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739900000002

第2章 凡圣只在迷悟间(1)

——第一届“观自在禅修营”开示

欢迎各位参加“观自在禅修营”。这是西园戒幢律寺举办的首届禅修营,招收的学员主要面向心理学界。之所以这样定位,因为这一领域的从业者对人类心灵有更多的了解和关注。而佛法修行所致力的,正是通过对内心的认识和观照,进而调整心行,改造人生。

目前,整个社会最大问题就是人的心态失衡,并且到了危机四伏的地步。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各类恶性事件,正是向我们敲响的一次又一次警钟。所以,对各种心理问题的疏导、调节和改善,不再局限于部分人群,而是全社会的当务之急。作为以自利利他为使命的佛弟子,我们对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仅仅这样还不够,面对如此庞大的人群,我们的努力不过是杯水车薪。更何况,很多人对佛教充满误解与隔阂,甚至完全排斥。鉴于这样的现实,有必要和心理学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携手合作,共同探讨,以期找到最易为社会大众所接受的、治标和固本相结合的改良方式。

我们目前所接触的心理学主要是西方心理学,至今不过百余年历史。而有着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佛教,自古也有心学之称,因为它所关注的正是人类心灵。在佛典中,有大量关于心的教言,如“心生则种种法生”、“心净则国土净”等。仅《大正藏》中,提及“心”之一字的即有四十多万处。可见,佛教正是以心作为认识世界和修行解脱的立足点。

当年,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见性成佛。他所成就的并不是外在的什么,不是羽化成仙,亦非长生不老,而是对心性的透彻认识,对迷惑、烦恼的彻底解除。用佛教的话来说,是证悟了心的本质——也就是明心见性,这是人类最了不起的成就。因为发展科技所改造的只是外部环境,而认识心性才是完善自身的唯一途径。如果自身问题重重,即使有再丰富的物质条件,还是无法获得我们所希求的幸福安乐。因为能够感受幸福的不是其他,正是我们的心。

佛陀成道后,一生致力于传播真理,为我们留下了大量言教,后结集为经律论三藏,流传至今。所有这些经典及其所开示的修行法门,都是教导我们如何开启生命内在的智慧,解除无始以来的迷惑烦恼。换言之,就是启动心的正向能力,以此对治负面情绪。事实上,这种负面情绪正显现出越来越不容忽视的影响和破坏力。近年来迅速蔓延的一些网络用语,如郁闷、崩溃、纠结等,无不是负面情绪恣意生长、不断侵占心灵空间的表现。若不及时对治,就会出现失控的局面。

对个人来说,心是幸福安乐的根本;对社会来说,心又是和谐安定的所系。所以,调心不仅是个人的需要,也是整个社会的需要。

一、见地和禅修——佛法的两大内涵

佛教在印度经过声闻乘到菩萨乘的弘扬,后流传各地,形成南传、汉传、藏传三大语系及众多宗派。虽然各语系和宗派的佛教呈现出变化多端的面貌,但主要内涵无非是两方面,一是见地,二是禅修。或者说,是理论和实践。由理论指导实践,又由实践深化对理论的认识,使之逐步落实于心行。

见地的作用,是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内在心灵及外在世界。人最大的问题,就是不了解自己。或许有人觉得奇怪,我们最熟悉的就是自己,难道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吗?那么,你知道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吗?知道我们每天念念不忘的那个“我”是什么吗?知道“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吗?知道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烦恼藏身何处吗?如果不知道答案,我们不过是这个世界的茫然过客,除了随业流转,丝毫也不能改变什么。

改善生命的关键,正取决于我们对自身的认识程度。就像医生需要了解身体的病变状况方能对症下药那样,我们也要了解内心的种种问题,才能有的放矢地予以解决。但仅仅了解是不够的,还须通过相应的技术来落实,使这些见地真正发挥作用。禅修的方法就相当于技术,这是帮助我们调整并改善内心的一门特殊技术。否则,我们即使能认出烦恼,但没有对敌的经验和武器,依然会在和烦恼的对垒中束手无策,败下阵来。

不同宗派所建构的修学体系,正是代表它所立足的认识与改善心灵的见地,以及在这一见地指导下使用的禅修技术。这是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完整体系,其深度,在于对内心的透彻认识和究竟改善;其广度,在于契入角度的多样性和针对性,能为不同需求的受众提供帮助。

近百年来,西方心理学界也逐步认识到佛法所蕴含的无量智慧,纷纷吸收佛法义理及禅修方法,运用于心理学的研究及临床治疗,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可以说,这既为现代心理学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弘扬佛法开辟了崭新道路。有鉴于此,戒幢佛学研究所这两年也在组织专业人士翻译“佛法与心理治疗译丛”,希望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操作经验介绍到国内。一方面,可使更多大众从中受益;另一方面,希望以此加强佛教界和心理学界的深度交流。

