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你,便走近了山的丰碑、水的典章;走进你,岁月因你的悲壮而厚重,生命因你的绚烂而瑰丽,你承载了历史的景观,成了最明亮的水墨,将永恒挥洒得酣畅淋漓,生动而飘逸!
八闽第一进士薛令之
郭旻
薛令之,字君珍,号明月,为闽籍长溪县人,南宋理宗淳祐五年(1245)析长溪县西北为福安县后,其乡里即现今为溪潭镇廉村高岑。早在唐中宗神龙二年(706),令之就高中进士。然而,长期以来,有相当多的人都以为我省最早中进士者为南安的欧阳詹。开此说之滥觞者,不是别人,而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唐代大宗师韩愈,韩愈是唐德宗贞八年(792)的状元,欧阳詹为榜眼。他们距薛令之中进士的时间即神龙二年要晚86年。由于詹“与愈为博士”,同年又同事的缘故,其相互仰慕结成的深厚交谊,自在情理之中。唐文宗大和初年(827),年仅四十余岁的欧阳詹就“不幸短命矣”。韩愈为詹所撰写的哀辞中称“闽越之人举进士,由詹始也”;至清初辑编《全唐诗》,收录欧阳詹的诗词时,在作者名下写的简介亦援引韩文“闽人擢第自詹始”。韩愈是当时的文坛名流,一言重于九鼎,因其一时失检而致千古失实,薛令之也因此湮没无闻。
薛令之也是一位唐代诗人。他自幼发奋读书,为了避开俗务干扰,曾离家结庐于灵岩山上(今溪潭镇城山村后),号称“灵谷草堂”,专心致志,勤苦攻读,并写有《草堂吟》诗,以抒怀言志:
草堂栖在灵山谷,
勤读诗书向灯烛。
柴门半掩寂无人,
惟有白云相伴宿。
春日溪头垂钓归,
花笑莺嘀芳草绿。
猿鹤寥寥愁转兴,
携琴独理仙家曲。
曲中哀怨谁知妙?
子期能说宫商调。
鱼未成龙剑未飞,
家贫耽学人争笑。
君不见苏秦与韩信,
独步谁知是英俊?
一朝得遇圣明君,
腰间各佩黄金印。
男儿立志需稽古,
莫厌灯前读书苦。
自古公侯未遇时,
萧条长闭山中户。
全诗见于福安《高岑三廉薛氏宗谱》中。但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收录到《全唐诗》卷时,仅存前面的四句,题目叫《灵岩寺》。究竟是匆促漏收还是删略之故,不得而知。
在宗谱中,还同时录存薛令之的另三首诗作:《唐明皇命吟屈轶草》、《游太姥山》、《送陈朝散诗》。崇祯、乾隆和光绪版《福安县志》皆收录,而《全唐诗》则未收。薛令之著作《明月先生集》、《补阙集》各一卷今亦失传。
薛令之还是一位廉洁刚直的官员。中进士后的薛令之,供职到玄宗开元初,便被升为左补阙兼太子侍讲,与贺知章同侍皇太子李亨,为其讲授经史。左补阙一职是唐代中央最高级政府机构之一的门下省属下的官员,级别为从七品上,有直接对皇帝进行规谏和举荐人才的职权,位极清要,颇为时人所重。开元后期,唐玄宗渐变成一个荒怠政事、沉湎淫乐的皇帝,并宠用奸诈诡谲、人称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为相,致使朝政日非,腐败不振,而李相又与皇太子李亨不睦,矛盾甚深,东宫官员也受到排挤冷落,生活清苦。时薛令之凭借补阙身份,在宫壁上题诗“自悼”,实则对皇帝进行讽谏,由此得罪了玄宗,不得不“告老还乡”。事后玄宗觉得过分,又得知令之返里后家境贫困,便诏令以长溪县岁赋资助令之使用,而令之体谅到人民疾苦,只酌量受之,不肯多取。