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739900000013

第13章 寻找心的本来(1)

——2009年夏于四祖寺“《坛经》与生活禅”夏令营学习任何一部经典,首先要知道它的重点是什么。

很多人可能觉得,重点就在于法的本身,在于经教,在于功课。于是乎,每日埋首于经典,精进于禅房,却忽略了自己——这个学法的人。事实上,佛法真正的重点不在别处,正是在于我们自己,在于这个能够闻法、修道、证果的人。

学法,不是为了获得某些知识,而是引导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改善生命。我们想从轮回中走出,从混乱的凡夫心走出,是需要方法的。这个方法,就是佛陀为我们施设的经教和法门。

所以,祖师将三藏十二部喻为草鞋。乍一听,似乎大不恭敬,其实却一语道出了经教的真正作用。我们知道,穿上草鞋是为了走路。同样,经典也是帮助我们行进在成佛之道的一种方便、一个工具。如果仅仅把研究教理当作目的,就失却经典应有的价值了。

禅宗有部著名的语录,名《指月录》。所谓指月即以指标月,其目的是通过手指望见月亮所在。但若执著于手指,甚至将手指当作月亮,那么,不仅会对月亮视而不见,同时也不能正确认识手指。

《金刚经》中,佛陀也有类似比喻:“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告诫弟子:我所说的法就像舟楫一样,一旦到达终点,就要弃船登岸,而非死守其中;那样,反将为之所累。经教的作用,也是搭载我们从生死此岸抵达涅槃彼岸。在修学途中,我们不能没有航船,否则就寸步难行;但若执著于此,同样会固步自封,功亏一篑。

一、面目模糊的主人

所以说,学法的重点就是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佛教的一切法门、一切经典,无非是要完成这一任务。这在禅宗表现得尤为突出,禅子们每天坐在那里干什么?参话头——参念佛是谁,参一念未生前本来面目,参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是对自己最深层的认识,是透过表象看本质式的认识。

我们每天最关心的人是谁?一定是自己。或许有人会说:父母对儿女的关心往往胜过自己。其实,那只是把儿女视为自己的延伸,根源还是在于自己。但我们是否考虑过,究竟什么代表着你?身份代表着你吗?身份是会改变的。相貌代表着你吗?相貌是会衰老的。财富代表着你吗?财富是会增减的。角色代表着你吗?角色是会更换的。名字代表着你吗?名字是能重起的。

如果这些都能代表你的话,父母未生下你之前,你有角色吗?你有相貌吗?你有财富吗?你有名字吗?你有今生执著不舍,视为自己象征的种种东西吗?——我们是否思考过这些?是否对自己追问过这些?

显然,在我们未出生之前,这些东西都不存在。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认定为“我”的种种,不过是生命延续过程中的一些积累、一些暂时现象。换言之,它们是客而不是主,不能真正地代表你。

二、念头的背后

人活在哪里?其实,并不在我们所以为的现实世界,而是在各自的念头中。所谓念头,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想法或心理活动。这些想法一念接着一念,像奔涌的波涛一样,驱使我们去爱,去恨,去忙忙碌碌,去随波逐流。

这些心念从哪里来?就佛法观点来看,心念也是缘起的产物,是往昔生活的积累,《楞严经》称之为“前尘影事”。如果执著于事业,就会时时围绕事业进行思考,日积月累,使相关念头占据内心主导。此外,我们对家庭、感情、权力乃至世间一切的执著,都是这样不断长养而来。

但念头并不是一以贯之的,其中没有必然的连续性。我们看到喜欢的人或事,贪心会随之生起;看到讨厌的人或事,嗔心又会随之生起。如果我们注意观察的话,这种转换是迅速而又频繁的,可谓念念都是无常,时时随境而转。

那么,在这些接踵而至的念头之间,究竟有没有空隙、有没有间隔呢?其实是有的。只是因为变化太快,所以我们几乎感觉不到。更看不清,在这些不断闪烁的念头之外还有什么。

所以,我们不仅要对每个念头的状态了了分明,更要去认识念头的背后那个究竟是什么?或者说,前念已过、后念未起之间是什么状态?

