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12500000006

第6章 于无所希望中得救(2)

由于理念的尖锐、峻急和容量的狭仄,鲁迅适合作为一个批判社会的精神导师来供奉,而不宜于作为一个生活中的朋友来加以亲近。事实上,刻毒的性格首先伤害了鲁迅自己,他的人生犹如一头困兽。他这样形容自己这类知识分子:“他们对于社会永远不会满意的,所感受的永远是痛苦,所看到的永远是缺点,他们预备着将来的牺牲……”(《集外集拾遗·关于知识阶级》)在革命的艰难反复之中,在革命同志的背叛和出卖之中,鲁迅不无悲怆地看出了徒劳的性质。因此,他觉得对社会和人生有所希望,无异于自我蒙蔽。“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闰土)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渺茫罢了。”(《闰土》)“所谓‘希望将来不过是自慰——或者简直是自欺——之法’。”(《两地书·六》)不管在什么社会里,你还是得跟芸芸众生生活在一起,人与人之间照样存在着利益的对立和观念的分歧,存在着相互的摩擦和彼此的虐待与伤害。我们很难想象,在一个怎样的社会里鲁迅可以生活得很适意,他很难与另一个鲁迅生活在一起,更不用说是顾颉刚那样的别人。

当鲁迅把社会的批判引向人格的批判,不打算留有任何宽恕余地的时候,他实际上已经把社会革命引向人性的革命。

于天上看见深渊

以猛士自喻的鲁迅“看破了造化的把戏”(《野草·淡淡的血痕中》),被他看破的不仅是社会的形态,还有人肉体生命的存在。虽说黄金时代不可期盼,即便有一天,这个时代降临了,鲁迅也不会欣喜若狂的,他甚至连一个媚笑也不会露出。鲁迅的透彻之处,还在于他看到了即使迎来了黄金时代,但人还是要死的。世间的一切福禄,都慰藉不了必有一死的生命。医学出身的鲁迅,最为了解生命的脆弱与生死的无常。自1928年一场大病之后,他就一直生活在死亡的阴影下,肺结核和肋膜炎像鬼魅一样始终纠缠着他。1936年史沫特莱请来一位美国医生,在仔细检查之后,这个肺病专家断言,倘若是欧洲人,五年前就已经死掉了。

随时都可能丧失个体生命的鲁迅,常常孤独地面对无边的虚空。他的革命激情背后,隐蔽着虚无主义的底色,他激扬的文字中间有大哀存在。他的伤痛和绝望既有社会层面、道德层面的,也有人性层面、生存层面的。多层面、多维度的伤痛和绝望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鲁迅无法说服、不容商量的孤绝的态度。他深刻的目光捅破了一切雕花的窗户,任何表面的荣华都欺瞒不了他,世间的事物已没有多少让他眷恋,他具有出世或者说弃世的情怀,但他不相信任何拯救的许诺。他把面对惨淡的人生和血淋淋的现实,视为强者的勇气,将各种宗教都当作弱者的慰藉、精神的骗局。他就是要“将先前一切自欺欺人的希望之谈全部扫除,将无论是谁的自欺欺人的假面全都撕掉,将无论是谁的自欺欺人的手段全都排斥……”(《华盖集·忽然想到的·八》)大有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概。

社会给人的希望是它具有不断完善的可能性,并最终达到臻于美满的境地,使人从中获得世俗的福报。倘若这种可能性已经十分艰难而渺茫,或者世俗的福报不再为人们所稀罕,他们会将希望诉诸天上,祈求灵魂的救度和精神的超越。可依鲁迅的知识信念,这两种可能性都是一种断灭。因此,他“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野草·墓碣文》)。鲁迅既于社会变革的狂热之际体会到极地的寒意,又于宗教拯救超度的晴空中看见深渊,就难免要走入绝望或无望的境地。他在《影的告别》中写道:“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往。我不愿意!呜呼呜呼,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野草》)

