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原来在朝野名声很好,大多人对他无不尊敬,都称他为司马相公。司马光到洛阳主持编写《资治通鉴》已经十五年,这部历史巨著才刚刚完成。他正想好好休息一段,突然听到皇帝赵顼去世的消息,本要到京都参加吊唁,因为怕别人猜嫌,又不敢擅自前行。一天,恰好程颢来拜访,他谈起进京吊唁的事情,程颢听了,劝道:“现在朝廷很乱,公非去不可。”他才起程东进。
他将近都门,卫士们见司马光到来,都举手相庆道:“司马相公来了!司马相公来了!”沿途不少群众也夹道聚集观看,都高声喊道:“司马相公,请留在天子边为相,救活我们百姓,不要急着回洛阳。”司马光见人们一呼百应,反而担心朝廷对他产生反面的猜忌,竟然从偏僻的小路返回去。
太皇太后听说司马光要进京城很高兴,正要询问他政要,却久久待不见他到来;后来听说司马光已经返回洛阳,于是派遣内侍梁惟简骑马前往询问。宰相蔡确听说了这个消息大为吃惊,他担心司马光回朝执政对他产生威胁,便在想对策。
司马光见朝廷派梁惟简前来,心知朝廷对他的信任,于是请求朝廷大开言路,下诏张榜朝堂。梁惟简回京城复命,蔡确私下派人去探听司马光说的话意,先创“六议”入奏,大意是:“背地里不怀好意,有触犯非分的行为,或者煽动动摇国家重大机要,或者迎合旧时的条令,上则抱有侥幸提升心理,下则迷惑普通的百姓,有一条相触犯的,立即惩罚无赦。”太皇太后见了此议,又派人将蔡确拟的“六议”送给司马光看。
司马光看后,愤然说道:“这是拒谏,并非求谏;人臣只好不言,一经启口,便犯此六语了。”他仍然将自己的意见上奏。太皇太后见了司马光的奏疏,于是立即改诏颁行,言路才得渐开。
到了五月,朝廷又发生了一件大事情。太皇太后召司马光任陈州知府,并起用程颢为宗正寺丞。
六月,程颢接到圣旨正准备上任,偏偏恶疾突发,竟然去世了。他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与胞弟程颐先后在嵩阳、扶沟、颖昌等地创办学校,兄弟二人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并且长期潜心研究教育,将历史上的传统教育思想与自己的创造结合起来,创立了以“五经四书”为教材的新体系,总结出义理道统的理论,提出:“君子之学,必至圣人而后己。不至圣人而自己者,皆弃也。”、“孝者所当孝,弟(悌)者所当弟(悌),自是而推之,是亦圣人而已矣。”即认为教育最高目的要使受教育者循天理,仁民而爱物,谨守纲常伦理。他们用自己创立的教育思想体系传播理学,开创了“洛学”,奠定了理学基础。这无论在中国教育学还是哲学历史上都是一个划时代的伟大创举。所以,朝廷和洛阳等地的士大夫一听到他去世的消息,无论和他认识不认识的,没有不表示惋惜的。宰相文彦博采取众人评价,给程颢的墓题名为“明道先生”。
七月,老家的父母写信来告诉游酢,次子又出生。游酢给孩子取了个名字:拟。
游酢远在萧山,听说程颢大人去世的消息已经事过一个月。他不胜悲哀,在自己的家门口设程大人的灵位,对天哭着进行祭祀。
几天后,游酢骑上马赶往洛阳。
程颢去世,程颐最为悲伤,写了《明道先生行传》一文。游酢到了洛阳,拜见程颐之后,又去祭拜程颢的墓。游酢又遇到了侯仲良,在去程颢墓的路上,侯仲良说道:“我大表兄的女儿于五个月前病故了。”他听到这句话,心头似乎唰的一声响,答道:“可惜!”他回忆起在扶沟的两年时光,春梅为他扎被子、晒被子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但是,他不敢表露自己的情绪,也不敢再往下想。
