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740000000019

第19章 真履实践

问:修行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通过修行能认识宇宙真理?

答: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断烦恼、了生死、开智慧、证真实。要认识真理,必须具备认识真理的能力。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否真实,是否全面,就取决于自身的认识能力。问题是,我们现有的认识能力是错乱的,无论怎样认识,永远看不到事实真相。就像我们戴上黄色眼镜时,看到的世界是黄色的;而戴上绿色眼镜时,看到的世界又是绿色的。所以,我们首先要去除遮蔽认识的各种错误知见。其次,还须具备无限的认识能力。一个人能学多少知识?哪怕学到八十岁、八百岁,能穷尽整个宇宙吗?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

若想以有限的经验认识无限的宇宙,是永远办不到的。唯有通过修行,才能去除种种错误知见,开发本自具足的般若智慧,由此证得诸法实相。

问:对修行来说,应当先悟道,还是先以所学救度众生?

答:这两种修行方式都是有根据的。在菩提心的修行中,有国王式的发心、船夫式的发心等。国王式的发心,就是先着力于自己悟道,具备相应能力后再度化众生。船夫式的发心,则是将自利和利他结合在一起,从利他中完善自己,就像划船的船夫那样,和乘客共同抵达彼岸。当我们无私帮助他人时,就是在克服自己的私心;当我们慷慨布施时,就是在克服自己的吝啬。所以两种方式都是可行的,至于哪种更合适,应根据各人实际情况选择。假如今生没有悟道,也不必沮丧。生命是无尽的,今生做不完的事,来生可以继续。只要我们愿力坚固,就能不断在世间广行菩萨事业。

问:律宗的修行和开悟是怎样的?

答:就律宗而言,并没有一个完整的、由学佛至成佛的修行系统。戒律,是一切修行的基础。不论修学哪个宗派,不论在家或出家修行,都应以戒为基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慧成就解脱。

但我们要知道,戒律固然重要,却不是一切。“八正道”为修学佛法的常道。其中,正命、正业、正语即属戒的内容,但不能涵盖全部。戒律在中国形成独立宗派,是汉传佛教的一个特色。但是,如果仅仅持戒,却不修习止观,不具足正见,只能得到“人天果报”,使你来生继续做人或生天,却无法成就最终的解脱。

问:自依止、法依止的“止”,当作何解?

答:依止就是依赖、追随。“依”和“止”不能分开理解,这个“止”,不同于止观的“止”,那是指禅定修行。“自依止、法依止”是告诉我们,学佛要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佛法的指导。

问:从理上能够理解“心能转物”,但有没有实例呢?

答:“心能转物”有两种情况。在现实中,我们也随时都在转物。如将木头加工成桌子,即“心能转物”的例子。事实上,人类对世间所有事物的改造,都属于“心能转物”的范畴。当然,这种转物须借助外在条件。佛经记载,印度有位外道仙人,因国王得罪于他,就用意念下了场冰雹,将整个城市毁灭。佛经还讲到,八地菩萨可随意念将海水变成黄金。在我们看来,外在世界是实实在在的,那是因为我们的业力相同。但在不同业力的生命看来,却有不同境界。唯识宗经常举这个例子:海里的水,我们看到的是水,天人看到的是琉璃世界,饿鬼看到的是脓血,而鱼生活在水里就像住在房子里一样。又比如,我们看到大便觉得臭秽不堪,可狗看到它就像美味佳肴。所以,我们不要过分相信自己的感觉,不要以为所看见一切都是固定不变的。我们所接受的教育方式,使我们非常信赖自我感觉,听到这些与感觉相违的观点,总是持不以为然的态度。其实,我们的见解又比井底之蛙高明到哪里?

问:“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何义?那样成佛太容易了吧?