三、妄心的差别

心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念头的层面,即佛法所说的妄心;一是念头以外的层面,即与妄心相对的真心。所谓妄,就是身心的虚妄现象。关于此,唯识宗归纳为八识五十一个心所,阐述得极为详尽。八识,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其中,前六识属于意识范畴,是我们可以感知的。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则属于潜意识范畴,是我们意识不到的心理活动。根据玄奘三藏所传的唯识思想,认为八识都是虚妄的。而按真谛三藏翻译的早期唯识论典,则认为八识有真有妄,在妄心背后还有真心的存在。

虽然心有真妄两个层面,但凡夫都是活在妄心之中。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现前的心行状态,否则就无法摆脱妄心,甚至会颠倒黑白,认贼为子,就像永嘉禅师在《证道歌》所说的:“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识。”

进而,则要了解潜意识的部分,这是一切心行活动的源头所在。其中,第七识是凡夫人格建立的基础,它的最大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而第八识的作用在于执持这个生命体,使我们能够说话、走路,能够学习、工作。一旦这个识离开,身体就呜呼哀哉,成为一具冰冷的尸体了。

唯识宗的修行,主要是从现前的妄心入手,帮助我们认识妄心以及它的种种特征,认清它给生命带来的痛苦和潜在危害。然后,通过闻思修渐次而行,最终转染成净,转识成智。这也是教下修行的常规路线,区别只是见地和修证方法。

四、现成的觉性

此外,佛教还有关于如来藏的系统,侧重从真心进行阐述。印顺导师曾将大乘佛教分为三系:一是虚妄唯识系,即从妄心着手修行;二是性空唯名系,即了知一切法空无自性;三是真常唯心系,代表经论有《如来藏经》、《涅槃经》、《大乘起信论》等,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需证得这一觉悟本体,便万法具足,无须造作了。

六祖的悟道,也正是因为这种觉性被激发、被开启。《坛经》记载,五祖为传《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六祖言下大悟,彻见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对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此处所说的自性,即菩提自性。这是生命内在的觉悟本体,是本来清净的。成佛后固然清净无染,即使在现前的凡夫状态,其本质依然是清净而非染污的。就像虚空,虽然云卷云舒,电闪雷鸣,它又何曾有过丝毫改变?

而且,这一自性是我们本自具足、不假外求的。所以修行不是去造飞机,不是去干事业,不是去成就任何外在的什么。因为我们所要证得的佛果是现成的,是圆同太虚而如如不动的,不会随外境的改变而改变。不仅如此,它还能出生万法,显现大千世界的一切现象。当然,这种作用因人而异——于圣者,是妙用;于凡夫,是妄用。

五、凡圣之别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凡圣之别?为什么佛性本来清净,众生又会有一念不觉,乃至念念不觉?为什么佛性本来具足,我们又会沦为凡夫,流转六道?

须知,众生固然具有本来清净的佛性,但同时还有无始无明。因为这种无明的阻碍,佛性就不能直接产生作用。就像透过哈哈镜呈现的万物,都是被扭曲的、被误读的,同样,当无明遮蔽我们双眼时,一切显现都会因此带上自我的烙印。

众生所具有的佛性,也是透过无明显现的,是虚妄而非真实的作用。佛经中,将佛性比喻为贫女宝藏。就像名下有着亿万家产却不自知的乞儿一样,还是身无分文地流落街头。如果我们自家的宝藏得不到开发,也是虽有若无,毫无作用的。

那么,我们就甘于现状吗?就不想找到原本属于我们的宝藏吗?虽然我们现前是凡夫,是无明而颠倒的,但在这个动荡的妄心背后,还有着从未起用的真心,也就是觉悟本体。《坛经》的修行,正是建立在这一见地之上,它告诉我们:每个众生都具有菩提自性,具有成佛潜质,在生命的某个层面和诸佛是无二无别的。

这是《坛经》传达给我们的最为重要的信息。如果不具备成佛潜质,修行也就失去意义了。就像画饼不得充饥、蒸沙不能成饭那样,如果生命内在没有相应潜质,成佛不成了一句自欺欺人的空话吗?

六、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在汉传佛教,《涅槃经》有着重要地位。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为我们确立了修行的信心、成佛的信心。禅宗之所以能在中国迅速传播、盛极一时,与《涅槃经》奠定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思想基础是分不开的。

教下的经典告诉我们:成佛要历经三大阿僧祇劫,要积累无量福慧资粮,这实在是一个难以想象的漫长过程。我们仰望佛陀,功德无量,智慧圆满;反观自己,愚下凡夫,罪业深重。跨越这样的差距,就像一只蚂蚁要开始环球旅行那样,足以让人气馁,让人望而却步。

而禅宗却告诉我们,佛与众生之间并没有难以逾越的障碍。其区别,不过是在迷悟之间,所谓“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当然,这个佛和圆满福慧资粮的佛是有距离的,但所悟到的正是诸佛之所以为佛的根本,在某个层面已和诸佛无别。