作为心理学从业者,大家有心认识佛法并身体力行地参与禅修,是很有远见的。我相信,这将是心理学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因为这是一个较为敏感和危险的职业,经常接触形形色色的负面问题,如果自身没有过硬的素质,没有定期的检修和充电,是很容易受到困扰的。

二、真心与妄心——修行的不同起点

佛教关于心性的理论极为丰富,主要有两大系统,一是真心的系统,一是妄心的系统。这也是修行的两个不同起点。

真心,即如来藏的体系,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是佛教和所有宗教、哲学不共的观点。佛教中,《楞严经》、《楞伽经》、《如来藏经》、《涅槃经》等经典都在阐述这一思想。

禅宗也是建立在这一见地之上。《六祖坛经·序品》曰:“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悟此心,直了成佛。”菩提,即觉悟;自性,即自体。惠能大师开宗明义,直接告诉我们:每个生命内在都具有觉悟的潜质,这就是成佛的潜质。所以,成佛并不是痴人说梦,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当我们体认到内心本具的觉悟潜质,在某个层面就与诸佛无二无别了。这句话虽仅短短十六字,却振聋发聩——因为它为我们指出了生命的希望所在,出路所在。

但我们还要知道,虽然有希望,却不能盲目乐观。我们不妨看看,现在的这个“我”是什么?抛开外在的相貌、身份、地位,剩下的无非是一大堆混乱情绪和错误想法。我们每天都忙于满足这样那样的渴求,实现这样那样的需要,但这些渴求和需要真的是那么重要吗?真的必不可少吗?事实上,很多人从未考虑过这些,只是随着自己的感觉,扑腾到这里,又扑腾到那里,终日忙忙碌碌。这颗心却依然动荡,依然找不到安身立命的所在。我们甚至不敢闲下来面对自己,因为这种面对会让那些貌似重要的追求变得不堪一击,这将让人多么沮丧,多么无所适从啊!

所以说,虽然我们具有和诸佛同样的觉悟潜质,但当下仍是活在妄心的世界。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世界真相,而是被观念和情绪处理过的影像,其根源就是无明——这才是我们的现实;也可以说,是我们生生世世面对的现实。因为我们虽有真心的频道,但从未启用,始终都在妄心的轨道中来来去去,生生不息。

妄心的体系,正是立足于我们现有的心行,由认识它的种种表现,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造,转染成净,转识成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唯识宗,重要典籍有《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唯识三十论》等。在这些经论中,详尽阐明了认识和世界的关系,并以八识对心作了细致剖析。

通常,我们总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真实,固有“眼见为实”之说。但这个“真实”究竟是什么意义上的“真实”呢?比如,醉汉看到的是“真实”吗?色盲看到的是“真实”吗?虽然我们不是醉汉,不是色盲,而是彼此认同的正常人,但我们就看到“真实”了吗?事实上,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世界呈现在我们认识上的影像,而不是世界本身。两者虽然有关,却不能混为一谈。若能认清这一点,不再执著于我们所以为的那些“真实”,很多烦恼就无从而生了。

而八识则有意识和潜意识之分。其中,前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属于意识范畴,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属于潜意识范畴。潜意识的概念,由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学》中提出。但早在两千多年前,佛教就已认识到潜意识的存在,认识到意识活动不过是整个心灵世界中微不足道的部分。

唯识宗认为,第七识代表的潜在自我意识时时影响着前六识活动。人为什么会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为什么会认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观点?正是源于自私的本性——这种本性就来自潜意识。而第八识则相当于超大容量的仓库,储藏着我们无始以来的一切生命信息。生命是无尽的积累,在我们证得解脱之前,这种积累是不会停止的。在漫漫轮回路上,我们时刻都在第八阿赖耶识中留下各种信息,佛教称之为“种子”,这是影响生命未来走向的潜在力量,也是决定性的力量。

如果不从这些根本着手,我们对心理问题的解决终归是暂时的。就像水流,必须从源头堵住,才能阻止它的蔓延。同样,我们也需要找到心理发展的源头,进而了解它的特征、作用和活动规律,并以正确方式进行引导,才能对心进行有效管理,从而阻止不良情绪,发展良性心理。

