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北省粮食生产现代农业发展概况
(一)河北粮食生产发展情况
河北省作为我国小麦、玉米的主产区,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负有重要责任。河北省目前有耕地9200多万亩,其中水浇地646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6620万亩,水浇地占耕地面积的比重约为70%,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72%,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分别居全国第五位和第八位。1998年河北省粮食播种面积10958万亩,亩产266.2公斤,总产2917万吨,单产、总产均为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小麦、玉米总产量分别达到1253万吨和1187万吨,总计占粮食总产量的83.6%。2000年后,由于粮食价格长期低迷,种粮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农业结构调整、一退双还、工业占地等也导致近几年种粮面积连续、大幅度减少,总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2003年河北省粮食播种面积8916万亩,总产量2384万吨,面积比1998年减少1000多万亩,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播种面积最小的一年,总产量也为近十年来的最低水平。其中,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分别为3288万亩和3733万亩,分别比1998年减少855万亩和138万亩;小麦、玉米总产量分别为1018万吨和1063万吨,分别比1998年减少235万吨和124万吨。
(二)河北粮食生产发展存在问题
1.水资源匮乏、夏秋粮生产不均衡
河北省是严重资源型缺水地区,常年平均降水量536毫米,河北省水资源总量仅为203亿立方米,人均、亩均水资源量仅占全国平均值的1/7和1/9,可以和世界上干旱严重的中东地区相提并论。据统计,1997-2002年全省平均年降雨量比常年减少20%,水资源减少34.6%,每年超采地下水高达50亿立方米,2001年平原浅层地下水位最大下降6.36米,深层地下水位最大下降20.01米。按国际上一般承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量少于1700立方米的为用水紧张的国家。因此,未来河北省水资源紧缺的形势将更为严峻,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必将在不久的将来出现严重的水危机。水资源匮乏严重限制了河北省粮食产量(特别是小麦)的提高,研究和解决粮食生产上水资源的高效利用问题,对于提高河北省平原区小麦、玉米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从河北省整体情况来看,粮食生产不均衡的现象普遍存在。一是“重夏轻秋”,即重视小麦生产,忽视夏玉米生产,有的地区夏玉米单产水平甚至低于小麦。二是“重高轻低”,即重视高产区粮食作物生产、忽视低产区粮食作物生产。因此,如何提高中低产区粮食单产水平,保证小麦、玉米均衡增产成为恢复和提高河北省粮食总产的关键。
2.粮食生产技术不能有效组合配套,影响产量潜力的发挥
目前,河北省粮食生产技术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的技术储备不足;已有的单项技术不能有效地系统集成;新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投入不足,高产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节水栽培条件下水肥运筹技术的集成和推广力度不够;秸秆还田造成播种质量差,不能确保苗全苗壮;秸秆还田导致有害生物种群及危害发生变化,相应防治措施亟待研究。上述技术问题的有效解决,将极大促进河北省粮食生产水平的提高。
3.小麦单产徘徊不前,玉米产量滑坡
近几年,河北省小麦单产徘徊不前,玉米产量滑坡。其中既有经济方面的影响,也有技术方面的原因。具体为以下几个方面:
(1)粮食价格低,种粮效益差,农民收入少,造成农民种粮投入减少,科学种粮的积极性下降,已有的粮食丰产技术推广普及困难加大。
(2)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特别是降雨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土壤肥力下降,导致土地单位粮食生产能力下降。
(3)与粮食有关的高新技术研究没有突破性进展,常规技术研究不被重视,已有的单项技术不能有效地系统集成。
(4)围绕粮食丰产的科研、推广工作滑坡,研究和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特别是栽培技术等纯公益性研究几乎停顿,经费严重不足,人才流失严重。依靠以前多年的研究积累的惯性作用,虽然近几年的小麦、玉米高产新品种还没有明显减少,但因为没有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作保障,新品种的高产潜力没有充分发挥。
