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妙玉如此重要,可是在《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很少有对妙玉的描写,尤其是其思想活动和内心世界的描写,《红楼梦》在描写人物上,大多选择用诗词的方式展现出来,要想了解一个人就需要对这个人的诗词做一个通透的了解,尤其是妙玉这种话语本就很少的人。
在中秋的晚上,史湘云和林黛玉到凹晶馆去联诗,两人一个说“寒塘渡鹤影”,一个是“冷月葬花魂”。此时妙玉出现了,林黛玉一直很尊敬她,于是说:“平时我们都不敢请教你,正好今天你难得有这个雅兴出来,你看看,我俩写的诗行不行?不行的地方你给我们改一改,实在不行就不要了,你给续几句。”要知道林黛玉、薛宝钗和史湘云都是诗社的魁首,而且林黛玉本人很孤傲,此时如此推崇妙玉,由此可见妙玉的诗歌该是如何。妙玉的兴致也很高,对妙玉这些诗句的理解非常重要,也正是通过这些诗歌能够准确理解妙玉。
“歧熟焉忘径”,是说其对歧路和岔路都非常了解,自然更不会忘记人生的大路;“泉知不问源”,对于泉水的来龙去脉,其同样非常清楚,所以她也知道源头在什么地方。简单的两句道出妙玉对人生看得非常清楚,能够辨别歧途,能够认识本源,绝对不会轻易迷失方向,所以脂评妙玉是:“妙卿身世不凡,心性高深。”接着妙玉的诗词是“有兴悲何继,无愁意岂烦”,其有高雅的兴趣,所以悲愁就无法乘虚而入了;其没有任何的忧愁,自然也不会有心烦意乱的时候,按道理这样的一个人是不会轻易走火入魔的。“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其本来有着高雅的志趣,但是这些又能够给谁说呢?她的内心世界是极其丰富的,但是没有人能够理解她,而且她也没有办法向别人诉说,就算是碰到了贾宝玉,她虽然产生了不一样的感情,但又能怎么样呢?
此处似乎和妙玉的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对应了,前半句可以理解为妙玉有洁癖,但是最终的解决却不能得到高洁;而后面半句,是在写妙玉虽然是一个尼姑,但是她的内心还是有着对感情的向往。前面也已经说过妙玉喜欢的是庄子,她是属于庄子那一类超凡脱俗的高士。她是居住在大观园里的高士,她在精神世界上、学问方面都超过了大观园中很多的女子。
妙玉是大观园中的佼佼者,她嫌弃世俗,宁愿躲避这一切的不清净,她有洁癖,就连刘姥姥用过的杯子都会丢弃,但是在当时那样的社会根本就没有她的容身之地,命运却安排了她最不洁净的结局。其实妙玉的“带发修行”就能够看出她的内心根本无法放下尘世,她的尘心根本就没有彻底了断。
第六十三回时,贾宝玉过生日,妙玉特地送了他一张拜帖,上面写道:“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在当时那个社会,一个幽居古佛前的妙龄尼姑给一个贵族公子哥写这样的拜帖本身就是很荒唐、很不能被人们所接受的事情,从这样的举动我们似乎能够看到妙玉对贾宝玉的爱慕之情。而曹雪芹在这个地方的描写并不是丑化妙玉,更不是描写妙玉的不守清规,而是对妙玉的同情或者怜惜,那是一个残酷的时代,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却只能躲避在冷冷清清的古庙中过活,所以曹雪芹起了恻隐之心,他要给予妙玉人的灵魂,让妙玉有人世间的情爱,人世间的情爱本就是最为高尚的东西。
关于妙玉最终的结局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高鹗续书中写的被强盗抢掳而去;而根据脂批的,“他日瓜洲渡口,各示劝惩,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岂不哀哉!”推测起来,应该是最终她在贾府败落之后流落到瓜洲,而被某个老头买去做了小妾。但是,不管这两个结局哪一个都充满了悲哀。
妙玉就好比是栊翠庵内的一朵梅花,在滴水成冰的寒冷环境中开花,她是有感情的、她是忘不了世俗之情的。梅花能够冲破冰雪的禁锢,能够在寒冬中怒放,从而发出不一般的香味,这就好比是妙玉的气质,不仅高洁而且倔强。梅花的枝条就像是蟠龙一般,曲折而又遒劲有力,这一点暗示了妙玉同样有着被扭曲但是永不服输的灵魂。而通过梅花胭脂般的殷红也说明了妙玉本身的娇艳以及内心所拥有的温馨。妙玉是一个身处佛门的尼姑,但是她却也是一个心恋红尘的妙龄女子,她和雪中的梅花融为一体,在寒冬中展现着自己非凡的品质。她内心深处的人性力量是无法战胜的,她内心的感情像梅花一样在寒风中怒放。妙玉就是这样一个似乎永远没有离开过尘世,但又似乎生活在尘世之外的女子,她将自己的一点点情感束缚在忽隐忽现的幻想之中,这是朦胧的美感,或许正是这种朦胧让几百年之后的后来人能够无法忘却,进而一点点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品读大观园中这个不一般的奇女子。
妙玉的感情主要表现在贾宝玉身上,从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就展露出来。她的感情是美好的,但是她却只能以“偷偷摸摸”的方式进行,这是妙玉的烦恼,恐怕这也是多少女子的梦魇。
“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又见妙玉另拿了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分包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妙玉斟了一?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这里将妙玉虽然身在佛门,但是向往凡尘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或许她邀请林黛玉和薛宝钗来喝茶是出于一种真诚,但是在这种真诚之后隐藏着其他的秘密,她渴望邀请到贾宝玉。要知道虽然妙玉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倔强者,但是她并不敢贸然将一个男子引入自己的闺阁,更何况她还有着“一身袈裟”。她知道贾宝玉和林黛玉几乎是形影不离的,所以她邀请来了薛宝钗和林黛玉,自然贾宝玉就能够来了。