在尘世的乌托邦与天国的极乐世界被取缔之后,对现实的反抗已经不会有多少好的结果,只能是“与黑暗捣乱”,而革命的烈焰也成了一堆无用的激情。但鲁迅并不因为绝望而放弃反抗和斗争,于是,他遭遇了荒谬。他那种猛士般进取的姿态,他那股没有任何宽恕和让步余地的横劲,让人想到了加缪笔下的西西弗:诸神处罚西西弗不停地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石头由于自身的重量滚下山谷,他于是又向山下走去……就像盲人渴望看见而又知道黑夜是无穷无尽的一样,西西弗永远行进,而巨石仍在滚动着。加缪认为,如果西西弗下山推石在某些天里是痛苦地进行着,那么这个工作也可以在欢乐中进行。因此,应该设想,西西弗是幸福的。他爬上山顶所要进行的斗争就足以使一个人心里感到充实。

在加缪设想的情形下,推石头的行动只是为了获得一种充实感,石头是在山顶还是在山脚都已经不重要了,甚至石头的重量也已经不知不觉地减轻。然而,鲁迅似乎还来不及设想这种幸福,他急于要反抗的是绝望的状况,他不能接受一种绝望凄凉的人生状态。他的斗争与其说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抗,不如说是对个人心灵颓势的力挽。鲁迅认为这种反抗更悲壮,更能证明一个人的勇气和毅力。在给朋友的信中,他写道:“《过客》的意思不过如来信所说的那样,即是虽然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就是反抗绝望,因为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书信·250411·致赵其文》,《鲁迅全集》第11卷)

对于社会和人性的黑暗而言,反抗只是表明我不接受,并不因为我能够改变。鲁迅知道自己走到了一条路的尽头,陷于深渊之中,并且不认为自己可能从深渊中获得救度,但他仍然保持挣扎的姿态,只是为了表明自己不为深渊里的泥潭所吞没,证明自己不是深渊里的一摊淤泥。

“无地”里的救度

看起来,鲁迅是存心要打消人的一切幻想,“于无所希望中得救”的,但是,打消幻想之后,剩下来将面对的是什么,是黑暗?是空虚?是绝望?鲁迅其实也十分茫然。正如他自己所述,是在无地里彷徨。

然而,“无地”是一个什么地方呢?

对于自然而言,无地可能是任人如何浇灌,也不会长出一棵绿草的沙漠;对于社会而言,无地可能是任你如何努力,也不会有丝毫改变的黑暗;对于生命而言,无地可能是无处逃躲的死亡;对于心灵而言,无地可能是不抱任何希望的胸怀。鲁迅所说的无地,虽然跟前三者有关,但从根本意义上,它是第四者。在社会的丑恶和黑暗无法从根本上加以改变、肉体生命最终要自我歼灭的前提下,任何人对社会抱有幻想,对生命存有一线希望,都是对自己的欺骗,都是懦弱的表现,并且会给自己招惹更多失望的痛苦,忍受更多期待的折磨。在这个意义上,期待和希望是愚昧的,也是累赘的,它不过是一种心灵的妄想和杂念,一种不洁的染污之物,必须加以祛除,从而使心灵超脱开来,拨云见日,恢复其本质的力量。

但是,按照人们认为的常理,如果将心里的一切盼头都当精神污染物加以清理,绝诸愿望,人的心灵就陷入颓废堕落的黯然境地,没有任何生气了,这跟死亡有什么区别呢!鲁迅却不这样认为。借裴多菲的启示,他看清了绝望的本质:“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绝望本身也是虚妄不实的,它是因为人对未来存有一时实现不了的希望之念、非分之想所导致的失落状态。人的心灵可以不假借任何幻想来飞翔,也可以不沉沦于绝望凄凉的溺水里。希望和绝望并不是人心非此即彼的必然,在这两者之间,尚有一个中间状态,或者说中道:希望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心灵不随希望而生,也不因失望而灭。这种状况,或许可以称其为无望。和希望一样,绝望也是毋须有的附加在心灵上的异己之物,它使得心灵蒙受耻辱,暗淡无光,必须予以清除。在鲁迅看来,拯救心灵于沉沦是人必须担当的宿命:“我只得由我来肉搏这空虚中的暗夜了,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也总得自己来一掷我身中的迟暮。”(《野草·希望》)鲁迅开展与绝望的抗争,是为了避免自己不自觉地滑入悲观消沉的深渊里,丧失生命的勇气和心灵的力量。这种反抗因其结果不明而带有孤注一掷的博弈的性质。

