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5年,清朝豫亲王多铎率领大军渡江南下。明朝弘光小朝廷的君臣逃走,多铎派遣贝勒博洛和其他将领攻打江南一带府县。明朝的地方官吏有的投降,有的逃亡;有的经不起清军攻打,镇江以南,一个月工夫,上百座名城大县相继失守,可是江阴一个小小县城,竟能死守了八十天才被攻破,这主要是得力于典史阎应元。
起初,清政府下“剃发令”。江阴秀才许用德,把明太祖像挂在学宫大堂上,边拜边哭,顿时聚集一万多人,推举新任县尉陈明遇领导守城。陈明遇说:“我的机智勇敢比不上阎君,守城大事,必须请他来主持。”派人骑马迎接居住乡间、为母亲守孝的阎应元。
阎应元连夜赶到城里。城里的士兵不到一千名,居民也只有一万户光景,粮饷又无法筹措。阎应元一到,立刻清点簿册,修建防御工事,命令每户出一个壮丁登城防守,其余的壮丁轮流送饭。他命人取出火药和武器,放在城楼上,又劝有钱人家踊跃捐献,捐献不限定钱财,愿出米、豆、绸、布等都可以。监生程璧带头捐献两万五千两银子。捐献的人争先恐后,不多时就拥有一批火药,铅弹、铁子、大炮、鸟嘴铳,钱好几千万吊,米、麦、豆一万石,其他像酒、盐、铁、草料也很多。做好物质准备之后,阎应元又把江阴城划分为几个区域,陈明遇守西门,阎应元自己守北门,兼带巡查四门。刚刚布置停当,敌人已经把城团团包围住了。
清军开到江阴城外的达十万,扎营盘一百多座,四面包围圈几十道。城上守军居高临下,使用礧炮、弩机一类武器,矢石交下,杀伤大量敌军。清军架起大炮轰城,城墙被轰塌了,阎应元叫人用铁皮把门板包裹起来,用铁链缚牢,保护城墙;又叫人取来空棺材,装满沙土,堵塞住倒塌的地方。清军猛攻北城,北城被攻破了。阎应元立即下令:用大块石头连夜再筑起一道坚固的堡垒。城里的箭不多了,阎应元设计,趁黑夜扎了许多草人,每个草人身上插一枝竹竿,上面挂一盏灯,把草人竖在城头。守城的兵士埋伏在城垛后面,金鼓齐鸣,喊声四起,佯装将坠城去袭击敌营。清军震惊,纷纷向城上射箭。第二天清晨,从草人身上取出的箭数也数不清。阎应元又将计就计,派遣精壮兵士,从城头用绳吊下,偷袭敌营,趁风放火。敌军大乱,自相践踏砍杀,死了好几千人,被迫后撤,在离城三里的地方扎下营来。清军统帅刘良佐到城下,大声叫道:“我与阎君是老朋友,替我告诉他,我要跟他会会面。”阎应元站到城头上跟刘良佐接谈。刘良佐本是弘光帝时镇守江北的四员大将之一,封为广昌伯,清军南下时,他投降了。此刻,他远远地朝着阎应元喊道:“弘光帝早已逃跑,江南无君主,你识时务趁早投降,可保荣华富贵!”阎应元回答道:“我姓阎的只不过是明朝的一个小小的典史,还懂得大义。你身为明朝大将,竟给敌人充当开路的走狗,你拿什么脸来见我们县里的志士义民呢?”刘良佐听了,羞愧难当,溜了回去。
阎应元身材高大,面色苍黑,嘴上边有些短须,性情刚直坚强,带兵军纪严明,违犯纪律者一律严惩不贷。他把钱财看得很轻,将士们立了战功,总是重重奖赏,毫不吝惜。将士受伤,他亲自替他们包扎伤口;有战死的,就给他们料理丧事,亲临哭祭;跟兵丁们说话,称呼“好兄弟”,不喊他们的名字。陈明遇为人宽厚和蔼,每次巡城,总是关切地慰问兵丁,因此,深得人心,大家都乐意听他的号令,不怕牺牲。
在这以前,贝勒博洛所部接连攻下几座大城,增援江阴。博洛捆绑了明朝的两个降将,叫他们跪在江阴城下,劝说阎应元投降。阎应元在城上大骂道:“败军之将,被俘后不赶快死!”博洛又派人对阎应元说:“只要把四门为首抗清的人各杀一个,我军立即撤退。”阎应元严正地大声说:“情愿砍掉我的头,也不能杀一个老百姓!”
博洛见江阴城毫无投降的意思,就加紧攻打。清军架起云梯,敢死队披戴着铁甲铁盔,猛冲城墙,轰城的炮声昼夜不停,百里以内地都被震动了。城里死伤的人越来越多,阎应元慷慨激昂地登上城墙,神情镇定,指挥作战。第二天,下起倾盆大雨。到了中午,一道红光从土桥阵地冲起,一直落到城西。城墙很快就被轰破,清兵冒着火烟雨雾,蜂拥地冲了上来。阎应元率领百把名无畏的战士,肉搏冲锋,和敌人进行了八次巷战,杀伤的敌人以千计,再次突围,冲不出去。阎应元纵身投入前湖,自杀殉国,湖水很浅,没有淹死。刘良佐命令士兵,一定要活捉阎应元,因而被俘。
阎应元被押去见博洛,挺胸直立,坚决不跪。敌兵拿枪向阎应元的小腿刺去,肉穿骨折,扑倒在地。黄昏时分,阎应元被解到栖霞禅院。寺僧夜里听到阎应元不断大声喊道:“快杀我!快杀我!”不多会儿,声音消失了,阎应元壮烈牺牲!
江阴城坚守了八十天,围城的清兵二十四万人,战死六万七千人,进城后巷战死七千人,清军被歼共达七万四千多名。城中军民牺牲的不下五六万人,尸骸塞满街巷,但无一人投降。城破时,陈明遇用刀与敌人肉搏,受重伤,死后手里还握刀,身体靠壁,直立不倒。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语),阎应元与陈明遇地位在七品芝麻官的县令之下。明朝的封疆大吏、总兵大将纷纷投降,给清军前驱开道,而阎应元不过一介小吏,却以大无畏精神,坚守孤城,敌人为之胆寒,百姓为之效命,全城军民宁死不屈,铮铮铁骨,凛凛气节,可歌可泣。
明末誓死抗清的,还有一个少年英雄夏完淳。他是江苏省松江府人,父亲当过福建长乐县令。他聪明异常,七岁能诗文,有神童之誉。他自福建长乐返回家乡后,十四岁那年就参加抗清义军,参赞军谋,经过三年艰苦、曲折的斗争,不幸被捕,押送到南京,审讯他的是大汉奸洪承畴。夏完淳明知却故意反讽:“洪先生早为国死了,天下人没有不知道的,皇上还御祭七天。你竟敢冒名污辱忠魂。”弄得洪承畴狼狈不堪。夏完淳壮烈牺牲,年仅十七岁。他的诗文造诣相当高,有《夏完淳集》传世。郭沫若根据其事迹,写成剧本《南冠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