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是人们用来交际的一种应用文体,我们祖先留下了极为丰富的书信作品,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古代作家很重视书信写作,在许多文集中,书信都作为一种创作文体,与其他文体同等看待。其中,有不少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杰作,是中华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信写作有自己的特点。内容极其广泛,功能多种多样,叙事、议论、抒情、状物、写景,众体俱备。文风更是百花齐放,无成法,无定体,或寥寥数语,言简意赅;或洋洋千言,尽情挥洒。语言也活泼自由,不事雕琢,率直如家常话,不避方言俗语,还有用诗词替代书信的。
书信散见于史籍和各种文集中,篇目浩繁,笔者看到的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就是所取的沧海一粟,已深受其教益和感染。本文试图从书信内容和作用的角度,分为政治论辩、道德诫勉、立身处世、论文治学、友谊亲情等类,结合名篇实例,做一些初步的探析。
政治论辩
古代官员、士人,往往因政治派别、政治观点或某一具体政治事件的纷争,通过书信往来,开展辩论。这类书信,辞锋犀利,说理透辟,在古代书信中,多有名篇。如李陵《答苏武书》、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欧阳修《与高司谏书》、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等,收录于《古文观止》和其他文集。试举两例:
一是丘迟《与陈伯之书》。丘迟是南朝齐梁间著名文人;陈伯之原为梁朝江州刺史,听信部下挑唆,投奔鲜卑族政权北魏。梁武帝派兵攻伐北魏,丘迟奉命写信劝陈伯之反正归降。这封信首先晓之以理,从政治上批评陈伯之叛国投敌的不明智,反复申明梁朝既往不咎的政策和化敌为友的宽容,指出只有反正才是他唯一的光明出路。继而动之以情,告知陈伯之:“将军松柏不剪,亲戚安居,高台未倾,爱妾尚在,悠悠尔心,亦何可言。”“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陈伯之慑于梁朝大军压境,读了丘迟来信,感动悔悟,终于反正归顺。
二是宗臣《报刘一丈书》。宗臣是明朝文学家,原任吏部员外郎,因耿直刚正,得罪奸相严嵩,被贬外任福建布政参议。刘一丈是他的长辈,写信劝他注意“上下相孚”(搞好上下级关系,互相信任)。宗臣在给刘一丈的复信里,紧扣“上下相孚”一语,借题发挥,狠揭官场丑态。当时,严嵩及其子严世蕃权倾天下,京师民谣有“大丞相、小丞相”之说,“凡文武擢迁,不论可否,但衡金之多寡而畀(任命)之”。对这种贿赂公行,买官卖官的腐败,宗臣作了细致生动的描绘揭露。
今世之所谓孚者何哉?日夕策马,侯权者(不指名地点了严嵩)之门,门者(守门人)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即门者持刺(名片)入,而主人又不即出见,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袖,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客曰:“相公(宰相)倦,谢客矣,客请明日来。”即明日又不敢不来,夜披衣坐,闻鸡鸣即起盥栉。走马推门。门者怒曰:“为谁?”则曰:“昨日之客来。”则又怒曰:“何客之勤也!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客心耻之,强忍而言曰:“亡奈何矣,姑容我入。”门者又得所赠金,又立向所立厩中。幸主者出,南面召见,则惊走匍匐阶下。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贿金)。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然后命吏纳之,则又再拜,又故迟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马上遇所识,即扬鞭语曰:“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且虚言状(捏造相公厚待的情形)……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闻者亦心计交赞之。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长者谓仆能之乎?”
宗臣把行贿者的恬不知耻、低声下气、奴颜婢膝、拍马吹牛,守门人的狗仗人势、刁难勒索,权相的高高在上、故作姿态、内心贪欲,写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对官场文化极尽讽刺之能事,表明了自己深恶痛绝的态度。这确是一幅漫画化的官场群丑图。
道德诫勉
中华传统文化重德。古代书信中不少是长辈劝勉子弟加强道德修养的。这类书信往往语重心长,谆谆教诲,期望殷切,循循善诱。
如司马光《与子康书》。司马光是北宋史学家,曾任宰相。一般认为如此高官显爵,当是豪华富贵、养尊处优的了。而司马光写信,却诫勉其子履行节俭,力戒奢侈。他说:“吾本寒家,世清白相传……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信中称颂宋真宗的宰相张知白,过着贫士一样的生活。外人嘲讽他假作俭朴,装点门面。张知白感叹:“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然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在,身亡,常如一日乎!”说明养成俭朴美德,是深谋远虑的卓见。此信进一步申说崇俭戒奢的道理。俭朴欲望少。当官的欲望少,不会贪污敛财,可以正直行事;老百姓欲望少,就会谨慎持身,不致谋财犯法。相反,奢侈则多欲。当官的多欲,就会贪赃枉法,身败名裂;老百姓多欲,就会欺诈偷盗,家破人亡。所以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司马光这封信在封建时代,对于个人美德、家庭道德、政治道德的养成,具有普遍意义,时至今日还值得借鉴。
又如张之洞《致儿子书》。张之洞是官至一品的封疆大吏,晚年当了军机大臣。写此信时,清朝已废科举,他让儿子到日本士官学校留学习武。写信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教育儿子勿以贵公子自居,应当“自视为贫民,为贱卒,苦身戮力,以从事于所学。……尤戒有狭邪赌博等行为,即幸不被知悉,亦耗费精神,抛荒学业。万一被人发觉,甚或为日本官吏拘捕,则余之面目,将何所在?”表现出张之洞教育子弟有高度责任感;告诫“官二代”不搞特殊化,不胡作非为的见解,也是很可贵的。
立身处世
作为有思想感情的高等动物,人的言谈举止,既体现自身素质,又影响他人。所以怎样做人,怎样待人接物,就受到普遍关注。古代书信对此有不少好的见解。
例如,明朝支大伦《示儿书》:“丈夫遇权门须脚硬,在谏垣须口硬,入史局须手硬,值肤受之诉须心硬,浸润之谮须耳硬。”全信只五句话,关键在“硬”,强调做人要做硬骨头。
朱熹《给长子书》则谈了处世交友之道:“交游之间尤当审择。虽是同学,亦不可无亲疏之辨。……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之过者,益友也;其谄谀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亲益友,疏损友,也是立身处世的重要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