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12500000018

第18章 虚无与根据(1)

——从尼采到海德格尔

对存在究根执拗的探询,最终将面对虚无,东方的哲人很早就走到了这一步。他们与虚无打成一片,不追求什么外在的价值、本来没有的东西,甚至视造设的意义为桎梏。西方精神只有到了一百多年前,才从整体上亲临这个深渊。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这个深渊一直被理念世界和无所不能的上帝填充着。叔本华、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是最先窥视到深渊的哲人,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神圣的填充物已显露出虚伪的本质,人们的精神世界相当狼藉。实际上,深渊从来都没有被填充过,只是表面上被遮掩着,仿佛陷阱一般。这意味着千百年来人们投奔的终极目标和寄托的全部愿望都落空了,仿佛一场梦、一场骗局。因此,对于深渊的发现,托氏和尼采一样亢奋而恐惧。如何才能从无底的深渊中走出,这种焦虑足以令他们疯狂。他们无法容忍一个无意义的世界和徒劳的人生。在一个没有确切根据和必要性的世界中生存是可怕的,也是可耻的。漫漫一百年过去,屈指数来最能理解尼采苦衷的,莫过于海德格尔了。

尼采和海德格尔,都在自己的著作中强烈地抨击了自柏拉图以来传统的形而上学,并且对苏格拉底以前的希腊精神推崇备至。尼采指责形而上学是虚无主义的滥觞,在现象世界之外虚拟了一个真正的世界,其本身就是一种虚无主义;海德格尔则指责传统形而上学把存在当成存在者来看待,导致对存在的彻底遗忘,把存在虚无化。他们都以给上帝死亡、诸神逃亡之后的世界寻找存在的根据(即所谓移离太阳之后大地的统治权)作为自己的使命,其哲学起点有着惊人的相似,但是他们哲学的最后归宿又有很大的差别。尼采废黜虚拟的“真正世界”之后,要返回的却不是现象世界,而是现象背后冲撞不息又永恒轮回的强力意志。这种意志类似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不过它的运行不遵循逻辑的法则(但是,永恒轮回不就是一种法则吗)。人要通过与这种强力意志的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能量(并非德性),成为超越伦理和人性的半神——超人。海德格尔要返回的是现象世界,他指责尼采的“强力意志”仍然是一个自在之物,尼采压根就没有追问存在者存在的根据,只是探询存在者存在的价值,其哲学脱不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窠臼。因此,尼采本人也被他称为传统形而上学的最后代表。海德格尔显然自认为是彻底摆脱了传统的形而上学,但在他的天、地、人、神游戏的神秘境界中,是否还晃动着形而上学的影子?

虚无与实在

一般说来,虚无是对实在性的否定,这种否定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事物(存在者)存在之真实性的否定;一是对事物存在的价值即存在之必要性的否定。虚无主义或者否定其中的某个方面,或者两方面都加以否定。

在哲学中,真实性的问题往往归结为“是”,即“是如何或是什么”的问题;价值或必要性的问题则归结为“为”,即“为什么、为了什么而是、为什么要是”的问题。对“是如何、是什么”与“为什么”之间的关系的处理,通常有这样两种方式:(1)“是”什么即“为”什么,“是”怎样就“为”怎样,或者说,“为什么”服从于“是如何与是什么”,“为什么”是对“是如何与是什么”的肯定和接受。存在本来是什么,人就为什么;存在本来怎样,人就怎样,不去追求本来不是或没有的东西。在现象世界的背后有一个真正的世界,现象世界只是这个世界的投影,人应该摆脱虚幻的现象投奔其背后的真正世界,这是柏拉图的观念。世界实质上是上帝的意志,人就应该而且只能为了服从或实现这种意志而生活才能获得拯救,这是基督教的逻辑。两者都是从“是什么、是如何”引出“为什么”。(2)“为”必须是对“是”的超越,是对原本不是的东西的肯定,也是对原来所是、本来即是的东西的否弃。作为原本不是的东西,“为”只能是在“是”之外的造设,价值只能是从事实之外对事实的赋予或添加。如果仅仅是为了对原本具有的真实的认可和揭示,那么人的生命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和意义,生活也就没有动力和激情。巴斯葛说,这无垠空间的永恒寂静让我恐惧。令其恐惧的正是只“是”着而不“为”什么的世界。