三、匮乏与自足——生命的真假需求

人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看不清自己。所以,修行的首要任务是了解自己——知道究竟什么代表着你,什么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我们每天都在关注自己,处处以自我为中心。那么,我们现在认定的这些身份、相貌、想法等,究竟是不是“我”?事实上,这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也许现在与你有关,但并不是你的本来面目,不是生命的真实写照。可我们往往不了解这些,因为生命中除了觉悟潜质,还有另一种力量,那就是无明,就是不觉。

觉与不觉,是佛法修行的两个核心概念。禅宗为什么会成为汉传佛教最直接的修行法门?正是因为它的修行直接立足于觉悟本体,这就极大缩短了凡圣之间的距离。

通常,我们总觉得自己是薄地凡夫,业障深重,烦恼重重,而佛菩萨则高高在上,耀眼夺目。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不敢想象自己是可以成佛的。但《六祖坛经》却直接告诉我们:“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换言之,佛与众生的差别只是在迷悟之间,在觉与不觉之间。当你体认到觉悟本体,当下就是佛;当你迷失了觉悟本体,当下还是众生。

什么是迷失觉悟本体?简单地说,就是把自己丢了。

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时发现:“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这一宝藏却在重重无明和烦恼的遮蔽之下,虽有若无,也就是佛陀接着所说的“只因无明妄想,不能证得”。这种无明,又使生命存在原始的匮乏感和失落感,使我们不断寻找外在支撑,好让这个“我”得到证明,得到肯定。问题是,我们寻找的这些支撑都是脆弱而无常的,每增加一个支撑,反而在增加一份垮塌的危险,增加一份不安定因素。

所以,这种匮乏绝不是增加什么就可以填补的,而是要向内找寻。一旦开启生命内在的宝藏,我们就不再需要外在支撑了。就像那些水边林下的禅者们,虽然生活中一无所有,但不会觉得缺少什么。原因就在于,他们已体认到圆满的觉悟本体。正如六祖悟道时感叹的那样:“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体认到这样的觉悟本体,就如宝藏在握,还会为瓦砾动心吗?还会为尘埃追逐吗?

但我们迷失了本性,不了解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要四处找寻存在的感觉。《楞严经》谓之“迷头认影”——忘了头就在肩上,却把影子来当作是“我”。我们把这种感觉投射到身体上,投射到身份上,投射到家庭上,投射到名誉上,投射到事业上,总以为抓住什么之后才会踏实。其实,我们抓住的只是一些虚幻而短暂的存在。更糟的是,当我们抓住这些之后,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依赖。

同类推荐
  • 生命的觉醒

    生命的觉醒

    这是一本生命修行指南:在生命的旅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很多不顺心、不如意。我们总是要付出很多辛苦和努力,极力想从外面的世界寻求,却往往会无功而返。不妨试着用佛教看待生命的方式观照内心世界:如果你的内心混乱,体会到的也是混乱迷茫;如果你的内心清净不染,体悟到的却将是清净祥和……藏传活佛嘎玛仁波切引导大家切实修行,化解烦恼!
  • 犹太商人羊皮卷

    犹太商人羊皮卷

    本书讲述了犹太人的智慧结晶《羊皮卷》,由此深入解析了他们的财富秘密,是一本引导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目标、完善自我的优秀图书。
  • 觉悟:济群法师谈人生佛教与智慧人生

    觉悟:济群法师谈人生佛教与智慧人生

    每个众生都具有觉悟的潜质,具有成佛的力量;佛是觉悟者,法是认识宇宙人生,走向觉醒的方法; 认识人生,改善人生,觉悟人生!《觉悟》是济群法师历年弘法的理念和核心思想,特别是他在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人生佛教,用佛法的智慧来指导人生。本书分三篇:“有所思”,讲述人生佛教的提出和思考过程;“有所行”,讲述佛教教育、弘法的具体实践;“修学之旅”则是济群法师本人的修学经历和体会。
  • 其心无住

    其心无住

    《其心无住》是《降伏其心》与《善用其心》的续集,也是我出关十年,开山创建东华寺的心得感悟和修学佛法二十余年的总结。出版此书旨在阐述自己的学佛观点,获得广大学佛者的指正。佛法浩如烟海,虽修学二十余年,仍难得法乳一滴。但终究有所感悟,正如三本书名所示,降伏其心为善用其心,用过不执著,不留恋,更不留痕迹,故、名“其心无住”。要将身口意之用发挥至极限,需先降伏身口意,继而善用身口意,最终达至过后无痕。其心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大时包太虚,小时不容针。成事由其心,败事亦由心。其心被动为奴隶,其心主动成主人。其心不降,是懦夫。降之不善用,为愚夫。事过执著,留恋不舍,乃凡夫。其心降伏,善用且无住,则圣人成矣。
  • 心的大学:觉真法师体悟人生53问

