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穿过浓荫夹道绿竹长廊后,便来到山下村。该村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了施霖、张宝田、张少廉等“柏柱洋三杰”。“柏柱三杰”在这里成立闽东最早的农民协会,发动农民同地主豪绅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抗捐斗争。革命先驱像一只只春燕,穿梭来往,将革命的种子、信念的经纬耕织于脉脉青山,把理想的清泉注入柏柱的红土地。1931年4月,中共福州市委先派邓子恢到福安,同马立峰一道领导柏柱洋群众的抗租斗争,掀起了闽东农民革命运动的新高潮。随后,陶铸、叶飞、曾志等,也来到这里领导闽东儿女开展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1933年12月,“闽东红带总队”在柏柱洋狮峰寺正式成立,他们踊跃投身打土豪,分田地,第一次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梦想。与山下村近在咫尺的斗面村,是闽东革命的首府。1934年,闽东临时特委、闽东苏维埃政府、闽东妇女工作团、共青团闽东特委等首脑机关在此设立。从此,柏柱洋成为闽东革命的中心,发展成为全国18个革命根据地之一。
踩着历史的碎片,漫步在苏区、特委路,明媚的阳光照射出百里红色苏区的辉煌。想当年,马立峰和他的战友高唱《国际歌》,呼唤“奴隶们起来,起来”奔走在细日山《闽东红旗报》社和金竹坪的红军后方医院、被服厂、修械厂。在闽东红军主力撤出后,马立峰毅然留下坚持斗争,与敌周旋多日后被杀害,时年26岁;施霖则向贫苦大众教唱革命歌谣,以唤醒劳苦大众的斗争觉悟。面对敌人的枪口,他慷慨悲歌,从容就义;詹如柏,踏着战友的血迹,领导群众反“清剿”,也被敌人残酷杀害……
1934年初,为保卫新生的红色政权,巩固扩大革命成果,闽东红军红二独立团兵分两路,消灭苏区周围的反动地主武装,稳定了苏区局势,但遭到国民党当局的“围剿”。由于敌我力量悬殊,1934年10月,闽东苏区首府柏柱洋失守。嗣后,叶飞、阮英平、范式人等率领红军转移外地。闽东独立师在极其险恶的条件下,凭借深山密林,坚持了长达3年之久的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确保了闽东革命的红旗不倒。当年,闽东独立师为保卫“闽东革命圣地”拼死战斗,而后为抗日大业,改编为新四军,纵横驰骋于大江南北,英勇作战,屡建奇功。
如今的柏柱洋,已迈步走在新时期农村发展与进步的前列,纵横相连的红色圣地、绿色田园、蓝色湖泊已凸显出“闽东红都游”的魅力。我们坚信,柏柱洋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巍巍竹洲山
江渚渔樵
位于福建省福安市西部穆云畲族乡境内的竹洲山,是中国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战场。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曾是中共安德县委和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的重要根据地。它在闽东苏区革命史上写下了绚烂的华章。
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前夕,笔者怀着对革命先烈无比崇敬的心情,踏着当年叶飞、曾志等老一辈革命家走过的足迹,寻访了当年畲族革命的圣地,采撷了几束所见所闻的花絮,谨此作为献给共和国六十华诞的礼赞。
走进竹洲山,一下子你就会明白当年叶飞、曾志、马立峰、詹如柏、阮英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为什么选择这里作为革命根据地的原因。这里林深草密,崖险峰奇,可谓是一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所在。路上,陪同我一起到竹洲山采风的福安畲族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雷瑞华介绍说:当年这里分布着上竹洲、下竹洲等9个自然村。1936年农历十月十九日,国民党反动派两把火烧了上竹洲与下竹洲,过了个把月,又把余下的7个自然村烧个精光。当时,叶飞带领红军战士正在三湾畲族村慰问群众,不料遭遇匪徒突然袭击英勇负伤,畲胞蓝木庆背起叶飞一溜烟遁进了羊林石洞(后被称为红军洞),终于逃过一劫。
雷瑞华说:竹洲山原有9个自然村,现在只剩下7个村,分别叫屏峰山、上竹洲、下竹洲、石厝下、三湾、十二泡和曲坑。当年,白匪“长官”误听属下报告竹洲山情况还闹出了笑话。他竟把上竹洲、下竹洲听作上四州、下四州;把石厝下听为石做的碉堡;把三湾听成要过三关;把十二泡听作有十二门炮。于是就上派飞机、下派骑兵进行轰炸“围剿”,结果飞机寻不着目标,战马转不出方向……
边走边聊的当儿,竹洲山的门户——石厝下便扑入我的眼帘。雷瑞华介绍:这石厝下当年曾被白匪夷为平地。1952年,时任省长的叶飞拨来专款进行重建。我顿然想起,曾听说在闽东苏区成立60周年的1992年,是时已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叶飞重回故地,在闽东畲族革命纪念馆目睹竹洲山历史图片的情景,他老人家凝视良久后眼角逐渐发起潮来。由此可见,叶老对竹洲山的感情是何其深哟!
