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管理
18.1 创新的概念及特征
组织、领导与控制是保证计划目标实现的必备要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同属于管理的“维持职能”,其任务是保证系统按预定的方向和规则运行。但是,管理是在动态环境中生存的社会经济系统,仅有维持是不够的,它还必须不断调整系统活动的内容和目标,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也就是经常被人们忽视的管理的“创新职能”。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不断创新的历史,创新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是企业进步和社会进步的根本途径。世界企业发展的历史已经充分表明,只有“创新”才是企业生命力的无穷源泉。
18.1.1 创新的概念
创新是指人们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过程中,在方法、手段及结果上创造的质的飞跃,它是人和物的结合。创新凝结了科技的进步,表现为发明(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科学技术的创造)、发现(经过探索和试验,人们对未知事物或规律的揭示,包括科学事实的发现、科学定律的发现和科学理论的建立三个层次)、革新(体现持续性技术发展的渐进形式)和开发(技术发明的推广和应用)。
管理活动的创新,是指组织活动的管理者为科技创新活动创造必要的外部环境和提供必要的创新条件。它要求组织的管理者首先完成在观念和理论上的超前跨越,并辅以组织结构和体制上的创新,以确保整个组织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物质和新方法,最终通过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活动的组合,为社会提供新产品和新服务。因而,管理的创新可以归纳为:社会组织为达到科技进步的目的,为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发展变化而实施的管理活动。
18.1.2 创新的特征
1.创造性
创造性是指创新所进行的活动与其他活动相比,具有突破性的质的提高。也可以说,创新是一种创造性构思付诸实践的结果。
创新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新产品、新工艺上,或是体现在产品、工艺的显着变化上;其次表现在组织结构、制度安排、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创新上。这种创造性的特点就是敢于打破常规,在把握规律的同时紧紧抓住时代前进的趋势,勇于探索新路子。
2.风险性
创新具有风险性,首先是因为创新的全过程需要大量的投入,而这种投入能否顺利地实现价值补偿,将受到来自技术、市场、制度、社会、政治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其次是因为竞争过程的信息不对称。竞争双方并不清楚对方所进行的创新内容,因而一方在花了大量时间、金钱、人力等资源的基础上研究出来的成果,很可能早已被另一方抢先获得,甚至已超越。再次就是创新计划本身作为一个决策,无法预见到许多未来的环境变化情况,故不可避免地带有风险性。
3.高收益性
企业创新的目的是要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促进企业发展。在经济活动中,高收益与高风险总是并存的,创新活动更是如此。尽管创新的成功率往往很低,但成功之后却可获得极其丰厚的利润。
4.系统性和综合性
企业创新是涉及企业战略、市场调查、预测、决策、研究开发、设计、安装、调试、生产、管理、营销等一系列过程的系统活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都会影响整个企业创新的效果。同时,与经营过程息息相关的经营思想、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的状况也影响着整个企业的创新效果。因此,创新具有系统性和综合性。
创新的系统性和综合性还表现在:创新是由许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它通常是远见与技术的结合,需要众多参与人员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作用,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5.时机性
消费者的偏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同时社会的整体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因而,创新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也将具有不同的时机。创新者在进行创新决策时,必须根据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社会的技术水平进行方向选择,并选准切入点。
6.适用性
创新是为了进步与发展。只有能够真正促使企业发展和进步的创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因此,创新并非越奇越好,而应以适用为基本准则。对不同的企业来说,由于基础条件不同、历史背景不同、所处环境不同、经营战略不同,因而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所要达到的目的也不同。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创新方式,以满足本企业的适用需求。
18.2 创新的一般理论
有关创新理论的研究已有相当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熊彼特从论证变革对经济非均衡增长,以及社会发展非稳定性的影响出发,首先提出了技术创新理论。
18.2.1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熊彼特以创新理论为核心,在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等领域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途径。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本要点有如下四个方面:
1.创新的概念
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潜在的利润。
所谓生产函数,就是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的技术条件下的生产要素的投入同产出(或劳动的最大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它表示产出是投入的函数。每一个生产函数都假定有一个已知的技术水平,技术水平不同,生产函数也不同。
这种“创新”或新的生产函数具体包括五种情况:一是产品创新,即制造一种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一种与过去产品有本质区别的新产品;二是工艺创新或生产技术创新,即采用一种产业部门从未使用过的方法进行生产和经营;三是市场创新,即开辟有关国家或某一特定产业部门以前尚未进入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四是开发新的资源,不管这种资源是否已经存在;五是组织管理创新,如形成新的产业组织形态、建立或打破某种垄断。