答:佛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位神通广大的梵志,可以上天入地,预知未来。他算出自己只有几天寿命,很是苦恼,因为神通也不能帮他解决生死问题。在他痛苦彷徨之际,另一位天人让他去求教佛陀。五通仙人立刻捧着两朵花前去见佛,请教生死大事。佛陀告诉他:放下。他就把左手的花放下。佛陀又说:放下。他就把右手的花也放下。佛陀还是叫他放下。他说:我已没东西可放了。佛陀这才对他说:真正要放下的,不是手上的花,而是你对生死的执著。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是同理。所谓的屠刀,并非手中有形的刀,而是我们对生死烦恼、五欲尘劳的执著。这一切,并不是我们说放就能放下的。当我们苦恼时,说一声放下,就能立刻放下那些让我们苦恼不堪的事吗?我们想念亲人时,说一声放下,就能立刻把那个日夜思念的人忘掉吗?若非平日训练有素,你想一下子放下,根本是办不到的。如果放下已经不成问题,那么,成就也是不成问题的。

问:怎样发愿才如法?

答:发愿,就是树立学佛目标。每个人发心不同,所以,发愿内容也不尽相同。我们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可在每天临睡前,面向西方合掌发愿:“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如果我们发心修习菩萨道,不仅希望自己成就,更希望利益一切众生,使众生都能听闻佛法、解脱生死,每天就可这样发愿:“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总之,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要围绕相应目标进行。只有确立人生目标,所作所为才会有针对性。比如我们要买房子,为此就会努力赚钱、存钱。如果缺乏指向,钱一到手就随手花掉,即使赚得再多也无法积攒下来。修行也是同样,明确目标之后,我们所做的一切功德才会有明确归宿,才会日益增长。

发愿,是发自内心的真切愿望。当我们念诵发愿文时,应当问一问自己:我理解发愿文的真实内涵吗?我的发愿是发自内心的吗?如果是由衷、真切的愿望,并且每天都在反复不断巩固,那么,这一愿力必能对生命的健康发展起到推动和引导作用。

问:如何发起菩提心?

答:发菩提心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是如何发起,二是发起后如何巩固。

菩提心的发起,可参照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中阐述的十种因缘进行观修,也可依据《菩提道次第广论》阐述的“七因果”和“自他相换”修习。其中,“七因果”由阿底峡尊者所传,“自他相换”由寂天菩萨所传。

发起后又如何巩固呢?最重要的,是时刻念兹在兹。对于任何一件善行,都是发心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做。若能每天不断地这样想,这样做,菩提心必定会在内心形成强大的力量。

问:发菩提心和持咒的关系如何?

答:作为修学大乘法门的佛子,不论持咒还是诵经、念佛,都要以菩提心去做。那样的话,我们所修的一切善行将迅速增长。如果说,每做一件善行能使我们离佛道更近一步。而发菩提心去做,这一步所跨越的距离,或许会是原来的百千万倍乃至更多。因为菩提心是无限的,所成就的功德也是无限的。

问:怎样才能不退初心?

答:俗话说,“学佛一年,佛在心中;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在西天。”怎样才能不退道心?必须有善知识指导,并依修行次第持续修习。如果既无老师指导,又不能持之以恒,就很难保持初心。因为我们的心行基础是凡夫心,所以修行“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唯有勇猛精进,才有足够的力量抵抗凡夫心,逆流而上,不退初心。

问:精进就是苦修吗?

答:人性中存在很多缺陷,需要通过修行进行调整,确实很艰难。所以,《四十二章经》说:“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要战胜自己的烦恼习气,必须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这是一项漫长而艰辛的事业。我们在世间,为得到一点蝇头小利尚须付出诸多努力。而学佛修行是成就世间最大的事业、究竟的利益,假如不愿付出代价,不愿努力精进,怎么可能达到目标呢?如果在佛前供上两个苹果就可以成佛,那不是太容易了?

但修行也不要追求无谓的痛苦。佛陀所提倡的,是中道的修行,智慧的修行,并非盲目的自苦其身。天道酬勤,有了努力的因,只要方向正确,必能结出成就的果。

问:定中出现的景象是否可信?

