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跨在晓阳村口凤过溪之上的“奈何桥”,它连接韩阳、穆阳、晓阳西去闽北,北上处州的省际官道。桥长29.5米,宽5.1米,高5.3米;单墩,桥面由两组各6根巨木架就,上面铺设木板;桥屋9间,外观与真武桥相似,只是桥身两侧全部用板壁封闭,但各有开窗。桥初建于乾隆二十四年(1760),后来又经过多次重修。由于这是一座石墩桥,而且桥名寓意让人费解,可算是廊桥家族中的“另类”了。
范坑乡上坪村南向1公里有一道洋坑溪峡谷,两边是望不到头的石径,这就是古时福安北上浙江泰顺的省际官道。谷底有一座“洋坑桥”,桥拱由7组巨木交叉叠架而成的,长24米,宽4.8米,高7.3米;桥面有屋架9间,外观与积谷桥相似。由于近年上坪村已通公路,廊桥很少使用,显得比较破旧。桥头立有两面古碑,从这里我们可知该桥始建于乾隆五十六年(1717),重修于同治七年(1868)。桥处深山穷谷,两岸的崇山峻岭,萋萋古道,衬托着廊桥的古貌苍颜,给人一种悲壮的体验。
潭头是福安市廊桥最多的一个乡镇,现已查明的保护完好的廊桥至少有6处之多。
潭头镇所在地的乐善街有一座叫“乐善桥”的廊桥,架设在棠溪的支流坑源溪上。桥长11.4米,宽2.5米,高18米;桥拱系5组巨木交叉叠架而成,桥面上铺设石板,两侧有石栏杆;栏杆的短柱上均有石雕,共4只小石狮和4个石“桃子”,左右各半,造型古拙,生动。石栏杆外侧还各加架了一道椅凳,供人们歇息。从桥头的碑记上可知该桥系光绪三十二年(1906)重建,此前原是一座木廊桥,建于道光十六年(1836),后来被洪水摧毁。乐善桥是福安唯一的一座石质桥面廊桥,并且与周围的民居亲密地厮混在一起;人们甚至没有把它看成是一座桥,工余饭后和闲时这里坐满了邻里乡亲,成了人们聚会聊天的好去处。小桥,流水,老宅,与桥边参天的古木共同组成了一幅古朴的风俗画。
棠溪村西北1公里处古代福安往浙江泰顺的省际官道上,还有一座横跨棠溪的“登烛桥”。桥长40.6米,宽5米,高12米,有桥屋17间,单拱;桥拱由9组巨木交叉叠架而成,桥堍用条石砌就。该桥建于宣统元年(1909),1963年重修,是福安现存最长的廊桥,1991年被福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屋梁上有许多民间诗人题写的以送别为题材的“对子”,如:
折柳送君君别去,攀花赠我我辞行。
虹影横斜天上下,箫声嘹亮月西东。
题柱兹堪策良马,济川应不藉乘舆。
舟子无庸呼客渡,牛郎从此到天津。
万里寄情堪送客,千秋佳话美行人。
此去应多题柱客,相逢尽是济川人。
读一读这些古雅的佳句,一股幽思油然而生,你会觉得自己已经融化在古典的诗情画意之中了。
潭头人对廊桥有着极深的历史感情,直至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他们还没有忘记修建这种桥。
柘头村有一座小巧的廊桥,横卧在村口的溪涧之上。这座修建于1959年的桥梁,可以算得上是福安市最年轻的叠梁拱桥,可是建造者对她一点都不马虎,所有的工艺都十分“传统”。桥长17米,宽4.5米,桥拱由5组巨木交叉叠建而成。桥身上了红漆,和古朴的山村相映成趣;远远望去,古雅之中洋溢着青春的魅力,别有一番美感,令人畅意适怀。
