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西湖的美丽,才让人间看到了天堂。我没有去过苏杭,也不曾去看过西湖。远方的友人几次相邀,可是,我不敢去,只是在心里给西湖留着一个地方。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究竟有多美?也许,更多的时候,西湖在我们的心里,只是一个符号或者象征。就如西施,现代的我们没有人曾经与之相见,但西施之美却会让无数人魂绕梦牵。也正如我们对于美的追求与阐释,西湖和西施之美,不是由于谁而有了谁。这种美,都是与生俱来,是自然天成,无论你喜欢或不喜欢,都将出自你的自愿。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西湖,美得仿佛不能再美,增一分则肥,减一分则廋。古有西湖十景,现在好像又有了新十景。“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其实,何必苦苦勾留,西湖的美丽,只须在千里之外遥遥相忆。最美的风景总是在你不曾抵达的地方,把距离拉远,反而会看得更加真实。
或许,没有谁比苏东坡更喜爱西湖,西湖也正是因为苏轼的吟咏,才展现了美丽的天堂初景。苏堤春晓,是苏轼留给我们的一道记忆。苏轼在杭州数年,喜爱西湖的美丽,更关心当地的百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比他早整整一个朝代的白居易,在此任职三年,与当地人民辞行前写道:“唯留一湖水,与汝度凶年。”北郭沙堤尾,西湖石岸头,都曾留下了诗人的足迹。西湖的美丽,遮掩不住腐败和战乱留下的痛苦。时光流逝,诗人的光彩愈加熠熠生辉。
断桥残雪,关于一个怯弱书生和一个大胆蛇仙的故事。日出映雪,桥断连连,断桥不曾结束一段相识与重逢的浪漫悲喜。雷峰塔能为西湖增色,是由于这里曾埋葬过一段真挚的感情。雷峰夕照里,我们可以凝望古塔,但千年之前的那个建筑早已轰然倒下。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当年的那个浣纱女走了,却把她的天生丽质留给了西湖。“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吴国的灭亡,不是因为西施的美丽。“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这是诗人们在指责南宋小朝廷不思进取,只求苟安于江南。美丽的西湖,曾经见证了无数的人间繁华与冷暖。“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西湖的美丽,又让人喜欢把不相干的东西加在了她的身上。但一泓碧水,可以有迷人的风光,却载不动沉重的历史风尘。
或许,对于天堂般的西湖,知道这些已经足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对于你所心仪的东西,不必身到,心到就可以了。她是一幅美丽的画,适合于远远地欣赏;又是满树的花,虽远远地望着,也可以闻得到沁人的花香。而等你真的走近,也许那些美丽的花瓣已经飘然落地,你从树下捡起的,只是一片轻轻的叹息。有时候,能给自己的心留一块地方,空着的感觉,真好;可是,它又能够像湖中清清的涟漪,让那些曾经的风景,随波荡漾。
西湖,在天堂。留住了古今游人的脚步,也留住了许多故事。在任何的时空里,都会有种种的美丽在美丽着,也都会有种种的期待在期待着。永远不要轻易去触摸,孤独时独自孤独,寂寞时品味寂寞。冷冷的爱正如淡淡的恨,自有一份等待中的矜持与张扬。
006 李太白的酒
“李白斗酒诗三百。”李白因酒而诗,因诗而名。他是一个太有才气的人,他又是一个不能受束缚的人。他所有的幸与不幸正由此开始并伴随了他的一生,他所有的倔强与任性也都缘于此。
李白曾那样热情地讴歌生活,“欲邀击筑悲歌饮,正值倾家无酒钱”,虽然个人生活是那样的愁苦,但真正孤独的灵魂是不会寂寞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酒中的诗人在伴月光自歌自舞。
“天生我材必有用”,可是现实果真是这样的吗?李白最要命的地方也许就是他的自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种天生的笃信又让他藐视一切,时时寻找机会建功立业。李白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各处漫游,且行且吟,将醉未醉。一路之上,李白对前途充满了期待。
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征李白入京,命其供奉翰林,这也许是李白一生中最得意的日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阅尽长安花”,李白似乎很兴奋。然好景不长,“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唐玄宗也很快对其心生厌倦,任性而天真的李白拂袖而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输给了别人,也输给了自己。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是李白的自由和放纵。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是李白的草率和大胆。“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是李太白的愤懑和疑问吗?
