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14600000027

第27章 安阳殷墟与中国古代青铜器(3)

上述四个地区中以黄河上游地区和黄河中游地区最具特色。黄河上游地区早期铜器发现地点和数量多,种类以各种小装饰品、小型工具、铜镜及权杖头等宗教仪仗用品为特征;镞、矛等兵器出现较晚,大约在距今4000年以后;礼乐容器不见;青铜器的出现虽然可以上溯到距今4900年,但红铜始终占一定比例,并且四坝文化中发现相当数量的砷铜。黄河中游地区的早期铜器出现年代早,但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发展比较缓慢,只是到了距今4000年前后才开始迅速发展。就铜器的器类构成看,装饰品、工具、兵器、礼乐仪仗器及容器等齐备,并以大型兵器、礼乐仪仗器及容器,成为其突出的特征。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黄铜、红铜、青铜均有,但二里头文化时期则是以青铜为主。而北方地区早期铜器特点与黄河上游地区相类似,黄河下游地区早期铜器特点与黄河中游地区相近。由此看来,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可能分别起源于黄河上游的西北地区和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

从中国早期铜器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看,它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6500-4500年的发生阶段,主要利用铜的氧化共生矿还原熔炼各种原始铜合金,其遗存主要属于黄河中、上游地区;4500-4000年的发展阶段,主要以冶炼红铜为主,逐渐向冶炼青铜发展,此时除了黄河中、上游地区,黄河下游也有少量铜器遗存发现;4000-3600年的成熟阶段,以冶炼青铜为主,青铜冶铸技术形成,此时铜器遗存已扩展到了北方地区,但青铜文化仍以黄河中游的二里头文化、黄河上游的四坝文化最为发达。这三个阶段,也就是中国青铜器起源从萌芽经过发展到形成的三个阶段。因此,从考古学上来说,中国青铜时代的到来大致是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

2.中国青铜时代的发展

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进入青铜时代后,经夏、商、西周、春秋经历15个世纪。

晚商和西周早期达到青铜时代顶峰,春秋晚期以后随着铁器的出现和普遍使用,逐渐过渡到铁器时代。它的结束是一个冗长的程序,到秦代才告完成,但它的余波影响则更为漫长。

青铜时代早期:大致与二里头文化相当,年代约在距今4000-3600年之间。

河南偃师二里头,山西夏县东下冯、襄汾陶寺,山东和苏北的岳石文化,河北北部、辽宁长城东部边沿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黄河上游的四坝文化均属这一时期的遗存。

在这些遗存中已发现品类繁杂的青铜制品,在这时的贵族宫室遗址和墓葬中发现了较多的青铜武器和金、银、铜器皿。礼器有爵等,乐器有铃等,武器有刀、戈、钺、镞、矛、匕首等,工具有锛、凿、斧、鱼钩、镰、锥、针等,装饰品有泡、圆片、管、指环、鼻环、耳环等。另外还有金、银和嵌镶松绿石的饰品。青铜为铜锡或铜铅合金,采用单范或双范合铸的方法制造。这一时期红铜仍有较多的使用。上述遗存的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正好在历史记载上夏王朝的纪年范围之内。这些遗存应是夏王朝时期的文化类型,此时中国已完全进入了文明时代。

青铜时代中期:相当于商代至西周前期。这一时期可分成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商代早期,约当公元前16世纪至前13世纪,以郑州二里岗文化为代表。这时早期国家制度进一步发展,青铜器数量大增,常见成套的礼器。贝币已出现,人殉更加普遍。在郑州发现2座较大的铜器作坊遗址,有铸造铜器的坩埚、烧渣、陶范等。