当他告辞要回萧山时,程颐送给他《明道先生行传》一文,他边读边流泪,泣不成声。
回到萧山后,他回忆与程颢先生交往经历,回想对程颢先生的所闻所见,不禁潸然泪下,作《书明道先生行传后》文章,从不同的侧面追述了程颢先生一生的才能、功绩。文章写好,寄给了程颐先生。
到了中秋天,浙江人涌到杭州钱塘江观潮。那萧山与杭州隔江相望,萧山百姓则在自家地盘可以一睹盛况。游酢听说,也前往观看。
钱塘江嵌于杭州、萧山之间,形似葫芦,口朝杭州湾。因外宽内窄,故每至暨望之日,声浪鼓荡,浪涛拍岸,蔚为天下奇观。
平时,其江文静得像处女一样,水平如镜,波光粼粼,江天互映,一碧无余。鸥影翩然,樯帆穿梭,渔歌唱酬,也算得人间美景。
浙江人,古来有观潮习俗,尤以秋潮最盛。
因为萧山临江,观潮极便,中秋暨望,观潮的人如云,江岸数十里,红罗绿绮,长袖短袄,伞笠杂错,人声鼎沸。人们凝神屏息,静候奇观。那潮水,起初来时远远望去细如一线,俄尔渐近渐宽,恍若银布平铺,继而雪浪滚涌,声浪渐起。须臾,浪愈大,涛愈高,一拨强似一拨,犹如千军万马奔杀而来。是时,弄潮的健儿们,争先奋勇,溯迎而上,出没波中,仿佛鱼游大海,腾挪百变,俯仰自如;时则波涛汹涌,巨浪吞天,声如雷霆。观者欢呼雀跃,有的赞叹称快,有的颤栗不语,有的为泅者揪心悬胆,有的微微一笑,神态毕现。
游酢独自伫立不动,心神平静,暗暗地想:潮知进退,人焉能不知进退哉?观潮的人们,进则欢呼,退则欷歔,世态若此,不亦可畏乎?潮非因人而涨落,人却见潮知忧乐。人观潮而动情,我观人而深思,谁能够知道我此时的心而有领悟?只有天也,神也,后人也。
转眼间,潮退波平,有的观众离去。游酢看了半个多时辰,因想到县里还有事务,便匆匆赶回县衙办事。
话说司马光受命将赴陈州,路经京城,正值老宰相王珪病死,辅佐朝廷的大臣等依次升一级,刚好空缺一个。太皇太后即留司马光辅政,任命他为“门下侍郎”。蔡确等恐怕司马光革除新法,又揭出朝廷旧时“三年无改”的大义规定,传布于京都。司马光指着这件事情驳道:“先帝所行的法度,如果合宜虽百代亦应遵守,若为王安石、吕惠卿所创,害国病民,则须当尽早改,好像救火拯救溺水人一般。况太皇太后以母改子,并不是以子改父哩。”
太皇太后又召吕公著为侍读。吕公著自扬州进京,到了京城又被提拔为“尚书左丞”。“京东转运使”吴居厚,前继鲜于侁后任,大兴盐铁,苛敛横征,因此被谏官弹劾,贬到黄州,仍用鲜于侁(字子骏)为转运使。司马光对同僚们说道:“子骏这个人很贤能,不应再使他在外,朝廷要解救京东困难弊病,非得用子骏不可。他实是个一路福星呢。当今人才甚少,怎能够让像子骏这样的一班人才,散布天下呢!”果然,鲜于侁恢复原职务,一到任即上书朝廷请求罢免莱芜、利国两地及海盐,朝廷依照他的请求批准河北自由通商,百姓大悦,有口皆碑。
从此,朝廷上司马光、吕公著两人同心辅政,革除新法,罢免了保甲、保马、方田、市易等法,将前“市易提举”吕嘉问降三级,贬为知淮阳军;吕嘉问的同党都受牵连,并贬邢恕出知随州;黄履以“龙图阁直学士”出知越州。
黄履是邵武人,来到越州任知州后,知道建阳人游酢在萧山任县尉,便前来看望。游酢见比自己大二十三岁的老前辈黄履如此讲乡情,格外地敬重,两人遂结为“忘年交”。
一天,游酢收到杨时继母去世的讣音书,骑马赶去将乐杨时的家吊唁。
秋天,闻知谢显道被任命为应城知县,游酢写了信表示祝贺。
游酢又抽空去了几个乡村巡看农民修渠、开渠的情况。
一天早上,太阳刚刚出来有一竿高,差役来报:运河边发现一具尸体。游酢立即命令道:“看看去。”究竟案情怎样?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