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空穿越七百三十多年,闽粤海隅,风涛怒吼,浊浪排空。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子孙,骁勇的蒙元铁骑,直逼中国南方。偏安的南宋小朝廷从杭州,逃到温州,再到福州……直至广东新会,终在厓山海域进行最后的拼死一战,全军覆没。此前被俘的文天祥被押在元军船上,亲见这悲壮、惨烈的一幕,满怀撕心裂肺的亡国之恨,写下血泪凝成的诗篇,追溯奋起抗元、力挽狂澜的种种往事……
一
1275年七月,元世祖忽必烈派丞相伯颜率师,攻打南宋行都临安。南宋官员接踵宵遁。文天祥奉诏入卫。1276年正月,文天祥请率京师二十万人马,背城一战,左丞相陈宜中不许。据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载:此时,“北兵已迫脩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计不知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当可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初至北营,抗辞慷慨”,引起元方愤怒,扣留了文天祥。和议未成,宋恭帝投降。元军俘皇帝、后妃、宗室、官吏,文天祥也与他们一起被驱挟北上。到了镇江,文天祥得到机会逃奔真州(今江苏仪征县),把他了解的元方情况告诉淮东主帅李庭芝和淮西主帅夏贵,约他们连兵北伐,以图中兴宋朝。不料,李庭芝中了元军的反间计,误以为文天祥是企图替元军赚城,密令真州守将苗再成杀文天祥,苗再成不忍,派人把文天祥引到真州城外放了。文天祥改名换姓,日夜潜行,既恐元军识破捉住,又怕宋方通缉捕获。其间,险状迭出,据《指南录后序》所述:“几死”、“当死”、“送死”、“陷死”、“无辜死”、“迫死”、“几落贼手死”等等“无日而不可死”的险情,达十六次之多,真可谓“虽九死其犹未悔”。因为文天祥早把生死置之度外,他认为:“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所谓死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若予也,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对于文天祥来说,抗元斗争,为国牺牲,不论死在何时何地,都是死得其所。像文天祥那样,出身状元,官居宰相,而不顾身家性命,经历九死一生的,自古到今,仅此一人。
好不容易,文天祥渡过长江,飘荡东海,追上了已在福州建立了小朝廷的端宗赵昰。文天祥重视民间力量,早就上书皇帝:“山岩之氓(民),市井之靡(城市流民),刑余之流,盗贼之属,其胆勇力绝,足以先登;其智辩机警,足以间谍。”充分肯定民间有豪杰能人,应不拘一格,多方招募。他提出北取温州,组织抗元义军,但执掌大权的左丞相陈宜中怕文天祥立功,不予采纳,拟另派将收复浙东,借以开脱他当初弃温入闽的责任。文天祥与陈宜中议事多不合,不愿担任右丞相与其共事,以枢密使(国防部长)职务,在南剑州(今南平市)设都督府。陈宜中妒贤嫉能,使文天祥的行动受到掣肘,南宋小朝廷不能把抗元武装力量统一组织起来,这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
历史镜头再切回1276年三月,还是益王的赵昰从海路逃至福州,在今仓山区林浦村的石塔码头登岸。五月即位福州,是为端宗。林浦位于闽江边,坐北朝南、与鼓山绝顶遥遥相望的平山堂,地势开阔,赵昰和大臣们便在这里栖息、议事。传说当年大臣们立在平山堂外大坪上,拜见天子,山呼万岁。文武百官在林桥外下马等候,传诏召见,方可上殿。小皇帝走过的石板路叫御道街,俗称天子街。君臣官兵饮用的井叫宋井。号称三十万兵马的大军安营扎寨在九曲山坡,文天祥在这里操练水师。几经沧桑,历史的风云让后来的凭吊者发思古之幽情,林浦也因之成了福建省的历史文化名村。
