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人生只在呼吸间
【悲秋】
西风乍起黄叶飘,日夕疏林抄。花事匆匆,梦影迢迢,零落凭谁吊。镜里朱颜,愁边白发,光阴催人老,纵有千金,纵有千金,千金难买年少。
——李叔同
春去秋来,光阴在一圈圈地轮回,然而,岁月催人老,韶光易逝不再来的,纵使千金也难买。于是,便有了诸多生命短暂的悲叹。
古诗言:“百年三万六千日,蝴蝶梦中度一春。”《四十二章经》中讲了这样一段故事:佛祖问弟子:“人生究竟有多长?”
“五十年?”
“不对。”
“四十年?”
“不对。”
“三十年?”
“不对,不对!”
“那人生究竟有多长?”
“人生只在呼吸间。”
呼吸间,很短,只是个短促的刹那;同样也很长,长得贯穿了整个生命。万法变迁犹如朝露闪电。生命来到这世界上一遭,是命运的厚待,因此,每一寸生命的光阴里的浪费、懒惰、怨怼……都是对生命的亵渎。所以弘一法师严谨持戒,不差分毫。更是为了弘扬佛法,奔波劳苦。也因此没有愧对生命,了无憾事。
弘一法师开度世人,弘扬佛法,却为自己落下了一身疾病。1932年,弘一法师决定长期留驻闽南,以减轻常年奔走带来的疾患。那里的气候四季如春,亦可以让他避免一些寒疾。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闽南的民风淳朴,那里的佛法刚刚兴起,并且呈现较好势头,因此,他想在那里弘扬佛法。他在闽南弘法,用的是一种边走边讲的形式,就如同闲云野鹤一般,自在轻盈。
弘一法师曾多次往来于浙江慈溪的金仙寺、五磊寺和伏龙寺之间。
1930年秋,弘一法师到金仙寺,他与亦幻法师的住所相邻。后来亦幻法师回忆说:“我那时真有些孩子气,好偷偷地在他的门外听他用天津方言发出诵经的声音,字义分明,铿锵有韵节,能够摇撼我的心灵,觉得这样听比自己亲去念诵还有启示的力量。我每站上半天,无疲容。”可想而知,他对弘一法师的崇敬之情。亦幻法师是一个寺主,却偷偷地躲在一位客人的门外聆听其诵经的声音,他对他,犹如朝圣般的崇敬,这足以见得弘一法师的魅力了。
春节,弘一法师来到了泉州承天寺。承天寺始建于南唐时代。号称“闽南甲刹”。性愿法师正在承天寺创办月台佛学研究社。弘一法师鼎力相助。这个研究社里人才济济,因此发展很快。
弘一法师在承天寺里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给学人上写字课,讲授写字的方法;二是整理古版佛经,而且还编成了目录。忙碌的生活,虽然使他身体上会有一些疲劳,但是,弘一法师却始终积极参与,并认真地做好这两件事。
到了暮春时节,霏霏细雨浸润着整个泉州,给人以空明幽静之感。这时的弘一法师准备回浙江。临行前,他手书一书赠给闽南名宿会泉长老,联曰:“会心当处即是:泉水在山清凉。”
然而,会心当处,却终不是弘一法师的归处。生命尚又一息,他便要继续脚步。
辗转,弘一法师又到了白马湖畔的“晚晴山房”。在这里,他将要进行一些研究考证的工作。早年间,弘一法师曾有机缘得到了日本古版《行事钞记》,但在当时,弘一法师还没有主攻南山律宗,所以没有详细研究,但是,他却始终没有将此事忘记。
《行事钞记》是唐代道宣律师所撰《四分律删繁补网行事钞记》的简称。与《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四分律删补随机揭疏》并为南山三大部,皆律学之要义。它是一部十分有价值的佛学经典著作。后来弘一法师又得到一部天津新版,而他自己也已经研究南山律宗,于是,他在“晚晴山房”里对新版做起详细圈点,改正讹误的工作。他尊重佛典,所以是不会容许这样的著作有错误。