在第一种情况下,“为”的问题实际上已经取消了,只剩下“是”的问题。因为所为者就是所是者,所是者已经现成,不需要去“为”之,去追求或造设。既然已经骑在马背上,就不要再满山遍野去找马。倘若在这种情形下,还要问一个为什么,就会陷入悖论。如果世界是上帝意志的表象,人就不存在一个要不要服从或效忠上帝、为实现上帝意旨而献身的问题。既然人和蛇都是上帝的造物,为人和蛇的行为负疚的应该是上帝。既然世界万物都是强力意志的表象,人也是强力意志的化身,强力意志赋予人和万物以意义,实际上是赋予者赋予赋予者(把自己本来拥有的东西给予自己)的无意义行为。在第二种情形下,为什么的问题无法解决。因为离开了“是如何、是什么”,“为什么”的造设就失去依据,而失去依据的造设是不会有什么确定结果的,它只能是一种自以为是的东西。人无法确定哪一种造设比别的优先或更合理,是否比原来所是的现状更好,于是怎么做都不会错。此外,在“是什么、是如何”之外造设的“为什么”(超越性目标),一旦被人达到了,也就丧失意义,人生还是陷入无价值状态中,于是还要造设下去,直到目标不能达到为止,因此,目标必须具有遥不可及的性质。然而,如果目标最终没有达到,人死了还有个“为什么”高高地悬挂于空中,还有种价值意义存在,人生就无法完整,并且留下无尽的遗恨和苦痛。于是,要么有价值有苦痛,要么无价值也无苦痛,不能两全。也许是对这种尴尬有所觉察,尼采为强力意志设置了永恒回归的大圆满结局。但是,强力意志一旦钻进这个套套,也就失去强力和超越的性质了。

和虚无与实在的关系相对应,虚无主义也有不同的情形。一种是价值虚无主义,通常表现为“为什么”的缺失,即找不到所为之终极或最高目标,因此得出一切存在都是徒劳的结论。另一种存在虚无主义,否定“是什么和是如何”的真实可靠性,甚至认为不存在“是”或“是什么”的问题,存在者根本不存在。这种虚无主义也可以称为本体虚无主义。

一个彻底的虚无主义者,既否认存在是什么、是如何,也否定存在为什么;既否定存在的本源,也否定存在的归宿。没有存在的真实性,世界万物就变成虚幻的影像;失去存在的必要理由,一切存在与过程都变得荒谬而茫然,虚无主义向人展示的是这样一幅虚幻而又荒谬的世界图景。在这幅图景中,一切皆虚妄,一切都允许,一切都没有意义。

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都可以归入价值虚无主义的行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虚无是无望,当他追问:“既然这无穷的世界从此视我为多余之物,那么你们的大自然,你们的巴甫洛夫公园,你们的日出日落,你们的蓝天和你们的笑脸,对我还有什么意义?”(转引自《陀思妥耶夫斯基哲学》东方出版社,1996年,195页)时,他并没有否定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存在,相反,这种存在沉重地折磨着他,令他痛不欲生。当尼采说,自己曾经是一个虚无主义者时,他并不否定感性世界的真实,而是感到最高目标的缺失,构成危机的是“为什么”的问题悬而未决。

上帝死亡的双重含义

正像对泛道德主义的追究,责任落到苏格拉底头上一样,对彼岸世界起源的追究,责任落到了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的头上。柏拉图认为感官知觉的现象世界背后隐藏着一个真实的理念世界,感性世界不过是该世界的投影,理念世界通过严密的逻辑关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宇宙整体,并服从宇宙的目的,即最高的善的理念。在最高的理念中,存在的真(是什么、是如何)与善(为什么)统一在一起。柏拉图的理念在基督教和黑格尔的精神哲学中得到了沿袭和发挥,形成了绵延两千年的形而上学传统。最高的理念也以“上帝”和“绝对精神”“自在之物”的名义一再复制,成为存在的根据和意义的源泉,填满了一切现象背后的虚空,几乎不留下任何罅隙。任何存在者、任何个人都通过与这个体系庞大而且组织严密的一元化整体的联结,而获得强有力的依靠和存在的合理性。生命过程也可以在最高理念中找到不会改变的意义和方向,而死亡也就成了人获得拯救的绝好机会,“那渴望荣宠的灵魂就沉湎于最高统治和管理形式的整个观念之中了”。