直至公元756年,皇太子李亨继位(肃宗),念及过去东宫教诲恩德,下诏召薛令之回朝重用,可惜薛令之已故,李亨惋惜不已,又闻令之量受岁赋之事,更为感动,嘉叹其廉洁高风,便下诏封令之的家乡为“廉村”,家乡的溪流为“廉溪”,以表彰其廉洁刚直。这个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薛令之殁世之后,在其故里和周围的村落,如城山、凤林、黄澜以及城关的金山、三会堂街(南门)等处,皆建造祠庙,其祠庙之多,在当地诸先贤中首屈一指,历代祭享不绝。明福安知县孟充有《题薛补阙祠诗》:“松桂庭台苜蓿盘,先生岂是厌清寒?牡鸡欲唱前星暗,归去廉溪且挂冠。”清福宁知府李拔来福安谒祠时,亦留下“公余谒补阙,祠水一潭清,景仰高风在,相知对月明”的诗句。足见后人对其怀念景仰之深。
薛令之的《自悼》诗,成为千古名句,被后人广为传诵和引用。特别是明末四川西昌硕儒程允升,引用《自悼》中的诗句,列入《幼学故事琼林.师生篇》(苜蓿长阑干,奉师饮食之薄),用作童蒙读物,其流传范围,已不限于令之故土乡里。
自悼
[唐]薛令之
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
饭涩匙难绾,羹稀箸易宽,只可谋朝夕,何由度岁寒?
南宋翘楚谢翱
珍雯
在烟雨霏霏的浙东江,在落英纷纷的会稽山,徘徊着一个麻衣草履的中年男子,他是谁?为何独自游荡在这悲哀的天地里,以如意击石作《楚歌》曰:“魂旭来兮何极,魂暮返兮关水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歌罢唏嘘慷慨,竹石俱碎。他就是具有侠胆柔肠、士见节义的南宋翘楚——谢翱。
继世业弱冠已有声
据明万历《福安县志》“忠义”条下记载“宋谢翱字皋羽,谢钥子……”该志“用儒乡钦德里十五都”注解图经:“一图在西二十里十一都至十四都割寿宁,十六都一图在西二十五里……”从已查到的明代嘉靖举人缪一凤(谢翱外祖家的裔孙)所作《晞发集跋》和谢翱曾祖谢景晖“肇基穆水畔”、“翱父谢钥居樟南坂利湾,与郑先生寀家居对面”等史料证明:谢翱于宋淳祐九年(1249),生于福安樟檀坂。福安建县前一直称长溪西北乡,南宋淳祐五年前长溪县永乐乡六里,灵霍乡三里建县。这里一向是文人荟萃之地,翱父钥频繁往来于当地学者中,渐渐表现出卓越的人才和品行。“钥,性至孝,丧母庐墓,哀毁动人,绝意仕进。闭户治春秋经传,著有《春秋衍义》、《左氏辩证》等书”。因此,谢钥深受缪烈倚重,并将女儿许配给他,大约在淳祐九年生下谢翱。出生书香门第的谢翱,“幼聪慧倜傥,苦思力索,淹贯诸经史”。行状载:“君世(父)业,弱冠已有声。”
咸淳元年(1265),17岁的谢翱随父徙浦城,不久即前往临安应进士试。是年,谢翱试进士不第,作《宋祖饶歌鼓吹曲》12篇和《宋骑吹曲》10篇,上太常乐工传习之。谢翱落第赋壮辞,“文句炫煌,音韵雄壮”,以期唤起人们对“治兵振旌”的重视。
投文相任谘议参军
德祐二年(1276)正月,宋朝帝都临安被元兵攻陷,丞相文天祥奔走江上,逾海至闽。五月朔,端宗登极,于福安(今福州)改元景炎。右丞相文天祥改任枢密至南剑州(今南平市)招收勤王之帅。时年28岁的谢翱,在国家危亡之际毫不犹豫尽倾家赀,弃笔从戎,率乡兵数百人投奔文天祥,长揖军门赴国难,被署为谘议参军。