千百年来,中国只有一个李太白。李白不是陶渊明可以种豆南山下,李白只是喜欢醉酒狂歌,仗剑远游。我们谁也说不清理想和现实的距离究竟有多远,可是我们应当知道,也许我们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徘徊。在李白的一生里,虽然他把所有的追求和努力,所有的快乐和失意,都化在了诗里和酒里,可是,李白想要的真的就是诗和酒吗?
007 人比黄花瘦
或许,在我们所能知道的诗人或者词人中,最喜欢秋天的就是一代女才子李清照了。千年的秋风秋雨之后,她留给我们最深的记忆,当是那首《声声慢》了。
“乍暖还寒时候,三杯两盏淡酒”,这是在感受秋的冷清和凄切。雁阵飞过头顶,却是旧日相识,怎不让人伤心。黄昏来临,雨打梧桐,秋风起,满地黄花飞。“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是李清照的晚年词作,南渡后的词人,颠沛流离,孤苦无依,天生的悲情里更陡添几多愁绪。
虽然,对幸福的理解各有不一,但相信每一位世间的女子,都期许着一生能够做一个幸福女人。李清照的早年生活应该是令人满意而快乐的,家庭优裕安逸,婚姻美满可心。虽然此际依然常有秋风秋雨之词现于词人的笔端,但也不过是词人在优裕而优雅生活之余的某种自怨自艾,所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更多的时候,是词人自道其苦,思念偶尔离别的丈夫,是一种甜蜜而忧郁的相依相恋之语。或许,幸福女子的可爱也正藏在这里,要满意和满足,悠闲的时候,还要有一点小空虚。
美满幸福的婚姻爱情生活,让词人更加感受着难挨的分离相思之苦。“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际的李清照,不是黄花,胜似黄花。无论相恋还是相思,都是那样的无拘无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把对丈夫刻骨铭心的思恋,刻画得淋漓尽致。
此际的李清照,就如一枝灿烂阳光下的花朵,清丽端庄,素颜天成。微风吹过来,又摇曳出几丝迷人的忧郁。她所有的幸福与梦想,似乎也正掩映在那些许伴着美丽而生的伤感里。或许,这就是天然的李清照,正如后人的评价所言:“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女儿花”。这个被爱情和家庭生活滋养得优雅而清丽的幸福女子,绝不会想得到,人生的春天真的就如那海棠花,不会永远的“绿肥红瘦”。当一阵秋风吹过,就让天性敏感的词人,真正体味到了人生的凄凉与悲苦。
赵氏王朝退居江南一隅,赵明诚南迁后的突然病故,二十余年的春风秋雨,仿佛一夜之间变了颜色。从此,那些优雅的闲愁完全为一种揪心的悲情控制,同样的西风黄花,带来的不再是幸福的思念,而是翻天覆地般的无依和凄苦。无论是“才下眉头”,还是“却上心头”,真叫人“此情无计可消除”。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这个被幸福宠惯了的女子一时无所适从,也只能在那些凄风苦雨里长吁短叹。“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那一句近乎绝望的叫喊,似乎让我们也感到了丝丝透骨的凉意。
如果我们有心细细考究,就不难发现,李清照十八岁嫁给赵明诚,二十八年后赵明诚病故,又二十七年后,李清照于孤苦中客死江南。不知这是巧合,还是冥冥中的天意。这位爱极了生活,也爱极了秋天的词人,一生里半是春花秋月,半是凄风苦雨;半是热烈缠绵,半是漂泊无依。
人生中的许多事,往往不能够假设和预料。假如没有那些变迁和变故,李清照应该是一个非常幸福的女人。一心一意爱着她的丈夫,一心一意和丈夫一起侍弄着他们钟爱的金石辞赋。当然,在幸福人生的岁月流逝中,会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依恋与温暖,也会有小别重逢后的喜悦和缠绵,闲下来的时候,就去秋风秋雨秋花里体味一下那些闲情逸致。她曾在一首词里写道:“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可是,等到风云突变,人生的际遇却猛然改观,让人猝不及防。这支端庄美丽的女人花在瑟瑟秋风里,真的就是“人比黄花瘦”了。
李清照流落金华时,写了一首《武陵春》,情致深切,是南迁之后苦闷和忧愁心情的真实流露。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日高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美好的春天再也引不起词人的兴致;往日恬静优雅的生活的回忆,却只能让人感到“载不动、许多愁”。婉转哀啼,言有尽而意无穷。可是词人分明又在另一首词里写道:“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当年那个率性豪气的李清照哪里去了呢?还有,“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那个娇羞天真的小姑娘又去了哪里?
