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740000000019

第19章 真履实践

问:修行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通过修行能认识宇宙真理?

答: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断烦恼、了生死、开智慧、证真实。要认识真理,必须具备认识真理的能力。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否真实,是否全面,就取决于自身的认识能力。问题是,我们现有的认识能力是错乱的,无论怎样认识,永远看不到事实真相。就像我们戴上黄色眼镜时,看到的世界是黄色的;而戴上绿色眼镜时,看到的世界又是绿色的。所以,我们首先要去除遮蔽认识的各种错误知见。其次,还须具备无限的认识能力。一个人能学多少知识?哪怕学到八十岁、八百岁,能穷尽整个宇宙吗?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

若想以有限的经验认识无限的宇宙,是永远办不到的。唯有通过修行,才能去除种种错误知见,开发本自具足的般若智慧,由此证得诸法实相。

问:对修行来说,应当先悟道,还是先以所学救度众生?

答:这两种修行方式都是有根据的。在菩提心的修行中,有国王式的发心、船夫式的发心等。国王式的发心,就是先着力于自己悟道,具备相应能力后再度化众生。船夫式的发心,则是将自利和利他结合在一起,从利他中完善自己,就像划船的船夫那样,和乘客共同抵达彼岸。当我们无私帮助他人时,就是在克服自己的私心;当我们慷慨布施时,就是在克服自己的吝啬。所以两种方式都是可行的,至于哪种更合适,应根据各人实际情况选择。假如今生没有悟道,也不必沮丧。生命是无尽的,今生做不完的事,来生可以继续。只要我们愿力坚固,就能不断在世间广行菩萨事业。

问:律宗的修行和开悟是怎样的?

答:就律宗而言,并没有一个完整的、由学佛至成佛的修行系统。戒律,是一切修行的基础。不论修学哪个宗派,不论在家或出家修行,都应以戒为基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慧成就解脱。

但我们要知道,戒律固然重要,却不是一切。“八正道”为修学佛法的常道。其中,正命、正业、正语即属戒的内容,但不能涵盖全部。戒律在中国形成独立宗派,是汉传佛教的一个特色。但是,如果仅仅持戒,却不修习止观,不具足正见,只能得到“人天果报”,使你来生继续做人或生天,却无法成就最终的解脱。

问:自依止、法依止的“止”,当作何解?

答:依止就是依赖、追随。“依”和“止”不能分开理解,这个“止”,不同于止观的“止”,那是指禅定修行。“自依止、法依止”是告诉我们,学佛要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佛法的指导。

问:从理上能够理解“心能转物”,但有没有实例呢?

答:“心能转物”有两种情况。在现实中,我们也随时都在转物。如将木头加工成桌子,即“心能转物”的例子。事实上,人类对世间所有事物的改造,都属于“心能转物”的范畴。当然,这种转物须借助外在条件。佛经记载,印度有位外道仙人,因国王得罪于他,就用意念下了场冰雹,将整个城市毁灭。佛经还讲到,八地菩萨可随意念将海水变成黄金。在我们看来,外在世界是实实在在的,那是因为我们的业力相同。但在不同业力的生命看来,却有不同境界。唯识宗经常举这个例子:海里的水,我们看到的是水,天人看到的是琉璃世界,饿鬼看到的是脓血,而鱼生活在水里就像住在房子里一样。又比如,我们看到大便觉得臭秽不堪,可狗看到它就像美味佳肴。所以,我们不要过分相信自己的感觉,不要以为所看见一切都是固定不变的。我们所接受的教育方式,使我们非常信赖自我感觉,听到这些与感觉相违的观点,总是持不以为然的态度。其实,我们的见解又比井底之蛙高明到哪里?

问:“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何义?那样成佛太容易了吧?

答:佛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位神通广大的梵志,可以上天入地,预知未来。他算出自己只有几天寿命,很是苦恼,因为神通也不能帮他解决生死问题。在他痛苦彷徨之际,另一位天人让他去求教佛陀。五通仙人立刻捧着两朵花前去见佛,请教生死大事。佛陀告诉他:放下。他就把左手的花放下。佛陀又说:放下。他就把右手的花也放下。佛陀还是叫他放下。他说:我已没东西可放了。佛陀这才对他说:真正要放下的,不是手上的花,而是你对生死的执著。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是同理。所谓的屠刀,并非手中有形的刀,而是我们对生死烦恼、五欲尘劳的执著。这一切,并不是我们说放就能放下的。当我们苦恼时,说一声放下,就能立刻放下那些让我们苦恼不堪的事吗?我们想念亲人时,说一声放下,就能立刻把那个日夜思念的人忘掉吗?若非平日训练有素,你想一下子放下,根本是办不到的。如果放下已经不成问题,那么,成就也是不成问题的。

问:怎样发愿才如法?

