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精准农业为基础发展现代农业
实施精准农业可以极大地节约各种要素的投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土地的收益率和利用率,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生态系统达到平衡。精准农业可有效地解决传统的粗放型农业增长方式造成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土壤质量下降,环境污染,水资源富营养化等问题。精准农业代表着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方面,有利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精准农业“Precision agriculture”一词,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1993-1994年首先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两个农场进行试验并取得成功。随后,我国在精准农业的研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如测土配方施肥、喷灌、滴灌、温室栽培等方面,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精确农业技术体系。现在化肥、农药的超量不合理施用,给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带来了困难,灌溉水的漫灌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大力发展精准农业开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五节”农业,发展农业循环生产,提高土地产出率,转变粗放型的农业增长方式很有必要。从江苏省2005年实施测土配方精准农业以来,根据统计,2006年江苏省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2400万亩,占江苏省耕地总面积的30%,涉及355万农户,占总农户数的24%。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后,稻麦两熟作物生产亩均用费由原来的44.5公斤(折纯)下降到41公斤,减少了3.5公斤,平均每亩均本13元,亩均增产34公斤。理论测算,江苏省7364万亩粮食播种面积,如果都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可节约化肥2.6亿公斤,增产粮食25亿公斤。精准农业在测土配方施肥上的运用,给农业带来的节本增效很明显,如果进一步推广到用药、用种、灌溉等措施上,现代农业的发展将会成效大增。
(二)建立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
江苏省现有耕地7114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5727万亩、旱涝保收农田4500万亩、高产稳产农田3000万亩,分别占81%、63%、42%。显然,这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还有一定距离。自然灾害的发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极大,我们要把它降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根据省气象局提供的1951-2006年的气象测定表明,近55年中降水量的年度差别明显,呈旱涝相间的变化特点,洪涝年呈增多趋势,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多不确定因素。根据作者多年的观察发现,江苏省的年平均降雨量为800-1200毫米。其中,最适合农业生产的降雨量(幅度为年850-1050毫米)有25年,年平均降水量低于850毫米的有14年,高于1050毫米的有16年。从1980-2006年间粮食单产数据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在单产提高的年份中除了政策好之外,很大一部分是老天帮忙。凡是年平均降雨量适中的年份,单产均较高。如单产最低的1991年亩产量仅为326公斤,原因是当年江苏出现了百年未见的特大洪涝灾害,江苏省总降雨量高达1447毫米,其中仅5月2日-7月15日期间,降雨量多的地区就达1000毫米,兴化县高达1291毫米。2003年江苏省降雨量超过1200毫米,粮食单产降至每亩357公斤。1988年与1995年为干旱年,年平均降雨量不足800毫米。粮食单产也分别有所降低,1988年亩产338公斤。但是,由于江苏河湖众多,干旱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要低于洪涝自然灾害。
可见,自然灾害在一定程度上仍制约着江苏省农业的发展。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各地应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为契机,加强农田水利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排灌系统,改善农田排灌技术,在干旱易发的丘陵地区推行畦灌、喷灌、管道及滴灌等配套措施,实现精准科学灌溉,加强改造中低产农田,发展现代效益农业。同时大力植树造林,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维系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不断提高对自然灾害的应救能力。
(三)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
现代农业特征是效益最大化、产品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和营销企业化。因此,现代农业需要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打破体力型的劳作方式,要用农业生产机械化、信息化武装农业。
江苏省农机总动力要尽快达到4000万千瓦,使每亩农机总动力提升到570千瓦。特别是施肥灌溉的机械要配套,农药使用电动喷雾,以便于节肥、节水、节药。农业信息化应以县(市)为主体着力培育,电视、电台、电话、电脑和农村信息服务站相互结合、互为补充,使农业信息化服务载体多元化、方法多样化,形成“四电合一”的信息化传播和应用新格局。各级政府部门要重点支持信息收集、加工、发布,电脑网络技术应用开发,网络设备要逐年完善延伸。在实施多元农业信息传播过程中,需切实加强信息工作人员的培训,真正让信息为现代农业建设发挥重大作用。
(四)发挥农村工业和城镇化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苏南的现代农业发展为什么较快,其中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农村工业反哺了农业。
