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早晨,大家早起随便吃了个饱,上船继续前行。因为到了水口滩险已尽,而列石江中,参差数里,水势震荡,势犹汹汹。出了水口则江流浩荡,行船主要是担心受到江面上的大风阻碍。熊敦常感叹说:“这里确实开阔,让我大开眼界了。”林志宁说:“这算什么。到北方走走,平原上一望无际,长江、黄河上那才壮观呢。”游酢问道:“怎么壮观法?”林志宁讲:“嗨,长江一泻千里,浩浩荡荡,黄河屈曲连环,波浪滔天。至于京城开封,那是百万户人烟,繁华热闹非凡,这些不是困居山区者所能够想象的。”游酢看了看一旁沉默不语的黄裳,问道:“冕仲兄,他说的是真的吗?”黄裳答道:“是的。”游酢听了想到:如此说来,自己非得努力攻读,拼搏个前途不可,将来一定要好好地领略一番祖国的大好河山。
傍晚,他们来到福州西门孙大廉的家。孙大廉叫一个“依妹”去通知黄国才、余深。他们两人闻讯便立刻赶来。
晚间,林志宁问道:“听说福州很大,能不能介绍介绍?”余深介绍道:“福州不但城大,城内有乌山、于山、屏山,有白塔和乌塔,而且还有四十九坊,六十多巷。其中,著名的有太平巷、黄巷、花巷、朱紫坊、鳌峰巷、水巷、文儒坊,还有祭酒岭等。”黄裳叹道:“这么多坊巷呀!那么有很多姓氏吧。”黄国才应道:“晋朝以来,由于中原内乱,大量北方人口南移入闽,这时幸存的衣冠士族也纷纷南逃,以陈、林、黄、郑、詹、邱、何八大姓最为显著,史称‘衣冠南渡’。”孙大廉觉得自己也应当给客人讲点什么,他思考了一会儿,说道:“福州不仅有三山两塔和诸多的坊巷,宋治平六年太守张伯玉遍户植榕,因此福州又有榕城的美称。”
次日吃过早饭,余深说道,“你们几位朋友昨天刚到,旅途劳累,今天我们就随便走几个坊巷吧。”众人一起参观了“光禄坊”、花巷、“黄巷”,游览了乌山,在此不加细表。
第三日,大家去游西湖。西湖位于福州城西北部湖滨路,在卧龙山下。整个西湖公园由三个小岛组成,分别由柳堤桥、飞虹桥、步云桥、北闸桥连接而成,犹如三块翠玉镶嵌在碧水之中。园内长堤卧波,垂柳夹道。“悦虹桥”东,有建于唐代的开化寺。这里垂柳拂堤,春天莺啼燕舞,夏荷映日,秋桂飘香,冬阳宜人,四时风光绝佳,令人怡然自得。北闸桥又称玉带桥,连接窑角屿,游客四时不绝。此时正是秋高气爽之际,众人在西湖游览,可见湖上游人如织,穿梭往来,湖中坐船的人说笑声不绝于耳,湖边的阁楼有人说书,湖心的小亭里有艳妆女子抚琴而弹,琴音缭绕。大家沿着堤岸悠然边看风景边闲谈,到了茶楼下,余深说:“大家上楼休息,喝喝茶。”于是,众人便上了茶楼,坐下来品茶聊天。
午饭后,黄国才说:“我们去于山走走。”
他们先去看朱紫坊。这个坊位于于山北麓安泰河边。因宋通奉大夫朱敏功居此,兄弟四人皆登仕途,朱紫盈门,故名。进入坊内,但见石牌坊高耸而立,门楣上题刻着“朱紫达善境”五字。这里一街水巷,河水荡漾,古榕苍髯,坊路交错,白墙青瓦,山墙屈曲,极富福州地方风物特色。人们曾将它比作金陵秦淮河。唐天复初年(公元901年),这里为罗城南关,人烟绣错,舟楫云排,两岸酒市歌楼,箫管从柳荫榕叶中飘出,足见当时这一带繁华的景象。宋时,修筑外城,朱紫坊已包在城中。宋朝龙昌期诗曰:“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可见这一带风光的不凡之处。
接着,他们去白塔。黄国才介绍说:“白塔是唐朝天祐元年(公元904年)闽王王审知为报父兄教养之恩所建。因为在建塔开地基时挖出夜明珠,故取名‘报恩定光多宝塔’,俗称‘白塔寺’。后来改名为‘万岁寺’……”众人先到万岁寺,游览观看了天王殿、大雄宝殿、法雨堂等,最后来到白塔脚下,只见塔为七层八角,砖木结构,与乌山的乌塔东西遥遥相对。众人攀上塔顶,榕城在望,街衢纵横,巷坊林立,炊烟袅袅,气势茫茫。太阳西斜时分,他们才依依不舍地返回。
