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私人性质的。有些时候它是神秘的、无人知晓的;有些时候它虽然人尽皆知,但主人根本不愿谈论它,宁愿当成谁也不知道。不管哪种情况,隐私都是一个人心中最重要的部分,随便询问构成了一种“侵犯”,最容易遭人反感。
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人对隐私的概念不同,不同文化中对隐私的界定也有宽有松,想要更好地与人交往,首先要了解他人隐私的大致范围。还有一个方法就是与人交往尽量用常规谈话和讨论具体问题的形式,这样既能避开隐私问题,又能保证双方互相了解、增进情谊。
2. 不要问别人他们不知道的问题
有时候碰到一些人,特别是一些我们觉得专业或者有充足人生经验的人,就会忍不住问一些问题。但是,就像你问一个老师“××学生能不能考上重点大学”,在成绩公布之前,这种问题不可能有准确的答案,只会让被问的老师为难。所以,当你想要提问的时候,不妨设身处地地想想自己是否能够回答这类问题,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还是不要开口为妙。
还有的时候,你认为别人应该知道的问题,理所当然地询问,却可能换来别人的尴尬。例如你和地里的农民谈诗歌,农民未必不懂诗歌,但概率较小,多数时候你会让他们摆着手说:“我不懂,我不懂!”这个时候,旁人嘲笑、轻视的其实是提这种问题的你。
3. 不要逼迫别人说不想说的话
在与人交往中,你会发现有些人喜欢答非所问,你问的是A事情,他回答你B事情,这让你怀疑对方理解能力有问题。其实有问题的不是对方,而是你,有些人说话委婉客气,这个时候你要懂得辨别。当你察觉别人不想多说,就不适合再继续追问下去,否则就是在逼迫他人说根本不想说的话,这同样是一种令人厌恶的行为。
在提问之前首先应该自己想一想答案,能想出来的,我们干脆不问;不确定的,我们要想想这个问题是否涉及他人隐私,是否会引起对方不快,还要想想是不是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也许对方根本不知道答案。不管是哪种提问,都不要变成打破砂锅似的盘问,这会让原本融洽的谈话变成审讯,让对方兴趣尽失。
善解人意,方为可人
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是两个重要的角色。林黛玉有很多优点:美丽、聪明、细心、惹人怜爱,但是,贾府上下的丫鬟们都知道,林姑娘“嘴上不饶人”,喜欢拿别人的错误打趣,让人没面子。比较而言,人们更愿意接触善解人意、愿意为他人隐瞒小过错、从来不当面挖苦别人的薛宝钗。而薛宝钗同样客居在贾府,却能让贾府上上下下的人都喜欢她。
有人认为说话不能直来直去就是一种虚伪,但是直话有时会伤人。比如一个姑娘拒绝一个男孩的追求,说“我觉得我们不合适”比“我觉得你长得不够好、学习成绩太烂、没有发展前途”更委婉,也更容易让人接受。有些直话应该留在心里,保留谈话双方的面子。
还有一种话比“直话”更让人难以接受,就是专门揭人短的“损话”。比如看到一个矮子,有人说直话:“这个人真矮。”矮子虽敏感,但也知道他说的是事实,不至发怒。偏有一种人,说句“放在高脚凳边上,不知哪个高一些”,这样一来,别说被讽刺的矮子,就连路边听到的人都会忍不住想这个人太没有口德,缺乏家教。说话不给人留面子,其实就是在扒掉自己的面子,哪个有教养的人会没事去挑别人的短处作为谈资?
