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小的承诺,比如“我今晚9点钟回家”。在你完全可以做到的情况下决不要掉以轻心,你已许诺9点钟回家,这时你的同事邀你出去玩,时间可能要拖到10点,你该怎样做呢?应该婉言谢绝朋友的好意相邀,按时回家。
虽然这是一件小事,但它足以让你诚实的形象光芒闪烁。
你在许诺时如果未留任何余地,那就想方设法地实现它,也不要寻找任何不能兑现的理由。说话未能做到,许诺未能兑现,即使你把理由说得头头是道,极为充分,人们也不会十分相信的,也许口头上暂时理解你、宽恕你,可是内心深处无疑萌发了一丝不信任你的念头。若第二次、第三次仍然如此,对方再也不会谅解你、相信你了,你便失去了信誉。
三国时吴国大夫鲁肃在诸葛孔明的如簧之舌煽动下,一时错乱,轻率地许诺作保把荆州借给了刘备。岂知这一许诺,使得东吴伤透了脑筋。围绕荆州,吴蜀你争我夺,东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气死了周瑜,为难了鲁肃。
轻诺别人,不仅会给自己带来不守信的声誉,更会招致许多麻烦。而且有时还会严重地伤害别人。
甘茂在秦国为相,秦王却偏爱公孙衍。秦王有一次对公孙衍说:“我准备让你做相国。”
甘茂手下的官吏在路上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去禀告甘茂。甘茂因此进宫拜见秦王说:“大王得了贤相,斗胆给大王贺喜。”
秦王说:“我把国家托付给你,哪里又得到贤相呢?”甘茂说:“大王将要立公孙衍为相。”
秦王说:“你从哪里听来的?”
甘茂回答说:“公孙衍告诉我的。”
秦王窘迫非常,于是就驱逐了公孙衍。
秦王轻诺公孙衍,事后又不兑现自己的诺言,结果成了失信于人的君主,同时也伤害了一直忠心耿耿的良臣甘茂。要做到不轻诺,除了要有自知之明之外,还必须养成对客观情况做比较深入和细致了解的习惯。要做到谨慎许诺,一旦许诺,就要做到。这样才能成为守信、诚实、靠得住的人。
《左传》记载,晋文公时,晋军围攻原这个地方,在围攻之前,晋文公让军队准备三天的粮食,并宣布:“如果三天攻城不下,就要退兵。”
三天过去了,原地守军仍不投降,晋文公便命令撤退。这时,从城中逃出来的人说:“城里的人再过一天就要投降了。”
晋文公旁边的人也劝说道:“我们再坚持一天吧!”
晋文公说:“信义,是国家的财富,是保护百姓的法宝。得到了原而失去了信,我们以后还能向百姓承诺什么呢?我可不愿做这种得不偿失的蠢事。”
晋军退兵后,原的守军和百姓便纷纷议论道:“文公是这样讲究信义的人,我们为什么不投降呢?”于是打开城门,向晋军投降。
晋文公凭着信义,获得了不战而胜的战果。
三国时,孔明在祁山布阵与魏军作战。长期的拉锯战,使士兵疲惫不堪,孔明为了休养兵力,安排每次把五分之一的士兵送返蜀地。
战争越来越激烈。一些将领为兵力不足而感到不安,便向孔明进言说:“魏军的兵力远远超过我们的估计,以现在的兵力来看,恐怕难以获胜,恳请将这次返乡的士兵延缓一个月遣送,以确保兵力。”孔明说:“我率军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凡是与部下约好的事情必定要遵守。”
于是,依然如期遣返。士兵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都自动返回战场,英勇作战,结果大败敌军。
在这次战争中,孔明凭着信义,唤起了士兵的勇气和斗志,取得了胜利。
所以,为自己的每一个诺言负责,看似迂腐、愚笨,但其收益远大于付出。言出必行、一诺千金的良好习惯,能使你在困难的时候得到真正的帮助,会使你在孤独的时候感受到友情的温暖,因为你信守诺言,你的诚实可靠的形象推销了自己,你便会在生意上、婚姻上、家庭上获得成功。从这一点上说,为诺言负责的人是一个真正的人生智者与赢家。
一旦失信于人,你也就丢失了为人的起码品质。所以不要轻易许诺,要知道你的许诺价值千金。
17
【原典】
薄施厚望者不报。
【张氏注曰】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覆之、载之,含之、育之,岂责其报也。
【王氏点评】
恩未结于人心,财利不散于众。虽有所赐,微少、轻薄,不能厚恩、深惠,人无报效之心。
诚心施舍不要期望报答
【译释】
给予别人很少,却希望得到厚报的一定会大失所望。