傍晚,余深带大家去他家吃饭。
到了他家,他的家人十分热情。桌上早已备好宴席,酒菜丰盛,他父亲招呼大家坐下,并且亲自出来作陪。席上,他多番敬酒,接着余深母亲也上场敬酒。游酢、林大志放胆应对,黄裳和熊敦常跟着唱和,勉强应付下来。游酢见大家喝得有几分醉意,忙说:“我困了,明天再喝。”于是都退席下来,喝了几杯茶,烫个脚睡觉去。
第四日,余深雇了一辆马车带着客人前往鼓山。
鼓山寺辟建于五代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到宋朝已经成为名扬天下的寺庙,为“八闽第一刹”。
马车到鼓山的廨院停下,人们开始步行。上山沿途地势险峻、道路崎岖,但有一条古道长约七里,至半山亭一歇,便继续登山。行走了近一个时辰才到鼓山山门外。寺庙建在山腰上,寺前有坪院。环顾四周古木参天,一座依山而立、古香古色、红墙绿瓦的寺庙映入眼帘,那便是“涌泉寺”。这时,眼前香客络绎不绝、梵语声声入耳。余深招呼道:“众友都进去看看吧。”入门第一眼自然是大肚弥勒佛大笑相迎,两侧为走廊,继而进入则有天王殿、大雄宝殿、钟楼、鼓楼、法堂、藏经阁等。殿内供奉四大金刚、弥勒韦陀、三宝如来、十八罗汉等镶金泥塑,高大威严,造型栩栩如生。殿内柱上到处是楹联,让世人明白“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道理。最后到了后堂的藏经阁,阁前植有两棵铁树:传说一为开山祖师神晏所植,另一棵为闽王王审知所栽,已经有数百年历史。两棵铁树长得非常茂盛,众人看着无不称奇叫绝。
出了寺庙,孙大廉领着大家经回龙阁,穿密林,过幽径,往东“灵源深处”。傍崖而下石阶六十余级,中裂一条深涧,宽约三米,深约十米,有似石洞,故名“灵源洞”。宋嘉祐辛丑年(公元1061年)施无长题的“喝水岩”三个楷书大字。关于喝水岩,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几百年前,涌泉寺祖师神晏法师在此诵经,因恼于涧中流水之喧哗,于是大喝一声令溪水改道,从此,涧水改道从东侧半山观音阁石壁涌出,原来的溪涧也就干涸了。所以,人们把那里称为“喝水岩”。那里一路古松,荫凉宜人,松涛轻送,极为清净幽雅。路边岩石或露或藏,千奇百状,到了灵源洞东壁偶尔见到一处摩崖题刻,是宋代杰出书法家蔡襄任福州知府期间宋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游览后的题刻,其文曰:“邵去华、苏才翁、郭世济、蔡君谟庆历丙孟秋八日游灵源洞。”共二十四字,楷书,字径四十厘米。众人经过时那里只是粗略地端详一眼,游酢也没有多想就往前走。后来,又见到一处“忘归石”三个大字,字径约七十厘米,笔力遒劲。游酢见其字书写独特停住了脚步,细细地端详和揣摩着精湛书法技艺:“忘”字上面的亡字写得粗拙,底下的心字,三点笔画各不同,中间的斜卧一笔张翕自如,而“归”字左边写成有一点像“止”字,具有创意,“石”字又书写得朴拙而沉稳有力。这是他人生第一次见到当代名家的摩崖石刻,让他大开眼界。众友经过虽然也收步观赏一眼,可是没有人像他如一尊塑像似的,站立在那里一动不动。林志宁走着发现不见游酢回头来,一看他果然在看摩崖上的字呢,用手拉他,大声道:“你是石头吗?走啊!”游酢才猛然地想到自己已经离群了,“哦”的一声跟上林志宁。过了“喝水岩”,便到观音阁。这里的泉水从石隙中滴落,清冽甘美。众人入阁一边休息,一边品尝这里的半岩茶,别有一番情趣。之后,大家带着茶后的清爽和游兴,沿着山径一路谈笑着踏上了归途。
