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面临人生的十字路口时,有人徘徊,有人决绝;有人半途而废,也有人勇往直前。在抉择前,我们可以参照别人的方式、方法、态度等,但一定要坚持做自己人生的设计师。因为人生是不能抗拒的前行,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
一个农夫与儿子共同赶着一头驴到附近的市场去做买卖。
没走多远,父子俩就看见几个路人对他们指指点点。其中一个人大声喊道:“你们见过像他们这样的傻瓜吗?有驴子不骑,宁愿自己走路。”听到这话,农夫心中很是在意,立刻让儿子骑上了驴,自己则在后面跟着走。
走了一会儿,他们又遇见一群老人,只听他们哀叹道:“你们看见了吗?现在的老人可真是可怜。看那个孩子自己只顾骑着驴,却让年老的父亲在地上走路。”农夫听到这话,连忙就让儿子下来,自己又骑上去。
走了一半的路程时,父子俩又遇上一群孩子,几位孩子七嘴八舌地乱喊乱叫着:“嘿,你们瞧那个狠心的爹,他怎么能自己骑着驴,让自己的孩子跟着在后面走呢?”农夫听罢,又立刻叫儿子上来,与他一同骑在驴背上。
快到市场时,农夫又听到有人说:“ 哟,这驴多惨啊,竟然驮着两个人,真怀疑这是不是他们自己的驴。”另一个人插嘴说:“哦,谁能想到他们这么骑驴啊,瞧驴都累得气喘吁吁了,这样的驴哪有人肯买啊。”
听罢这话,农夫对儿子说:“怎么骑驴都是错,依我看,不如咱们两个人抬着驴子走。”于是,他和儿子急忙从驴背上跳下来,用绳子捆上驴的腿,找了一根棍子将这头驴抬起来,卖力地向前赶路。
当父子俩使出了浑身的劲将这头驴抬到闹市入口的小桥上时,又引起了桥头上一群人的哄笑。驴子受了惊吓,挣脱了捆绑,撒腿就跑,不想却失足落入河中,淹死了。农夫最终空手而归,既懊恼又羞愧。
如此把这样的故事讲出来,似乎十分可笑。然而,这种任由别人支配自己行为的事情并非只在故事里出现。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在意别人的眼光,为了让别人满意,小心翼翼,甚至费尽心机。
殊不知,这样一来,那个真实的自己就会逐渐离我们远去。一个活在别人标准和眼光之中的人是盲目和迷失的、痛苦而悲哀的。因为人生只有一次,而他们从来都不曾体会过由自己亲手设计命运的快乐。
有一句话说:“20岁时,我们顾虑别人对我们的看法。40岁时,我们不理会别人对我们的看法。60岁时,我们发现别人根本就没有看我们。”这并非消极,因为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并没有多少时间把注意力集中到别人身上。
也许是成功的概念过于抽象,当我们审视自己的人生时,常常不自觉地以别人的议论作为标准,然而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快乐和自己的成功。不要活在别人的眼光中,安心享受自己生活中的快乐和喜悦,就是自己的幸福。
卡耐基曾经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发现你自己,你就是你。记住,地球上没有和你一样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你是一种独特的存在。你只能以自己的方式歌唱,只能以自己的方式绘画。不论好坏与否,你只能耕耘自己的小园地;不论好坏与否,你只能在生命的乐章中奏出自己的发音符。”
人们每天奔波在繁华都市中,所追求的应当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自我珍惜。所以,我们不该为自己是他人眼中的主角就扬扬得意,也不要为别人的轰轰烈烈而无地自容,更不要为自己的平平常常而妄自菲薄。你就是自己人生的主角,只要能够尽心演好自己的角色,就是一种快乐,就是一种成功!
