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问答题
1.脾肺气虚证与肺肾气虚证均属气虚范畴,且涉及的病位都有肺,故在临床常见久咳喘息,乏力少气,声低懒言之症。由于兼证的脏腑不同,脾肺气虚证主要表现在脾气虚衰,不能运化水谷与水湿上,故见少食纳呆,面浮肢肿;而肺肾气虚证主要表现在肾气不足,摄纳无权,故见喘促,呼多吸少,腰膝酸软,甚至出现肾阳虚衰的冷汗淋漓,肢冷面青之症。
2.脾肺气虚证多因久病咳喘,耗伤肺气,子病及母,影响脾气;或饮食不节,脾胃受损,土不生金,累及于肺所致。
3.脾肺气虚证以咳嗽、气喘、咳痰、食少、腹胀、便溏与气虚症状并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4.脾肺气虚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久咳不止,气短而喘,咳痰清稀,面部虚浮,下肢微肿,声低懒言,神疲乏力,面白无华,舌淡,苔白滑,脉弱。
5.久病咳喘,肺气虚损,呼吸功能减弱,宣降失职,气逆于上,则咳嗽不已,气短而喘;肺气虚,不能输布水津,聚湿生痰,故咳痰清稀;脾气虚,运化失职,则食欲不振而食少,腹胀,便溏;脾虚不能运化水液,水气泛溢肌肤,则面部虚浮,下肢微肿;气虚全身脏腑功能活动减退,故少气懒言,神疲乏力;气虚运血无力,面部失养,则面白无华;舌淡,苔白滑,脉弱,为气虚之征。
6.脾肺气虚证与心肺气虚证均有气虚表现,所不同者,前者伴见脾病证候,后者兼有心病证候。
七、肺肾气虚证
知识点:肺肾气虚证
(一)单选题1.B
(二)名词解释
1.肺肾气虚证是指肺肾气虚,摄纳无权,以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动则尤甚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又名肾不纳气证。
(三)是非题
1.×肺肾气虚证以肾气亏虚,摄纳失权为主,严重者亦有阴阳虚损之象。
(四)问答题
1.心肺气虚、脾肺气虚、肺肾气虚三证均有肺气虚,呼吸功能减退,而见咳喘无力、气短、咳痰清稀等症,但心肺气虚证兼有心悸怔忡、胸闷等心气不足的证候,肺脾气虚证兼有食少、腹胀、便溏等脾失健运的证候,肺肾气虚证则兼有呼多吸少、腰酸耳鸣、尿随咳出等肾失摄纳的证候。
2.肺肾气虚证与肺气虚证二者均有肺气不足,机能衰减的病理改变,皆可出现久病喘咳、咳喘无力、痰液清稀、倦怠神疲、舌淡等症,故须鉴别。肺气虚证以肺气虚,宗气不足,机能衰减为其基本病理变化,故以上述表现为其主症,而无肾虚见症,且其咳喘亦无呼多吸少的特点。
肺肾气虚证以肺肾两脏气虚,肾纳气失权,气不归元为其基本病理变化,故除有上述见症外,尚具备腰膝酸软等肾虚的表现,喘促具有呼多吸少,气不得续的特点,可资鉴别。
3.肺肾气虚证多因久病咳喘,耗伤肺气,病久及肾;或劳伤大过,先天不足,老年体弱肾气亏虚,纳气无权所致。
4.肺肾气虚证以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动则尤甚与气虚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5.肺肾气虚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无力,呼多吸少,气短而喘,动则尤甚,吐痰清稀,声低,乏力,自汗,耳鸣,腰膝酸软,或尿随咳出,舌淡紫,脉弱。
6.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司呼吸,肾主纳气。肺气虚,呼吸功能减弱,则咳嗽无力,气短而喘,吐痰清稀;宗气不足,卫表不固,则语声低怯,自汗,乏力;肾气虚,不主摄纳,气不归元,则呼多吸少;耳窍失充,则耳鸣;腰膝失养,则腰膝酸软;肾气不固,可见尿随咳出;动则耗气,肺肾更虚,故喘息加剧;舌淡,脉弱,为气虚之征。
(五)病案分析
1.辨证:肺肾气虚证。
患者咳嗽、气喘是病位在肺,而腰酸耳鸣、溺随咳出是病位在肾。病程12年之久,且气不接续,张口抬肩,形体消瘦,脉搏无力,病属气虚,故该证属肺肾气虚,即肾不纳气之证。肾失摄纳,气不归元,故见咳喘气促,呼多吸少;肾虚不主水液代谢,则见肢肿,苔滑;肾气不固,则肛门坠胀。
2.辨证:肺肾气虚、痰湿壅肺。