苏南农村工业的发展为乡镇财政收入作出了巨大贡献,不仅农民富裕,而且乡镇财政收入增多。现在苏南乡镇财政收入多的10多亿元,一般的也有六七亿元。乡镇财政收入增多为工业反哺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反过来为现代农业发展提高了农业物质装备水平。2006年,如果地方政府仅仅依靠省财政支持“三支”的181亿元资金,那显然是微不足道的,平均分解到每个农村人口身上也仅有361元。因此,在农村工业不够发达的苏北和苏中的乡镇,要积极与苏南乡镇联手,引进苏南的农村工业来发展农村经济。同时,苏南由于工业用地受到了严厉的控制和挑战,去苏北开发农村工业的机遇和条件已经成熟。因此,苏北的现代农业还需要发展农村工业,农村工业发展才能为现代农业提供现代物质装备。对于苏北要着眼于加快农村工业的发展,大力发展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以民营经济为支撑的县域经济。着力加快县域特色工业园区、专业市场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加大农村工业、民营经济、乡镇企业,向工业功能区和中心镇集聚力度,推动农村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大创业培训的力度,鼓励农民自主创新。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五)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总而言之,要根据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将发展现代农业贯穿到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全过程中。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各地方政府要尊重中央连续三个“一号文件”的精神,加大强化“五大支撑”:一是增加农业投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设施支撑;二是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支撑;三是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建设完备产业体系,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支撑;四是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市场体系支撑;五是大力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人力资源支撑。
中国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发展研究——基于河北省的实践经验
杨春
摘要:在粮食安全问题日益为世界广泛关注的背景下,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尤其是承载着中国粮食重要供给的主产区的粮食生产发展,其形势依然严峻,粮食丰产问题仍值得关注。本文分析了中国粮食主产区之一河北省利用现代农业手段改变粮食生产条件、创新粮食生产技术,从而达到粮食产量提高的实践经验,对中国粮食生产尤其是主产区依靠现代农业实现丰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技术
一、研究背景
粮食是维持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是最具基础性、战略性的物资。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是保持国家社会稳定、保证国民健康、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农业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粮食产量增长率不断减缓。1990-2001年间,年平均增长率为0.65%。在世界86个低收入国家中,有34个缺粮国家的人均粮食产量下降,发展中国家有20%的人口(8.4亿)得不到足够的粮食。2000年以后,全球粮食产量低于消费量的情况连年出现。粮食产量低于消费量的部分,在2000年为1600万吨,2001年为2700万吨,2002年则高达9600万吨。2003年,全世界粮食产量比消费量低9300万吨,世界粮食储备已降至30年来最低水平。如果继续出现粮食供应不足,世界粮食市场将陷入混乱,上百个粮食进口国很可能将竞相争夺数量很少的可供出口的粮食。
同时,中国是粮食消费大国,小麦、玉米作为中国两大主要粮食作物,其生产水平对保障粮食安全和种植业结构调整影响巨大。小麦是中国北方的主要食物来源,在膳食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玉米作为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玉米是世界上最好的饲料作物,被誉为“饲料之王”。目前全国生产的玉米有70%~75%被用作精饲料,玉米秸秆不仅在农区是反刍动物粗饲料的主要来源,同时也大量调往牧区。可以说,玉米已经成为畜牧业发展所依赖的最主要饲料来源。另有10%左右的玉米籽粒用于工业加工,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轻化工等行业,加工产品达500种以杨春(1979-),女,山西和顺人,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经济问题研究。
上。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国内肉、蛋、奶类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增长潜力巨大,农区畜牧业已经成为中国今后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玉米生产的发展,必将极大推进农区畜牧业的快速发展。随着中国畜牧业的发展和玉米精深加工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中国国内市场对玉米的需求也必将越来越大。
在2001-2002年和2002-2003年,中国小麦总消费量达到了11630万吨和11714万吨,而同期产量仅为9387万吨和9050万吨,年度缺口分别达到2243万吨和2664万吨;全国玉米总消费量达到了13076万吨和13019万吨,而同期产量仅为11409万吨和12305万吨,年度缺口分别达到1667万吨和714万吨。自2003年10月以来,全国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扬,其中,玉米价格同比增长速度超过了20%,小麦价格同比增长速度超过了30%。据调查,2003年中国小麦产量连续4年减产,而且小麦秋播面积继续下降,秋播面积比2002年减少1.6%。虽然2004年以后小麦产量有所增加,但持续5年面积下降已经对中国的粮食安全构成威胁。粮食安全是关系到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问题。确保粮食安全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农业科技工作的重大基础性战略任务。
二、中国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发展
上述国内外粮食发展形势对中国粮食生产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中国的粮食主产区,在全国农业发展中处于极其重要地位,在全国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素有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但农业生产力的整体水平仍然较低,基本上还处于粗放经营的传统农业范畴,尤其是在农业劳动生产率、化肥和灌溉水利用率、农业机械化程度、饲料转化率和猪牛出栏率等指标上,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总体水平尚存在着明显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