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2 财务报表分析法
财务报表是用于反映企业经营的期末财务状况和计划期内的经营成果数字表。财务报表分析也称经营分析,就是以财务报表为依据来判断企业经营的好坏,并分析企业经营的优劣势。财务报表分析法主要有分段实际数字法和比率法两种。其中,分段实际数字法是用财务报表分析中的实际数字来分析的,但有时这种绝对的数字也会因为可比性问题,不能准确地反映企业在不同时期或不同企业间的实际水平。
比率分析法是将企业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上的相关项目进行对比,形成一个比率,然后从中分析和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常用比率有两种:财务比率和经营比率。
(1)财务比率。财务比率又分为流动比率、负债比率和盈利比率。
流动比率是企业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它反映了企业偿还需要付现的流动债务的能力。一般来说,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越大,偿债能力就越强;反之,偿债能力就弱,而且还会影响企业的信誉。因此,企业资产应具有足够的流动性。
负债比率是企业总负债与总资产之比,它反映了企业所有者提供的资金与外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的比率关系。只要企业全部资金的利润高于借入资金的利息,且外部资金不在根本上威胁企业所有权的行使,企业就可以充分地向债权人借入资金以获取额外的利润。
盈利比率是企业利润与销售额或全部资金等相关因素的比例关系,它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从事某种经营活动的盈利程度及其变化情况。管理控制中常用的盈利比率有销售利润率和资金利润率。
(2)经营比率。经营比率也称活力比率,是与资金利用有关的比例关系,它反映了企业经营效率的高低和各种资源是否得到了充分利用。常用的经营比率有:①库存周转率,它是销售总额与库存平均价值的比例关系,反映与销售收入相比的库存数量是否合理,并表明投入库存的流动资金的使用情况;②固定资产周转率,它是指销售总额与固定资产之比,反映单位固定资产能够提供的销售收入,表明企业固定资产的利用程度;③销售收入与销售费用的比率,它表明单位销售费用能够实现的销售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营销活动的效率。
17.5.3 审计控制
审计是指通过对反映企业资金流动过程及其结果的会计记录及财务报表进行审核、鉴定,以判断其真实性和可靠性,从而为控制和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控制方法。根据审查主体和内容的不同,审计控制一般分为三种:外部审计、内部审计和管理审计。
1.外部审计
外部审计是由外部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选派的审计人员对企业财务报表及其反映的财务状况进行独立的评估。
外部审计实际上是对企业内部虚假、欺骗行为的一个重要而系统的检查,因此起着鼓励诚实的作用。由于知道外部审计不可避免,企业就会努力避免做那些在审计时可能会被发现的不光彩的事。
2.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由企业内部的机构或由财务部门的专职人员来独立进行。内部审计兼有许多外部审计的目的:它不仅要像外部审计那样核实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还要分析企业的财务结构是否合理;不仅要评估财务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要检查和分析企业控制系统的有效性;不仅要检查目前的经营状况,而且要提供改进这种状况的建议。
3.管理审计
管理审计是一种对企业所有管理工作及其绩效进行全面系统评价和鉴定的方法。
管理审计虽然也可由组织内部的有关部门进行,但为了保证某些敏感领域能够得到客观的评价,企业通常会聘请外部的专家来进行。管理审计的方法是利用公开记录的信息,从反映企业管理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若干方面将企业与同行业其他企业或其他行业的着名企业进行比较,以判断企业经营与管理的健康程度。
17.5.4 库存控制
必要的库存是商品生产和流通得以连续进行的条件,正常的库存反映了商品生产与流通的客观需要,而超过了这一需求,就会形成积压,进而增加企业的成本。因此,企业必须对其库存进行有效的控制。
1.库存的经济批量
企业库存按其作用一般分为经常库存和保险库存。保险库存是指为了防备物资在因客观原因(如运输延误、交货期拖延等)未能按期进货的情况下生产不至于中断,而建立的物资库存。它一般是企业库存的不变部分,一旦被动用应及时补充。库存决策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确定经济合理的物资库存数量,包括经常库存数量和保险库存数量。
经常库存数量也就是每次采购的批量,一般采用经济采购批量法来确定。经济采购批量是在一定时期内某种产品的总费用(采购总费用与储存费用之和)为最少时的产品采购批量。每次采购批量的大小,都会引起两种费用的变化:一是采购费用,即用在该项物资采购上的费用,包括运杂费、差旅费、采购手续费、验收费等。
一般地讲,每次采购费是一个常数,它与每次采购的数量无关。在年需要量一定的情况下,采购批量越大,采购次数就越少,全年采购费用就越小;反之亦然。因此,年采购费用与采购批量成反比。二是保管费用,即物资在存储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包括库房及仓储设备的折旧费、修理费,保管人员的工资,储备物资的保险费、损失费及占用资金的利息等。每次采购的数量越多,保管费就越多。因此,保管费与采购批量成正比。由于节省这两类费用的要求是相对立的,所以在确定采购批量时,必须把两类费用结合起来考虑,求出一个经济采购批量,即使年采购费与年保管费之和最小的订购批量。
确定经济采购批量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①产品的需求量要相对均衡、稳定,计划期(通常为一年)内采购总数量一定;②货源充足、稳定,每次采购不受限制;③产品单价和运费率相对固定不变,不受采购批量大小的影响;④仓储条件、资金条件不受限制。