答:不论定中出现什么境界,都不可执著,这是原则问题。如果是好的境界,执著了不会进步;如果是不好的境界,执著了会走火入魔。无论是什么境界,都不要在乎,更不要执著。

问:如何增强自主意识?

答:通过培养心灵的觉醒能力,可以增强意识的自主性。

觉醒能力的培养,就是在每个念头生起的时候,观照它,觉察它,不取不舍,不迎不拒。随着观照力的增强,生命的自主能力也将随之增强。

问:当五欲六尘现前时,怎样调整?

答:关键在于,平时就努力培养觉照力,而不是等敌人上阵时,临时再找武器。

当五欲六尘的境界现前时,我们往往会生起与之相关的妄想,然后就“心随境转”。根本的对治之道,是以智慧进行观照。但对修行刚刚入门的人来说,观照力非常弱。妄念现起时,可能很快就失去正念,对付不了情绪波动。不过,也不必沮丧,只要我们依法修行,时时提起正念,久而久之,观照力自然增强。即使妄想生起,也能以正念去化解。如同光明出现时,黑暗就会消失一样。到最后,心就能始终保持在了了分明的觉照中。

问:静坐时如何静下心来?念起时是否要用力压住?

答:静坐时,不要刻意追求“静”,这也是一种妄想。如果我们执著“静”,就会因此排斥某些念头。而我们每排斥一次,又会产生相应的反弹作用。作用力越大,反作用力也越大。它所导致的效果,恰恰背离“静”的初衷,反而达不到预期目的。

所以,静坐时对各种念头要不取不舍。无论是执著的取,还是讨厌的舍,都会使心浮躁掉举。当妄想到来时,我们只须以正念观照它,不为所动,不随之跑,就是修行的功夫。真正的“静”,并非什么念头都没有,而是不随境转,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问:是否只有通过坐禅才能观察自己的内心?

答:坐禅并不是唯一的方式,通过反省,也能观察我们的心。当然,反省能够观察到的层面比较有限。通过坐禅,则能培养观照力,对内心有更深层的认识。

我们的心往往非常混乱,常听得有人说:平时也没察觉自己有多少妄想,可一打坐,妄想反而不绝如缕。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并不是因为打坐时妄想比平时更多,而是因为以往从来没有观照内心的习惯,虽然妄想纷飞,却不知不觉。

通过禅修,我们才有能力观照内心。就像点燃的蜡烛,必须在无风状态下,才能照清周围景象。而在风中摇曳的烛光,是无法将四周朗照分明的。坐禅,不仅能帮助我们观照内心,止息妄想,还能以此消除负面情绪。

问:修行要念念分明,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观照有必要吗?

答:我们说活在当下,保持清明的心境,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在做每件事的时候,包括工作、学习,乃至吃饭、走路时,都能念念分明。禅宗有这样一句话,叫做“搬柴及运水,神通并妙用”。活在当下、念念分明的禅修,能使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心不会粘著其上,从而培养“心无所住”的能力,培养从容应对的平常心。

问:供养与布施有何区别?

答:二者都是供给对方所需。通常,布施是中性词,而供养是敬语,带有恭敬的成分。若能以供养心行布施,更符合菩萨道的精神。

问:佛教讲究真修实证,请法师开示一下基本的实修方法。

答:佛教各宗派有不同的修证方法。但不论有多少修行法门,基础是共同的,必须由下而上地一步步修习。

皈依,是修行的重要基础。事实上,它不仅是基础,本身也是高不见顶的修行法门,甚至一直可以修到成佛。皈依的修行,是以佛法僧三宝为所缘对象。而整个佛法修行,正是念佛、念法、念僧的修行。如《阿含经》的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净土宗的即心念佛、即心是佛,禅宗的即心即佛,及很多佛子熟悉的《普贤行愿品》的十大愿王等等,都是皈依的高级修法。

