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垦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分析与典型经验
王勇
摘要:经过50多年的开发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黑龙江省垦区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垦区经济已经步入全面、快速、协调发展的新阶段,初步奠定了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条件,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了良好条件。农业资源与环境优势、农业基础设施优势、科技和人才优势为黑龙江省垦区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创造了良好条件。企业制订和实施发展现代农业经营理念和战略,政府适度和适当扶持是黑龙江省垦区龙头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经验。
关键词:垦区;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市场竞争力
黑龙江省垦区地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小兴安岭南麓,分布在全省54个县(市),垦区下辖9个分局104个农(牧)场,职工39.7万人。黑龙江省垦区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社会形态比较完整的经济社会区域。
一、黑龙江垦区经济发展现状
(一)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
黑龙江垦区2006年播种粮豆总面积3100万亩,在大机械化作业、科学种植等条件下克服了低温、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实现全面丰收,特别是水稻在灾年创出高产量,平均亩产达551.3公斤,大豆亩产达179.5公斤。目前,垦区农业总产值185.6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01.2亿元,农林牧渔业商品产值148.3亿元,粮食交售量659.7万吨,肥猪交售量9.5万吨,商品率达到87.3%。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显着成效
目前,黑龙江垦区有各类产业化龙头企业100余户,其中,国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9户(国家级龙头企业4户)。重点调控龙头企业所处的产业主要有粮食加工、食品、肉类加工、种子等产业。龙头企业的粮食加工能力已经达到600万吨,其中大豆250万吨,水稻240万吨,小麦80万吨,大麦30万吨,牛奶日加工能力1500吨,生猪屠宰200万头,大鹅500万只,维生素E 100吨,异黄酮40吨,中药水针剂20亿支,冻干粉针剂3000万支,胶囊片剂70亿粒,水泥120万吨,尿素30万吨等加工能力。
目前,垦区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15.7亿元,比2000年增长99.5%,比2002年增长38.9%;实现工业增加值27.7亿元,比2000年增长51.1%,比2002年增长13.4%;实现利税6.2亿元,比2000年增长89.4%,比2002年下降6.7%。其中:九三油脂达到33亿元,完达山乳业超过14.27亿元,北大荒米业超过5.26亿元;黑龙江垦区实现全口径工业总产值121亿元,与种植业产值基本持平。加工转化粮食430万吨,垦区的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58.6%,垦区的三大产业结构比例由1997年的62.67%:14.78%:22.55%调整到目前的51.81%:18.14%:30.05%。在稻、麦、豆、乳、麦芽等主导行业中,精加工产品比例分别达到61%、64%、83%、89%、92%。近年来,黑龙江省垦区通过开放开发,对外低成本扩张,重点龙头企业累计兼并有效资产10余亿元,控制和经营外部资产规模达13.9亿元;通过引进来,吸引国内资本、民营资本和工商资本及国外资本来垦区投资15亿元,卸掉各种债务达20亿元,技改投入达到43亿元。
垦区农业产业化经营之所以取得比较好的成效,原因之一是重点龙头企业与原料基地建立了以原料购销合同为主的利益联结关系。在合同中规定最低保护价,而且体现优质优价、龙头企业对基地和农户服务的农业一体化经营理念。总局还成立了龙头企业原料购销协调委员会,吸收重点基地分局、农场、龙头企业参加,下设办公室,以解决原料购销中出现的问题。原因之二是重点龙头企业加强了现代产权制度改革。垦区加强重点龙头企业与世界500强及国内强势企业的合作,引进资本、技术、管理、市场、人才,推进股权多元化改造和加工技术的提档升级。原因之三是得到国家、省政府、各地市及银行、铁路等部门的支持。
如,国债贴息建设项目、老工业基地改造项目、税收政策、铁路运输减免建设基金以及黑龙江省政府出台的龙头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贴息、铁路重点运输保障企业等政策。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成为黑龙江省垦区实现新型工业化、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途径。