这时铸造斧、矛等工具和武器普遍使用双合范。容器无论大小,均为三合范或多合范一次浑铸而成,并且往往是一范铸一器。说明这时的铸铜工艺已相当成熟。后一阶段是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3世纪至前10世纪。这时是中国青铜时代的鼎盛期。青铜冶铸工艺达到高峰,出土大量精美的青铜礼器、兵器、工具和车马器。安阳殷墟是商王朝的统治中心,也是青铜制造业的中心。历年所发现的青铜作坊遗迹及大量的兵器、礼器,工具等遗物,显示了青铜时代的繁荣。在周原、丰镐等遗址发掘出的西周王朝的宫殿、宗庙、墓葬、车马坑、作坊和大量的青铜器表明,作为中国古代社会行为规范的礼制在此时已经成熟。

青铜时代晚期:相当于西周后期到春秋时期。西周时期青铜制造较前质朴,而冶铸技术有所进步,开始使用一模翻制数范技术。春秋时期商品经济有了大的发展,列国都城成为繁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金属货币开始有较多出现,青铜铸造工艺获得较大的发展。在湖北大冶铜绿山发现的古铜矿,证明当时在开矿、配矿、冶炉筑砌和冶炼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出现了失蜡法、焊接法等先进工艺技术。

这时开始盛行金属镶嵌工艺、线刻工艺,使铜器装饰图案丰富多彩。青铜制的戈、矛、剑、戟等武器特别精良。战国时期,虽然开始进入铁器时代,但青铜制造业仍然发达,并持续到秦汉时期。

三、关于中国青铜时代的农具

尽管夏、商、周三代是中国的青铜时代,但从目前出土和传世的青铜器来看,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似乎主要服务于非生产性目的。这些非生产性青铜器可分作两个类别:一是礼仪中使用的容器和乐器;二是兵器和车马器。礼器和兵器不仅数量多,而且制作精良,构成了中国青铜文化的一大特色。所谓礼器,一般是指古代贵族在进行祭祀、丧葬、朝聘、征伐和宴享、婚冠等活动时举行礼仪所使用的器皿,如鼎、簋、爵、觚、豆、钟、镈等。商周时期青铜兵器主要有戈、矛、戟、钺、刀、剑、弩机、矢镞等,其矢镞尤多。矢镞是一次性消耗品,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兵器制造是一个优先采用青铜的领域。

相比之下,此时青铜似乎很少用于铸造工具,青铜农具尤少。相反,考古发现的商和西周的农业工具主要用石头制作。二里头遗址的发掘证明,在青铜器被发明以后,人们继续使用石质的农业生产工具。在商代遗址中最常见的仍然是木、石、骨、蚌制成的农具,其中尤以石镰为多。20世纪30年代对安阳小屯商代晚期遗址多次发掘中,出土石镰多达3600余件,其中一个窖穴就储存了444件。河北藁城台西村商城遗址,从1973年起至1997年,前后进行了4次发掘,出土了数千件文物,其中的农具全为石器、骨器和蚌器。如前2次发掘出土了骨铲、石铲、蚌铲共132件,石镰336件,蚌镰29件,却没有一件青铜农具。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居住遗址和墓葬中,出土了约600余件工具,其中只有一件铜斧和一件铜刀,也没有一件是青铜农具。这些地区的考古资料表明,当时商周王朝经济最发达的统治中心地区尚且普遍使用木、石、骨、蚌农具,其他地区更是可想而知了。

如何看待这一现象?20世纪50年代已有学者注意到这一问题。如雷海宗在1957年就提出,中国的青铜时代实质上是一个石器时代,工具,特别是农业工具,多以石和木制造。当时生产力仍十分低下,剩余产品非常有限。他的观点得到陈梦家、于省吾等学者的支持。陈梦家认为,王室的匠师以新出现的青铜铸造技术制造器具,武器用于战争,容器用于王室祭祀。自由民无力为自己制造青铜农具,奴隶当然也不允许在农业生产中使用贵重的青铜。当然也有反对意见,如唐兰在1960年发表的《中国古代社会使用青铜农器问题的初步研究》一文中认为,几乎所有现存先秦文献中出现的农具名字都带有“金”字旁,因此先秦时期青铜农器是较普遍的。此外,他还列举了他认为可以断定为农器的45件存世青铜器。不过,他所引用的文献大多成于东周,而那45件器物分散在从商代到汉代大约1500年的漫长时期内。