在奠定修行基础后,我们还要了知:修行究竟修的是什么?不论什么法门,归根到底,是对内心的一种训练,是对健康心理的正确重复。所以,我对修行的定义是:摆脱错误、重复正确。不仅修行如此,做世间任何事也都是这样。唯有不断摆脱错误习惯,完成正确重复,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对于佛法修行来说,正确重复的过程,就是完成正念、正见,就是在圆满慈悲、智慧。重复的是正见,就是在成就正见的修行;重复的是慈悲,就是在成就慈悲的修行。反之,如果我们重复的是贪嗔痴,就是在增长内心的贪嗔痴,在成就自身的凡夫品质。我们现有的凡夫心,正是这样生生世世训练起来的。修行,关键要放弃对凡夫心的训练,以这样的力量训练正念,训练慈悲、智慧的品质。

同类推荐
  • 觉悟:济群法师谈人生佛教与智慧人生

    觉悟:济群法师谈人生佛教与智慧人生

    每个众生都具有觉悟的潜质,具有成佛的力量;佛是觉悟者,法是认识宇宙人生,走向觉醒的方法; 认识人生,改善人生,觉悟人生!《觉悟》是济群法师历年弘法的理念和核心思想,特别是他在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人生佛教,用佛法的智慧来指导人生。本书分三篇:“有所思”,讲述人生佛教的提出和思考过程;“有所行”,讲述佛教教育、弘法的具体实践;“修学之旅”则是济群法师本人的修学经历和体会。
  • 宁心:禅宗公案的沉思顿悟

    宁心:禅宗公案的沉思顿悟

    如今有些禅和子看公案、论公案,都在弄玄虚,琢磨着什么话用什么话来对,有的当成打哑谜,有的当成文人对诗句,有的当成时下流行的脑筋急转弯,还有的干脆当成威虎山的黑话了,以为是些全无道理的乱侃一通,岂不知人家看似没有理路的话背后都有清晰的理路,只是迷人看不清罢了。   一切经典,一切公案,都是为了表法,学人一定要透过这些语言场景去体悟祖师想要表达的那个法,而不是在语言相、文字相和各种名相上去费脑筋、抠字眼,去考证什么真伪、早晚。
  • 弘一法师全集之书信(03)

    弘一法师全集之书信(03)

    弘一法师出家前名李叔同。皈依佛门之前,他已在文学、律学等等各方面都颇有造诣。人生的一个转折让悟性极高的李叔同出家归隐。从此佛门多了一位修为甚高的法师。弘一法师的智慧与超然让世人敬仰,他的定力与慈悲让世人敬重。
  • 禅师读红尘:写给都市人的枕边幸福禅

    禅师读红尘:写给都市人的枕边幸福禅

    《禅师读红尘:写给都市人的枕边幸福禅》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是用佛陀的话解读或者解答的一些现代都市里最棘手、最热门、最时尚、最前卫、最隐私、最尖锐等的话题。比如禅师对贪污、疯狂玩微博现象、婚外恋、奢华假日游、富二代、拜金女、明星绯闻等等问题的看法。它是用传统的观点阐释和解答新颖的问题。相对于较多的传统佛学类出版物来说,它的话题新颖,与时效结合紧密。市场上很多星云、弘一、证严等法师本人的著作《舍得》、《宽心》等以及写他们的著作《禅的行囊》、《禅心莲韵》等销量都很可观,相信将传统的畅销作品融入新的话题会更加有卖点。
  • 禅悟:与佛对话

