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推行的是光怪陆离、不切实际的货币制度,却也促进了铸造钱币技术工艺水平的提高。其中“金错刀”的错金技术是相当高明的,“一刀”两字能发射出美丽的光彩,是珍贵的艺术品。东汉张衡在《四愁诗》中写道:“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把它和珠玉相媲美。又如“货布”长2寸半,宽1寸,4枚连放在一起,恰好等于汉制1尺。这种货布制造规格严谨,其大小轻重差别也很小,因而可用这种货布来确定汉代的度和衡的规制。但是,钱币华美的外表无法掩盖它实际价值的降低,王莽的新币制使物价越来越高,米价甚至涨到每石万钱。
4.东汉五铢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复汉,定都洛阳。东汉初,半两钱、西汉五铢钱、王莽的货泉和大泉五十等,杂混在民间流通。建武十六年(40)采纳马援的建议,重铸五铢钱。自此以后,东汉各帝均铸五铢钱。
东汉早期五铢钱没有显着变化,其形制规整,钱文端正。直径2.5厘米,重3~3.4克,边郭较窄,铜色赭红。“五”字交笔弯曲;“朱”字头圆折,中竖两头变细;“金”字四点变长。中期后制作粗糙,钱体轻而大,直径增致2.6厘米,而重量减至2.8~3克左右,钱面出现平浅横划。东汉晚期五铢钱更劣,铜色略黄,钱文笔画粗浅,常见错范或晕文、重文,重量减至2~2.5克。灵帝中平三年(186)曾铸“四出”
五铢钱。献帝时,董卓铸无文小钱,致使原本混乱的币制越发不可收拾。
5.三国两晋南北朝钱币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动乱,出现了重物轻币的现象。金属货币的流通范围减小,且形制多样,币值不一,但其钱币主要仍属于五铢钱系统。魏明帝时恢复铸行五铢钱,形制与东汉时期五铢相似。蜀汉和东吴多实行大钱。蜀币主要有:直百五铢、直百等。吴币主要有: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等。西晋建立后主要沿用汉魏旧钱,兼用谷帛等实物。东晋建立之初则沿用用吴国旧钱,后来出现了五铢小钱,相传是吴兴沈充所铸,所以又称“沈郎五铢”。“丰货”钱为十六国时期后赵国石勒于公元319年所铸,钱文不纪重,这是对五铢钱制的一个突破。“汉兴”钱铸于成汉国汉兴年间(338-343),是我国最早的年号钱。凉造新泉一般认为是前凉(312-396)张轨所铸。
公元420-589年,南方地区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朝,史称南朝。南朝铸币名目复杂,民间私铸普遍,劣钱泛滥。刘宋铸有四铢、孝建四铢等,萧梁铸有天监五铢、两柱五铢等,陈朝有太货六铢等。在北方,从388年北魏建国到581年隋朝统一的近200年时间,先后出现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合称北朝。北魏时最重要的两种钱币是纪年与纪重合体的太和五铢和永安五铢。以后西魏曾铸大统五铢,北齐铸行常平五铢,北周铸行了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到了隋代则专用五铢钱,隋代五铢在形制上仿西魏大统五铢,大多制作精良,整齐如一。
6.隋代五铢
隋初货币极为混乱。北齐的常平五铢和私铸的常平钱,北周的五行大布、永通万国钱,以及南朝的陈五铢、太货六铢,甚至刘宋的鹅眼钱,萧梁的剪边钱等,在商业领域继续掺杂流通。河西诸郡还使用西域的金币、银币。这些钱币精劣大小轻重不一,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
隋文帝下令整顿货币,铸行统一标准的五铢钱。隋代五铢有两种:一为隋文帝开皇六年至仁寿四年(586-604)铸行的五铢钱,后人称“开皇五铢”。为保证新钱质量,推广新钱,政府明文规定每千钱重4斤2两,命各关置百钱为样,合乎标准才入关,否则销毁,重新铸造。并且禁止各种旧钱的流通。至开皇五年(585)货币终于统一,专行五铢钱。开皇五铢制作精美整齐,但形体大小轻重有所差异,标准钱一般为2.5厘米,重约3~3.4克,小型者钱直径为2.3厘米,重约2.25~2.3克。
“五铢”面文为篆文,横读,“五”交笔斜直(也有稍弯曲的),穿孔右边铸有一竖线。