福安市的廊桥还不止这些,穆云畲族乡的玉林桥,潭头镇的棠溪桥和坑源桥、甘棠镇的湄洋桥、溪柄镇的龙港桥等等,也都很有特色。这许多栖身于充满诗意的恬静村野和悠悠溪涧之上的古代劳动人民的杰作,是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它让我想起了美国电影《廊桥遗梦》中的一句话:“从开满蝴蝶花的草丛中,从千百条乡间道路的尘埃里,常有关不住的歌声飞出来。”
溪流澄碧濯廉村
林登豪
从越野车下来,就看到并不雄伟的古城堡幽然的城门。
哦,福安市西南30公里处的省道赛(岐)浦(城)线上,有个颇有名气的廉村。它位于溪潭镇的穆赛溪中游溪岸,是当时著名的津渡,故名石矶津。它是八闽大地的商贸重地,进进出出的船只如鲫鱼过江,街巷交错,繁华一时。汹涌的穆赛溪水从村东南流过汇入大海,北接仙石村,南连溪潭镇,好一派东绕一水、西负群山的自然风光。这个闽东地区的小山村地势平坦,是因穆赛溪水冲积而成的小平原。小村落山环水抱、草木葱茏、田园如绣,洲渚如茵。悠久的历史,沧桑的世事,使这个小地方拥有浑厚的文化积淀,给人留下一大片寻寻觅觅的空间。
南宋后,便捷发达的水陆交通,促使好山好水的廉村呈现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景象。随着时光的推移,它尽显“海舟鱼货并集,远通建宁诸县,近通县城及各村”的欣欣向荣,也招来外寇的骚掠。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为了保家卫民,便筑墙以御倭寇,故称廉村堡。后来,这个古堡还发挥了抗洪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前发洪水时,村民立即堵住各个城门,万众一心抗洪灾,使全村人躲过这一劫难。
踏着轻快的脚步,我沿溪而行。左边是城墙的悠然,右边是廉溪的清流。从族谱中的《廉村全景图》看出来:它是椭圆形的城堡,上乾下坤,左离右坎,周长1200米,由于沧桑变迁,不少城墙已毁损。当年的古城墙体厚实,拥有8个壮观的城门,而今,只剩下2个拱顶城门悄立在溪边,城墙石缝间的藤蔓依然发芽,须根交错,凸显岁月的磨砺。
古码头只剩下大块大块的石头,方志曾记载的河道宽阔、水位很深、商铺林立的明朝之繁荣,已一去不复返了。然而,历史的窗口承受岁月的暴风骤雨考验之后,古堡虽然已是星移斗转,荣辱皆去,却给人世间留下沉甸甸的遗产。
我伫立在荒凉的古码头上联想翩翩:河道渐流渐宽,在视线中无垠地铺开,南来北往的客商,帆橹相济,阵阵白帆越荡越远了。凉风拂醒遐想,我登上制高点,极目眺望,爽朗的白墙青瓦、参差错落的屋顶、根须飘逸的古树、环绕城墙的小溪,宛若一幅水墨画,尽显大气之美。
廉村至今还保存着比较完整的明清古民居,主要为三合院和四合院,每座古民居以天井为基本单元,布置主屋,两厢和门厅,屋顶微微翘曲,轻盈舒展,粉墙乌瓦,色调明快。整体布局灵活,主次分明,呈现浓厚的地方传统民居特色,裸露古建筑的生命力,散发历史风云。
我穿行在明代官道上,它的宽度时大时小,中间用细小鹅卵石嵌出八卦或太极图形,精美的图案令游人过目难忘。这些鹅卵石被数百年来先人的足迹磨得圆润,历经风雨轻烟,微闪柔和的光泽。徘徊在纵向平铺的三条石铺官道上,我细细品味两旁的古民居,一种文化气息从祠堂、石狮、古井、檐角缓缓升起,滋味越来越浓了,透出村居的娴静和安宁,令人品味出村落的和谐之美。在这片有限的空间中,陈氏的四大祠堂堪称出色的代表作:一所总祠,三所分祠。总祠祠门楼为悬山式翘檐,饰有龙凤等吉祥物,“世耀德星”、“春秋祀典”的巨匾高悬,尽显庄严肃穆。它的规格最大,占地1500平方米,三进建筑。这祠三面封闭,每进的大门都能敞开。祠内雕梁画栋,精美的窗雕采用镂空的技术,一些细节尽显精致华丽,高处飞檐翘角,高低错落,疏密有致,这些方木叠垒或斗拱,出檐深远,颇为大气。院内最为精美的是凸出的大戏台,它三面敞开,便于村民由三个方向看演出,戏台顶为歇山顶,檐口高,翼角飞扬,似雄鹰鹏飞。虽然许多东西被时间剥蚀了,但还依稀感知当年的厚重。