老子曾说过一段话,大意是:施恩不要心里老想着让人报答,接受了别人的恩惠却要时时记在心上,这样才会少烦恼,少恩怨。许多人怨恨人情淡薄,好心不得好报,甚至做了好事反而成了冤家,原因就在于做了点好事,就天天盼望着人家报答,否则就怨恨不已,恶言恶语。他们不明白,施而不报是常情,薄施厚望则有失天理。
不要把善意的付出当作交易
善意的付出不是交易,不应期待相等的回报。不要斤斤计较,付出便要付得心甘情愿。要让别人感激,不是要人感到内疚。其实老天爷很公平,有付出一定有回报,只是回报不一定达到我们的预期。因此无所求的心态才最健康。
人类的天性容易忘记感激别人,所以,如果我们施一点点恩惠都希望别人感激的话,那结果一定会使我们大为头痛。
亚里士多德说:“理想的人,以施惠于人为乐,但却会因别人施惠于他而感到羞愧。因为能表现仁慈就是高人一等,而接受别人的恩惠,却代表低人一等。”不管怎样,如果我们想得到快乐,我们就不要总想着等别人报答,而只享受施与的快乐。
如果为他人付出时还心想:他应该感激我,我应该得到回报;他应该感到内疚。那根本不算是付出,那是交换条件。
生活中,每个人都是在一边付出一边索取,可奇怪的是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付出的太多而获得的回报却太少。这样想的人无异于自寻烦恼,其实仔细想一下,在施恩于人时,在帮助别人时,你不是已经从这一善举中得到快乐,储蓄了感情吗?你已经有了收获,又何必为别人是否回报这份恩情而计较呢?
施恩望报既是在苛求自己,也是在苛求他人,生活中就是这样,你可能会付出很多,但永远不要企图付出就该得到很多回报!
你可以广结朋友,也不妨对朋友用心善待,但绝不可以苛求朋友给你同样回报。善待朋友是一件纯粹的快乐的事,其意义也常在如此。如果苛求回报,快乐就会大打折扣,而且失望也同时隐伏。毕竟,你待他人好与他人待你好是两码事,就像给予与被给予是两码事一样。
所以,善待别人、帮助别人时,你尽可以为这种善举欢欣,但却不要有太功利的想法,因为助人本身就是一种快乐,爱人就是在爱己。
对于一个身陷困境的穷人,一枚铜板的帮助可能会使他握着这枚铜板忍一下极度的饥饿和困苦,或许还能干番事业,闯出自己富有的天下。
对于一个执迷不悟的浪子,一次促膝交心的帮助可能会使他建立做人的尊严和自信,或许在悬崖勒马之后奔驰于希望的原野,成为一名勇士。
就是在平和的日子里,对一个正直的举动送去一缕可信的眼神,这一眼神无形中就是正义强大的动力。对一种新颖的见解报以一阵赞同的掌声,这一掌声无意中就是对革新思想的巨大支持。
就是对一个陌生人很随意的一次帮助,可能就会使那个陌生人突然悟到善良的难得和真情的可贵。说不定他在有人遭到难处时,很快从自己曾经被人帮助的回忆中汲取勇气和仁慈。
其实,人在旅途,既需要别人的帮助,又需要帮助别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帮人就是积善。
也许没有比帮助这一善举更能体现一个人宽广的胸怀和慷慨的气度了。不要小看对一个失意的人说一句暖心的话,对一个将倒的人轻轻扶一把,对一个无望的人赋予一份真挚的信任。也许自己什么都没失去,而对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来说,也许就是醒悟,就是支持,就是宽慰。相反,不肯帮助人,总是太看重自己丝丝缕缕的得失。因为担心别人不回报自己,就漠视别人的困境,这样的人不仅可能堕落成一个无情的人,而且还会沦落为一个可悲的人。因为他的心除了只能容下一个可怜的自己,整个世界都无须关注和关心,其实,他也在一步步堵死自己所有可能的路,同时也在拒绝所有可能的帮助。
有恩于人,也不必有什么优越感,更不要时刻盘算着我能得到什么,功利的想法只会抵消这笔人情!
18
【原典】
贵而忘贱者不久。
【张氏注曰】
道足于己者,贵贱不足以为荣辱;贵亦固有,贱亦固有。惟小人骤而处贵则忘其贱,此所以不久也。
【王氏点评】
身居富贵之地,恣逞骄傲狂心;忘其贫贱之时,专享目前之贵。心生骄奢,忘于艰难,岂能长久!
富贵不可忘乎所以
【译释】
富贵了,有权了,就翻脸不认人,这样的人是不会长久的,这是一种典型的小人得志心态。他们不明白,贵贱荣辱,是时运机遇造成的,并不是他们真的比别人高明多少。倘若因此而目空一切,骄奢淫逸,即便荣华富贵,也转眼成泡影。
正确地对待富贵和金钱
人们为什么越有钱了,反而越感到贫穷了呢?