二、黑龙江省垦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分析
(一)农业资源与环境优势
垦区幅员辽阔,总面积5.62万平方公里。垦区现有耕地面积2025.5千公顷,职工人均耕地5.1公顷,是全国人均耕地0.13公顷的39.2倍。水资源总储量116.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86.7亿立方米、地下水30亿立方米;还有过境水量3000亿立方米,大气降水年平均在500毫米左右。东部如宝泉岭、红兴隆、建三江、牡丹江管局,其水资源更加丰富。同时,垦区土地开垦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壤理化性状好,无污染,退化轻,为开发绿色食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垦区还具有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的良好条件,丰富的牧草资源和得天独厚的淡水养殖面积(28.06亿立方米,其中,乌苏里江的鲟黄鱼、兴凯湖的大白鱼是其他水面无法养殖的),为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垦区垦殖率低,污染少,冬季严寒、夏季温热多雨,自然净化能力强,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垦区有世界着名的三江平原湿地,自然保护区多。垦区全面开展了生态示范区建设,生态环境大幅度改善,基本达到或超过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三类标准,部分农场已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场(二九一农场、八五二农场等)。红兴隆农管局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地带之一,雁窝岛、长林岛湿地已列入国家自然保护区,湿地面积112万亩,自然环境生态性强,污染物和排放量少,排放浓度基本达到欧盟组织标准,通过国家环保部门鉴定,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和总悬浮颗料浓度都低于国家一级标准。垦区创建的“黑龙江垦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已通过国家审批。这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黑龙江垦区依托优良的农业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生产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现已得到欧盟认证。黑龙江省是全国绿色食品生产发展最快的省份,而黑龙江垦区又是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发展最快的地区。黑龙江垦区初步形成了以绿色食品标志管理、环境监控、产品监测、人员培训、技术开发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服务体系。
黑龙江省垦区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洪河、兴凯湖、挠力河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4处,黑龙江农垦总局及分局级自然保护区10处,这大大加速了垦区绿色食品的发展进程,为加快垦区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垦区的绿色食品开发已遍及60个农牧场和部分局直企业,目前已建立了两个国家级绿色食品基地,开发出1种绿色食品生产专用肥料,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达8大类80个,分别占全省的38%和全国的4%。绿色食品产品数以年均13%的速度增加。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已达50多家,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监测面积达13.3万公顷。目前,垦区绿色食品总产量30万吨,年创产值6.2亿元,绿色有机食品出口到俄罗斯、韩国、德国、日本等国,出口总额7000万元。黑龙江垦区绿色食品已经形成粮、油、乳制品、林特、饮料、酒等产品系列,品种和数量在黑龙江省处于第一位,其中垦区农副加工产品占垦区农产品总量的80%。垦区培育出了完达山乳业集团、北大荒麦业集团、北大荒米业集团、九三油脂集团、摇篮乳业集团等一批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培育出了“完达山”、“北大荒”、“兴凯湖”、“查哈阳”、“龙谊”等一批全省、全国农产品知名品牌,其中完达山商标已经成为中国驰名商标。从国内市场看,绿色食品以年均40%的速度发展,黑龙江省以年均25%的速度发展。从国际绿色有机食品市场看,欧盟消费AA级或有机食品占世界消费总量的3/4。在WTO 框架下,黑龙江省垦区可以依托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优势扩大绿色食品出口。
(二)农业基础设施优势
黑龙江垦区自建成以来,就开始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江大河防洪能力和除涝能力基本达标,消除了隐患,有效地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九五”期间,垦区结合低产田改造,实施了以稻制涝工程,大大提高了粮食单产;同时加大投资,扶持、推进种子产业化工程,使麦、豆、稻种子供统率分别达到95%、74%和52%。