其实,持商周时代已普遍地使用青铜农具的学者也承认出土的青铜农具数量很少。为了解释出土的青铜农具数量很少的原因,他们提出了许多理由,主要有下列几点:一是出土铜器的地方主要是贵族墓葬,贵族生前不亲身参加农业生产,不使用青铜农具,死后自然很少以青铜农具入墓,因此今天就出土不多。二是青铜农具因磨损或破损而不能再用时,可以改铸新农具,不会随便丢弃而留下较多的遗物。三是青铜农具被后代政府搜刮去铸造货币。四是因青铜农具没有铭文和纹饰,不为古代金石学家所着录,不为后代古董家所收藏,故而传世的青铜农具很少。

对此,陈文华认为,上述理由,应该说还是有些道理的,但是根据并不充分,难以使人信服。比如关于第一点,就不大符合实际情况。有许多青铜农具就是出土于商代贵族墓葬中的,如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中就出土了铜犁铧、铜锸、铜铲、铜镢、铜镰,河南罗山天湖商墓和蟒张商墓中都出土了铜铲、铜锸,安阳殷墟妇好墓也出土了铜铲和铜镰,湖北黄陂盘龙城商墓中也出土了铜锸。这些墓葬的主人有的身份是很高的,可见因身为贵族不参加劳动而不随葬农具并非普遍的规律。第二点和第三点说的都是青铜农具可以被改铸为其他器物,这是客观事实。但是青铜兵器和手工工具也是可以被改铸,但它们出土物的数量就非常之大,远非青铜农具可比,这只能以社会对青铜兵器和手工工具的需要量远远大于农具来解释。第四点也是事实。然而考古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对青铜农具却是极端重视的,没有一个考古学家会对出土的青铜农具视而不见。可是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长达四分之三世纪的考古发掘,出土的青铜农具仍然很少,这应该是可以说明一些问题的。

据统计,至1987年为止,河北省只发现1件商代的青铜铲,陕西省只发现12件西周青铜铲,河南省发现了19件商代青铜铲和6件西周青铜铲,山西省则一件也没有。即使是这些青铜铲都是真正用于农田生产(因为有些铜铲很可能是手工工具),对于时间长达近千年的商、周,地域广达70多万平方公里的夏、商、西周中心地区晋、冀、豫、陕来说,实在难以说明当时是在大量使用青铜农具。青铜工具尤其是农具少,这与一般意义上的青铜时代特点有所不同。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将青铜时代产生与发展看做是一系列连续技术演进的过程,并由此把青铜时代被划分为三种更迭的“模式”。在模式1中,武器和装饰品以红铜及其合金制成,但是没有专为生产制造的金属工具,石工具仍然在继续认真地制造。在模式2中,红铜和青铜通常用来制造工具,但既不用于农牧业,也不应用于其他重体力劳动。金属工具包括刀、锯、专用的轴、扁斧和凿等。模式3中,金属工具在农业和重体力劳动中得到应用,金属工具已包括镰刀、锄头、锤等。显然,青铜时代是以青铜农具广泛运用为主要特征的。

因此,张光直在1980年发表了《中国青铜时代》一文,试图在中国的这种特殊背景下重新定义青铜时代的概念,认为由于青铜并没有广泛地用来制造农业工具,因此中国青铜时代主要不是通过生产技术的革命产生的。如果真的有一次革命,那么它就应该是社会组织领域内的革命。这一基本主张引导他作了两项更为深入的观察。首先,由于中国青铜时代和诸如国家的形成、城市化以及文明等因素相合,青铜时代这一概念可以用来作为衡量文化和社会的一个标准。其次,中国青铜时代的特征是这种金属的使用与礼仪和战争密切联系,换言之,青铜是一种政治权力。