自杖策军门以来,谢翱一直辅佐文天祥转战闽、粤、赣三省。景炎二年(1277)因战事连连失利,文天祥即命谢翱至潮阳开辟新的抗元根据地。是时,二人分别于赣郡西南之章江,“水寒天空,老泪如霰”,文天祥解下一方端砚相赠。九月,谢翱率乡兵入粤后驻扎于潮阳后溪。此时左丞相陈宜中,同签书枢密院事张世杰等护端宗、卫王赵昺及杨太后等,航海亦抵达潮阳,并驻跸于浅湾,谢翱与张世杰互为呼应,号令各地勤王。十一月,文天祥也移军潮阳,建行府于和平里,谢翱复率乡兵与之会合,一时军威大振。
景炎二年十二月,文天祥移军前往海丰,二十日行至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时遭元军先锋张弘范部队突袭,文公在混战中被俘。谢翱“以智免,逸归潮阳”。随即改名换姓,携妻母氏及幼子怀壶隐匿于潮阳白土村。祥兴二年(1279)正月,宋、元两军在新会县涯山决战,宋军大败,宋亡后,元军大队人马前往白土村追杀谢翱及其乡兵,将白土村夷为平地。谢翱再次携家眷逃到海门,并将妻、儿托付给当地一农民后,于至元十七年(1280)辗转流匿于浙东西州。
悼故国丹心照汗青
“事左脱身去,岂为无所为?”故国沦亡,谢翱潜匿闽浙民间,长期讳其籍贯,自称粤人或闽人。在浙江永嘉括苍(今丽水地区)期间,他隐居于山林间,从不以困顿穷厄而连累朋友。每于秋末运载当地薪炭至杭州贩卖换米艰难维持生计。谢翱虽然隐遁流亡,颠沛流离,但抗元复国的精神从未消竭过。创办“汐社”,参与组织“月泉吟社”,以诗会友,以诗结义,聚集民间抗元力量,传播爱国主义精神。至元十九年十二月(1282),当谢翱闻悉文天祥被执后誓不降元被杀于燕京柴市时,无比悲痛,常独自行游于浙水之东,每当见到与文天祥握别时相似的景物,便徘徊顾盼,恍若梦寐。他不再避讳元朝官府追缉,公开于苏台、越台、严台哭祭。谢翱写的《登西台恸哭记》说:“故人唐宰相鲁公(假托以讳称文天祥)开府南服,予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予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在这期间,谢翱“残年哭知已,白日下荒台”。登严子陵钓台,设立天祥牌位于荒亭隅,再拜痛哭,一腔凄婉之情,哀哀欲绝。
“死不从公死,生如无此生”、“泪落吴江水,随潮到海回”……句句以血泪呼号的文字,倾诉的是对文天祥生死相随的心情,寄寓的则是对国事是非的幽忧隐痛。这些慷慨诗歌,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沦陷区的荒凉景象和沦为遗民的凄苦。谢翱写出了他个人的悲剧,也写出了南宋的悲剧。著名的《登西台恸哭记》、《哭所知》、《西台哭所思》等作品,深切地表达了亡国之痛和对罹难的爱国志士的悼念。
至元贞元年秋(1295),谢翱竟肺病复发,卧榻不起,语妻刘氏曰:“吾去家千里,交游惟方韶卿、吴子善辈最亲,慎收吾文及吾骨授之。”年仅47岁的谢翱客死他乡后,其友方凤、吴思齐等人遵其遗嘱,将其埋葬于爱国隐士严子陵钓鱼台南面山源,以诗殉葬,并在墓前左边修建了许剑亭,以作永久纪念。
天地间皋羽存浩气