得知弘一法师又来到了白马湖,多年好友夏丏尊便又匆匆赶来。正巧,此时经亨颐先生也在白马湖,他们三位老友又可以再度叙旧了。
农历五月十四日,这一天正好是夏丏尊45岁的生日。这天,夏丏尊约了经亨颐和弘一法师到自己家的平屋——亦称“小梅花屋”来聚会。他准备了简单的素菜,同时也为经亨颐备好了酒。如今三人,都已是经历过半世沧桑的人了。再聚首时,心中自然是无限感慨。当年,三位老友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时都是韶华正好之时,曾经海阔天空的梦想,曾经意气风发地拼搏,曾经的故事,历历在目,他们心中始终难以忘怀。
经亨颐先生给夏丏尊带去了一幅画,以示对夏丏尊的生日祝贺,画上题曰:“清风长寿,淡泊神仙。”
“淡泊”二字虽然说得容易,但是却很难做到。他不停地喝酒来消解这累世的愁。
人生沧桑易变,弘一法师不禁也感慨泪流。但是,转而,他稳了稳情绪,又去安慰两位老友。
他在经亨颐赠给夏丏尊的画上也题了画记,用的就是《仁王般若经》的两个偈子。前面有小序:庚午五月十四日,丐尊居世四十五生辰,约石禅及余至小梅花屋共饭蔬食,石禅以酒浇愁。酒既酣,为述昔年三人同居钱塘时,良辰美景,赏心悦事,今已不可复得。余乃潸然泪下,写《仁王般若经》苦空二渴贻之。
偈曰:生老病死,轮转无际。事与愿违,忧悲为害。欲深祸重,疮统无外。三界皆空,国有何赖?有本自无,因缘成诸。盛者必衰,实者必虚。众生蠢蠢,都如幻居。声响皆空,国土亦如。
在这之后,弘一法师要到宁波白衣寺去。夏丏尊也要到宁波办事,此二人又相约在宁波见面。
时光倏然划过,转眼间,弘一法师已经行至宁波的白衣寺,而夏丏尊住雨江旅社。不过,在这旅社里,夏丏尊意外地遇见了当年在浙一师里的同事钱均夫。钱均夫是吴越钱肃王的后代早年在日本留学,回国之后曾在教育部供职,后来又任教于浙一师。此时的钱均夫,已经皈依了谛闲法师,修行佛法,他的法名显念,人称显念居士。
多年不见,两位老友在此巧遇,这当然是一种人生难得的缘分。当夏丏尊和钱均夫提及弘一法师正住在白衣寺的时候,钱均夫非常激动,第二天便迫不及待地同夏丏尊一起去了白衣寺。
一见面,弘一法师一眼就认出了钱均夫,并亲切地喊出了他的名字。可钱均夫见了弘一法师,却是一愣,十余载未见,岁月却将当年风度翩翩的李叔同雕琢成了一位高僧。弘一法师一身袈裟,光脚穿着草鞋,笔直地站在那里。
听说钱均夫皈依三宝,弘一法师非常高兴,并指出,这是明智之举。又给了钱均夫一些指导:“现在你来这里,正好赶上两件事:一是谛闲法师正在观宗寺讲经,你是谛老的弟子,应该抽时间去听听;二是应该到天宁寺参渴由滇省来游的虚云老法师。虚云老法师入定可以到21天之久,这是目前海内所不易遇见到的。”
对于弘一法师给出的建议,钱均夫都一一照办了。同时,他考虑到白衣寺主安心头陀以及虚云、弘一两位法师,同时在宁波的机会难得,于是便趁此良机在寺中设斋供养,可以向几位法师请教佛法。虚云大师来寺中指导,并安排了钱均夫和弘一法师合影纪念。参加合影的人除二位大师外,尚有文质、安心头陀、黄寄慈等。照片上的题记曰:“宁波白衣寺欢迎虚云老和尚暨弘一法师摄影,以志纪念,时在庚午仲夏。”
这一张照片,成了历史珍贵的回忆。
弘一法师在宁波暂住了几天之后又同夏丏尊一起回到了白马湖。这时他在俗时的学生刘质平再次来到“晚晴山房”。师徒二人又叙念。
一天晚饭后,夏丏尊和刘质平都叹息当今作歌者难得,俗曲盛行。“大师出家太早了,要是再晚几年,还可以多作一些学堂乐歌。”然而,令刘质平出乎意料的是,弘一法师却说:“为了下一代着想,我愿再作!”