尼采借疯子之口说出的“上帝死了!”并非只是这个人格神像的坍塌,而是以这个人格神为象征的整个超感的“柏拉图-基督教”世界图式的解体。具体而言,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隐藏在现象的背后,将现象联结起来,形成统一整体的那个组织瓦解了,各个现象都从和谐而严密的秩序中散落开来,像失去引力的自由落体,不知飘向何方;二是与此同时,作为一切过程最终归结的那个至善目标丧失了,留下的是纷乱繁杂的现象和没有结果的生成过程。仿佛大海已经枯竭,江河无端地漂流;仿佛太阳失去了引力,地球坠落无底的深渊。

一旦拆散形而上学的“柏拉图-基督教”世界图式,其必然后果是隐蔽了两千年的虚无主义危机的爆发,最高理念、上帝、绝对精神、自在之物幻化后,“‘与上帝同在’,‘消融于上帝之中’——这就是几千年来最幼稚的和坚信不移的合意性”显示出荒谬的性质,因为,“绝对的东西,只要它是那种最高的完美性,它就不可能为一切有条件之物提供基础。”(《权力意志》 313页,商务印书馆,1993年)原来由绝对物填充的空虚暴露出来,突然张开大口,把寄托于其上的理想信念吞噬一光,满腔热情的投奔者们都扑空了。人从强大而神圣的整体中游离出来,悬浮在空中,通过任何过程都达成不了一种终极的目标。世界成了一个“虚假的、残暴的、矛盾的、诱惑的、无意义的”无比荒凉寂静的世界,在这里,一切都显得多余而荒谬。在生命的前方,人们找不到投奔的目标和兑换的价值;在生命的背后,也找不到深刻的根源和可靠的依据,世界成了一堆莫名其妙地生灭着的现象,生命成了一个没有去向也没有来路的茫然的过程。

尼采给虚无主义下了这样的定义:“虚无主义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最高价值的自行贬值。没有目的、没有对目的的回答”,“没有真理。事物没有绝对的属性,没有‘自在之物’。”(《权力意志》,280页)由于原来被视为最高价值目标的神圣填充物,是意志薄弱的人们为了自慰而编造出来的自欺欺人的东西,因此,也可以说,“虚无主义是败类找不到任何慰藉的标志”(《权力意志》,624页)。把为了自慰而造设的乌有之物当成本来即有的“真正世界”来寻找,这本身就是一场骗局,从一开始就注定不会有什么结果。扑空的结局完全是因为形而上学解释体系的荒谬,“虚无主义是迄今为止对生命解释的结果”(《权力意志》,199页)。作为一场历史性的运动,虚无主义从形而上学超验设置的那一天就已经开始。

在“上帝死亡”事件中,尼采并非意识不到虚无的双重意义,但他关怀的是存在者存在的价值的虚无化,而不是存在者存在本源的虚无化。也就是说,他关心的是“为”的无,而不是“是”的不。而且,他把存在者存在的根据问题纳入价值问题。对于他来说,存在作为生成过程仍然持续着,只是为何生成,向哪持续成了问题。