分析:患者哮喘10余年,可知肺气已虚。冬季气候寒冷,外泄袭肺,更使阳气不振,故哮喘每至冬令发作。喘息抬肩,动则益甚,不能平卧,腰酸,可知患者不仅肺气虚,且又因年老肾虚,久病及肾,而肾气亦虚,终致肺肾气虚之虚喘。“诸气者,皆属于肺”,肺气虚,影响及脾,脾不健运,故见纳差。肺脾气虚,水液不能正常输布,聚而成痰,痰壅于肺,则见喉中痰鸣,痰多粘腻,色白,胸闷,苔白腻,脉滑。畏寒肢冷,乃气虚及阳,阳虚不能温煦形体所致。舌淡,脉细,为里虚之征。综上所述,此乃肺肾气虚,出纳无力,又兼痰湿壅肺,肺失肃降的本虚标实证。
八、肺肾阴虚证
知识点:肺肾阴虚证
(一)名词解释
1.肺肾阴虚证是指肺肾阴液亏虚,虚热内扰,以干咳、少痰、腰酸、遗精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
(二)是非题
1.×肺肾阴虚证是指肺肾阴液亏虚,虚热内扰,以干咳、少痰、腰酸、遗精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
(三)问答题
1.肺肾阴虚证与肝肾阴虚证两者皆属阴虚,且均有肾阴虚证的临床表现。肺肾阴虚证多由肾阴亏损,阴精不能上承,或虚火灼肺,久咳伤肺所致,故临床上除有肾阴虚的症状外,尚有因肺失濡润而致肺失宣发的症状。而肝肾阴虚证多因肾阴不足不能滋养肝阴,或肝阴不足致肾阴亏损而成,所以肝肾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除有肾阴虚的症状外,还有因肝阴不足所致的肝脉失养、肝阳上亢和阴虚动风的症状。二证前者病位在肺肾,后者病位在肝肾。
2.肺肾阴虚证多因燥热,痨虫耗伤肺阴;或久病咳喘,损伤肺阴,病久及肾;或房劳太过,肾阴耗伤,不能上润,由肾及肺所致。
3.肺肾阴虚证以干咳、少痰、腰酸、遗精等与虚热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4.肺肾阴虚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痰少,或痰中带血,或声音嘶哑,腰膝酸软,形体消瘦,口燥咽干,骨蒸潮热,盗汗,颧红,男子遗精,女子经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5.肺肾两脏,阴液互滋,金水相生。肺阴亏损,失于滋养,虚火扰动,肺失清肃,则咳嗽痰少;损伤血络,则痰中带血;虚火熏灼,咽喉失滋,则声音嘶哑;肾阴不足,腰膝失于滋养,则腰膝酸软;阴虚火旺,扰动精室,精关不固,则为遗精;阴精不足,精不化血,冲任空虚,则月经量少;虚火亢盛,迫血妄行,则女子崩漏;肺肾阴亏,失于滋养,虚热内生,则口燥咽干,形体消瘦,骨蒸潮热,盗汗颜红;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阳虚内热之象。
(四)病案分析
1.患者以咳嗽、咯血及腰膝酸软、遗精等为主症,可知其病位在肺、肾两脏。患者咽干口燥,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少苔,脉细而数,提示病性为阴虚,证属肺肾阴虚。由于肺阴亏虚,清肃失职,故干咳少痰;秋燥伤津,加剧阴亏,故咳势加重;虚火灼络,故痰中带血;肾水亏虚,相火偏旺,故见腰酸,遗精,盗汗,潮热;舌红少苔,脉细而数,皆阴虚火旺所致。
九、肝火犯肺证
知识点:肝火犯肺证
(一)单选题1.C
(二)名词解释
1.肝火犯肺证是指肝火炽盛,上逆犯肺,肺失肃降,以胸胁灼痛、急躁、咳嗽痰黄或咯血等为主要表现的实热证候。
(三)是非题1.×肺阴虚证咯血是虚火上炎灼络所致。
(四)问答题
1.肝火犯肺证与肺热炽盛证两者在病因病机上不同,肝火犯肺证是由肝经气火上逆犯肺,肺失清肃所致,按五行理论,属“木火刑金”证;而肺热炽盛证多由感受外邪,邪热蕴肺而来。在临床上,前者表现为胸胁灼痛,急躁易怒,头胀头晕,面红目赤,烦热口苦,咳嗽阵作,甚则咯血,痰稠色黄,舌红苔薄黄,脉弦数,以咳嗽,咯血,胸胁灼痛,易怒,并伴见实火内炽之象为审证要点;后者表现为发热口渴,咳嗽气喘,鼻翼扇动,胸痛,咽喉肿痛,便干溲赤,舌红苔黄,脉数,不伴有肝火上逆证,以资鉴别。
2.肝火犯肺证之咯血是因肝火上炎,灼伤肺络,其发病急,病程短,咯血量多,血色鲜红,常伴有胸胁灼痛、烦热口苦等症。肺肾阴虚证之咯血是因阴虚火旺,灼伤肺络,其发病较缓,病程较长,咯血多为痰中带血,血色鲜红或晦暗,常伴有干咳少痰、潮热盗汗、腰膝酸软,咽干音哑等症。