7.留白的人生更真实
人生中总会有一些遗憾,像是我们灿烂人生画布上的留白,看起来总是有些突兀,有些刺眼。
然而,人生总有遗憾,哪怕伟人也是一样,比如,罗斯福在政治上呼风唤雨,但其实身患残疾、行动不便;而拿破仑在沙场上屡建奇功,却个子矮小。伟人尚且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遗憾,我们又何须自怜自艾。遗憾并不给我们哀叹的机会,如果要日日嗟叹,那么这些伟人最后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历史上也不可能会留下他们的名字。
遗憾就像是维纳斯的双臂,如果你盯着它不放,它就成为残缺的伤口;如果你的目光越过它欣赏雕塑本身,你所看到的就是无可比拟的缺憾之美。
人生若是没有遗憾,反而会影响其充实和丰富,这是由遗憾的合理性决定的。面对遗憾,我们需要的是淡定的态度和将遗憾转化为完美生活的激情。有些遗憾换个角度看也许就是美好,就看你怎么去面对。
苏东坡的《定风波》中有这样一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写得飘逸洒脱,将人世间的风雨都一掠而过,充满了随遇而安的豁达之情。在生活中,苏东坡也是如此做的。
苏东坡的一生可谓仕途坎坷,他一再被政敌排挤,几次被贬谪,还差点走上断头台。34岁时,因与王安石意见不合,他被贬出京到杭州做通判。44岁任湖州知府时,因文字遭谗,被控入狱;获释后,45岁被贬谪黄州;54岁那年,因与朝中权贵意见相左,由原来调越州改调知杭州;59岁那年,远调岭南边地。然而,他一生达观,随遇而安,留下的诗文中很少出现悲观厌世之作,而且尽量追求人生的意义与生活的乐趣。
在“乌台诗案”遭贬后,全家人都为苏东坡担心而哭泣,可他却留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等诗词,其境界之宏大,气魄之雄伟,一腔赤心报国、壮志难酬的感慨跃然纸上。
被贬黄州时,苏东坡失去薪俸,身陷“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的窘境,他却能放下身段,带着一家老小十数口开荒播种,喂养家禽,实现了丰衣足食。
晚年贬谪海南,苏东坡一再高歌,“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表现了对流放海南的不悔不怨之情。这样达观的态度是历代被流放的众多政客们无法相比的。此外,爱郊游、爱访友、爱谈禅论佛等爱好,苏东坡在海南一样也没丢。
苏东坡的仕途充满了遗憾,然而就是这样的遗憾成就了他人生的传奇与诗歌上的洒脱飘逸。遗憾可以成就完美,同时又是完美的一部分。正如白璧微瑕,如果没有那一点点的微瑕,我们可能不会见识到白璧之美。这是遗憾的一种成就,牺牲了自己,让人们看到更美的事物。假如你一定要消除遗憾,将微瑕磨掉,那么完美的玉也一定会遭受损害,再也称不上完美。
在现实生活中,苛求完美会让人的工作效率大大降低。每一种工作都不可能达到完美,我们更应该放眼于大局,而不是每一个细节的完美,如果因为苛求细节的完美而忽略了大局就得不偿失了。苛求完美不等于认真。认真是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态度,而苛求完美则可能导致自己的工作效率下降,最终影响到最后的成绩。苛求完美就等于偏执地追求一种结果,不允许出现一点点瑕疵。这样的人活得太累,到最后搞得自己身心疲惫,无力继续。
苛求完美也会让人际关系受到严重的损害。苛求完美的人习惯了对自己要求很高,同时也对别人要求严苛。长期如此,就会形成一种高高在上,对别人指指点点,看哪里都不顺眼的习惯。如此,必然会人人都与他疏远。人们常说追求完美的人往往自我感觉十分孤独,大抵就是这个原因。
一个坐拥百万资产的商人时常觉得生活痛苦,他害怕失去每一张订单,害怕工作有一点失误,害怕因为自己的一点粗心给事业留下遗憾。
一天,商人去乡下旅游,他看到一家做豆腐的夫妇,他们每天需要从早忙到晚,不停地做豆腐、卖豆腐,但是他们脸上常常挂着微笑,孩子们也在笑声中玩耍,皆没有因为家境贫寒而闷闷不乐。
商人很奇怪,不解地问:“你们这么穷,为何看起来这么幸福?”这个女人放下手中的活,回答道:“我们是没钱,但我们一家人可以整天在一起劳动,父老乡亲可以享受我们的美味食品,我们又可以交到很多的朋友,为什么不幸福呢?”
商人怔住了,突然想起自己最初白手起家时的梦想:可以在陪伴爱人、孩子的时候,不会因为突然想起要交房租而备感压力。如今,他早已不用像那时那样会为账单发愁了,但他一心扑在事业上,已很久没有好好陪陪家人了。就在为追逐事业上的完美而恐惧遗憾的紧张心态中,他最初的心愿早被遗忘了。
这次旅游之后,商人便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家里,和家人一起享受生活。尽管他的财富不再像之前一样快速增长,但是在创业20年后,商人第一次真正感到了生活的幸福。
遗憾既然是人生之必然,那我们就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它,我们必须将遗憾视作一种正常的存在,只有这样,才能不受其影响,正常地生活。如果事事苛求完美,而生活中又不可避免地出现遗憾时,就会感到自信心严重受挫。与其这样,还不如一开始就从思想意识上接受遗憾的存在。
事事追求完美的人生注定是一场辛苦的徭役,只有懂得接受遗憾,懂得和不完美共存的人,才能在人生的画布上绘出一幅洒脱飘逸、丰富而不失留白意境的美妙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