价值的虚无并不意味着存在的虚无,而是意味着一切现象的存在者具有同等的地位和合法性,没有等级从属制约关系。人们往往把同等地位视为没有地位,同等价值视为没有价值,平等关系视为没有关系。尼采的“一切都允许”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切都可以做”,都具有这样的意思。于是,价值虚无还意味着自由,没有上帝意志的垄断,没有最高价值的约束,就没有了是非善恶的分别,所有的事物都是等价的,所有的行为都是合理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上帝的缺席、获救的无望中,看到了这种空旷的自由,令他更为绝望和痛心的是在这种自由中释放出来的人性中魔邪、下流、龌龊、罪孽与高尚的情操具有同等的合理性,善良的品质非但不是获救的条件,而且还成了懦弱和迂腐的象征受到嘲弄和欺凌。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相比,尼采显得超脱。他要越过陀氏耿耿于怀的是非善恶,去达到一种新的彼岸,而离开了是非善恶,所能达到的彼岸只能在强弱与苦乐之中了。因此,尼采的哲学理所当然是强力和快乐的“科学”。

现象与价值

尼采要颠覆的是绵延了两个千年的形而上学传统。这种传统的要命之处甚至不在于在现象世界之上的设置,而在于把这种理念的虚构当成本来就有的现成的真实,当成现象存在的根据,把赋以当成给予,把伪币当真钞来流通,造成假做真时真亦假的颠倒局面。因此,它实质上一开始就是一种虚无主义,最终也是一种虚无主义。尼采企图将被形而上学颠倒的世界颠倒过来,从理念的设置回到感官的给予,恢复感性现象世界的地位。在形而上的世界消失后,形而下的现象世界几乎成为唯一可能的真实。

同类推荐
  • 学会来事儿的艺术全集

    学会来事儿的艺术全集

    常人们说某某人“会来事儿”。大都是一种肯定性的评价。可以说,学会来事儿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门深谙人情世故的学问,是一门以精通实用社会学和心理学为前提的大学问。只有做到“会来事儿”,才会使自己少吃亏。少碰壁。少栽跟头。只有做到“会来事儿”,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在社会上常立不倒和百战不败的人才。
  • 玩转职场和人脉场的50条权利法则

    玩转职场和人脉场的50条权利法则

    为什么工作上毫无起色,人缘也不是很好;为什么一直自认为踏实勤勉,升迁的机会却总是轮不到自己;为什么对人推心置腹,却得不到一个长久的朋友……本书通过分析成功人士的实践经验,总结出适用于职场和人脉场的50条权力法则,帮助你玩转职场和人脉场,让你成为最受欢迎的人,引导你走向成功的道路。
  • 你能行:改变全球千万年轻人

    你能行:改变全球千万年轻人

    本书内容包括:你的金矿、新的生活哲学、不断创新的力量、重新认识上帝、你能行、流浪猫意识、如何坚持自己、开创事业的哲学等。
  • 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感悟青少年心灵的故事)

    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感悟青少年心灵的故事)

    重新寻回难得的感动,重新唤起对真善美的追求! 成长,是大自然最寻常的奇迹,比如一粒种子可以长成参天大树。成长,也是人生最朴素的过程,我们都要从孩童长成大人。每一个好故事,都会给孩子们种下完美人生的种子。《感悟青少年心灵的故事: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精选了众多极具代表性的亲情故事,阅读这些温暖而充满智慧的故事,能够使青少年受到启发和教益,提高素质,培养趣味。《感悟青少年心灵的故事: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内容丰富,可读性强,是青少年最佳的课外知识读物。
  • 在哈佛听讲座Ⅱ

    在哈佛听讲座Ⅱ

    本书是“在哈佛听讲座”书系的第二辑,编选的皆为专家、教授、知名学者、社会名流近期在哈佛的精彩纷呈的27个讲座,内容涉及经济、社会、人文、管理等诸多领域。详尽地记录了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
热门推荐
  • 腹黑宝贝老虎娘

    腹黑宝贝老虎娘

    繁华的大街,房顶上传来一个萌萌小正太一阵密集的铜锣声:“噹、噹、噹,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童叟无欺,买一送一咯,”边敲锣边施展轻功从这家屋顶飞到那家屋顶,“臭小子,你胆肥了,敢打老娘的主意了?”“多少钱,我带走,”“快走!你爹来了”
  • 绝世神女:妖王拥我入怀