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在贫民家庭,年轻的时候,他为了生计做过小偷、当过和尚,平日,这段不光彩的过去没人敢对朱元璋提起。
一次,朱元璋少时的一个朋友听说他做了皇帝,跑到京城来找他叙旧,想求个一官半职。朱元璋想起年少时候的情谊,也想提携这位朋友一把,就把他邀进皇宫。
没想到这个朋友进了皇宫还没坐稳,就开始拉着朱元璋说以前的事,他说起小时候家里穷,两个人一起去偷邻居的豆子,还因为着急吃豆子卡了嗓子。他说得尽兴,在座的大臣们看皇帝的脸红一阵白一阵,谁也不敢说话。最后朱元璋大喝:“哪里来的妄人!马上打出去!”皇帝的朋友被赶出了皇宫,还是没明白朱元璋为什么说翻脸就翻脸。
朱元璋这位朋友如果能聪明一点,在群臣面前说些朱元璋年少时期的光荣事迹,少不了会加官晋爵,得到一笔丰厚赏赐,偏偏他自作聪明,认为说些糗事更能拉近自己和皇帝的距离,难怪朱元璋大发雷霆——谁愿意在众人面前暴露缺点,大失颜面?不论是不给人面子的直话还是专门挖苦人的损话,都会让人反感。
在与人交往中,你要知道有些话该说,有些话不该说,想要友好交流,一定要注意他人的面子,在众人面前,谁都希望听到别人提起自己的得意事、光荣业绩,而不是伤心事、糗事。就算你不喜欢赞美别人,至少要保持谈话的底线——不要揭人短。让别人没面子,别人会视作奇耻大辱。如何留意在谈话中不触及别人的“短”?
1. 不要谈别人的失败
聊天的时候,有些人喜欢谈别人的失败,加上一些“他真倒霉”、“真是可惜”之类的评语,其实他们并不可惜别人的失败,对别人的倒霉也没有那么多的同情,他们只是把别人的失败作为一种谈资,甚至有标榜自己的意思,这时候,听到的人会觉得心里不舒服,特别是那些失败者,像是被一句话贴上了一个标签。
成功与失败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事,成功的人往往经过无数次失败,他们明白失败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永远的。为什么要揭别人的伤疤,而不是给别人一句鼓励,让对方坚定信心呢?失败者都在默默努力,切勿给他们泼冷水。
2. 公众场合,不要对别人做负面评价
有些人喜欢自诩客观公正,像生物学家分析细胞那样“肢解”别人,把优点与缺点说得头头是道,多数人又都有一种凑热闹的心理,听到你谈别人的缺点,乐得听个热闹。更糟的是他们喜欢传播,反正话不是他们说出来的,不用担责任。
在公共场合对他人做出负面评价就是在做傻事,除非你与被评论者有深仇大恨,随时随地都要说点话损他,否则,没有缘故地否定一个人,会招致那个人甚至旁观者的反感。你未必像你想的那样了解他人,也未必具备资格居高临下地评价,当你满不在乎地说着别人的缺点时,别人也正在心里对比你的缺点,得出你还不如他的结论。
3. 批评时要婉转
一个有原则的人不会永远迎合他人,也不会只拣他人喜欢的话来说。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难免涉及对他人的批评。要知道,指出对方缺点就是在揭短,被揭短的人多数会不高兴,一定要注意批评的方法。
批评最好在私下场合、只有两个人的情况下进行,谈话你知我知,没有第三个人知道;批评的时候,说话尽量婉转一些,不要那么直白,更不要劈头盖脸骂别人一通,中肯地批评、有见地地建议不但更容易让人接受,也更容易让人理解你的一片苦心。不论什么样的谈话,只要把别人的面子记在心中,就不会招人厌恶。在人与人之间,尊重是交往的第一步。
事要做全,话别说满
中国自古讲究“言必信,行必果”,说出来的话就是承诺,为了自己的信用也必须做到。有时候,我们说话时满怀信心,但涉及现实层面,却发现实际情况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做出事的效果自然也打了折扣,给人留下了“不守信用”的印象。说话的人难免郁闷:为什么辛辛苦苦做事,还落下了坏名声?这是因为做事没后手,说话没城府。