来到竹洲山的主村——屏峰山村。村支书蓝水金和村民主任雷兴发早已在村头迎接我们,热情的主人将我们邀到村委大楼休息。村委大楼为两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一切崭新。村支书介绍:“这是市委书记挂点我们村时支持建设的。”
“噢,市委书记亲自挂点竹洲山,可见领导对这里是多么重视喽!”
“不是么?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竹洲山这个老区基点村的支持可说是巨大的。”同行的领导雷瑞华这样说。
“党和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就拨款为老区畲民重盖了民房,60年代再拨款修建了学校,70年代又拨款兴修了坝头桥,80年代还拨款拉上了电杆电线,90年代又拨款帮助畲民架设了闭路电视,还帮助修了机耕路。现在,又再次拨款将机耕路拓宽改成山区公路并浇上了水泥……”村支书与村民主任介绍得很详细。
“省市民委、老区办和老促会多年来对我们的支持更是没话讲了,他们真是山哈人(畲族人)的好兄台(兄弟)啊!1999年的夏天,省老促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吕居永,不顾高龄体弱深入竹洲山搞社会调研达一星期。回榕后又写了调查报告送省老区办和民委,促成省老区办、民委分别拨款支持竹洲山发展茶叶、毛竹生产。省民委还帮助修建了引水工程。”饱含深情的支书蓝水金畲话拌着汉话讲。
“2004年,吕居永再次来到竹洲山,考察老区基点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后来还跑上跑下帮助我们建设造福新村。如今,我们村60多户300多人大都已把窝挪到了山下的百岁新村和苏堤新村。”村民主任雷兴发补充说。
其实,党和政府与竹洲山畲族人民的支持是相辅相成的。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作为中共安德县委和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的重要基地,竹洲山畲族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对党无限忠诚,为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9个自然村86户366人竟被白匪杀害了202人,这是一个怎么样的付出和牺牲啊!
在战争年代,畲族乡亲蓝成怀为叶飞、曾志和红军战士送饭,被敌人捉住后坚贞不屈、不吐真情,被敌人打断一条腿。安德县苏维埃政府首任主席钟立柱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其胞弟钟凤朝也为革命抛下头颅,洒尽热血……
在曲坑自然村,听说前几年钟立柱的孙子钟日兴80多岁了还能下地干活。
有人问他干嘛不在家里享清福?他回答很干脆:自己能下地,干嘛要依靠政府?
多好的畲族乡亲啊!居功从不自傲,奉献从不图报。要知道,“1931~1936年,叶飞等在我家来来往往,吃住达五六年。”钟日兴不经意间说出。在竹洲山,有多少像钟日兴那样的畲民默默地奉献在竹洲山那片红色的土地上,撑起了竹洲山那片蔚蓝的天空!
由于历史的重负和地理条件的制约,如今,竹洲山的畲民虽然总体上也步入了小康,但与沿海地区群众相比还是有些差距的。不过,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竹洲山上、山下如今已是曙色苍茫,勃发希望……
将告别这块革命圣地的当儿,我们来到竹洲山畲族革命纪念碑前,手捧从山野采来的映山红,庄重地敬献在纪念碑的石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