过去,一般人的生活只以邻居家的生活水平为标准,但现在许多消费者却把一些他们并不认识的陌生人当作攀比的对象。这正是美国经济学家玛丽亚·鲁比所说的:过度消费、低迷消费、新生代消费。她还说当一个人试图与比其自身所属的经济阶层更高的人群相比时,他便很可能会被消费债务缠身而无法自拔。我们喜欢与人交谈的内容就是自己如何花钱,以此来炫耀财富。这样十分容易地就把我们的视线投向一些其实并不需要却能满足自己奢华追求的东西。
那么,怎样才能减少消费呢?首先必须意识到周围的消费陷阱与诱惑,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其次是不要浏览货架,与做生意的朋友少来往;最后,就是尽可能与人合买贵重之物,如与亲朋好友交换运动器材等。
有这样一则笑话:一个大款属于暴发户,他坐着名牌车,戴着名牌表,穿着名牌衣,登着名牌鞋。总之,凡是能炫耀的地方,全都是名牌货。一天,他驾车外出,发生恶性交通事故。当救护人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他从车厢里救出来时,他一看到被撞毁的豪华轿车,便号啕大哭:“哎呀!我的‘宝马’呀,我的‘宝马’呀!”这时,一名救护人员发现大款的胳膊已被撞断了,便生气地对他说:“就知道哭你的车,快看看你的胳膊吧!”那大款看了一眼胳膊没有说什么,接着又大哭起来:“哎呀,我的‘劳力士’呀!我的‘劳力士’呀!”
物质上的充足代替不了精神上的空虚。除了可以炫耀的财富之外,没有风度,没有学识,没有理想,没有修养,真是“穷”得只剩下了钱。一个视金钱比生命还重要的人,与其说他拥有财富,还不如说他是财富的奴隶。
在先富起来的一些人中,摆阔、炫富、纵欲被称为“潇洒人生”,美女、别墅、宠物成为最高的目标。
一位南方“大款”用3万元一桌的宴席招待一位北方的“大亨”,没想到竟遭到嘲笑,随后北方的“大亨”用5万元一桌回请,而南方这位“大款”竟“啪”的一声打开密码箱,甩出40万元说:今天这桌就这个数!
在大连的一家歌厅,一个富翁宣布:包下当晚所有的“点歌费”。另一位大款立即声明:买下全市当天所有的鲜花,我点不成歌,你也别想献花。
卡耐基曾经说过:“一个人在富有中死去,是一种耻辱。”卡耐基于1901年出售产业,得25亿美元,退休后全心投入慈善事业,捐款建立了卡耐基音乐厅和遍布全美的3000个图书馆。《卡耐基传》的作者曾风趣地说:“他致力于捐款事业的努力程度很可能超过他谋利的时候。”
时代华纳公司的老板泰德·特纳曾做出一项惊人的决定:他要以一年捐资1亿美元的进度,分期10年捐资10亿美元给联合国慈善事业机构。在一个鸡尾酒会上,泰德宣布他的这一决定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在此提请全球顶尖富豪们注意,他们应该听听我的关于将金钱给予出去的理论,世上没有一件事比有意义的付出更快乐。”
人无论多么富有,他总有一个度,像有些“款爷”,逞勇斗富,为富不仁,注定他们不会长久。须知有一句话叫作“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还有俗语说得好:“多行不义必自毙。”
19
【原典】
念旧恶而弃新功者凶。
【张氏注曰】
切齿于睚眦之怨,眷眷于一饭之恩者,匹夫之量。有志于天下者,虽仇必用,以其才也;虽怨必录,以其功也。汉高祖侯雍齿,录功也;唐太宗相魏郑公(征),用才也。
【王氏点评】
赏功行政,虽仇必用;罚罪施刑,虽亲不赦。如齐桓公用管仲,弃旧仇,而重其才;唐太宗相魏征,舍前恨,而用其能;旧有小过,新立大功。因恨不录者凶。
用人不可计较前嫌
【译释】
对于别人的旧恶念念不忘,而忘记其所立新功的,这种做法很凶险。
汉高祖不计较与雍齿有私仇,仍然封他为什方侯;唐太宗不在意魏征曾是李建成的老师,仍然任命他为宰相,这都是成大事者的气量和风度。那种念念不忘谁瞪了自己一眼,谁骂过自己一句,非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方解心头之恨的做法,是十足的小人行径。
不计前嫌用人所长
在帝王专制时代,君臣之间无民主可言,不懂得广开言路的君王无异于自塞两耳蒙蔽双眼。李世民是历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明君,正是他的兼听纳言,开创了贞观时期君臣之间互相依赖、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的清明政治之风,在短短一二十年间将大唐推向昌盛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