    绝世神女:妖王拥我入怀

    两千年前,天皇幺女白絮冉甘愿引诱下界妖王君逸怆却被其扰乱心智,背弃天界,带着重伤的君逸怆逃离天界,天皇大怒,追杀其下将至逼在菩提树下,白絮冉无力抵抗,向那菩提树请求再续前缘后,便陨落了,但是君逸怆却久久找不见。同年,下界林妃诞下一女,天生不哭不闹,取名南宫絮冉。
  • 盛夏时差

    盛夏时差

    经历了3场爱,夏已终于明白,她注定孤独一生。第一次,她被无情抛弃;第二次,她与他无缘;第三次,她找到了自己的真爱,本来应该为此高兴,但是,他又早早的离开了她……爱情就是这么可笑的东西,而命运,也总喜欢捉弄人。
  • 不停歇的你和我

    不停歇的你和我

    我与吴航相遇在同一间中学,后来不欢而散,可却又在同一间大学,同一个班里相遇。我跟他也许是有缘无分吧。
  • 灵枭

    灵枭

    命运是长河,人以肉躯为舟,灵魂为桨,行此长河之上。然,其中多生暗流,欲使水舟迷失于此长河之中。但,终有一道水流,它流向命运长河的彼岸,其名曰:力量。无数人为了自己心中的彼岸而在这道水流中不断前行,殊不知,他们心中的彼岸却仍处于这命运长河之中。那,并非彼岸,不过是河中洲渚罢了。命运长河的彼岸,自始至终只有一处,也只能容下一人,它超出命运,超出规则,超出世间的一切,其名曰:最强。不是凌驾于众生之上,而是身处于云端之巅。
  • 甜蜜追缉:家有傲娇千金

    甜蜜追缉:家有傲娇千金

    叶辰、雷若海、韩木林、丁轶群四人斗地主,丁轶群将内裤都输没了,忍无可忍,挑拨:话说把师姐带回家,总共分几步?雷若海:大概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吧。韩木林深深看了叶辰一眼,很无奈的总结:温水煮青蛙四部曲:欲擒故纵、诱敌深入、引君入瓮、克敌制胜。叶辰微微笑:难道不是因为颜值?雷若海:我确定不是!丁轶群躲在角落拿出手机,默默按下几个键:喂,妖妖灵么?我这里有人虐狗。
  • 复仇三公主vs南家二少

    复仇三公主vs南家二少

    这绝不是单纯的言情,她不可以有感情,今时今日她绝对不会让自己爱的人再受到伤害他必须伪装,他不是纸醉金迷,却为何看着自己爱的人死在面前.
  • 机器人作战故事(世界科幻故事精选丛书)

    机器人作战故事(世界科幻故事精选丛书)

    科幻故事,主要是描写想象中的科学或技术对社会或个人的影响的虚构性文学作品。科幻故事是西方近代文学的一种新体裁,诞生于19世纪,是欧洲工业文明崛起后特殊的文化现象之一。人类在19世纪,全面进入以科学发明和技术革命为主导的时代后,一切关注人类未来命运的文艺题材,都不可避免地要表现未来的科学技术。
  • 倾世雨乱

    倾世雨乱

    武林盟主,寿宴被杀;平静假面,难再维持;江湖再掀腥风血雨。三国四地,蠢蠢欲动;皇族世家,明争暗斗;叹天下将何去何从?--------------------一个表面是富家子弟,爱好懒散的人,只因身份迷离,不得不背负起各种责任。江湖、天下,何处可安?那些看似简单的事件,却环环相扣,隐藏着惊天的阴谋!一路行来一路查探,现实与真相缘何总是那么残酷?靠近不代表亲近,敌对却不是敌人。家国天下,横在我们之间的有太多太多。难以面对,不若彼此相忘于江湖,这样,我们是否能过得更好?
  • 我只是人参

    我只是人参

    殷璃:“我爱你,轩辕冽!”轩辕冽:“你只是棵人参,生来便是为人所食用的,怎配和我提情爱?”殷璃仰天长笑,原来我只是棵人参啊,是了,连人都算不上,又何苦痴心妄想!(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