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国人民正满怀信心地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奋斗。
中国古代诗人中,第一个用“中国梦”这个词的是南宋爱国诗人郑思肖(1241-1318)。
1275年,元军攻占郑思肖寓居的苏州。次年,南宋灭亡。就在这一年的正月初一,郑思肖写下了《德祐二年岁旦》二首:
其一
力不胜于胆,逢人双泪垂。
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
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
其二
有怀长不释,一语一酸辛。
此地暂胡马,终身只宋民。
读书成底事,报国是何人?
耻见干戈里,荒城梅又春。
诗写得很悲怆。大意是,自己作为读书人,虽有爱国胆略,但无捍卫之力。怀着强烈的恢复中国之梦,向南方的抗元义师朝拜,希望他们高举中华大旗胜利北伐。在诗人眼中,敌人占领的姑苏之春,一片荒芜,满目凄凉。他相信,蒙元统治是暂时的,而自己终身仍是大宋之人。这就是诗人在他那个特定历史时代的矢志不渝的“中国梦”。
郑思肖的爱国感情非常执著。他是福建连江人,原先另有名字,南宋灭亡后改名思肖。肖,指赵宋王朝皇帝姓赵,寓有眷念故国的意思。他在苏州的居室上题匾“本穴世界”,用拆字术把“本”字里含的“十”字,移到“穴”字之下,“本穴”两字即为“大宋”,表示这一方土地仍是“大宋世界”。平时坐卧都背北向南,因而号“所南”。岁时伏腊,他便到郊野朝南哭泣,并誓不与“北人”(蒙元)交往言谈。宋臣出仕元朝的,有些虽然是郑思肖的好朋友,他也立即与之绝交。
郑思肖工诗善画。所画兰花,只有花、叶,悬在空中,不着泥土。别人问:“怎么你画的兰花没有泥土呢?”他答说:“你不知道吗?土地已被敌人夺走了。”元代诗人、画家倪瓒写了一首《题郑所南兰》:“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赞颂郑思肖画兰,就像屈原饱含血泪写《离骚》那样,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
郑思肖有一部颇具戏剧色彩的诗文著作《铁函心史》。元代对文学创作,查禁非常严。郑思肖编成《心史》之后,既无法刊布于世,又很难保存。为了使自己的爱国情怀不致泯没,他煞费苦心,把这部著作“铁函金匮,固以垩灰”,在铁匣外写《大宋铁函经》,内书“大宋孤臣郑思肖百拜封”,投入古井之中。经过三百五十多年,直到明末崇祯年间,才在苏州承天寺古井里被发现。由于它是铁函固封,所以称为《铁函心史》。其中诗文充满了大义凛然的气节和光复中华的壮志。例如《置制李公芾》一诗:“举家自杀是忠臣,仰面青天哭断云。听得北人歌里唱,潭州城是铁州城。”写宋末一位名叫李芾的爱国将领,守卫潭州(今湖南长沙市),被元军围困,誓死抵抗,城破,举家自杀,壮烈殉国。连北方蒙元军民也歌颂潭州城就像“铁州城”一样坚贞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