答:发愿,就是树立学佛目标。每个人发心不同,所以,发愿内容也不尽相同。我们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可在每天临睡前,面向西方合掌发愿:“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如果我们发心修习菩萨道,不仅希望自己成就,更希望利益一切众生,使众生都能听闻佛法、解脱生死,每天就可这样发愿:“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总之,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要围绕相应目标进行。只有确立人生目标,所作所为才会有针对性。比如我们要买房子,为此就会努力赚钱、存钱。如果缺乏指向,钱一到手就随手花掉,即使赚得再多也无法积攒下来。修行也是同样,明确目标之后,我们所做的一切功德才会有明确归宿,才会日益增长。

发愿,是发自内心的真切愿望。当我们念诵发愿文时,应当问一问自己:我理解发愿文的真实内涵吗?我的发愿是发自内心的吗?如果是由衷、真切的愿望,并且每天都在反复不断巩固,那么,这一愿力必能对生命的健康发展起到推动和引导作用。

问:如何发起菩提心?

答:发菩提心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是如何发起,二是发起后如何巩固。

菩提心的发起,可参照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中阐述的十种因缘进行观修,也可依据《菩提道次第广论》阐述的“七因果”和“自他相换”修习。其中,“七因果”由阿底峡尊者所传,“自他相换”由寂天菩萨所传。

发起后又如何巩固呢?最重要的,是时刻念兹在兹。对于任何一件善行,都是发心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做。若能每天不断地这样想,这样做,菩提心必定会在内心形成强大的力量。

问:发菩提心和持咒的关系如何?

答:作为修学大乘法门的佛子,不论持咒还是诵经、念佛,都要以菩提心去做。那样的话,我们所修的一切善行将迅速增长。如果说,每做一件善行能使我们离佛道更近一步。而发菩提心去做,这一步所跨越的距离,或许会是原来的百千万倍乃至更多。因为菩提心是无限的,所成就的功德也是无限的。

问:怎样才能不退初心?

答:俗话说,“学佛一年,佛在心中;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在西天。”怎样才能不退道心?必须有善知识指导,并依修行次第持续修习。如果既无老师指导,又不能持之以恒,就很难保持初心。因为我们的心行基础是凡夫心,所以修行“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唯有勇猛精进,才有足够的力量抵抗凡夫心,逆流而上,不退初心。

问:精进就是苦修吗?

答:人性中存在很多缺陷,需要通过修行进行调整,确实很艰难。所以,《四十二章经》说:“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要战胜自己的烦恼习气,必须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这是一项漫长而艰辛的事业。我们在世间,为得到一点蝇头小利尚须付出诸多努力。而学佛修行是成就世间最大的事业、究竟的利益,假如不愿付出代价,不愿努力精进,怎么可能达到目标呢?如果在佛前供上两个苹果就可以成佛,那不是太容易了?

但修行也不要追求无谓的痛苦。佛陀所提倡的,是中道的修行,智慧的修行,并非盲目的自苦其身。天道酬勤,有了努力的因,只要方向正确,必能结出成就的果。

问:定中出现的景象是否可信?

答:不论定中出现什么境界,都不可执著,这是原则问题。如果是好的境界,执著了不会进步;如果是不好的境界,执著了会走火入魔。无论是什么境界,都不要在乎,更不要执著。

问:如何增强自主意识?

答:通过培养心灵的觉醒能力,可以增强意识的自主性。

觉醒能力的培养,就是在每个念头生起的时候,观照它,觉察它,不取不舍,不迎不拒。随着观照力的增强,生命的自主能力也将随之增强。

问:当五欲六尘现前时,怎样调整?

答:关键在于,平时就努力培养觉照力,而不是等敌人上阵时,临时再找武器。

当五欲六尘的境界现前时,我们往往会生起与之相关的妄想,然后就“心随境转”。根本的对治之道,是以智慧进行观照。但对修行刚刚入门的人来说,观照力非常弱。妄念现起时,可能很快就失去正念,对付不了情绪波动。不过,也不必沮丧,只要我们依法修行,时时提起正念,久而久之,观照力自然增强。即使妄想生起,也能以正念去化解。如同光明出现时,黑暗就会消失一样。到最后,心就能始终保持在了了分明的觉照中。

问:静坐时如何静下心来?念起时是否要用力压住?