(5)病虫草害、气象灾害对粮食生产也有一定影响。随着人口不断增长、粮食需求增加、耕地减少、水资源减少,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占地会对小麦、玉米生产构成强大竞争。因此,依靠科技进步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加大高产优质、节本增效、节约水资源、水土可持续利用、防灾减灾等技术攻关和集成,充分挖掘冬小麦、夏玉米的单产潜力,通过提高单产保总产,是恢复小麦、玉米产量,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措施。
(三)河北粮食丰产现代科技农业实施情况
针对河北省种粮效益差、播种面积减少、粮食总产下降的严峻形势,在小麦单产徘徊不前、玉米单产不断滑坡的情况下,基于河北省平原区水资源匮乏、热量资源紧张以及夏秋粮生产不均衡等限制粮食产量水平提高的关键问题,相关部门通过对现有的小麦、玉米高产单项技术进行优化配置和系统集成,挖掘冬小麦、夏玉米的单产潜力,建设了“太行山山前平原区节水型小麦玉米两熟高产优质一体化技术”、“黑龙港地区小麦玉米两熟节水丰产一体化技术”、“冀东平原区小麦玉米两熟资源高效利用一体化技术”三套技术模式,并积极在河北平原小麦、玉米主产区示范推广。
同时,针对河北省平原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两茬种植特点以及目前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考虑到今后小麦、玉米生产发展的趋势,开展“河北省平原区冬小麦-夏玉米两熟节水高产、超高产途径与模式”、“适应小麦玉米秸秆还田的农艺技术”、“河北省平原区提高夏玉米产量的关键技术”三项攻关研究,为实现河北省平原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两熟一体化持续高产做技术准备。
1.核心项目
(1)山前平原区节水型小麦玉米两熟高产优质一体化技术集成与示范。
“保夏争秋”的光热资源分配与品种组合技术;“减次保灌”节水灌溉技术;适应秸秆还田的精细整地和播种技术;两季作物统筹施肥技术;灾害全程防治(控)技术。在太行山山前平原区充分利用光热资源相对丰富、土壤肥沃的自然条件,将已有的精细整地播种技术、小麦玉米一体化超高产技术、高产优质配套技术等进行优化和系统集成,形成了“节水型小麦玉米两熟高产优质一体化技术体系”。
(2)黑龙港地区小麦玉米两熟节水丰产一体化技术集成与示范。
综合运用多种农艺节水和人工增雨技术;节水抗旱小麦品种与高产玉米品种的优化组合;与节水灌溉相配合的精细整地和施肥技术;病虫草害及气象灾害综合防治技术。黑龙港地区立足有限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节水丰产,选用节水抗旱、丰产优质品种,将秸秆还田技术、缩行种植丰产节水技术、节水灌溉技术、高效施肥技术等进行优化和系统集成,形成了“小麦玉米两熟节水丰产一体化技术体系”。
(3)冀东平原区小麦玉米两熟资源高效利用一体化技术集成与示范。
穗重型小麦与早熟玉米品种的互补组合;采用零农耗和短农耗接茬技术;肥水调控促早发早熟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冀东平原区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选用穗重型小麦和早熟玉米品种,将简化整地和免耕播种等减少农耗的技术、肥水调控促早发早熟技术等进行系统集成,形成了“小麦玉米两熟资源高效利用一体化技术体系”。
在实现小麦、玉米高产高效的同时,河北省还深入开展了“河北省平原区冬小麦-夏玉米两熟节水高产、超高产途径与模式”、“适应小麦玉米秸秆还田的农艺技术”、“河北省平原区提高夏玉米产量的关键技术”三项攻关研究,在节水高产、丰产优质小麦品种遗传潜力发掘、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体系、夏玉米简化节本高产技术体系、作物抗旱节水栽培理论与技术、与秸秆还田相配套的新型农机具研制以及肥料、农药新产品、新工艺等方面实现多项技术突破和创新。
(四)河北实施现代科技农业的经验成果
从2004年河北省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以来,坚持“高产与节水并重,夏秋粮均衡增产”的指导思想,技术集成充分体现了不同生态类型区的区域特色。
1.粮食增产增收效果显着
2004-2006年,河北省科技试验的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小麦单产分别提高13.9%、16.2%、14.8%,共有13块15亩以上的小麦高产攻关田亩产达600公斤以上,2005年和2006年最高亩产分别达637.9公斤和640.1公斤,连续两年刷新河北省小麦最高单产纪录;科技试验的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玉米单产分别提高26.2%、32.0%、18.7%,最高亩产达到701.3公斤,实现了攻关田全年小麦、玉米亩产1300公斤的产量指标。三年累计增产粮食281.4万吨,节水25亿立方米,增加经济效益47.9亿元。
核心区666.7平方公里小麦合计增产1000吨,333.3平方公里玉米合计增产944.4吨,全年累计增加经济效益295.8万元。其中,覃城核心区的1平方公里小麦在全生育期浇三水的条件下中产达9568.5公斤/平方公里,辛集小范区的0.33平方公里小麦在全生育期只浇两水的条件下中产达9539公斤/平方公里,双双打破该省自1997年以来保持8年之久的小麦中产最高纪录(9470.1公斤/平方公里);示范区6.7万平方公里小麦合计增产47770吨,3.3万平方公里玉米合计增产65646吨,全年累计增加经济效益1.77亿元;辐射区66.7万平方公里小麦合计增产36.5万吨,33.3万平方公里玉米合计增产34.0万吨。全年总计增产70.5万吨,增加经济效益12.17亿元。