当鲁迅高举起反抗绝望的旗帜,把自己的心灵当成人生战场的时候,他就开始了针对自己内心的革命。尽管革命才刚刚开始,鲁迅已经一只脚踏进无地,但我们不能说,鲁迅已经找到安身立命的根本,并且站稳了脚跟。对于无地的风光,得有一个体认与深入的过程。就像他所说的,他还只是彷徨于无地。无地中是否有什么升起,无声处是否有惊雷炸裂,就像老子说的“有生于无”,一切都还不得而知。从集中透露鲁迅浩茫心事的《野草》来看,无地通常跟黑暗、坟场、死亡等意象联系在一起,而少见太阳、光明、诞生和欢乐。“朋友,时候近了。我将向黑暗彷徨于无地。你还想我的赠品。我能献你甚么呢?无已,则乃黑暗和虚空而已。”(《影的告别》)黑暗、虚空、寂寥乃是鲁迅无地里的风光。无地里还有黑暗和虚空存在,可见,这个无地其实是有东西填了进去的。也就是说,他的内心还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和经验设定,他只是站在无地的边沿张望着,还没有把自己整个交给无地,这正是他在无地里还要反抗的原因。诚然,希望是一种虚妄,绝望是一种虚妄,但对绝望的反抗是否也是一种虚妄?

由于鲁迅并没有真正回归无地,我们因而也不能期待他提供无地里敞开的秘密。尽管鲁迅像希伯来的先知那样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于无所希望中得救”,但他本身的情况并没有让人感觉到得度的迹象。不过,在希望和失望同时销落的无所挂碍的心灵状态下,人是否真的能够像鲁迅所说的那样得救,从而在人间获得天国的福祉呢?这倒是值得一试的。可人们只愿意作思维上的揣测和推演。

鲁迅是一个具有终极关怀的作家,虽然面对终极,他还十分茫然,他没有给必死的生命找到立锥之地,但他不愿停止对社会人生的逼问。事实上他已经把人逼到了悬崖峭壁。从他的问道之路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人生问题的解决是一个次第的过程,一个递进的谱系。人还有很长很长的道路要走,有许多不同层面的问题需要彻底干净地解决。把人生的终极问题悬搁起来,只留下社会问题;或者把人生的问题推诿于社会,当成社会问题来解决,都是一种浅薄、一种无明,或者说是一种自欺。

鲁迅在社会革命的尽头遭遇心灵的革命,而两千年前儒家的思想者就将心灵的革命摆在社会革命的前面,大学之道和中庸心法将安身立命的修身当作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根本。而后佛家文化的引入,将修身的一维推到极致,提高到修心的层面,把“无所住而生其心”作为最后的救度,气象更加恢然。可惜,这绵延多代的传统在鲁迅这里遭际不佳。如今讲来也不知是谁的过错、谁的不幸。

同类推荐
  • 战胜青春的敌人: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困惑与自我调适之道

    战胜青春的敌人: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困惑与自我调适之道

    本书通过对现实中困扰青少年成长的具体事实的深度分析,结合大量翔实的资料和统计数据,生动而具体地向您展现青少年“青春的敌人”之成因、发展、预防和应对方法。
  • 在输得起的年纪,遇见不放弃的自己

    在输得起的年纪,遇见不放弃的自己

    年轻时就要胆大一些,在多变的世界面前,勇敢地打出自己的牌,展示出闪亮的自己!人生所有的完美演出,都是来自日积月累的准备;把握住当下,不怕输,执着追求梦想,你的生命会因此而精彩!年轻是最大的优势,绝不能作为浪费的资本;在“拼搏”的征途上,别让行动毁在口号上,你要做的除了行动,还是行动!
  • 不一样的温州人

