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文中,批判了红军初创时存在的“流寇思想”,这种思想主要表现在不愿意做艰苦工作、建立根据地,只希望跑到大城市去大吃大喝。“流寇主义”的社会基础,则是由于广大流民群众的存在。毛泽东指出:“黄巢、李闯式的流寇主义,已为今日的环境所不许可。”
一
黄巢、李闯分别是唐末、明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他们领导的农民起义,规模之浩大,战绩之辉煌,达到了中国农民起义的历史高峰,但两者都犯“流寇主义”而导致失败。
黄巢世代贩盐,他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很多流民、盐贩,过的是流浪生活,走过许多地方,熟悉山川关隘。这种生存方式使他们倾向于流动作战。黄巢起义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远征。历经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陕西十二省,往返一万五六千里。往往是攻取一地,放弃一地,占领一城,撤离一城,始终未建立比较稳定的根据地。最后几十万大军虽然攻进唐朝京城长安,但断绝了粮源、兵源,好像钻进了口袋,受到唐王朝从各面调集军队的反扑,撤出长安,继续流转作战,在山东莱芜打了最后一仗,起义军牺牲殆尽,黄巢自杀。
李自成出身农家,给地主放过羊做过工,在驿站当马夫,妻子被衙役霸占。备受剥削欺凌的李自成,手刃仇人,奋起造反。在抗击明军围剿的战争中,屡建奇功,被农民起义军推为领袖,称“闯王”。李自成以“割富济贫”、“吃着不尽有闯王,不当差,不纳粮”为号召,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起义军迅速壮大。攻占西安后,宣布建国,国号大顺。而后,李自成亲率大顺军主力,出陕西、占河南、袭山西,一路攻城略地,所向披靡,直逼北京,明朝末代皇帝崇祯被迫吊死煤山。可惜的是,李自成也犯了“流寇主义”,没有致力于根据地建设,作为支持前方作战的依托。进了北京,却不打算把北京建立为大顺政权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李自成曾说:“陕西,父母之国,形胜之地,我将在那里建都。富贵归故乡,就是十个燕京,也抵不上一个西安。”这种狭隘观念,使他在北京采取了错误政策,大规模拷掠明朝降官,追索赃银,把大顺政权的财政来源,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结果大顺军进北京只几天,粮食就难以为继。加之闯王进京之后,尽管他自己依然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但文武官员却经受不住都市繁华的诱惑,开始腐化起来,忽视了山海关外虎视眈眈的清军铁骑。本已打算投降大顺的明朝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听说爱妾为闯王大将刘宗敏掳去,“冲冠一怒为红颜”,转而降清。李自成亲率大军到山海关与清军作战,惨遭失败。李自成艰难奋战,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功败垂成,迅即逆转,不得不撤出仅仅占领了四十二天的北京,退据西安。在清军强劲攻势下,又撤离西安,边战边退,退至湖北九宫山,受到地主武装袭击,李自成牺牲。
二
秦始皇建立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的封建王朝,只二十一年,便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冲击下,迅速灭亡。直接导火线,便是苛重的徭役。当时全国总人口约两千万人,而被征发去营造宫室、陵墓,筑长城、修驰道,当兵守边及充当其他杂役的不下三百万人,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五。特别是秦二世,征发贫弱百姓,大建阿房宫,劳役更苦,赋税过重(占收获的三分之二),农民除了起义,没有别的生路。陈胜揭竿而起,天下纷纷响应。刘邦、项羽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和死灰复燃的战国旧贵族,共同抗秦,逐鹿中原,最后形成楚汉相争的局面。项羽兵力最强,自号西楚霸王,分封诸侯王国十余个。刘邦被封为汉王,都南郑(在今陕西省)。刘项之间大小战一百多次,刘邦屡战屡败,屡败屡起,之所以能挺住不垮,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刘邦拥有关中(今函谷关以西、陕南川北一带)作为根据地,废除秦朝严刑苛政,与秦民约法三章(杀人处死刑,伤人及盗贼按轻重治罪),秦民大悦拥护。萧何留守经营关中,给前线输送粮饷兵卒,刘邦每次战败,很快得到补充,最后垓下决战,取得全胜。
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建立根据地则是比较自觉的决策。朱元璋出身贫苦,给地主放牛牧羊,十七岁时,他的家乡旱灾、蝗灾、瘟疫肆虐,他的父母、大哥不到半个月相继死去。走投无路的朱元璋到皇觉寺出家当了和尚。庙里粥少僧多,为了糊口,他只好到处云游化缘。几年间,走遍了淮西、豫南一带的名山大川,熟悉关隘道路,深谙民间疾苦,萌生了抗暴造反意识。元朝至正十二年(1352),二十五岁的朱元璋参加郭子兴统帅的农民起义军。他打仗勇敢机智,小时念私塾又认得一些字,受到郭子兴赏识,升任总管。当他攻下定远、徽州等城市后,儒生冯国用、朱升归附。冯国用献计说:“金陵(今南京)的地理形势,正如古人说的龙盘虎踞,是帝王建都之地。你可先攻下它作为根据地,然后四出征战,倡仁义,收人心,不贪财宝女色,天下就不难平定。”朱升向他提出了三条战略方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就是要巩固根据地,增强经济实力,不要急着称王,避免树大招风。朱元璋采纳了这些意见,设置营田使,负责兴修水利,开荒屯田。不几年,粮食盈仓,军饷充足。同时整顿军队纪律,不许妄杀、不许掳掠、不许奸淫,犯者严惩不贷。这些举措,为朱元璋胜利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后,朱元璋逐步消灭了附近的割据政权,平定了南方广大地区。随之挥师北上,攻下元朝大都北京。1368年,朱元璋登上皇帝宝座,国号大明,建都南京。
三
需要说明的是,刘邦、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胜利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有地主及知识分子加入,起义性质开始蜕变。昔日的农民、放牛娃,最终成了地主阶级的总头目——皇帝。这是历史的必然,而不是个人行为的偶然选择。因为农民起义是在封建生产关系的框架内进行的,它不可能提出新的政治模式,只能“旧瓶装新酒”,以新王朝取代旧王朝,被地主贵族利用了去作为改朝换代的工具。但它毕竟打击了旧王朝的腐朽统治,并在开国之初,注意与民休息,鼓励生产发展,出现繁荣局面。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历史,就在一次次农民革命斗争的扫荡下,螺旋式地上升,走到近代。
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建立起强大、统一的大明帝国,清朝康熙皇帝赞他“治隆唐宋”。
朱元璋是矛盾复杂的人物。他屠戮功臣,但是也严惩贪官,关心百姓疾苦,与民休养生息;他坚持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但又主张选用人材重视实际能力;他养兵百万背上财政包袱,可是又创立屯田法减轻老百姓的负担;他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严酷皇帝,可是他又像乡村老人,默默地品尝人世的喜怒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