1 59背面皆有郭,边郭较阔。二是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6)铸行的五铢钱,后人称“五铢白钱”。此钱,因币材配有较多的锡、铅等其他金属,所以钱色发白,故被称为“白钱”。其形制大小、轻重与开皇五铢相同。隋五铢的“五”字左边多有一竖线,旋转过来看像一个“凶”字,所以又有“凶”五铢之称。
二、通宝钱
如果说记重的铜钱占据了中国古代社会早期货币的主导地位,那么通宝钱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后期成为铜钱的主体。通宝钱是以通宝(或元宝、重宝等)为钱名的铜钱,它改变了过去半两钱、五铢钱以重量为钱名的旧制。这种钱币,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开始铸造发行,到清朝末年,共流通了1290年,对中国古代社会中后期经济有很大的影响。
1.唐代通宝钱
唐武德四年铸行通宝钱,钱文“开元通宝”,也可读作“开通元宝”,由当时着名的书法大家欧阳询所书。开元通宝钱直径8分,重2铢,积10钱为1两,千钱重6斤4两。开元通宝钱的创制与秦半两、汉五铢钱一样,是我国货币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至此,中国的金属铸币正式脱离了以重量为钱币名称的体系,而称之为“通宝”、“元宝”等。从此开始,中国的衡法两以下也不再以铢为计算单位,而是改用两、钱、分、厘的10进位法,其中1钱为3.73克,即开元通宝一枚钱的重量。
唐朝的开元通宝有金、银、铜、铅各种币材和大、中、小各种版式不下百种。唐代铸钱炉最多时的天宝年间有49处,当时规定铜钱的成分是铜83.32%,白蜡14.56%,黑铅2.12%,每年使用铜料2.12万斤,白蜡3170斤,铅500斤。唐代除开元通宝外,还铸造过乾封泉宝、乾元重宝等。武宗会昌五年(845)敕并省天下佛寺,销毁铜佛和寺庙各种法器铜材,大量铸造会昌开元。会昌开元背铸23个地名。
唐初时铸的钱内外郭齐整,背面平坦光洁,书法及做工为时人所重视,不仅有使用价值,而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大诗人杜甫诗云“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说的就是开元通宝。唐代开元钱和其他唐代钱的背部,有的有一个突出的圆点,有的有一条或数条弯曲的凸钱,有的甚至还有浮云的标记,这种圆点和凸钱,钱币学叫做星月纹。钱背星纹分穿上星纹,穿下星纹,月纹上弯叫仰月,下弯叫俯月,穿旁侧立称侧月。关于开元钱的月纹和浮云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以至于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有人说是在向皇帝进呈钱模蜡样时,被皇后掐了一指甲印,铸钱时不敢改动,就遗留在钱背上。更有人说这月纹是杨贵妃的指甲痕,金朝人曾写过“金钗坠后无因见,藏得开元一捻痕”的诗句。
五代十国时期钱币比较混乱。五代的铸布主要有后梁开平通宝、后唐天成元宝、后晋天福元宝、后汉汉元通宝、后周周元通宝等。若以经济而言,五代十国时期的重心不在北方五国,而是南方十国。十国统治的地区人多物丰,在钱币的制作上也比北方五国要好。十国中不曾铸钱的有吴、吴越、荆南和北汉。前蜀铸年号钱6种(永平、通正、天汉、光天、乾德、咸康元宝),楚铸天策府宝,闽有开元通宝、永隆通宝、天德重宝,南汉有乾亨通宝,后蜀有广政通宝、大蜀通宝,南唐有永通泉货、保大元宝、大齐通宝等。此外燕铸永安4种(一十、一百、五百、一千)。
2.宋代通宝钱
两宋的钱币制度,是以钱为主,绢帛等实物成了普通商品。白银日渐重要,纸币也已出现和流通,但铜钱仍占有重要地位。
宋代铜钱不论在数量或质量上都远远超过前代。宋钱铸量极大,全盛时每年高达550万贯,中国现存的古钱中,宋钱约占三分之一。年号钱从宋代开始才真正盛行,几乎每改年号就铸新钱。对子钱起源于南唐,但发展起来却是在宋朝,自宋仁宗天圣年后,差不多每个年号都有对钱,直至南宋淳熙七年(1180)才停止,全盛期长达150多年。此外宋钱铸工精良,书法优美,艺术价值很高,钱文真、草、隶、篆各体兼备,且多出自帝王、名家之手。宋钱铜、铁兼用,呈现出很强的地方性,四川专用铁钱,陕西、河东则铜、铁钱并用,其他地方专用铜钱。