这里也得提及《越绝书》中所记述的石、玉、铜、铁四个阶段说。在《越绝书》的系统中,玉比石高贵,铜与铁有别。因此,“石”与“金”两大类质料又分别包含了2个亚类:“石”包括普通的石头和玉;“金”包括青铜和铁。在古代文献中,普通的石和铁被看做“丑陋”或“粗劣”的材料,通常用来制作工具,而玉和青铜则被看做“美丽”或“优良”的材料,用以制作非生产性物品。《越绝书》的四个阶段说其实是包含了礼器和用器这两个既不同又相关的发展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玉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概念似乎有些类同之处。这大概也是中国文明起源到文明形成时期的一大文化特色。

第三节 中国青铜器的类别与冶铸工艺

中国青铜器类别多样,尤以青铜礼器最具特色。中国青铜冶铸工艺精湛,开创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泥(陶)质块范法铸造技术。在青铜器纹饰、铭文和青铜器装饰工艺方面同样特色明显。

一、青铜器的主要类型及用途

青铜器是以青铜为原料铸造的工具、兵器、日用器、礼器、车马器等器物的总称。青铜器的分类有多种方法,以用途分类是最常用的方法。

1.生产工具

铸造生产工具是青铜的主要用途之一。目前发现的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中,生产工具的数量并不太多。

耒:挖沟开渠的一种掘土农具,形似木叉,有两齿。原始的耒是由树杈做成的,青铜耒是从木耒发展而来。

耜:有曲柄的起土农具,作用类似于犁铧一类,是从新石器时代的石、木、骨耜发展而来的。青铜耜头安装在厚实的条形木板前端,木板的肩部连着一段柄,柄的后段是弯曲而前倾的。耜的使用方法是握住柄部,用足将耜头刺入土中,然后按下曲柄,将土翻起来。青铜耜出现于商代晚期,沿用至春秋,战国以后为铁犁所取代。

同类推荐
  • 原野短语:风吹哪页读哪页

    原野短语:风吹哪页读哪页

    本书收有“信仰”、“孩子与音乐”、“词语”、“动物·昆虫以及心地”、“男女或情事”、“蒙古的”、“文艺方面”等短语。
  • 运城名人(大运之城精品丛书)

    运城名人(大运之城精品丛书)

    运城位于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金三角古河东地域,这里钟灵毓秀,地灵人杰,养育了无数的华夏才俊豪杰。早在开辟鸿蒙、刀耕火种的远古时期,就演绎了女娲抟土造人的优美传说和黄帝与蚩尤征战盐池的喧嚣;尧王访贤,舜耕历山,后稷嫁穑,禹凿龙门,嫘祖养蚕,也都发生在这里,中华文化从这里一路摇曳走来。
  • 中国文化外宣研究

    中国文化外宣研究

    本书就文化对外宣传的作用、战略意义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从对外传播和国际交流的大背景出发,对中国文化外宣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与分析.对文化外宣的理论学说、传播规律以及中国文化外宣的发展历程、各种当代形态等内容进行深入剖析和考察。此外.本书还比较和借鉴了其他国家文化外宣的经验和发展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文化外宣的对策和建议。
  • 烟台饮食文化纵览

    烟台饮食文化纵览

    “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非孕乎文明之种族,则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中国烹调之妙,亦只表明进化之深也。”胶东地处美丽的山东半岛东部,占尽山海之利,人文历史鼎盛,历来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之一,属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为中国饮食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 晋中精神

    晋中精神

    本书以2012年在晋中地区开展的“晋中精神”大讨论为背景,全面详细的记录了社会各界对“晋中精神的”的概括精华:明礼诚信、开放包容、艰苦奋斗、唯实唯先。全书体现了晋中人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明天的美好期待。
热门推荐
  • 穿越小兵:将军我来当