毁灭了一个王朝,毁灭了一种理想,但留下的却是一种操守,一种气节,一种很难以用成败来衡量的精神力量。在宋末爱国诗人中亲身抗元宁死不屈且诗名远播者,当首推民族英雄文天祥,其次就是被誉为“铁脊男儿”的“二谢”了,即谢翱和谢枋得(江西弋阳人)。谢翱在苦难深重的时代交替中和深刻的民族矛盾里走完他的诗歌之路。他的诗歌,字字句句浸透着国事深挚情怀和人生傲然节气,充分展示了忠贞爱国的崇高精神,为我们寻觅和保存了一个民族文化的根。他传世的《晞发集》、《晞发遗集》、《天地间集》等10余卷作品,是留给我们及后人宝贵的精神遗产。从这些诗里找寻悲情南宋,不禁唤起人们思慕祖国的民族精神。
愤世怀贤志不灰,麻衣绳履哭西台。
凄怜泪落吴江水,节烈神埋越岛埃。
投笔从戎行正义,抗元复国果贤才。
牢骚澈发桀骜作,翘楚文章觉未来。
岁月无情,精神长存。谢翱的诗歌在750多年历史过程中,常常在那些史籍、专著和诗话中被人们提起。《四库全书提要》称谢翱“诗文桀骜有奇气,而节概亦卓然可观”。正因为谢翱诗歌在沉郁悲愤中见精神气节、见才情学识、见文章风骨,所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生命力。正因为谢翱“铁骨诗魂民族气概,高风亮节爱国情怀”,所以历代文人常来富春江畔严子陵钓台凭吊谢墓,为文祭之,以志悲感,永慰芳魂。
玩月有感
[宋]谢钥
入夜茶瓯苦上眉,眼花推落石床棋。
举头却恨天边月,颠倒山河作树枝。
友人自杭回建寄别
[宋]谢翱
水到衢城尽,梅花上岭生。
不如寄明月,步步送君行。
吊谢翱墓
[清]陈能吉
严陵南面白云村,乱竹萧萧碎石痕。
树自冬青依宋寝,剑留化碧许人恩。
身余遗草期灵鸟,气作铙歌叫夜猿。
一哭西台千载泪,凭谁为尔寄招魂。
忠肝义胆郑虎臣
余挺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繁荣的朝代之一,但这种繁华盛世延续到13世纪末,便出现了全面的危机。丞相贾似道在国事上一连串的失策而导致宋朝覆亡。最后一个决定南宋命运的大战役是德祐元年(1275)的丁家洲之战。南宋水陆大军全线崩溃,临安朝廷危在旦夕。在强大的朝野舆论压力下,担任宰相15年的贾似道被解除职务,押解广东贬所。九月,途经漳州木棉庵,被监押官、会稽(今绍兴)县尉郑虎臣杀死。
郑虎臣(1219~1276),字廷瀚(又字景兆),福建福安人。先世居于河南商城县。其入闽先祖郑元海是唐僖宗时进士。唐僖宗中和五年(885)携家室跟随王绪、王潮的军队入闽,当了一任“玉融令”(福清县令),大约三代均居于福清县。到了第四代郑宗祉,迁入长溪县城南。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第六代郑开岳始迁家到今福安溪柄镇柏柱洋的南山村。
据明正德七年(1512)郑氏宗谱载:郑开岳迁到柏柱洋开基,生郑良材,良材生郑灼,郑灼生郑埙,任越州(绍兴)州佐。郑埙生二子,其次子就是郑虎臣,任会稽县尉(统辖弓手士兵,维持一县治安的武职,正八品)。父子二人前后均在绍兴任职,父在州衙门,子在县衙门。只不过任职的时间不同。郑埙在宋理宗(赵昀)朝任州佐。而郑虎臣任会稽尉的时间则可能在宋度宗(赵禥)朝。郑虎臣的父亲郑埙曾被贾似道陷害流配,郑虎臣因此痛恨贾似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