    心的大学:觉真法师体悟人生53问

    《心的大学:觉真法师体悟人生53问》是一本涉及哲学与心理学的普及性佛学读物,由“我”与法师的对话、“你”与法师的对话和“心”与法师的对话三组对话,53个问答组成。觉真法师通过很多具体的生活或者人生的问题,比如家庭、爱情、婚姻中遇到的问题,以自己一生的研佛心得,给予了积极和智慧的解答,在阐述中贯穿儒释道传统文化精华。
热门推荐
  • 成语中的科学:成语淘宝话健康

    成语中的科学:成语淘宝话健康

    《成语中的科学:成语淘宝话健康》围绕着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成语,依据中医学理论知识剖析其中深藏的医学道理,针对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不同状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养生所涉及的问题进行论述:饮食养生(汤液醪醴)、运动养生、衣饰养生、情志养生、起居养生、脏腑养生、依病养生、四时养生、导引养生、针灸养生等。
  • 快穿:安恬记事

    快穿:安恬记事

    已成坑→_→重修新书《快穿之逆袭掌控者》已发,全新设定,多谢支持~——————————————做为一个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学生,突然有一天被告知自己要去履行重大的使命!(大雾)好怕啊肿么办╮(╯_╰)╭别担心,前有高冷男神,傲娇御姐,后有神秘大叔,懵懂小弟。哎,朋友,我们一起组团下副本好吗?
  • 哈利波特之诸神降临

    哈利波特之诸神降临

    黑魔王是他的先行者,食死徒是他的家人。他被视为纯血的骄傲。他和哈利波特终究做不成朋友。他为斯莱特林敢勇于面对格兰芬多怒火。这个世界很大,想多走走看看,当诸神降临,万物苏醒,请做好准备!
  • 如果可以,我宁愿不曾遇见

    如果可以,我宁愿不曾遇见

    我叫夏寒曦,夏氏集团的千金,八岁时被人暗算丢失了记忆,十七岁我最爱的哥哥也被人害死,十八岁生日前被人诬陷与唯一的几位闺蜜闹翻,最后在我家的游轮上跳海……但是,哥哥的仇还没报,我再次活了过来,开启了我的复仇之途……
  • 混荒录

    混荒录

    剑术教练王天在世界毁灭时被盘古救出,明悟世界的由来,在盘古开天后,进入真实世界。本以为有后世经验的他傻了,老子是肌肉男,通天是腹黑鬼,准提竟然是慈悲的正人君子,这货不是该无耻的吗?最重要的是,王天自己成了鸿钧大弟子,玄门首徒!王天:这画风不对吧!
  • 一钟定江山

    一钟定江山

    长篇历史言情小说《一钟定江山》以大宋王朝名将苏颂发明的浑天仪神钟的归宿为线索,描写了苏颂与辽国公主花田和宋朝阁阁含黛之间错综复杂的爱情纠葛,既有金戈铁马的战场厮杀,又有儿女情长的缠绵悱恻,在中原的和平与痴心爱人之间权衡,苏颂最后选择了花田,一往情深青梅竹马的含黛阁阁最终终身未嫁,为了营救苏歌,最终献出了生命。演绎了一曲荡气回肠感召日月的保家卫国和拯救爱情的旷世畸恋。
  • 一零记

    一零记

    1是存在。0是不存在。存在和不存在之间,会摩擦出怎样的火花?
  • 破境随元

    破境随元

    好男儿志在四方,达天知命,揽山海,纵八荒,不达巅峰誓不休。解空、天、界、法、则、道六境,成就巅峰,但欲达而必有所悟,不悟不立,不解不成。三十六境,三十六天,遍览天下又有谁能成为这当世之峰?
  • 真爱米娜

    真爱米娜

    那一年,她爱上了他。一个是校花一个是校草,恋爱的滋味让人神魂颠倒,可忽然他不见了,她崩溃了,绝望中她发现自己怀孕了……………那一年,他爱上了她。一个是校草一个是校花,恋爱的滋味让他如痴如醉,可一场意外,他忘记了她,再次相遇她已是一位妈妈,他们能否再次相爱。整容,失忆再失忆,不怕,失去记忆就再创造,丢了老婆再追回。
  • 霸魇天下

    霸魇天下

    我命由我不由天生活之中的贫与富由权利决定,生命之中的生与死则是由实力决定。这就是以武为尊的世界。要想掌握自己的命运就要把天踩在脚下,在这个人吃人的世界里,只有主宰者才是霸者。浩宇---一个让所有的敌人都闻风丧胆的名字,却是一个不朽的传奇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