答:静坐时,不要刻意追求“静”,这也是一种妄想。如果我们执著“静”,就会因此排斥某些念头。而我们每排斥一次,又会产生相应的反弹作用。作用力越大,反作用力也越大。它所导致的效果,恰恰背离“静”的初衷,反而达不到预期目的。

所以,静坐时对各种念头要不取不舍。无论是执著的取,还是讨厌的舍,都会使心浮躁掉举。当妄想到来时,我们只须以正念观照它,不为所动,不随之跑,就是修行的功夫。真正的“静”,并非什么念头都没有,而是不随境转,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问:是否只有通过坐禅才能观察自己的内心?

答:坐禅并不是唯一的方式,通过反省,也能观察我们的心。当然,反省能够观察到的层面比较有限。通过坐禅,则能培养观照力,对内心有更深层的认识。

我们的心往往非常混乱,常听得有人说:平时也没察觉自己有多少妄想,可一打坐,妄想反而不绝如缕。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并不是因为打坐时妄想比平时更多,而是因为以往从来没有观照内心的习惯,虽然妄想纷飞,却不知不觉。

通过禅修,我们才有能力观照内心。就像点燃的蜡烛,必须在无风状态下,才能照清周围景象。而在风中摇曳的烛光,是无法将四周朗照分明的。坐禅,不仅能帮助我们观照内心,止息妄想,还能以此消除负面情绪。

问:修行要念念分明,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观照有必要吗?

答:我们说活在当下,保持清明的心境,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在做每件事的时候,包括工作、学习,乃至吃饭、走路时,都能念念分明。禅宗有这样一句话,叫做“搬柴及运水,神通并妙用”。活在当下、念念分明的禅修,能使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心不会粘著其上,从而培养“心无所住”的能力,培养从容应对的平常心。

问:供养与布施有何区别?

答:二者都是供给对方所需。通常,布施是中性词,而供养是敬语,带有恭敬的成分。若能以供养心行布施,更符合菩萨道的精神。

问:佛教讲究真修实证,请法师开示一下基本的实修方法。

答:佛教各宗派有不同的修证方法。但不论有多少修行法门,基础是共同的,必须由下而上地一步步修习。

皈依,是修行的重要基础。事实上,它不仅是基础,本身也是高不见顶的修行法门,甚至一直可以修到成佛。皈依的修行,是以佛法僧三宝为所缘对象。而整个佛法修行,正是念佛、念法、念僧的修行。如《阿含经》的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净土宗的即心念佛、即心是佛,禅宗的即心即佛,及很多佛子熟悉的《普贤行愿品》的十大愿王等等,都是皈依的高级修法。

在奠定修行基础后,我们还要了知:修行究竟修的是什么?不论什么法门,归根到底,是对内心的一种训练,是对健康心理的正确重复。所以,我对修行的定义是:摆脱错误、重复正确。不仅修行如此,做世间任何事也都是这样。唯有不断摆脱错误习惯,完成正确重复,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对于佛法修行来说,正确重复的过程,就是完成正念、正见,就是在圆满慈悲、智慧。重复的是正见,就是在成就正见的修行;重复的是慈悲,就是在成就慈悲的修行。反之,如果我们重复的是贪嗔痴,就是在增长内心的贪嗔痴,在成就自身的凡夫品质。我们现有的凡夫心,正是这样生生世世训练起来的。修行,关键要放弃对凡夫心的训练,以这样的力量训练正念,训练慈悲、智慧的品质。

同类推荐
  • 族群性的建构和维系:一个宗教群体历史与现实中的认同

    族群性的建构和维系:一个宗教群体历史与现实中的认同

    本书主要以中国西北回族中一个宗教性群体——西道堂为研究对象,将人类学理论和方法尝试性地应用于中国伊斯兰教研究中,并进一步对西北回族内部差异性做出阐述。
  • 得失寸心知

    得失寸心知

    本书内含八辑:真正修行、自己就是罗汉、掬一捧清凉的水、心中有棵菩提树、感受道的真谛、寻找感动、菩提在自心等。
  • 道教基本常识

    道教基本常识

    本书包括教义规诫、宗派传承、道门宗师、道教经典、神仙体系、名山宫观、科仪方术和生活常识等方面内容。
  • 弘一法师全集01:佛学·杂记

    弘一法师全集01:佛学·杂记

    在浮躁的世俗社会中,很多人都试图从弘一法师的文字作品中获得智慧,继而获得内心的宁静,找到心灵的归宿,鉴于此,通过对民国时期有关弘一法师的资料的查找甄别,本套从书收集了所有现存的弘一法师的全部文字,《弘一法师全集》由此而诞生。
  • 中国佛教近代转型的社会之维:民国上海居士佛教组织与慈善研究