    不一样的温州人

    不一样的温州人,温商是世界上最值得学习的商人。他们靠“一元钱”闯天下,从无中生有,自小中见大,迅速网罗世界各地的财富,他们集中力量、勇于冒险、敢为人先、攻城略地、战无不胜。
  • 职场“蜗居”术

    职场“蜗居”术

    《职场蜗居术》讲的,是别人从未说过的职场如何“蜗居”,相信大多数职场人都处于“蜗居”状态。
  • 一年应该用心去做的365件事

    一年应该用心去做的365件事

    本书围绕爱自己、微笑、选择与放弃、真诚、美德、付出、妤心态、求实与创新、放松心情、放开怀抱等生活主题,引导你每一天尝试去做一件新的事情,在轻松愉快、潜移默化中逐渐改变自己的人生状态,变得乐观积极起来,对他人、对世界充满爱心,对生活充满热情,从而走向幸福和成功。
热门推荐
  • 转识论(从无相论出)

    转识论(从无相论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青春的呢喃

    青春的呢喃

    这是一个系列,《青春的呢喃》是整一个系列中的一步曲,分别回忆主三人公白韵锦的初中生活,高中大学生活,和步入社会之后的职场生活,青春每个人都品尝过它的滋味,听过它在你耳畔的呢喃·······
  • 圣世彼岸城主

    圣世彼岸城主

    天赋不能再废材的,愿九死一生地取得一世繁华。她为强富如国的城主,她为最强的秘密组织的幕后老大,她为天赋最变态的强者,她为创造新时代的鼻祖,她为无数美男的倾慕者。现在,她懒懒坐在她专属的凤椅,狂傲一笑:“敢问这天下,谁敢与吾媲美?”(每天一章。)
  • 岛,海心上的疤

    岛,海心上的疤

    边小岛从未想过,有一天她竟会这般狼狈。而整件事情的始作俑者竟悠闲自在地轻靠在一边,嘴角勾起的弧度恰到好处,即带讥讽却又不失潇洒。海绝尘!我记住你了。自此,一场战役开始打响......
  • 兵王重生:极品皇后太诱人

    兵王重生:极品皇后太诱人

    宋睿本是在现在混得风生水起的顶级士兵,一个偶然的情况穿越到架空王朝,竟然还变成了一个女人?!!且看一代兵王如何以女人的身份玩转古代。
  • 一剑青心

    一剑青心

    这是一个魔法与斗气纵横的大陆,以武为尊,弱肉强食,一个从森林深林里出来的少年,一株草?还是一把剑?却搅动一片风云,比魔法?没他神秘,比斗气?没他精纯,可他还不知足。且看他如何斗魔结合,挥斥方琼。
  • 重生仙路都市

    重生仙路都市

    吴晨晞二十一世纪,中专毕业在外打工,意外穿越修仙界,低调修炼机缘得到传承空间。重生回到小时候。改变一家命运,得到幸福。第一次写希望大家喜欢。
  • 在月光下跳舞

    在月光下跳舞

    生而为人,确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我只想沉醉,沉醉,直到消逝。如果我是一个女人。
  • 你也可以成为亿万富翁

    你也可以成为亿万富翁

    穷人和亿万富翁之间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穷人生活在一种贫穷的思维中,砥亿万富翁以特有的金钱观念和行为模式,通过不懈的努力,让金钱为他们带来更多的金钱,本书全面介绍了亿万富翁的科富思维,并和穷人的思维进行了深入比较,启迪渎者像亿万富翁一样思考和行动,运用自己的财商和创造性思维,去进行投资和创业,寻找和把握机遇,控制风险和运用人脉,使赚钱成为一种习惯,最终跻身于亿万富翁之列。
  • 恋爱幻想三部曲

    恋爱幻想三部曲

    准备大改,敬请期待!即将删除和修改大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