    禅悟:与佛对话

    与佛对话,其实也是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在自己一时失意的时候,求得心灵上的解脱。其实一切看似无法取舍的问题,皆因自己的心尘而起。而《禅悟:与佛对话》中一些关于佛理的小故事,引人深入地让你对平时想不通的问题瞬间觉悟,让你通过对心中所疑惑的问题更透彻地看到自己的心,抹去你心中的尘埃,擦亮自己的心去看世界、想问题。世间没有永远的快乐,就像世间没有永远的白天一样;世间也没有永远的痛苦,好似这世间没有永远的黑夜一样。只有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生活,才能对生活有所领悟,感受生活中的幸福、快乐。献给:珍惜美好生活、追求幸福、热爱生命的您!在你彷徨无助的时候,送上一份宁静的开导,与您共享生活。
热门推荐
  • 地藏王秘史

    地藏王秘史

    地藏王菩萨为情转世,化为张羽,历经世间百态,一朝觉醒,我,做的,真的对吗?
  • 桃花朵朵开:王妃在农村

    桃花朵朵开:王妃在农村

    一朝穿越、再遇追杀、跌落山崖、醒来痴傻,再度清醒、已成人妻。清醒后的池浅兮发现自己已然爱上了在自己失忆、痴傻如十岁孩童时对自己十分爱护的男人!好吧!爱上了就爱上,咱就在这穷困潦倒的乡村扎根了。只是,令池浅兮头疼的是,相公家极品的爹妈,还有对自己虎视眈眈的小叔。算了,为了帅气相公、可爱包子,咱战极品家人,再踏出一条生财之路。呀!原本以为美好幸福的田园生活怎么变样了。“你们是谁!”池浅兮惊恐的瞪着几人对自己虎视眈眈,眼神里透赤裸裸霸占之欲的男子,几名男子对池浅兮步步紧逼,吓得池浅兮扭头拔腿就跑。边跑还边喊着“相公,救命,有人要抢你家媳妇!”
  • 花开人美

    花开人美

    讲述主角穿越时空,面对一切困难迎刃而解,邂逅男主,因为男尊女卑,做了男主的小妾,发生了众多愉快的事。
  • 幻世倾城二小姐

    幻世倾城二小姐

    被封印的容貌和灵力后,这绝美的容貌足以甩皇城第一美女好一条街了!废材?!别人用25年修炼到七阶,她只用一个周?!若她是废材,那这玄冥位面就没有天才了。当她遇上他,是他强吻她,还是她推到他。。。。
  • Some Roundabout Papers

    Some Roundabout Paper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风绝尘

    风绝尘

    轮回天,古道渊;天可雪,恨难仇。留事事非非谁能解,看仙途漫漫情难收。
  • 罪恶之重生王冠

    罪恶之重生王冠

    有些事,如果不去做,就永远不会成功,所以,去做吧。有些遗憾,如果不去填补,就永远不会圆满,所以,去填补吧。当黑暗笼罩,被绝望所吞噬,请你们为我加冕,迎接王的诞生。这个笑容,由我守护!
  • 战争游戏之王者

    战争游戏之王者

    这可以是一场战争,不过这场战争由少数人决定。这也可以是一场游戏,然而这场游戏却需要付出生命的觉悟!新的纪元,名为战争之魂的亡灵崛地而起,寻找各自战主,一场名为战争游戏也已然正式开始!无需多言,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胜者与胜者对决,王与王的对撞,谁会成为最后的王者!!!少年是否能终成王!?一切敬请期待!!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绝傲盛后

    绝傲盛后

    一次意外穿越,造就一段奇缘。星月辰含着泪远望悬崖:“我不会为一个不爱我的人付出一切。所以也不会为他死。“俗话说,有爱才有恨,我对你根本没有爱何来的爱。””我不爱你,即使你把我的身体囚禁在宫中,我的心也不会在。”墨无痕无情的说:”不管你愿不愿意,我将一生为你画地为牢,你永远是我的。“亨,有玉璧彼岸花能回去又如何,我在这已经有了牵挂,一生的牵挂,我是不会放下的。”终究为了谁,眼角一滴朱砂泪,终不悔。。。。只求一生一世,一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