在一定时期内某种产品的采购总数量已定的前提条件下,采购总费用与采购批次成正比关系,而与采购批量成反比关系;储存总费用与采购批量成正比关系,而与采购批次成反比关系。
经济采购批量的计算公式为:
Q=2×D×C
P×I=2×D×C/H
式中:D为年采购总数量(即年需求量),C为平均每次的采购费用,P为单位商品价格(即商品单价),I为单位商品年储存费用率,H为单位商品年储存费用,Q为经济采购批量。求出经济采购批量后,就可计算年总费用Tc了,公式表示为Tc=2×D×C×H
为防止供货误期,企业一般均设立保险储备,并制定经济合理的储备量标准(保险储备定额)。保险储备定额的计算公式如下:
保险储备定额=平均每日需要量×保险天数
保险储备天数一般根据历史资料计算出物资到货的平均误期天数,再结合计划期的可能情况加以确定。
因为设立保险储备要占用一定量的资金,支付较大的储备费用,所以,对某些物资,如果较易采取措施恢复供应,则可允许有一定量的缺货而不设立保险储备。
2.库存控制的订货方式
库存控制不仅要确定物资库存的最佳数量,还要控制物资库存的动态变化。通过选择订货方式,可以对物资库存实行不同的动态控制。
物资的订货方式主要有定期订货和定量订货两种。其中,定量订货是指订购时间不定而订购数量固定不变,类似于经济采购批量。具体办法是预先规定一个库存量即订货点,当实有库存量降到订货点时,就按固定的订购数量提出订货或采购,故又称订货点法。
17.5.5 产品质量控制
产品质量是指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自然属性或特点,即产品的使用价值。质量控制的目的是以经济的方法生产出用户满意的产品,因此它要求从产品质量的变化同所发生费用的变化方面进行经济分析,找出最佳的质量水平,并将其作为产品质量目标加以控制。
一般地讲,随着产品质量的提高,生产产品的费用也会相应地增加。当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后,哪怕只是微小的提高,也要付出极大的努力,从而导致成本的大幅度增加。
同时,随着产品质量的提高,产品售价也会相应地提高,但当价格达到一定水平后,质量对价格的影响会越来越小。从产品寿命周期的角度考虑,产品的成本应是从产品开发、制造、销售直到使用期间的全部成本,即包括:①研制和生产阶段的费用所形成的产品制造成本;②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维修、操作、管理费用等所构成的产品使用成本。
制造成本与使用成本往往是互为消长的,即制造成本高时,由于产品质量好会带来使用成本的降低;反之,制造成本低,使用成本就要高些。因此,从社会角度考虑,最佳的质量等级或质量水平应是使产品寿命周期成本最低的质量水平。
【思考与练习】
一、选择题
1.控制的侧重点不同,控制的类型也不一样。例如,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研究、企业转产、总经理指派专人到一线指导工作分别属于( )
A.事后控制、预先控制、现场控制
B.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反馈控制
C.预先控制、事后控制、现场控制
D.现场控制、反馈控制、前馈控制
2.某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们制定出一系列规章制度让员工遵守,并偶尔抽出时间到车间进行指导。这种做法属于( )
A.预先控制
B.事后控制
C.现场控制
D.A和C
3.在以下四种反馈控制方法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是( )
A.财务报告分析
B.质量控制分析
C.工作人员成绩评定
D.标准成本分析
E.工程费用分析
4.利用财务报告分析进行控制,同时属于纠正措施环节分类的控制是( )
A.现场控制
B.反馈控制
C.前馈控制
D.直接控制
E.事前控制
5.现场控制方法主要适用于( )
A.企业家B.中层管理人员
C.高层管理人员
D.非主管人员
E.基层主管人员
6.控制活动应该( )
A.与计划同时进行
B.先于计划工作进行
C.在计划工作之后进行
D.与计划工作结合进行
E.与计划工作分离进行
7.最理想的控制标准是( )
A.实物标准
B.定性标准
C.资金标准
D.定量标准
E.时间标准
8.控制的第一个步骤是( )
A.分析问题
B.拟定标准
C.纠正偏差
D.总结经验
E.确定目标
9.通过纠正偏差的行动与管理的其他四个职能紧密结合在一起,控制使管理过程形成一个( )
A.完全封闭系统
B.完全开放系统
C.相对封闭系统
D.相对开放系统
10.管理控制工作的一般程序是( )
A.建立控制标准-分析差异产生原因-采取矫正措施
B.采取矫正措施-分析差异产生原因-建立控制标准
C.建立控制标准-采取矫正措施-分析差异产生原因
D.分析差异产生原因-采取矫正措施-建立控制标准
11.具有“可以防患于未然”的优点的控制是( )
A.前馈控制
B.现场控制
C.反馈控制
D.以上均不对
12.企业为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而对进厂原材料进行检验属于( )
A.前馈控制
B.现场控制
C.反馈控制
D.以上均不对
13.在下列控制中,有“容易在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形成对立情绪,伤害被控制者的工作积极性”缺点的控制是( )
A.前馈控制
B.现场控制
C.反馈控制
D.以上均不对
二、思考题
1.控制与决策计划、组织、领导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控制的基本程序包括哪些步骤?
3.预算控制的内容是什么?并说明如何进行预算控制。
4.比较不同类型控制的优缺点。
5.有效控制的要求是什么?
三、案例分析
奇怪的电话费
一年来,某公司在李总的领导下,全体员工辛苦地工作,使公司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但到了年终,李总发现,随着公司业务的平稳增长,公司行政部门的电话费快速上升,与公司业务发展需要明显不符。于是,李总就公司的电话费问题,责成办公室王主任采取有效措施堵塞管理漏洞。接到命令的王主任可犯难了,公司电话“公事私事都好用”早已成惯例,而且公司历来没有关于电话费的使用管理标准。
问题
现在公司经营情况良好,要求严格控制电话的使用,是否必要?若你是王主任,如何制定公司各部门电话费的使用管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