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发展现代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现代农业的主旋律是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期主要任务是增加农民收入。江苏省农民收入虽然已达5813元,也是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呈扩大的态势,已由2000年的1.9:1扩大到2.4:1。值得注意的是,江苏省城乡居民贫富收入差距扩大主要原因是第一产业生产率不高,土地产出率与资本生产率均需进一步提高。因此,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生产率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
3.发展现代农业是构建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农业、工业、服务业协调发展,是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措施。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即第一产业,肩负着为国民提供生活资料及为轻工业发展提供原料之职能。在人地矛盾日益加剧的江苏,土地严酷地制约着农民的就业空间,有限的耕地上农业劳动力总量居高难下。农业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与农业劳动力的比重居高不下极不对称,是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难以增加的根本原因。江苏的实践也表明,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非农产业的发展与城镇化的速率不能同步,两条曲线不是平行的。目前,江苏的工业发展已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相比之下,农业经营方式长期处于传统的、分散的、小规模经营的层次,导致农业生产的低效率,而现代工业的发展又使城市产业不断升级。对此,要下决心构建农业与非农产业协调发展,非农产业要采取各种形式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现代农业,使各产业间协调发展。
4.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措施。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现在,我们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用现代农业统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如果农业生产率不能提高,城乡和谐社会最终还是不能实现。
5.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农业向专业化发展,促进农民的进一步分工。现代农业取决于农民的数量不断减少,水平不断提高。要求兼业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种植业大户流转,让种植专业农民的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不断增加,使农业规模化不断提高。因此,农业产业和产业内部的进一步分工,将会促进农业的技术更新和技术进步。可见,现代农业的发展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综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人均GDP1000美元)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条件
1.江苏省经济仍然保持稳定较快增长,有条件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2006年实现生产总值21548.4亿元,已接近1991年全国GDP21662.5亿元的水平,比2005年增长14.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44.9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2186.5亿元,增长16.0%;第三产业增加值7817.0亿元,增长15.5%。人均GDP28685元,按当年汇率计算已达3598美元。一、二、三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新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为7.2%:56.5%:36.3%。从三次产业结构比可以看出,江苏第二产业保持较快增长,新兴行业和高新技术增长加快,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提高较快。其中,特别是电气机器等制造业增幅达35.8%,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率达25.4%,新型工业化道路及现代制造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江苏省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工业反哺农业”。其强劲的工业发展态势,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后盾,使“以工建农,以工补农”成为必然趋势。
如江苏省的苏南农村区域,除了第一产业农业之外,还有闻名于世的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
而且,乡镇企业的发展仍然方兴未艾。其比较效益远远高于农业,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吸纳了大量来自各地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了“以工建农,以工补农”,真正出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现象,并使现代农业的物质装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业已证明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功不可没。在江阴市(县)的华西村及新桥镇,现代农业设施的建设及农民居住小区的建设,其标准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其资金投入都是来源于乡镇企业,现已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学习的榜样。
2.财政收入增长较快。2006年财政总收入3935.9亿元,已超过全国1992年财政收入3483.4亿元的水平。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56.7亿元,基金收入731.9亿元,上划中央四税1547.3亿元。财政收入的提高有利于财政转移支付用于现代农业的投入。
2006年,江苏省财政支持“三支”资金181亿元,加强了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有利于把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范围,促进资源在产业之间、城乡之间合理配置,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现在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地级市城市财政投入了大量资金,大中城市的发展已和发达国家的规模设施相当,这些成就具备了城市支持农村、财政向现代农业投入的可能性。