北宋自太祖建隆元年(960)铸行的宋元通宝是宋代的第一种钱币,形制、文字仿周元通宝,分铜、铁两质。宋太宗铸有太平通宝、淳化元宝和至道元宝。淳化和至道钱均为太宗御书,是最早的御书钱。宋真宗铸有咸平元宝、景德元宝、祥符元宝与通宝、天禧通宝。宋仁宗铸有天圣元宝、明道元宝、嘉佑元宝、皇宋通宝、康定元宝、庆历重宝以及至和元宝、通宝、重宝,皇宋通宝是宝元年间所铸的一种非年号钱,内有一种钱文为九叠篆,极为罕见。九叠篆在宋元时常用于官印,入钱文者此为仅见。宋英宗铸有治平元宝、通宝。宋神宗铸钱4种,熙宁元宝、通宝、重宝和元丰通宝。神宗在位时期,平均每年铸钱400多万贯,在宋朝是铸得最多的。宋哲宗铸有元佑通宝、绍圣元宝、通宝、元符通宝、重宝。宋徽宗先后铸钱11种,建国通宝、圣宋元宝、通宝、崇宁通宝、重宝、元宝、大观通宝、政和通宝、重宝、重和通宝、宣和通宝、元宝。宋徽宗是个十分优秀的书画家,所铸铜钱钱文多出其手,文字清劲挺拔、铁画银钩,间架布局巧妙,给人以不能增损之感,加之精工细作,铸工绝佳,为宋钱之冠。宋钦宗铸有靖康通宝、元宝,钦宗在位不足两年,宋便亡于金人,所以靖康钱传世很少。
南宋时海外贸易兴盛,大量铜钱外流日本、南洋诸国,加上铜源缩减和纸币的推行,钱币出现了一些不同于北宋的变化。南宋钱中铁钱较多,币值多为折二,与北宋时以小平铜钱为主的情况有所不同。南宋自淳熙年以后就不再铸对钱,而且书体也统一为楷书宋体字。南宋末年还出现了一种铜钱的代用币“临安府行用钱牌”,铜、铅两质,形体长方形,分“准壹拾文省”以及“两百文、三百文、五百文”几等。
“临安府行用”钱牌是限于临安府流通的代用币,其铸造行与当时的钱荒和禁钱出城有关。南宋初年铸钱仍沿袭北宋遗风,钱文有几种书体,而且成对。高宗建炎元年(1127)始铸的建炎通宝、元宝、重宝,和绍兴年间(1131-1162)所铸绍兴元宝、通宝都是如此。宋孝宗铸钱7种,为隆兴元宝、通宝,乾道元宝、通宝,纯熙元宝,纯熙的年号,仅用了6天就被废除,改为淳熙,因此纯熙元宝传世极少,仅存1枚,以后又铸淳熙元宝、通宝。北宋钱风只维持到淳熙六年(1179),自淳熙七年起对子钱废铸,书体也一律改为楷书,并在钱背加铸“柒”字纪年,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纪年数字的钱币。宋光宗铸钱2种,为绍熙元宝、通宝。宋宁宗铸有庆元通宝、元宝,嘉泰通宝、元宝,开禧通宝、元宝,嘉定年间除了铸圣宋通宝,嘉定通宝、元宝外,另铸了17种钱文的嘉定铁钱,有崇宝、全宝、永宝、至宝、珍宝等,创中国古代钱币宝文品种之最。宋理宗改元8次,铸钱16种,有宝庆元宝,绍定通宝、元宝、端平元宝、通宝、重宝,嘉熙通宝、重宝,淳佑元宝、通宝,开庆通宝,景定元宝,此外宝佑年间还铸行了一种非年号钱皇宋元宝。宋度宗铸咸淳元宝钱,度宗以后诸帝就再未铸钱。后元军攻入临安,宋亡。
3.辽金西夏钱币
与两宋同时期的政权还有辽、金、西夏,他们在采用唐、宋钱币的同时自己也铸行了一些钱币。
现发现最早的辽自铸币是辽世宗时的天禄通宝,其后辽穆宗铸行应历通宝,辽景宗铸行保宁通宝,辽圣宗铸行统和元宝,辽兴宗铸行重熙通宝,辽道宗铸行清宁通宝、咸雍通宝、大康通宝、大康元宝、大安元宝、寿昌元宝,辽天祚帝铸行天庆元宝。辽钱皆为小平钱,文字似隶似楷,铸造较粗糙。辽国虽也创有自己的文字——契丹文,但在流通币中未发现有契丹文钱存世。
金代的币制是钱、钞、银3种并行,虽有自己的文字,但在钱币中不曾使用。金国交易货物,早期不用钱,后来交易虽也用钱币,但皆依赖辽宋铜钱和前代的古钱,建国40余年都不曾铸造钱,直到正隆二年(1157)才开始铸造,钱名正隆元宝。此钱质较精良,边郭整齐,文字俊秀,可与宋钱媲美。此后金世宗完颜雍铸大定通宝钱。金章宗完颜璟铸行泰和重宝、泰和通宝。金卫绍王铸有崇庆元宝、崇庆通宝、至宁元宝,金宣宗铸有贞佑通宝等。
西夏铜铁钱并用,文字有汉文钱和西夏文钱两种。西夏文钱目前所发现的有5种,分别是夏毅宗李谅铸行的福圣宝钱,夏惠宗李秉常铸行的大安宝钱,夏崇宗李乾顺铸行的贞观宝钱,夏仁宗李仁孝铸行的乾佑宝钱,夏桓宗李纯佑铸行的天庆宝钱。西夏汉文钱则已发现8种,分别是夏惠宗的大安通宝,夏崇宗的元德通宝、元德重宝,夏仁宗的天盛元宝、乾佑元宝,夏桓宗的天庆元宝,夏襄宗的皇建元宝,夏神宗的光定元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