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怪乎每个人都想荣登后位呢,因为“说得算”的感觉实在是太美好了,这比每天接受大家跪拜,口中说着言不由衷的祝福语要来得实际得多。慈禧太后就曾经颁布过一道懿旨:“皇后有统率六宫之责,内宫妃嫔等如有不遵家法,在皇帝面前干预国政,颠倒是非,着皇后严加访查,据实陈奏,从重惩办,绝不宽贷。”这道懿旨主要说明了两件事情:其一,明确指出后宫女子不得干政(可是她自己倒是干得不亦乐乎);其二,皇后具有统率六宫,号令嫔妃的权力。
至于这统率六宫具体是做些什么呢?其实琐事多了去了,比如执行宫中法纪,维护宫内的等级秩序,再比如惩戒宫人等,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劝谏君主了。
说白了,那就是皇后可以阻止皇帝任意出入女人们的寝宫。在前面咱们说过,清朝和其他朝代还不一样,皇帝过夜生活不是去后妃们的宫殿中过,而是有专人将后妃们送到皇帝的寝殿中去(当然,这一点上皇后除外,这国母的特权就是不用被扒光了直接送到床上),不过这也不是死规定,有的皇帝住腻了自己的寝宫,总乐意到女人们住的地方去睡觉这也是有的,但想要这样做,就必须经过皇后的同意,见到皇后的金印了,皇帝才能朝某个妃嫔的寝殿挪脚。这要是皇后不高兴、不乐意,偏就不给发那个“同意书”,皇帝即便是到了人家后妃的门口也是不能进去。
当然,这只是书面上的规定。相信没有几个皇帝会如此尊重皇后的责权,真的说不去就不去;如此傻傻地、明目张胆地干涉皇帝的皇后也不多。不过,未经许可去妃嫔寝殿过夜也好,或者过度沉迷于女色,专宠于某人也好,这些都是有违祖训的,从皇后的责任上来说,你是有必要提醒你的皇帝老公的。
《清稗类钞》中就有一个故事讲的是皇后劝诫的事情。说是某位皇帝有一天晚上擅自宿在了某个嫔妃的寝殿里。伺候的内监不敢大意,赶紧辗转把这件事情奏报给了皇后。皇后生气了,杖责了跟着皇帝的太监,然后知会内务府的工作人员。几分钟后,就有人来到皇帝留宿的寝殿外大声朗诵祖训。因为是祖训嘛,连皇帝也不能违背的,只好穿着衣服出来,跪在地上听训,这一念就念到了快上早朝的时辰才停止。
这简直是一个清代版的“御夫记”啊。这位皇后多么有心机,也不直接出面,但让人端着祖训就讲道理去了。那祖宗大于天,哪个皇帝敢明着违拗?这下好了,不温不火地把时间消磨过去了,这皇帝吧,本想着搂着心爱的女子睡个好觉,而今却只能跪在廊下受冻挨饿,满肚子憋屈!可他还不能发作啊,人家皇后是按照规矩来办事的,且兴师动众地搞得整个后宫都快知道了,就算自己想抱怨两句,或者冷淡皇后,也不能做得太明显,否则一来显得小气,二来肯定得惊动皇太后来训斥了。
看来这皇后的“软制裁”还是有一定效果的。你不但能够用最光明正大的方法把你老公从“贱人”身边抢走,而且还能搬出一大堆理由来惩戒这些“贱人”。比如慈禧太后在为嫔为妃的时候,就遭过这种“待遇”。
彼时的咸丰帝还是很宠爱孝钦的(也就是日后的慈禧太后),尽管当时她还只是懿嫔,但仍然把皇帝老公吸引得五迷三道,竟然待在她的寝殿中缠绵,数日不上早朝。这下,孝贞显皇后慈安着急了,亲自捧着祖训就来到了懿嫔的寝殿外,跪下,把祖训举到头顶,让人去请皇上出门听训。
咸丰皇帝这下抓瞎了,怯怯地走出去告诉皇后:“我现在忙着去早朝呢,你不要在这里多言了。”然后匆匆忙忙地走了。
待到下朝,皇帝打听皇后在哪里,追到了坤宁宫,发现皇后端坐在宝座上,懿嫔则俯首跪于殿中,皇后唧唧歪歪历数罪状,最后还给了懿嫔杖刑。
皇后根据祖宗家法惩罚了“勾引皇帝”的懿嫔,于情于理都是能够搬到台面上来说的正常事件。谁承想这就在懿嫔那小小的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多少年后,慈安太后是怎么死的我就不在这里多说了。
当然,作为皇后,端的是母仪天下的谱,掌的是统领六宫的权,自然不能完全把眼光放在皇帝和哪个女人过夜,皇帝又宠爱哪个女人这种争风吃醋的事情上去。在这方面,你更需要操心的是皇家开枝散叶的事情。由此看起来,做皇后其实也不容易,虽然地位很高,独享殊荣,但是要和这么多女子分享自己的老公,而且还得显出大度的样子,操心着老公今天该去跟谁过夜,那谁才会受孕概率高一些,还有哪些年轻适合生育的女子未得到老公的宠幸,有哪些姐妹久未见老公,该适当联络一下感情……
把自己的男人往别的女人怀里推,这样的涵养和心态不是每个女人都能练就的。事实证明,皇后难当。
除了操刀主持计生委的工作之外,皇后还得负责警察系统的工作。小到哪位嫔妃宫里丢了点值钱宝贝,大到哪个宫里死了个人,这些事情皇后都得亲自过问,毕竟发生在后宫——你的地盘上,你不管,谁管?