3.农业发展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生产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2006年江苏省农业耕地面积474.3万公顷,机械装备总动力3279万千瓦,每公顷拥有7千瓦动力。江苏省机械机耕地面积达到420万公顷,机械化收获面积接近400万公顷,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农业水利化水平提高,有效灌溉面积380.8万公顷,占有效灌溉面积的93%,其中旱涝保收面积超过300万公顷,经济作物、优势特色类节水灌溉机械达3.6万套。江苏省的化肥、农药、农膜、电子信息网络、设施工程农业等技术的应用和占有量都居全国领先水平,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这些机械、化学、电子等装备结构使2006年江苏全年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总产量达3041.4万吨,比2005年增加206.9万吨,增长7.3%。其中,夏粮总产量939.4万吨,秋粮总产量2102.3万吨,分别增长11.2%和5.6%。在蔬菜等园艺作物生产中,优质、高效、安全和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发展较快。可见,江苏省的农业生产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及科技支持能力明显增强,已具备了在全国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领先条件,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发展现代农业应该是江苏省的发展优势。
(二)发展现代农业存在的不利因素
1.粗放型的农业增长方式。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与要求,我们认为江苏的农业生产增长方式仍然属于粗放型。据江苏省农村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05年江苏化肥施用折纯量340.8万吨。每亩耕地施用化肥折纯量47.5公斤,位居全国前列。氮、磷、钾化肥投入结构不合理。重化肥,轻有机肥,造成了氮肥多、磷肥少、钾肥缺的矛盾仍然很突出。在化肥施用上,大多数农民仍然采用传统的方法:偏施,面施,撒施,导致化肥利用率仅为30%,挥发、淋溶等损失浪费严重。这不仅成本高,而且破坏了自然环境,造成了水系富营养化,使蔬菜水果中亚硝酸氮增高,农产品品质降低,好看不好吃。有人估算,江苏全省每年化肥浪费损失达20亿元。同时由于化肥氮、磷、钾养分流失对水体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以太湖为例,由于化肥的施用量增加,南京中科院土肥所调查研究,太湖水体富营养化因素中,来自农田流失的氮素占了氮素入湖总量的23%,磷肥排出量也在增加。2007年5月太湖蓝藻暴发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无锡自来水发臭,难以饮用,太湖的美还能延续下去吗?太湖的水质变坏再次向人们敲响了环保警钟,需要以精准农业为基础发展现代农业。
农药是现代农业生产的支柱之一,没有农药的使用,植物保护将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但农药超量使用又威胁到人类的健康,近几年来农药的使用量有增加的趋势。2003年,江苏全省农药使用量为8.7万吨,2005年增至10.3万吨。据测算,江苏农药利用率40%,粗放型用药,导致农药残留于土壤,气温蒸发导致农药产生了飘移,雨水导致农药产生了流失,对大自然的生态造成了恶劣影响。农药残留于土壤,使土壤生态结构发生变化,使农产品质量下降,农药超标,严重的还会造成食物中毒。农药通过挥发、淋溶等进入大气层及水系,出现生态环境恶化、害虫天敌显着减少、病虫害抗药性普遍提高等问题。还有农膜使用量在逐年增加,对水果、蔬菜、花卉、作物的提早上市、产量提高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部分农膜用后不能及时回收,残留于土壤中,破坏了土壤的生态环境。另外,传统的灌溉方法中,漫灌现象也相当普遍;种子的超量施用,农民掌握的不精确,等等。凡此种种的粗放型生产方式都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与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的节约型农业相违背。因此,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加大力度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2.苏北县域经济发展欠佳,现代农业的资金投入还需要上级财政的支持。苏北区域的大部分县现代农业发展力不从心,负债率高,力量薄弱,反哺问题多。据2005年行政区划统计,江苏省有52个县(市),1129个乡镇。其中有27个县(市)经济基础好,综合实力强,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在450元以上,苏南最强的6个县人均财政收入在3000元以上,可以有相当部分财力用于现代农业建设,但大部分仅局限于苏南一带。苏中区域的县域经济,只能认为地区财政收支大体平衡。苏北区域的大部分县域经济由于缺少乡镇企业的支持,经济基础较差,综合实力较弱,地方财政拮据,用于现代农业的资金投入还需要上级财政的支持。
苏北有15个县人均财政收入不到300元,有7个县人均财政收入不足200元。乡镇财政收入入不敷出,有的还不能保证人员经费的正常开支。江苏省经济强县(市)与贫困县,经济差异很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原因是乡镇企业发育不良,也就是乡镇企业发展不够。
这造成了乡镇经济入不敷出,反过来又影响到现代农业的建设。苏南的现代农业建设都是因乡镇财政收入高达几个亿,使现代农业建设中的规模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初见成效。
三、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思路
现代农业的发展,关系着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进入21世纪,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耕地资源的不断减少,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近代农业时期为节约劳动力而产生的机械装备技术,为节约耕地而采用的化学生物技术,为节约水资源而开发各种节水灌溉技术,为保证农产品常年供给研制反季节的温室农业工程设施技术,为提高产量使用的生物杂交技术和细胞工程技术,都是为解决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构建现代农业的同时,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对此,江苏省根据中央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和要求,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进一步解决农业生产的污染控制技术。政府在制定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政策时,都必须以技术本身的两面性的影响作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