村乡镇的学校。学生的课外阅读面相对狭窄,阅读的书籍基本局限于语文课本及学习辅导材料。经过本单元前一篇课文《荷塘月色》的学习,教师了解到:对于散文,这些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了“形散神不散”“托物言志”等概念,但对其具体的内涵不甚了然。本校是一所省一级重点中学,作为走进重点中学的学生,他们的语文基础知识较扎实,学习热情很高,学习探究的能力较强。
教学重点:
1.分析作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观察景物、定景换点的写法。
2.品味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教学难点:
体会“空中楼阁”的优美意境,思考作者寄寓于小屋的生活理想。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分析作者多侧面多角度“定景换点”的取材方法。
2.讨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品味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美文,体会作品“托物言志”的写法,思考作者寄寓于小屋的生活理想。
2.通过不同的读法,品味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对独立人格的向往与赞美。
2.提高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课文
导语设计:以“家”为话题简洁导入。
(二)初步感知,把握整体
1.给出问题包一:①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根据本文以小屋为素材,你会拍出几幅照片?②想想这些照片你是分别站在什么地方、什么角度取景的呢?③请以取景点的不同分别给每幅照片命名。(设计说明:此问题包主要引导学生明确散文“定景换点”的取材方法。)2.播放范读,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意:教师用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读的影音文本,范读课文。在抒情悠扬的背景音乐、满目葱翠的流动画面、抑扬顿挫的清新范读中,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包一感知文意。
3.听读全文后,前后两桌4人组就问题包一合作探究,尝试解决问题包一所提出的问题。
4.选一组学生代表发言,其余组学生补充或纠正。
讨论结果:
①会拍出8 幅照片。
②立足点及观察角度分别为:第1幅,山脚下,远观、仰望,取全景;第2幅,小屋旁,近观,可全景、可局部;第3幅,山脚下,远观、仰望,取局部;第4幅,院子里,近观,可全景、可局部;第5、6幅,山顶上,远观、俯瞰,取全景;第7幅,小屋旁,近观,可全景、可局部;第8 幅,山脚下(或山顶上),远观、仰望(或俯瞰),取全景。
③可这样命名:山脊的小屋、林木掩映下的小屋、树梢上的小屋、小屋的院子、破晓时的小屋、入暮时的小屋、小屋的道路、夜幕深垂时的小屋。
5.小结:由学生或教师总结这一环节的内容,形成结论。(通过问题包一的环节,学生初步感知了文意,基本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而且明确了“定景换点”的概念,懂得“定景换点”这种纯写景散文的取材法不像说明文那样直接介绍小屋,而是以小屋为焦点,置其于四周美景之中,加上作者的想象,从远近、高低、昼夜、部分整体、虚实多角度多侧面进行描写,充分展现小屋的意境之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感受鉴赏,品味语言
1.给出问题包二:①在我们拍摄的这些照片中,你认为哪幅照片最美?为什么?②请结合具体的文句分析作者是运用哪些手法来表现美的?(设计说明:此问题包主要引导学会分析比喻等修辞法的运用,品味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
2.先引导学生自由地朗读品味,然后前后两桌四人组就问题包二进行合作探究,尝试解决问题包二所提出的问题。
3.选两组学生代表发言,其余组学生倾听,补充或纠正。
学生发言两例。
①我们最喜欢第一幅“山脊的小屋”。因为这时的小屋显得静而优雅,美而灵动。作者主要运用巧妙的比喻来表现小屋的这种美。如“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作者把山比作女子描过的眉毛,把小屋比作“眉梢的痣一点”,我想那应该是颗美人痣吧。这一比喻不仅形象地写出了小屋在山脊的位置,而且我们很容易由女子妩媚动人的姣美容颜联想到小屋的美。又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这句,“一望无际的水面”“辽阔无边的天空”写出了山的空阔宁静,“一片风帆”“一只飞雁”写出了屋的娇小灵动,比喻的运用不禁使人浮想联翩。另外还有生动的比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一个“点破”写出了小屋的俏皮,一个“寂寞”写出了山的感情。
②我们最喜欢“破晓和入暮时的小屋”。因为这时的小屋显得宁静而浪漫。作者主要运用巧妙的比喻来表现小屋的这种美。如:“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花瓣绽开和收拢是光线变化中的山影,而花蕊是小屋。作者用花蕊、花瓣来比喻小屋和山的关系,不仅写出了破晓和入暮时小屋的宁静、美丽,更让我赞叹的是作者用神奇的想象把抽象的光线写得具体可见,把静止的大山写成了动态,真的让人感觉到了浪漫。
4.小结:教师点评学生的发言,并明确:作者主要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对称的句式、诗意化的语言写出了小屋的美。尤其是比喻的运用特别出彩,不仅喻体新颖奇特,而且形式变化多样,既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基本形式,又有博喻、续喻等特殊形式,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5.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之上,教师组织学生就品赏的语段进行朗读体味。教师适当作朗读指导:文章基调是明快、乐观的,要读出明快、跳荡的欢快感和陶醉其中的满足感。
(四)比较鉴赏,领悟主旨
1.给出问题包三:作者笔下的小屋是如此的恬静优雅、灵动浪漫,你认为谁或者怎样的人适合居住呢?在你所了解的名人、伟人、邻居或同学中任找一位,并说明理由。(设计说明:此问题包主要引导学生体会作品“托物言志”的写法,思考作者寄寓于小屋的生活理想。)
2.学生思考,前后两桌四人组讨论,稍后全班交流。
交流示例:
①适合陶渊明居住。因为陶渊明厌弃官场的黑暗,向往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宁静的生活,陶渊明的追求与这小屋的恬静安宁的氛围十分合拍。②适合刘禹锡居住。认为陶渊明住这屋子不合适,这屋子对他而言太美了。而从刘禹锡《陋室铭》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可以看到,刘禹锡的“陋室”与李乐薇的“空中楼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③适合周敦颐居住。从《爱莲说》可知,周敦颐是一个追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人,他的人生境界应该与“空中楼阁”的意境相匹配的。
……
最后一位学生说:既然是李乐薇的“空中楼阁”,当然最适合李乐薇住了。从文中我们可以猜想到李乐薇是个追求恬静安宁、自由快乐的人,而她所构建的“空中楼阁”正表现了她的这一理想。(刚一听到“适合李乐薇住”,全班哗然,笑成一片。可听完这位学生的理由后,大家都安静下来了。)
3.小结:教师点评学生的发言,明确本文主旨。
五、形成性练习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富有韵味的句子或语段三例并加以鉴赏。(检测目标:引导学生进一步通过朗读来感受本文的优美意境,并运用课堂所学方法品味散文的语言。)
2.课文练习:本文和《陋室铭》在立意与写法上有什么异同?(检测目标:《陋室铭》是初中所学重点篇目,此题设计意在温故知新,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托物言志”的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