熊彼特的创新概念主要属于技术创新范畴。虽然他也涉及到了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等,但他强调的是把技术与经济结合起来,因此,他所说的创新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是指经济上引入某种“新”的东西,并不等同于技术上的发明,而只有当新的技术发明被应用于经济活动时,才能成为“创新”。熊彼得把发明与创新分开,强调第一个将发明引入生产体系的行为才是创新。
2.创新与企业家
熊彼特指出:“我们把新组合的实现称为‘企业’,把职能是实现新组合的人们称为‘企业家’。”企业家的活动动力来源于对垄断利润或超额利润的追逐,其目的或结果是实现“新组合”的创新。可以说,创新的承担者(主体)只能是企业家,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是经济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企业家之所以创新,是因为他看到了创新可能带来的赢利机会,或使潜在的赢利机会变成为现实的利润。
3.创新与经济增长
熊彼特认为,经济会由于创新而增长,但这种增长呈现周期性。
创新能够导致经济增长,是因为创新者不但为自己赢得了利润,而且为其他企业开辟了道路,起了示范作用。创新一旦出现,往往会引起其他企业的模仿,而普遍的模仿会引发更大的创新浪潮,进而使经济走向高涨。而当较多的企业模仿同一创新后,创新浪潮便将消逝,经济也将出现停滞。如果要使经济再度增长,就必须有新一轮的创新。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过程是通过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的周期性循环实现的,而创新则是决定这种周期循环的主要因素。经济危机是创新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经济现象,繁荣之后,必将有衰退和萧条;摆脱经济危机,只有通过创新。
4.创新与经济发展
熊彼特认为,经济发展是一种“质变”或生产方法的“新组合”,它与经济增长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内部自行发生变化的结果。创新就是经济发展。
在熊彼特看来,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创新的过程,其实是不断破坏旧结构,从而创造新结构的过程。一批又一批的企业在创新浪潮中被淘汰,而一批又一批的新企业则在创新浪潮中崛起:具有创新能力和活力的企业不断发展,生产要素得到了优化组合,经济也就有了不断发展。持续创新,持续破坏,持续优化,持续发展,这就是创新的经济发展逻辑。经济的发展,必将带动社会的发展,所以,创新也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然,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也并非十分完善。例如,他强调“创新”就是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新组合,包括生产的新产品、新方法,原材料的新来源,新市场和生产新组织,把创新局限在了生产过程中的新变化,突出了新技术的商业应用。虽然它也表明了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它只能限于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
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不完善之处,后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理论所补充和发展。
18.2.2 新熊彼特主义
20世纪50年代以后,熊彼特的拥护者和追随者把“创新理论”发展成了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另外两个分支,即以技术变革和技术推广为对象的技术创新经济学和以制度变革和制度形成为对象的制度创新经济学。两者并称为“新熊彼特主义”。
1.技术创新经济学
技术创新经济学发源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但并非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一般演绎与分解,也不是简单地将创新理论的理论框架套在技术创新的范畴之上,而是把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和研究方法,同新古典学派的经济理论即微观经济理论相结合,用于技术创新的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门施等人的周期理论、弗里曼的技术创新政策体系和卡曼等人的市场理论。
以门施为代表的周期理论。门施同熊彼特一样,把技术创新看成是经济增长和长期波动的主要动因。门施运用统计资料证实了熊彼特的理论,但他认为熊彼特理论的最大不足是只强调企业家的创新,而没有涉及这一创新所需要的环境和前提条件,因而没有解决技术创新周期性阵发的原因。门施提出了基础技术创新的前提、环境及长波变动模式,试图弥补熊彼特的不足。门施理论的中心思想是:经济衰退和大危机刺激了技术创新,它是技术创新高潮出现的主要动力;危机会迫使企业寻求新技术,而大批技术创新的出现则成为经济发展浪潮的基础。
以英国的弗里曼为代表的另一些新熊彼特主义者提出了政府的科学技术政策对技术创新起重要作用的理论体系:在把技术创新看作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的同时,更强调技术创新对劳工就业的影响,强调科学技术政策对技术创新的刺激作用。
他们还为政府提出了三套科学技术政策,用以刺激技术创新、扩大劳工就业:第一套政策的目标是扶持、资助和鼓励基础技术的发明和创新;第二套政策的目标是推动和促进基础技术创新的传播和应用;第三套政策的目标是改善对国外先进技术的进口,并促进其在国内的广泛应用。弗里曼的技术创新政策体系,为国家创新系统的提出打下了基础。
以爱德温·曼斯菲尔德、莫尔顿·卡曼、南赛·施瓦茨、理查德·列文、海纳等为代表的技术创新经济理论,主要研究技术创新与垄断、竞争和企业规模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竞争程度、企业规模和垄断力量是决定技术创新的三个重要因素:竞争程度引起“技术创新”的必要性;企业规模的大小不仅直接影响着“技术创新”的能力,而且影响所开辟市场的前景大小;垄断程度越高,对市场的控制越强,越不容易被其他企业模仿,“技术创新”的利益也就越能持久。对技术创新来说,最有利的市场结构是介于垄断和完全竞争之间的市场结构,其中包含有两类技术创新,即垄断所推动的技术创新和竞争所推动的技术创新。
2.制度创新理论
熊彼特在论述经济发展问题时,也很重视“制度”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但由于受制度学派的影响,他仅把“制度”看作是一个“体系”,一种“社会形式”或“经济组织方式”,以及垄断等市场结构。美国经济学家兰斯·戴维斯和道格拉斯·诺尔斯则在熊彼特思想的基础上,运用“制度创新”对美国等国的经济增长作了解释。
戴维斯和诺尔斯在1971年出版的枟制度变革与美国经济增长枠一书中提出了制度创新理论。它从资产阶级垄断竞争理论出发,将制度变革引入了经济增长过程。
他们认为,所谓“制度创新”是指经济的组织形式或经营管理方式的革新,如产权制度、经营制度和管理制度等的变革,股份公司、工会制度、社会保险制度、国营企业建立等。这种组织和管理上的革新是历次制度变革的主要原因,也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