夏丏尊和刘质平听后都欣喜万分,情不自禁地就请求他尽早作起来。于是,弘一法师便在心中开始酝酿后来的清凉歌。
弘一法师在作“清凉歌”的时候,身体状况很差。他对蔡冠洛居士说过:“一子今春病症,热如火焚,虔诵《行愿品渴赞》,略无间断,遂觉清凉。一心生西,境界廓然,正不知有山河大地,有物我也。”
时隔一年,弘一法师在浙江慈溪白湖金仙寺写成了“清凉歌”五首,这便是:《清凉》:
清凉月,月到天心,光明殊皎洁。今唱清凉歌,心地光明一笑呵。清凉风,凉风解愠暑,气已无踪。今唱清凉歌,热恼消除万物和。清凉水,清水一渠,涤荡诸污秽。今唱清凉歌,身心无垢乐如何。清凉,清凉,无上究竟真常。
《山色》:
近观山色苍然青,其色如蓝。远观山色郁然翠,如蓝成靛。山色非变,山色如故,目力有长短。自近渐远,易青为翠;自远渐近,易翠为青。时常更换,是由缘会。幻相现前,非唯翠幻,而青亦幻。是幻,是幻,万法皆然。
《花香》:
庭中百合花开。昼有香,香淡如;入夜来,香乃烈。鼻观是一,何以昼夜浓淡有殊别?白昼众喧动,纷纷俗务繁。目视色,耳听声,鼻观之力,分于耳目丧其灵。心清闻妙香,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古训好参详。
《世梦》:
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人生自少而壮,自壮而老,自老而死。俄入胞胎,俄出胞胎,又入又出无穷已。出不知来,死不知去,蒙蒙然,冥冥然,千生万劫不自知,非真梦欤?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今贪名利,梯山航海,岂必枕上尔!庄生梦蝴蝶,孔子梦周公,梦时固是梦,醒时何非梦?!扩大劫来,一时一刻皆梦中。破尽无明,大觉能仁,如是乃为梦醒汉,如是乃名无上尊。
《观心》:
世间学问,义理浅,头绪多,似易而反难。出世学问,义理深,线索一,虽难而似易。线索为何?现前一念,心性应寻觅。试观心性:在内欤?在外欤?在中间欤?过去欤?现在欤?或未来欤?长短、方圆欤?赤白、青黄欤?觅心了不可得,便悟自性真常。是应直下信入,未可错下承当。试观心性:内外、中间、过去、现在、未来、长短、方圆、赤白、青黄。
弘一法师词作一出,众人皆为叹服。于是众人便积极地准备后续工作,期待这一作品能够早日面世。刘质平等人为歌曲推敲、试奏。弘一法师也非常关心曲谱的动态,经常写信询问。这一来二去,歌曲就渐渐丰满起来。那美丽的音韵与歌词,如清澈的水流一般,潺潺流淌。
再后来,此曲又在出版上遇到了资金问题,众人都十分苦恼,一部心血之作眼看着就要面世,又遇到了如此阻碍。众人苦恼惆怅之际,弘一法师又写信提示:“开明、世界(现蔡丐因任编辑事)乃佛学书局,皆可印行,不需助印费。仁者仅任编订校对之事,即可成就也。”
经过几番周折,《清凉歌集》终于在1936年10月首印出版。
《清凉歌集》,全书分为三部分,歌谱,歌词,还有歌词大意。封面上“清凉歌集”4个字,是用小篆写成的。
翻开封面,首页上写夏丏尊在《清凉歌集》的序言中也有介绍:“作曲者五人:质平为和尚之弟子,学咏、希一、伯英,为质平之弟子,绂棠为质平之再传弟子,皆音乐教育界之铮铮者。歌曲仅五首,乃经音乐界师弟累叶之合作,费七年光阴之试练,亦中国音乐史上之佳话矣。歌名‘清凉’,和尚之所命也。”
歌词部分的字迹,结构清疏,线条纯净,有一种远离尘世缥缈的味道,那正是弘一法师的真迹。很多人都称弘一法师的字是“佛字”,给人以沉静、辽远的感受。此后,1943年大雄书局出版过“清凉歌”,影响深远。弘一法师用他的?给世人留下了满心清凉与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