余深、孙大廉等又留他们在城内休顿了一天。吃住了几天,游酢觉得福州的吃食与建州大不一样:一是海味多,鱼、虾、鳖应有尽有;二是这里人喜吃甜;三是饮食讲究,菜肴的做法极讲究做工并且有艺术技巧。另外,这里有的女人确实大方泼辣,完全不像建州女子那般的温柔胆小。
游酢准备第二天回家,傍晚到街上买了一把福州产的彩画花伞、几把角梳给家人。福建有一句谚语:“福州伞、延平枕头,沙县女子不用选。”那福州的伞,伞骨专门选用深山的老竹,经过防蛀、防腐等处理,涂上黑漆做成;伞面则用特制的绵纸,褙纸、画花、上油、装配而成,不但做工精细,而且美观耐用。那角梳是犀牛角做的,梳头既光滑不涩,又不易磨损坏,十分耐用,是女子们最喜爱的日常生活用品。
第五日,他们才启程返回自己的家乡。
游酢从福州回来,将伞赠给堂兄游醇,而三把角梳分别给了母亲、堂嫂等人,几位女眷见了欣喜无比,都夸游酢会买东西。其兄游醇劝道:“古人云游必有方。你不可一直往外跑,得静下心来好好修学问,早日进京赴考才是正道。”游酢听了道:“哥哥所训极是,小弟谨记。可是,男子大丈夫志在四方,成天守在家里,外面世界一点都不知道,所做的学问不知何物呢。”游醇听了觉得有道理,也不再说什么。
游酢回到家里,首先想到:原来外面的世界那么宽广和多彩,一个年轻人必须闯出去,才有出息!接着,他又静下心来,回想起闽江的途中林志宁叙说长江、黄河的话语,更加强烈地认识到自己确实应该静心读书,以图将来进京去考场一搏。
光阴似水,秋冬转眼即逝。
年底,他决定明年开春即进京投考太学生。去京城千里迢迢,要一笔盘缠和其他的用费,他了解家中的景况不好,想到:自己认识的学友有的同样要去考试,有的刚刚结婚不久,亲戚中又都是贫穷人家。向什么人借钱去呢?附近虽然有几家财主,但是他们大多看不起穷人,怎么肯借钱?再说,自己宁可饿死,也不向有钱人低三下四求情。可是,为了将来的前途,京城非去不可。这事情只能跟父母说,看他们有没有办法。
一天晚饭后,游酢见没其他人对父母说:“我打算明年去京城考试。”游潜听了说:“家里没有钱。”游酢的母亲却说:“孩子要去考试是人生大事,咱们想想办法吧。”游潜说道:“这都年关了,哪里借钱去?”游酢的母亲叹气道:“嗨!妈也想不出办法。孩子谁叫你投胎到这么穷的人家呢。”说完眼圈潮湿发红了。游酢见情,安慰说:“爸、妈,你们不用愁。我问一问我的学友们。如果筹得到钱就去,筹不到就算了。”转身出门去。
腊月二十三了,游酢觉得在家憋着很闷,出了村到禾坪街走走。他想:出来散散步,到街看看热闹。到了街上,见人来人往,街的两旁有卖年货的,也有卖菜的,卖鸡鸭的。忽然,他看见了母亲。母亲怎么会这时候来街上?他从侧面绕过去,一看母亲站着的面前摆着一只自己家的鸡笼。他想:母亲莫非把家中留着除夕晚上吃的那只公鸡拿来卖?不行,那是全家人过年唯一的一只鸡。他走到母亲身旁,问道:“妈,你做什么?”游酢的母亲见儿子突然出现显得吃惊和慌张,她答道:“没、没事,我来——”笼里的公鸡“喔喔”地叫起来,游酢说:“妈,这鸡不能卖。”说着提起鸡笼掉头就跑。她喊道:“孩子,你放下。”她见游酢头也不回跑远了,只好跟着回家。街上人看见的不知什么原因都觉得好奇,有人议论起来:
“她的家很穷。可是,儿子很孝顺。”
“听说,他的儿子一心想考功名,是个很有志气的后生人。”
游酢的母亲回到家坐着小声地哭泣。游三礼听到了过来问:“什么事情哭?”游酢听到了爷爷的声音,出来把事情说了一遍。游三礼说:“孙崽,这么大的事情你怎么不跟我说。有阿公在,你别怕!天下没有难倒人的事情。晚上,我再跟大家商量商量。”究竟事态如何?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