说话需要负责,说话也需要技巧,当你在说话之前,首先要想想这句话说出去的后果,你真的能办到承诺的事,并保证万无一失吗?你是否因为这种“打包票”的态度吃过亏,忙了半天却只得到了别人的抱怨?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你在说话的时候就先打个折扣,不要把话说得那么“满”,这样说话既给了自己巨大的压力,也给了别人极大的希望。
说话和做事可以遵循两条规律,说话的时候不妨有所保留,让自己有回旋的余地;做事则要全力以赴,对人对己都不要留下遗憾。这样一来,别人看到你用心做事,很少吹牛,会更加敬重你的人格,你的信用度也在无形之中飞速增长——话说一半,事做全部,是最好的做事方法。
老柴是一所高校的教务主任,他为人热心,肯办实事,但人缘却不好。他一直很纳闷:为什么自己经常为人着想,却总是落不下好名声?老柴的老婆是个明白人,她常常劝老柴:“就算能做到的事,也不要对别人说满,不然就算你尽力了,做不到别人还是会埋怨你。”老柴却常常把夫人的话忘在脑后。
一次,学校要搞一个青年教师职称评选,老柴对手下的年轻老师们拍胸脯保证会为他们争取名额。没想到这个评选是省里的,分到学校的名额少之又少。老柴前前后后跑断了腿,也只拿到了两个名额,这让那些年轻教师非常不满,有人在背后议论:“没有那个本事,就不要吹牛。”老柴听说后,才想起了夫人的话,他开始检讨自己是不是真的把话说得太满,以致落得两面不讨好。
把话说得太满的人最容易走进死胡同。这样的人又可以用“自掘坟墓”形容,他们豪气万丈许下诺言,在实际过程中才发现事情并非那么简单。这时候,他们只能选择言而无信或者死要面子,两个选择的结果都让他们不好受,后悔当初说话不经大脑。就像故事中的老柴,没事找事,还给自己招来埋怨,这就是说话没分寸造成的可怕后果。
那么,怎样说话才算有分寸?
1. 不要轻易许诺
一诺千金是我国古代的佳话,不过,一诺千金的美名来得不是那么容易,“诺”是口头的,而千金可要看行动。和“诺”有关的,往往是对他人生活有一定影响的大事,你随口答应又做不到,不但自己没面子,也会耽误别人。
人人都想做守承诺的君子,但在许诺之前先要想想自己的能力,还要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意外。像对待自己的人生那样对待自己的许诺,自然就不会轻慢,也不会把话说得太满。有城府的人不是不热心,比起许诺,他们更重视行动。
2. 不要随便夸耀自己的能力
生活中不乏夸夸其谈的人,他们喜欢夸耀自己的能力,说到自己做出的成绩、受到的重视,他们神采飞扬,还会加上很多佐证,旁听的人一时无法判断他们是不是在吹牛。其实吹牛本身没太大问题,只不过是因为自己的一点虚荣心,但吹牛有时也会给人带来麻烦:一旦别人听信了你的话,针对你的能力请你办一件事,你如何圆场?
没有能力的人吹牛容易在行家面前出丑,有能力的人也不要动不动就夸耀自己,因为你的能力是有限的,架不住很多人同时求你帮忙,也架不住很多人同时提出质疑。不如低调一点,拿实际成绩说话,是最好也是最令人信服的。
3. 不必把目标放在嘴边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精心准备一件事,把目标放在心里去做,成功率很高,一旦对别人说出自己的目标,结果往往是失败。这并不是撞邪,而是你一旦说出目标,就有一种“赶鸭子上架”、“必须做好”的错觉,他人的眼光也成了监督力量,让你不敢松懈。
欲速则不达,越是想做好的事,越会因为焦急出现纰漏,所以在事成之前,还是不要轻易说话,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才是聪明人的选择。不要为了表现自己的自信把话说得太满,与其拍着胸脯向人吹嘘自己能做到什么,不如低调地用成绩告诉别人自己做过什么。
事要做全,话别说满,想要约束自己的行为,让所有行动为最好的结果服务,先要管住自己的嘴,不议论他人是非,不随便与人争执,不泄露他人秘密。不论多么有信心的人,豪言壮语在嘴边也要停一停,这就是说话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