皇后也得当仁不让地挑起纪律委员会这个大旗,要是哪个嫔妃做错了事情,皇后就得把她叫到面前来训斥一番。要是大家都在做错事,本着“法不责众”的原则,皇后就得换个策略,在清晨请安之后,留众姐妹坐坐,语重心长并且含沙射影一语双关地讲一些道理,最终要说明的问题就是,“你们哪,别蹦跶,最好都规规矩矩的,那样姐姐我还能容你们群芳斗艳。你们要是闹得过界了,就不要怪我容不下你们了。”
说了那么半天皇后,似乎没有皇太后什么事情。难道老太太就舒舒服服地在慈宁宫颐养天年了?
太平年间,这样也是应该的。反正宫里面的事情都有儿媳妇在操心,皇太后把这在位的皇帝拉扯大了,于大清朝已经是头功一件,就不用再去担心那么多琐事了。而朝政上的事情呢,原本后宫就不得干政,过问那些干吗?
当然,不管,不代表没权力管。皇太后可以颁布懿旨,按排名,这就是权威性仅次于圣旨的旨意了,如果皇太后真心想要决定什么事情,白纸黑字写下来宣读,那也是没有人敢不从的。你看那《甄嬛传》中,皇太后临死前留下密旨,“叶赫那拉氏永不废后”,这皇帝也是不得不听,再恨得牙痒痒,也废不了那个皇后。虽然这情节出自虚构,但其中的礼法却是有据可循的。
要是换在特殊时期,这皇太后与皇后通常就要一起上了,她们可以干涉甚至主持朝政。比如皇帝要是突然驾崩了,生前又没有留下什么关于皇位的遗言,这皇太后就有权力代表儿子选定一个皇位继承人,执掌着废立之权。不过越大的权力意味着越大的危险,在男权社会,一个女人毕竟是无法总揽大局的,即便有这个权力,也可能只是镜中花水中月。
不信咱再看看努尔哈赤的大妃阿巴亥。照理说,努尔哈赤死了,而且留下传位给多尔衮的遗言了,这阿巴亥只要把大家召集起来,宣布大汗遗言就行,这比自己选定一个人来继承汗位还更简单。结果怎么样呢?阿巴亥非但没能让自己的儿子光明正大继承汗位,还生生被逼殉葬,连句话都没跟亲生儿子们交代就撒手人寰了,可谓大清开国以来的第一桩惨烈的宫斗事件。
要说这阿巴亥也真是凄惨,侍奉努尔哈赤几十年,还为其生了三个儿子,临了马上可以享受皇太后的待遇了,却斗不过那些野心勃勃的继子,成为政治的牺牲品,真让人感慨万千。
不过有失败的事例,自然也会有成功的事例。皇太极继承汗位后娶了个女子叫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后封为庄妃,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孝庄太后。这位老太太能耐就大了去了。
虽然孝庄没有做过皇太极的皇后,不过随着她的儿子福临继承王位,她也就母凭子贵地跃居太后之尊了。可是福临当皇帝的时候才六岁,孤儿寡母手中无权无势,孝庄只能屈辱地追随着多尔衮,为的就是保住儿子的安全。
不过正是在这种委曲求全的日子中,孝庄把自己磨炼成了一个政治女强人,智慧过人,手眼通天,任多么老奸巨猾的大臣都得给她三分薄面。这不,顺治皇帝一死,她所能行使的权力就完全体现出来了。升级为太皇太后的她照顾着年仅八岁的康熙皇帝,和顾命大臣们多方斡旋,虽从不在朝堂上露面,但外面发生的事情没有一样能逃过她的眼睛,虽然上了点年纪,但眼明心亮,最终辅佐出了一代明君。
很显然,孝庄既有了说了算的权力,也有了掌控这一权力的能耐,在紫禁城中生活了几十年,她大概是最不无聊的女人了,因为她的内心情感早已超越了男欢女爱,上升到国家的高度了。
和孝庄太后一样成功行使皇太后至高无上权力的还有慈禧太后,这位老太太更甚,儿子不中用了,直接把侄儿子抓过来当皇帝,反正我不管坐在那个龙椅上的是谁,这个天下终归得是我说了算,正所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不容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