通过50多年的开发建设,垦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现在,垦区农业机械总动力已达370.9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2.3万台,小型拖拉机7.1万台,联合收割机8115台,农用载重汽车4356辆,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26.2万吨。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0%,初步完成了粮食的清烘贮,农业机械化程度在全国居领先地位。部分农场更是达到了国际水平,如友谊农场的精准农业试验区。
(三)科技和人才优势
垦区职工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23%。农业科研、推广队伍实力较强,垦区有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垦科学院、红兴隆研究所等构成的教学、科研与科技推广网络,每年都承担着国家、省、总局的科研课题和实用技术推广任务。如北大荒种业公司已被国家确定为“优质高效农作物原种繁育基地”、“优质粮原种繁育基地”、“优质小麦原种扩繁基地”。垦区农业综合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高出全国16个百分点。
垦区职工队伍素质较高,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强。这得益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14万复员转业官兵、20万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青、10余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中专毕业生和地方干部所奠定的文化底蕴。垦区“普九”教育已于1997年实现,并将中小学全部实现了集中办学,计划在“十五”期间完成普及高中教育。目前,不识字和识字很少,小学、初中农业劳动者所占比重低于全国水平,而高中以上农业劳动者所占比重高于全国水平。
三、黑龙江省垦区发展现代化农业的经验
(一)抓住政策性破产机遇,针对市场需求及时进行企业重组
2001年,国家批准赵光、宝泉岭糖厂两家糖厂政策性破产,要求两家糖厂的专用设备全部拆除,人员分流安置。2003年,因经营不善,艾森油脂厂、松嫩油脂厂破产后闲置多年,有效资产欲拍卖或转让。在政策扶持下,九三油脂公司抓住机遇,分别买断艾森、松嫩油脂厂。
这种低成本扩张的市场开拓策略使黑龙江大豆主产区都成为九三油脂公司的原料基地。
(二)抓住沿海港口给予的优惠政策机遇,及时发展外向型农业
2003年,天津、大连等城市垦区招商,并给予优惠政策。九三油脂公司抓住了此机遇,在总局的支持下,实现了战略扩张。
(三)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积极探索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
黑龙江垦区是粮食主产区,垦区龙头企业进行现代化农业生产。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后,垦区采取措施推进龙头企业加强原料基地建设,加强与原料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利益联结发展模式的特点是:“行政干预、基地入股、订单管理、大户参股”。根据龙头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垦区采取了不同的方式,促进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促进其形成利益联结的统一经营体。龙头企业通过反哺基地稳定原料来源,主要有:向基地分红利;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优质优价政策;灾年降低质量标准政策;对大户垫付生产资金政策;加价收购政策以及支付基地服务费用等政策。现在,龙头企业合同订购原料购销总量达到395万吨,面积达1994万亩,牵动农户65.1万户,覆盖农场87个,辐射全省11个地市的48个县。
米、面、油、乳、麦芽等龙头企业收购原料直接使农户增收14亿元。
(四)政策扶持到位
据调研,在政策扶持下,仅2003年垦区龙头企业基地就新增喷灌设备400台套,新增大中型拖拉机592台、插秧机5751台等,农户个人投资总计在2.7亿元以上。目前,主要粮食作物优质品种率达到95.2%,同比提高了5.2个百分点。61个农场贯彻实施绿色食品种养标准,绿色食品基地面积达550万亩,占全部播种面积的1/6,其中监测面积218万亩,占全省的35%。优惠政策促进了原料品质的提高。垦区奶牛存栏21万头,同比增长18.6%;鲜奶总量52万吨,同比增长12.3%。农产品产量有了很大提高。这依赖于农垦总局的扶持政策。农垦总局的扶持政策主要有:对基地农户购买大型农机具补贴政策;对农户购买奶牛的补贴政策、饲料地优惠政策;每年总局出资50万元奖励5个青贮先进农场和出资100万元奖励10个优质水稻基地队政策;优良品种种子补助政策;小水利建设投资、粮食处理中心、粮仓和水泥台面等项目建设集中向基地农场投入;协调金融关系,提供担保,确保企业原料收储资金的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