林浦和福州的小朝廷,只是匆匆的过客。同年十月,元军围困福州,福建制置使王积翁和福州知府王刚中开城投降。端宗在大臣们的护卫下,又从林浦码头登船飘海逃泉州,垄断泉州海上贸易的色目人蒲寿庚为了私利,背宋降元,端宗只好再南逃潮州、惠州、广州。这位才十一岁的小皇帝一路颠簸惊恐,于1278年四月病死。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丞相陈宜中见势不妙,遁至占城(今柬埔寨境内),一去不返。群龙无首的臣子们,感到前途渺茫,多想散伙。大臣陆秀夫坚持说:“度宗皇帝一子(赵昰之弟赵昺)尚在,将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之师以成中兴者,今百官有司俱在,士卒数万,天若未欲绝宋,此岂不可为国耶!”与群臣共同拥立七岁的赵昺为皇帝。陆秀夫鼎力协助秉政的张世杰,外筹军旅,内调夫役,起草旨诏,在匆忙流亡中,还每天书写《大学》,给小皇帝讲解,不失大臣尊严。
这段时间,文天祥在闽赣边境组织了一支武装力量,幕府里招集了众多爱国志士,收复了江西吉州下属四县,屯兵瑞金。浙南义师活动于临安周围,安徽收复黄州、寿昌,湖南收复湘潭、衡山等地,抗元形势大有转机。正当文天祥集中兵力攻打赣州时,元军突然偷袭他的后方兴国,文天祥不得不退兵救援,在空坑战役中大败,文天祥家属被俘,将士牺牲甚众。文天祥只身逃逸,移师广东潮阳,继续抗元斗争。在五坡岭用饭时,元军突至,猝不及战,被俘获。文天祥服脑子(冰片)二两自杀,昏迷许久,竟不能死。
三
文天祥被俘后,与蒙元开展了特殊的斗争。
元军统帅张弘范要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捍卫父母之邦,反而教人背叛,行吗?张弘范一再坚持,文天祥便写了《过零丁洋》,张弘范看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句,也不得不承认:“好人,好诗!”他把文天祥押在船上,泊厓海面,要让文天祥目睹宋军败亡的惨局。
张世杰将一千多艘战船,用粗绳捆绑,连成一字排开,严阵以待。他和士兵共甘苦,一起吃干粮,喝海水,水苦咸,呕吐困乏。张弘范率水师,将宋军团团围困,血战激烈地展开了。《宋史纪事本末》详述了这次战况:“张世杰以淮兵殊死战。……至午,潮上,……世杰南北受敌,兵士皆疲,不能复战。……世杰知事去,乃抽精兵入中军,诸军大溃。会日暮风雨,昏雾四塞,咫尺不相辨,世杰遣小舟至帝所,欲取帝至其舟中,旋谋遁去。秀夫恐来舟不得免,又虑为人所卖,或被俘辱,执不肯从。秀夫因帝舟大,且诸舟环结,度不能出走,乃先驱其妻子入海。谓帝曰:‘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不可再辱。’即负帝同溺。后宫诸臣从死者甚众。”
张世杰突围至海陵山(今广东阳江县南),遇飓风,溺死。宋亡。
亲见这悲壮惨烈的场景,文天祥写了一首长诗,题目是《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恸哭,为之诗》曰:“一朝天昏风雨恶,炮火雷飞箭星落。谁雌谁雄顷刻分,流尸飘血洋水浑。昨朝南船满厓海,今朝只有北船在。昨夜两边桴鼓鸣,今夜船船鼾睡声。北兵去家八千里,椎牛酾酒人人喜。惟有孤臣雨泪垂,冥冥不敢向人啼。”极写战争的酷烈,宋军的悲壮牺牲,蒙元的胜利骄欢,诗人的悲痛凄苦。
一切都结束了。文天祥被押送大都(今北京市),路上绝食八天,求死不得。到燕京后,元世祖想利用文天祥的威望笼络人心,缓和南方人民抗元斗志,让他入居馆驿,设施供应丰盛,文天祥不屑一顾,坐到天亮。移到牢房,坐必朝南,未尝面北,确如他诗所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1282年,文天祥已被囚禁四年,元世祖曾亲自劝降说:“你能像忠于宋朝那样事元朝,我封你为丞相。”文天祥拒绝说:“受宋恩为宰相,怎肯事二姓,唯求一死。”于是,元世祖下诏杀文天祥于燕京柴市。临刑,观者万人。文天祥从容问市民,何方朝南,向南方再拜而死,年仅四十七岁。元世祖感叹:“好男儿,不为吾用,杀之诚可惜也!”
文天祥在狱中写下的《正气歌》,可以认为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精神的历史总结。诗中列举从春秋战国,经秦汉魏晋,到唐朝的一系列忠贞爱国志士,尊之为“哲人”,奉之为“典型”。文天祥和他共患难的战友张世杰、陆秀夫等,正是踏着先烈的血迹殉国难,他们不愧为中国人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