2.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
通过开展以“节水、高产、优质、高效”为核心的技术集成体系和模式的示范与推广,使项目区技术推广普及率、良种覆盖率、肥料统测统配率、病虫草害统一防治率等大幅度提高。
尤其是该项技术体系突出了节水的特色,在小麦栽培阶段比常规技术节约用水750~1500立方米/平方公里,全省小麦合计节水5.5亿~11亿立方米,相当于河北每年超采水量的11%~22%,对于缓解河北省的缺水状况,延缓因缺水而造成的一系列生态问题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水平明显提高
此外,广泛的技术宣传与培训显着提高了项目区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使农民科学种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据统计,2004-2005年度项目组共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877期次,培训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农民骨干566944人次,其中培训各级农业技术人员12549人次、农民554395人次,对促进河北省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对中国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
河北省粮食生产科技工程的成功经验对中国粮食生产依靠科技发展有很大的启发。由此可看出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要解决中国粮食的安全问题,就要持续不断搞粮食生产,同时依靠科技的手段,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实现中国粮食生产的快速稳定发展。
科技进步是构建现代农业的关键因素,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第一推动力。中国主产区粮食生产发展要以农业公共研究机构为主体,加速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通过扶持和加强基础研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效率,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要多方面加强“农科教”、“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探索建立农技推广部门、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有效合作机制,强化关键技术攻关。通过实施“重大农业技术推广行动”,加快优质专用新品种、农产品精深加工、旱作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免耕覆盖沃土技术、测土配方施肥、资源循环利用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引进和推广,加快改造传统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努力发展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
另外要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应用能力。国家要通过政策和技术引导,提高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程度,建立健全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形成科技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机制;同时,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培训,提高农民接受农业科技的能力。应该大力构建现代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政府项目引导、主管部门统筹、培训机构实施、农民自主参加的新型农民培训机制。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科技入户工程、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农业科技直通车等项目作支撑,一方面,以不当农民为目标,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提高输出就业能力,促进农民转市民;另一方面,以当好农民为目标,强化科学用药、施肥、节水灌溉、设施栽培、免耕栽培、培肥土壤等实用技术的培训,让种田“老手”变为种田“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