    穿越小兵:将军我来当

    没有金手指的宅女叶竹青穿越到架空大陆,先有直男癌将军丈夫,后遇腹黑冷血假面王爷。逃出将军府后只想吃喝玩乐、了此残生的叶竹青却被抓了壮丁,被迫卷入两国交战。点亮了战场技能的叶竹青,数次破敌,恢复边疆安宁。当上护国大将军之后的她功成身退,转身回京都,却迎来最大的敌人,面临最惨痛的爱恨。
  • 对我而言

    对我而言

    爱一个人便忍不住迷上那首白发吟:亲爱,我年已渐老白发如霜银光耀唯你永是我爱人永远美丽又温柔。。。
  • 做好在职每一天

    做好在职每一天

    本书主要从员工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地考虑员工的问题,不仅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员工为什么要用心工作,还结合职场的实际案例,从态度、责任、主动性、热情、高效、学习等方面阐述了员工要如何做好每一天的工作,有助于员工调整心态,振奋精神,重新找回对工作的激情,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凝聚力。
  • 绝色帝女

    绝色帝女

    一界冰熙大帝身陨重生之一个废物身上,关于前世的记忆全无。不过不要紧,只要她冰熙的神魂不死,那就看她如何从一个“废物”身上,一步步崛起,改天换命,苏醒记忆,找到害她身陨的人一一报仇。从此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 无上灵主

    无上灵主

    上古年间,天地大乱群候割地位面崩裂,大能以残魂方式转世重修,以期长生。一名幼童,天生绝脉,受尽侮辱,但他忍辱负重,他毅然选择了修炼痛苦艰难炼体,想引起家族重视,,,这个幼同长大真正改变他命运的是一把剑。这把剑在友同无所察觉中,融入了幼童的识海,幼童他也仿佛破茧成蝶一般是机缘……还是夺舍...
  • 重生界

    重生界

    三站青灯灭,一世红颜坠。吴枫为救心爱之人碧璇,踏入危机重重的重生古域,只为那一丝飘渺的希望。那里没有怜悯,没有同情,有的仅仅是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千百年来,无数豪杰为弥补心中的那一丝遗憾,进入重生界中便杳无了音信,不知有多少孤傲的身影被这扇门吞噬.......东极不死阁,持重生之羽笑傲重生界;南海骨龙一族握破虚神剑,斩尽六道嗜尽苍穹;西荒太极殿掌轮回之境道古往今来,握万人生死;北域九寒宫玄魄寒玉冻尽天下摄人心魄......少年将开始一段怎样的旅程?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 最让你机智聪明的智慧故事(智慧背囊)

    最让你机智聪明的智慧故事(智慧背囊)

    智慧之于灵魂犹如健康之于身体。有一盏指路明灯,就是智慧之灯。古老的传说中,利用智慧,会让一块石头会说话,现代生活中,拥有智慧,会让人处处柳暗花明,获得成功。
  • 龙寻梦三千

    龙寻梦三千

    候世千年,蠢却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什么?敢跟她对这干,小心一把火烧了你全家。还敢骂她靠男人上位,250的智商是当摆设的吗?分分钟把你丢进太平洋里。只可惜七世而来只栽进了一个情字,苦尽甘来,却为龙族,散了魂魄。
  • 岁月流沙

    岁月流沙

    岁月自流我何处,时光自逝我何辜。指间流沙一松紧,生死淡然一悲喜。岁月流沙、无止、业六年风霜七年雨,道之艰辛道难行。八年寒暑九年局,一步踏错一世遗。路遗、无止、业今夜花雨花满楼,昨日田中垂纶休。一梦千载岁月流,梦醒时分独叹幽。花落一枝相思愁,明月对饮几时休。无缘相守此情终,来年何以再回眸。梦中赋、琴弦音动、无止、业岁月长河无边无尽,春泥落花轮回宿命,世人都是岁月里的一抹烟花,各有不同:有的灿烂,有的凄惨,有的平凡......世人无法抗衡岁月的痕迹,岁月抹平了痕迹,岁月改变了我们,我们经历了岁月
  • 意气风发的少年

    意气风发的少年

    本作品包含多个短篇小说,是短篇小说合集,欢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