008 陶渊明的菊
在中国古代的美文里,让人记住的大都是那些托物言志的语句。《诗经》,佶屈聱牙的数百篇,能惹人忆起的也就那么几句。因为这几句最让人感动,你无论读过多少遍,再见面的时候,依然是满心的欢喜。美丽的文字,渲染着一种意境,也诉说了一个人的心情况味。正如《诗经》里那一句最为著名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所表达给我们的信息一样,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在不断寻求美好的生活理想,也都会有各自不同的生命认知。
他说:“菊,花之隐逸者也。”菊花成为隐者的象征始于何时,我们也许无可考证,他又说:“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但事实也许并非如此。陶渊明的那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已被世人广为传诵且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话语,而陶公笔下的那种生活理想和生命自由也为我们所倾心和仰慕。陶渊明的菊,已然代表了一种生存态度,成为我们尘世生活可能的选择。
不妨,让我们再来回望一下陶渊明为我们描摹的那迷人的生活图景:其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让陶渊明成名的一句。在此我们没有看到陶公官场的失意与狼狈,而是和诗人一起悠然间看见了南山,也看见了南山的悠然。
其二,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其三,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其四,云无心以出柚,鸟倦飞而知还。
其五,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这是些美轮美奂的文字,又是多么令人垂涎的人生享受。无怪乎陶渊明虽两次为官,然总不愿自浊于当世,最终怡然归隐,以躬耕为乐,只一心享用这自然的悠然和人生的悠闲。也许,对于陶公而言,这实在是一个美丽的结局和永恒的安慰,在他心中,这种与自然融而为一的悠然生活,就是他全部人生的意义之所在。“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他是在用自己的心灵与天地对话,也把自己的生命打扮得冷艳而灿烂,如那支摇曳在山野里的菊花。
文如其人,陶公的诗文,不事张扬与雕饰,大都起于白描,朴朴素素,但却于淡然中见绮丽,如他笔下的菊。不以明艳示人,只有暗香浮动,只是一种生存姿态,而与寂寞和孤独无涉。不慕与世无争的虚荣,而是“性本爱丘山”,在美丽的自然里还生命以自然和美丽。
当然,陶渊明的日常生活也许不会像他描绘得那么悠然,山野间的躬耕生涯甚而是困顿艰难的。陶公的弃官不仕,是一种漠视和淡定,也是一种躲避与放弃。正如那个美丽的“桃花源”,也许本就出自他的想象,但它却让我们如此的喜欢和向往。那又分明是一种召唤,引领着我们去看那夹岸的桃花和鲜美的芳草,去听那涓涓的流泉,也让我们寻找自己心灵的桃源胜地,把生活过得如田园诗。
009 庄子的鱼
《庄子》开篇就是《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是逍遥的,更是大气魄。为鲲为鹏,随心所欲,其鲲鹏之志,非我们常人能及。庄子又是多么的自由,什么东西都挡不住他,无论生死,还是天地。其妻死,曾鼓盆而歌;梦为蝴蝶时,“栩栩然”,全然忘记了梦境与现实的区别。庄子,是性情自在无碍的符号,是心灵逍遥无挂的至人。
关于庄子,最著名的当然是那句:“子非吾,安知吾不知鱼之乐?”庄子不同于老子,老子一眼就看到了天地的根本,庄子的心里则没有了天地的概念,只是一条自在的鱼,快乐而忘我地畅游于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