    中国佛教近代转型的社会之维:民国上海居士佛教组织与慈善研究

    居士佛教是近代中国佛教复兴的发起者与主力军。民国时期,居士佛教摆脱了依赖寺院与僧人主导的传统模式,建立了独立于僧团之外的自身组织形态,开始独立进行讲经说法、皈戒修持、研究传播,以及广泛地开展各种有别于传统的社会慈善事业。本书借助民国时期的佛教书刊、报纸、书信以及相关档案、史志、传记等文献资料,运用佛教史、社会史与城市史相结合的方法,对民国上海居士佛教组织与慈善事业进行了实证研究,考察了近代居士佛教转型的社会化之维及地域性特征,指出了近代佛学义理的发展与佛教实践转变之间的交互影响,揭示了佛教在社会转型期的自身变革。
热门推荐
  • 家有两宝:首席爹地你out了

    家有两宝:首席爹地你out了

    黎默幽是一个孤儿,她和德何能让谭家少爷喜欢她。她也挺感到惊讶的。没办法,谁让她貌美如花的,想不喜欢都难。
  • 蚀灵者

    蚀灵者

    热血版:我林南,生不负天,死不负地,我誓要自己的双手,打破一切虚妄、阴谋、算计,踏肉身、真灵、湮灭三境,控灵轮,登神陨台,渡恶灵,执掌大陆舟!神秘版:林南的母亲是谁?林南为何与石承天一模一样?石家是大反派?林家族人为何失踪?请听我一一道来。正式版:灵驭大陆是被分为东中西三个地域的:东域以人证道,西域以恶灵证道,和中域的以战争证道。而在那之上,还有最为神秘也最为强大的大陆域。在这地域下,无穷无尽的法宝,天魔,战争,大陆舟,人间的爱恨情仇,阴谋算计,相互倾轧的人族恶灵,法力争斗的仙道,一一展现。
  • 欧洲:荷兰(世界我知道)

    欧洲:荷兰(世界我知道)

    本书中内容丰富、文笔活泼、信息完整。它全面地反映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的风光与民俗。
  • 重生之萌妻逆袭

    重生之萌妻逆袭

    远远的有一辆自行车驶来,令人意外的是骑车子的竟然是个小男孩,大概十二三岁,后面坐着一个背着老式药箱的大夫。小菲看着这一切觉得很意外,没想到自己在死亡的最后一刻看到的竟然是自己8岁时,因为收谷子从平楼上掉下来的这一幕。。。。
  • 好业绩需要好心态

    好业绩需要好心态

    中国有一个词汇叫做“境由心生”大概的意思是说外在的一切都来源于我们的心灵。做好一名优秀推销员的前提是端正自己的“心”,也就是摆正心态。心态对我们的思维、言行都有导向和支配作用。人与人之间细微的心态差异,就会产生成功和失败的巨大差异。从事销售工作的人们,往往要比常人面对更加复杂多样的竞争环境,要想走向成功,更需要培养健康成熟的心态,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一种良好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都更有力量。”每个人的潜力都是无限的,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工作业绩与生命质量。
  • 中州风云录

    中州风云录

    纷杂的世界,什么是真实或许只是雨天里的一碗茶汤或许只是荆棘握在手心的刺痛又或许只是门口的旺财看到骨头的兴奋他不想修行,他只想看看这世界
  • 五行战国

    五行战国

    国民暴动以来,大批的能人异士,看清当朝的无能,纷纷在各地,大肆宣扬自己的信念,寻找志同道合的盟友,培植自己信仰的接班人。于是出现了……百家争鸣!然而门派间的攻伐,又使得百家争鸣期间爆发的千百家派别,接受了新一轮的洗礼。渐渐的,百家之中最后剩下的,只有根基深厚的儒家、法家、道家等服务于帝王的学派,以及中原的混金门、墨家、西陲苣木门、漠北军石门、山东火旆帮、江南天水一族等自身实力强大的门派。总数,也不过十数家。然而,一次阴谋的破败,短暂的和平,再一次迎来腥风血雨……
  • 众神出战

    众神出战

    这是一场发生在远古洪荒世界的大战,它汇聚无数强者的最强力量,他们所争夺的只有一个东西,那就是……
  • 魔女仙尊

    魔女仙尊

    凌霄之上,你可愿伴我参灵悟道,忘却一世尘俗纷扰?幽冥之下,你可愿随我堕心成魔,舍弃一身仙风傲骨?奈何之上,你可愿等我共聚轮回,换得一世回眸相望?西窗之下,你可愿同我花烛共剪,抛下一界众生缘果?……
  • 侍卫大人,娶我好吗

    侍卫大人,娶我好吗

    官家贵女沦为陪嫁丫鬟,最后悲惨死去。重生后,肖文卿踏上努力改变自己悲惨命运的道路。肖文卿:侍卫大人,娶我好吗?陪嫁丫鬟重生求嫁丑男,最后变成国公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