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八年正月中旬,游酢回到萧山。二十日后,他便开始忙于公务。
却说福建兴化府人陈大卞,被调往金陵的江宁任知县。他带着行李,徒步上路。过了浙江金华县,不巧遇到暴雨。赶到萧山时,他身体和行李都已经湿透了,便投萧山衙门来。守门的衙役见是知县的打扮,上前问道:“大人,你有何事?”陈大卞说:“鄙人姓陈,前往江宁赴任,不想途中遇雨,想借此一歇。烦代为禀报贵县老爷一声。”衙役听了答道:“好,大人稍等。”他跑进去禀报,游酢听说连忙出来迎接。出门一看,是个五十岁左右的知县,拱手道:“鄙人姓游,不知陈大人光临,有失远迎。”陈大卞回答道:“不好意思,打搅了。”游酢说道:“都是宦游人,不用客气。”回头顺便对衙役说:“你帮忙把陈大人行李搬进去,拿一套我的衣服给陈大人换换。”衙役跑过来,从陈大卞手中接过行李,进去了。于是,游酢说:“陈大人请——”
陈大卞到屋里换了一身干衣服,游酢招呼他坐下,对衙役说:“去给陈大人熬一碗热姜汤来。”陈大人摆手说:“不用,衣服换了就没事。”游酢说:“那怎么行?淋湿了,会风湿痛的。况且大人你上了年纪。”两人互相通了姓名、籍贯,游酢叹道:“原来,我们都是福建的老乡。陈大人,以前在何地任职?”陈大卞心里对游酢热情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充满感激,便开始叙述自己的家庭、经历。原来,陈大卞字仲循,宋朝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进士,此前历任宜兴县尉、武平县丞、汀州录事参军等。衙役端着热姜汤来了,陈大卞站起身,接过那碗姜汤一饮而尽,说了声:“谢谢。”衙役接过碗走了。坐了一会,陈大卞说:“游大人,我还要继续赶路。”游酢应道:“陈大人,我们既是老乡就不可见外,今天无论如何要留下休息。这去江宁不远,明天早上我派人用马送大人去。”陈大卞见游酢这么一说,知道主人真诚相留,便安下心继续交谈。
第二天早上,游酢叫了一位衙役用马送陈大卞赶往江宁县。
不久,吕公孺来萧山看望游酢。吕公孺知道自己的侄儿吕希哲与游酢同出程门,游酢是程门的高足,但是未曾深交。这一次来,一是回礼,二是想当面交流一些理学的看法。没有想到,经过一番交谈,他确实觉得游酢名不虚传,很是满意。吕公孺出于名门,家族中成员不仅学问好,而且个个对理学在行,游酢也觉得吕公孺可交。由于两人很投缘,从此经常往来。
二月,是春耕的季节。农民向地主租种好田地的,大都陆续开始了春耕,个别有自耕田的,也开始锄田备耕。
游酢决定到附近乡村去走走看看。
艳阳高照,春风扑面。为了不影响地方的老百姓生产,他只身一人穿着便服,在路上边走边看。
萧山的土地平旷,天空中一群群的小鸟上下飞翔着。一望无际的田野上,到处是人们劳作的人影,农田上一片繁忙景象:农民们有耙田的、锄田的,也有人在施肥。水田里的秧苗正长得翠绿,那一片片的秧地像一块块的绿毯。阡陌间偶尔的几棵树,也把田野点缀得富有诗意。汩汩的田水在流淌着,像一支春曲给劳作的人们预报一年新丰收的希望。
看见有一位老农正在锄田,他便走到老农的身边问道:“老人家,忙啊。”老农瞧了他一眼,问道:“客人,来这里有什么事情吗?”他回答说:“我是做蚕丝生意的。村里没有人,所以到这儿走走。老人家,种多少亩地?”老农放下锄头撑住,抬起袖管拭了一下脸上的汗水,回答说:“不多,两三亩。”他又问:“家里几口人,够吃吗?”老农回答说:“嗨,别提了,一个老伴,一个十岁的孙子,共三口人,种的粮食除了缴田租那里够,只好养一些蚕丝卖,还有就是到杭州城里干些活挣些钱度日呗。”游酢听了,不禁又问道:“儿子和媳妇呢?”老农哀叹一声说:“儿子病死,媳妇跟人跑了,就剩下个苦命的孙子。我也五十多岁了,还要养孙子。”游酢听了又问道:“像你这样的人户,地方上还摊税吗?”老农回答说:“原来有。自从前年来了个新的县老爷才免了。”游酢听了心里才松一气,说道:“农民确实辛苦啊。”老农说:“当然,自古以来天下变来变去,最苦的还是咱们种田人。你们做生意的比咱们农夫总强得多。”游酢说:“生意人也有苦处,走南闯北的,还要缴税。”老农拿起锄头,说道:“客人,对不起,我又要干活了,没有时间陪你聊天。你要买蚕丝得晚上才来。”说完下田里拿起锄头锄田,游酢说:“谢谢了,老人家你慢慢干吧。”
他继续往前走去,想多跟几个农民聊一聊。忽然,一个差役跑来,报告说:“大人,师爷请你快回县衙。”游酢问道:“什么事情这么急?”差役说:“师爷说浙东路团练使和越州知府大人来了。”游酢听了,知道不敢怠慢,应道:“走,回去。”于是飞也似的往回跑。
见过浙东路团练使和越州知府两位大人,游酢对萧山的工作做了汇报,两位大人表示满意,说是还要前去金华便走了。
这年春天,朝廷又举行一次大比,谢显道参加应试,中了进士。
三月初,朝廷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由于皇帝赵顼病危,皇太后高氏奉命召集朝廷大臣将延安郡王赵佣立为太子,赐名煦,因为太子才九岁,所以军国大小事情由皇太后高氏一起处理,实际就是高太后定夺。过五天,皇帝赵顼驾崩,太子煦便继承了皇帝位,这便是后来被称为哲宗皇帝的赵煦。赵煦尊皇太后高氏为太皇太后,皇后向氏为皇太后,生母德妃朱氏被封为太妃,并且追认先帝赵顼庙号为“神宗”,葬在“永裕陵”。赵煦又晋封叔赵颢为扬王,赵頵为荆王,弟赵佶为遂宁郡王,赵佖为太宁郡王,赵俣为咸宁郡王,赵似为普宁郡王;封大臣尚书左仆射王珪为“岐国公”,“潞国公”文彦博为司徒,王安石为司空,其余的大小官员一律追加品级,赐“致仕”(已退休的)官员服带银帛不等。
太皇太后首先传旨:遣散修京城役夫,停止造军器及宫廷的建造,告诫朝廷内外不可苛政暴敛,放宽民间保甲的治理法。天下百姓知道了朝廷的新政有很大的改善,无不欢悦。大臣们见太皇太后贤明精干,无不放心和喜悦。过了数日,朝廷又下诏,大意说:“先皇帝临朝有十八年,建立政事以恩泽天下,而有关的执行部门奉旨意办事失当,几乎近于给皇帝增添烦扰,有的只是停于表面文章,不能使实惠得到普遍的实施,因此今天特别向中外告明,希望同心协力奉行命令,以此发扬先帝恩惠天下百姓的意思!”
接着,太皇太后下诏:撤去京城巡逻的士兵,免去各个行业的税费钱,废除“浚河司”(疏通河道的管理部门),免除老百姓一切未交的赋税;另外,下令用快马催召司马光、吕公著入朝廷料理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