3.肝火犯肺证多因郁怒伤肝,气郁化火;或邪热内蕴,肝火炽盛上逆犯肺;或邪热蕴脑,咳甚牵引胸胁,影响肝气升发,郁而化火犯肺所致。
4.肝火犯肺证以胸胁灼痛、急躁、咳嗽痰黄或咳血等与实热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5.肝火犯肺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胸胁灼痛,急躁易怒,头胀头晕,面红目赤,口苦口干,咳嗽阵作,痰黄稠粘,甚则咯血,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6.肝属本,主升发;肺属金,主肃降。肝肺二脏,升降相应,则气机条畅。肝火炽盛上迫犯肺,木火刑金,肺失清肃,肺气上逆,则咳嗽阵作;火热灼津,炼液成痰,则痰黄稠粘;火灼肺络,迫血妄行,则为咯血;肝火内郁,经气不畅,则胸胁灼痛,急躁易怒;肝火上扰,气血上逆,则头晕头胀,面红目赤;热蒸胆气上逆,则口苦,口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数,为肝经实火内炽之征。
十、肝胆湿热证
知识点:肝胆湿热证
(一)单选题1.A
(二)名词解释
1.肝胆湿热证是指湿热内蕴,肝胆疏泄失常,以身目发黄、胁助胀痛等及湿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以阴痒、带下黄臭等为主要表现者,称肝经湿热(下注)证。
(三)是非题
1.×肝胆湿热证是指湿热内蕴,肝胆疏泄失常,以身自发黄、胁助胀痛等及湿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四)问答题
1.肝胆湿热证多因外感湿热之邪,侵犯肝胆或肝经;或嗜食肥甘,酿生湿热;或脾胃纳运失常,湿浊内生,郁结化热,湿热壅滞肝胆所致。
2.肝胆湿热证以胁肋胀痛、身目发黄,或阴部瘙痒、带下黄臭等与湿热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3.肝胆湿热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身目发黄,胁肋胀痛,或胁下有痞块,纳呆,厌油腻,泛恶欲呕,腹胀,大便不调,小便短赤,发热或寒热往来,口苦口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滑数;或为阴部潮湿、瘙痒、湿疹,阴器肿痛,带下黄稠臭秽等。
4.湿热蕴阻,肝胆疏泄失职,气机不畅,则胁肋胀痛;湿热内阻,胆汁不循常道,泛溢肌肤,则身目发黄;湿热郁蒸,胆气上溢,则口苦;湿热内阻,脾胃升降,纳运失司,胃气上逆,则厌食恶油,泛恶欲呕,腹部胀满,大便不调;肝经绕阴器,过少腹,湿热循经下注,则可见阴部潮湿、瘙痒、起丘疹,或阴器肿痛,或带下色黄秽臭;邪居少阳胆经,枢机不利,正邪相争,则寒热往来;发热,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均为湿热内蕴之象。
5.肝胆(经)湿热证与湿热蕴脾证均有发热、苔黄腻、脉滑数等湿热证候,但前者以胁痛、黄疸、阴痒等为主症,后者以腹胀、纳呆、呕恶、大便不调等为主症。
(五)病案分析
1.辨证:肝胆湿热证。
病机分析:患者因感受湿热邪气,导致肝胆功能失常,湿热蕴结胆腑,枢机不利,正邪相争,故见寒热交作;胆汁瘙痒;胆汁上溢于口,则口苦;湿热蕴结,肝胆疏泄失职,气机不畅,故见胸胁满闷胀痛;肝木横逆犯土,脾胃受病,运化失健,则厌食,腹胀;胃气上逆,故泛恶欲吐;湿热熏蒸,津液内灼,故小便黄如浓茶而量少,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均为湿热蕴结肝胆之征。
十一、肝胃不和证
知识点:肝胃不和证
(一)单选题1.C
(二)双选题1.AE
(三)多选题1.ABCD
(四)名词解释
1.肝胃不和证是指肝气郁结,胃失和降,以脘胁胀痛、嗳气、吞酸、情绪抑郁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又名肝气犯胃证、肝胃气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