我繁忙地进这家分祠出那家分祠,一边欣赏古建筑的美感,一边认真细品。村民贡献出的祖传文物,有陶瓷、檀木等明清生活用具,有幅大型木刻屏风造型古朴、雕刻精致。细品文物,仿佛听到陈氏家族一个又一个轶事、传说和家族史,悠久的平淡却孕育出一种深沉的文化底蕴。
一千多年前,村里有个贫困的薛姓读书人,名令之,字君珍,号明月,他在灵谷草堂青灯下勤读经史,饱览诗书。唐中宗神龙二年(706),穷书生中了进土,成就了福建有史以来的首位进士,“文章破八闽天荒”。尔后,他官至左补阙,太子侍讲,为皇太子李亨讲授九史。
薛令之是个廉洁刚直之官。经过认真的体察,他发现唐玄宗沉迷淫乐,宠用奸臣李林甫为宰相。其人心术不正,口蜜腹剑,小人得志,专权霸道,垄断朝政。皇帝不明察秋毫,任其排挤东宫太子身边的朝官。薛侍讲对腐败的朝政大为不满,毅然称病辞官,挂冠归隐。廉村的半斗冈耸起清官刚直不阿的脊梁,穆溪水滋润他疲惫不堪的肺腑。
不久,唐玄宗得知令之为官清正,勤政爱民,不受贿,不敛财,故家境贫乏,就下诏以长溪县岁赋助其家用。他却甘于过平淡的日子,不肯多取。数年后,皇太子李亨(唐肃宗)即位,念其教诲恩德,特下诏召其回朝重用,待到圣旨到达村中,薛令之却与世长辞了。皇上感慨不已,又下诏敕名忠臣故乡为“廉村”,村边的溪流为“廉溪”,其读书的灵岩山为“廉山”,以表彰他的高风亮节。“三廉”的名称沿用至今,现已被宁德市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廉政教育基地。我徘徊在古民居中,凝视清澈的溪水,眺望苍翠的灵岩山,迈开敏捷的步履丈量良臣的尺尺刚正,寸寸明廉。
薛令之名显之后,廉村成为文化村。从宋朝到明朝,于灵岩山与廉溪村城堡间的半斗冈上设立了书院和学馆,山间幽室,清爽宜人,真是一个做学问的好去处,必出俊彦。书院广纳四面八方的名儒及远近游学之士,从事学术探讨和交流,促使这个村庄的文化在不断的交流中日显兴盛。
学馆也是培养本村子弟的重要阵地,翰墨书香声中,充满一种读书、中举、做官经世致用的氛围。小小的学馆造就了“士欣欣有进取之志”——历代出了33名进士。呈现了一门五进士、父子兄弟三代高第的神奇文化之旅。村庄不大,人才辈出却如繁星。
一代名儒朱熹与廉村有着难解之缘。传说朱子为廉村题写了“华山”和“癸水”两碑——“华山”是父,“癸水”是母,告诫后人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一定要孝顺自己的双亲。至今,“癸水”之碑依然伫立在西城墙头。
2008年10月14日,廉村被国家城乡建设部、文物局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悠悠的古村落、漫漫的古官道,行走的风景虽然离我而去,然而这个村庄远山近水皆有情的韵味,却在我的记忆中留下片片陈香。哦,廉村,座座的民居、学馆、书院是知识的源泉,思想的力度,点亮了一方水土的历史灯盏,一束耀眼的光芒闪烁我的心灵。
廉溪舟中
[明]刘中藻
万态烟云一叶收,盘中虽冷亦何求?
廉溪风节清如许,且与黄花订晚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