而在品茶的时候有这样一个细节描写,当时虽然妙玉只有两个最为珍奇的茶具,可是其他名贵的茶具应该不少,可是她居然“仍将前番自己常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妙玉是一个有洁癖的人,前次贾宝玉说要将茶杯送给刘姥姥的时候,她说:“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可是这一次,贾宝玉却能够用妙玉“常日”使用的茶具饮茶,而且在句子中还用到了一个“仍”字,说明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更何况贾宝玉还是一个未出家之人,难免在他的唇齿之间沾染着酒肉味道,但是妙玉却丝毫不嫌弃这些,由此可见妙玉对贾宝玉的感情的确不同一般。
分包爮斝杯与点犀?是非常珍奇而又宝贵的茶具,而通过这些的衬托更能够体现妙玉将绿玉斗斟茶给宝玉的珍贵。妙玉也是通过这一步勇敢地向世俗挑战,迈开了追求自己梦想的第一步。不过贾宝玉似乎并没有领会到妙玉的良苦用心以及爱慕之情,贾宝玉说:“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这句话似乎刺痛了妙玉,而这句话同样也提醒了妙玉,所以妙玉才会说:“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
接着妙玉用一只九曲十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醢来代替绿玉斗,在发表了一番言论之后,又说:“你这遭吃的茶是托他两个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她这番话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妙玉是一番真心对贾宝玉,但又不得不用其他的方式掩盖自己的真情。
而在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中,贾宝玉因为落第,李纨让他去栊翠庵折一枝梅花来,本来李纨还要派人跟他去,但是林黛玉忙阻拦道:“不必,有了人反不得了。”聪明的林黛玉在上回品茶的时候已经感觉到了妙玉的感情,在这一点上贾宝玉是愚钝的,他丝毫没有察觉到,还说“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在他的内心深处还认为妙玉是一个高不可攀的高洁之士,无法和自己有更为亲近的接触。在这一次中妙玉并没有亲自出现,但是这种烘托却更有效果,对于折梅的过程,贾宝玉只是轻易的一句,“也不知费了我多少精神”,倒是对梅花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只有二尺来高,旁有一横枝纵横而出,约有五六尺长,其间小枝分歧,或如蟠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花吐胭脂,香欺兰蕙,各各称赏”。很明显这些句子都在写梅花,但又都在写妙玉,句句离不开妙玉。
妙玉有着高贵的人格和才华,而最终却亦是悲剧结局。邢岫烟的“魂飞瘐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借助隋朝赵师雄在罗浮山碰到梅花仙女的故事,暗示了妙玉就是那梅花仙女,表明了妙玉同样有着思春的心情;而至于“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则写出了妙玉孤独地面对寒冷和风霜的艰辛,以及她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无奈。
妙玉在感情上的付出并没有得到贾宝玉的回报,这一点让她更为痛苦,她开始变得焦躁不安,所以在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她决定再次主动出击。
宝玉、宝琴、岫烟、平儿四个人的生日在同一天,邢岫烟和妙玉相处已经有很多年了,而她们之间还有一定的师生之情,在过生日的这一天,妙玉对她的表达并不是很多,倒是送了贾宝玉一份贺帖,当然前文中已经描述过妙玉并没有忘记这一天也是邢岫烟的生日,可是毕竟这份妙玉亲手书写的粉笺意义非凡,由此足以看出妙玉的情窦初开,以及她对贾宝玉非同一般的感情,这是她又一次主动向贾宝玉表达自己的一片真心,但是贾宝玉这一次同样没有体会到妙玉的一番心思,这也预示了妙玉最终无法获得真正爱情的结局。
在第八十七回“感秋深抚琴悲往事,坐禅寂走火入邪魔”中,在风轻月白之夕,妙玉和贾宝玉在惜春那里相见,妙玉看到贾宝玉之后“忽然把脸一红”而且“微微把眼一抬,看了宝玉一眼,复又低下头去,那脸上的颜色渐渐红晕起来”,然后痴痴地问贾宝玉:“你从何来?”贾宝玉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倒是先红了脸,此时一旁的惜春打趣,此时妙玉才知道自己脸红了,她马上表示自己要回家,在潇湘馆四周,她和贾宝玉一起听到了林黛玉在弹琴,回到禅堂之后,“忽想起日间宝玉之言,不觉一阵心跳耳热”,后来竟至于“神不守舍,一时如万马奔驰”,最终妙玉精神错乱,有了走火入魔的征兆,生了一场大病。这一次就是因为妙玉无法压抑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渴望,以及内心深处理智和感情冲突的反映。一直以来妙玉都是在夹缝之中求生存,所以才有了怪僻的性格。而她同时也是渴望爱情的,只不过爱情在自己的追求中却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