《坛经》所说的“烦恼即菩提”,也是从这个意义而言。因为所有烦恼的原始能量都来自觉悟本体,是它被无明扭曲后产生的妄用。修行所做的,就是一项能量回收的工作。当我们安住于觉悟本体时,才能把转化成烦恼心理的能量回收起来。否则的话,烦恼就是实实在在的烦恼,与菩提是了不相干的。

七、著境还是离境

那么,烦恼怎样才能转为菩提呢?《坛经》还告诉我们:“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众生为什么会执著外境?为什么会随外境变化而变化?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心不是安住于觉悟本体。一旦安住其中,自然具备无住的功能,具备不执著的功能,即经中强调的无住为本。

而当我们处于妄心状态时,即使告诉自己“不必执著”,告诉自己“看破放下”,也是难以奏效的。因为妄心是有粘性的,只要对外境有所触动,立刻就会被黏住、被纠缠——对所爱起贪,对非爱起嗔。内在的贪嗔种子越强壮,对境界的变化越在意,由此培养的粘性就越强,潜在的伤害也就越大。可见,外境是否会成为烦恼的增上缘,关键就在于心对境界的反应,在于著境还是离境。

所谓离境,不是要逃离环境,因为那是逃不掉的。即使舍俗出家,只要内心还有执著,依然会出一家而入一家,依然会被外境所转。我们要离的,只是对外境的黏着,从而对境界保持清清明明的观照,就像镜子那样,物来影现、物去影灭。无住的心,就具有镜子般的功能,可以朗照一切而纤尘不染、片甲不留。这就是《坛经》所说的“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

八、真假的对照

禅宗修行很重视见地的建立,也正因为它的修行是建立在至高的见地之上,是直接从体认觉悟本体入手,所以才能找到一条有别于渐修的顿悟之道。

之前说过,佛和众生的区别就在于迷悟之间,在于真妄两套不同的心灵系统。真,就是众生具足的觉悟本体;妄,则是无明所制造的自我替代品。那么,真实和替代品的差别是什么?这就需要了解觉悟本体的特征。

觉悟本体的主要特征是圆满、喜悦和安静。所谓圆满,是无须任何依赖即可独立存在;所谓喜悦,是源于生命内在的正面能量,无论境界顺逆,这种喜悦都会源源不断地传递出来,故曰“涅槃第一乐”;所谓安静,则是平息身心躁动的强大力量。一旦安住于觉悟本体,即使抡刀上阵,纵情声色,内心依然波澜不起,澄澈寂静。所以,祖师在见道后往往要历境炼心,用来考量一下自身的修行功夫。

而对凡夫来说,不必说滚滚红尘,哪怕在无声的环境中,内心仍会动荡不安,仍会此起彼伏地现起各种情绪。因为我们无法看清真相,无法了解生命的真正需求,所以就会四处攀援,把角色、地位、财富等种种非我的因素当作是我,当作是安身立命的支撑。这种依赖一旦建立,就会发展为需求,驱使我们为之效力。

九、需求带来的危机

我们对世界的每一种需求都是自己培养出来的,是环境培养出来的。尤其是今天的人,需求似乎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多、更大。一方面,我们自己在不断制造需求;另一方面,社会也在制造引发需求的诱惑。当我们被诱惑之后,需求就产生了;当我们被反复诱惑之后,需求就被强化为必需了。

同类推荐
  •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下)》即是作者长期披辨和研究汉译佛教经典、着力厘清繁杂佛教哲学的精要之作。全书共分两卷:上卷“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的基本教义和经典”,主要分析了佛教早中期形成的基础教义、基本概念及诸经典;下卷“大乘佛教思潮和大乘佛教经典”,主要分析了大乘思潮以及对中国佛教影响深远的大乘诸经典。佛教作为一种域外的宗教,其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汉译经典来实现的。
  • 步步莲花

    步步莲花

    本书讲述了赵朴初先生的一生。赵朴初先生是中国当代的佛教领袖、著名的书法家、诗词曲大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但他非常谦虚,自称一生只有三事值得挂齿,即送难民参加新四军、在印度纪念泰戈尔百年诞辰会议上和印度文化部长唇枪舌战、与日本佛教界发起了纪念鉴真的活动。
  • 中国佛学之精神

    中国佛学之精神

    中国佛学精神是印度佛教文化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相融合而形成的。外来佛教传入中土后,经过两汉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附、迎合与调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传统儒道的共存并进、冲突交流,隋唐时期的相互吸收、独立创新,以及入宋以后的融合渗透、三教合一,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精神特质的中国佛学理论。中国佛学一方面继承了印度佛教的出世精神、思辨精神和文化宽容精神,另一方面又融合吸收了以儒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精神、人文精神、自然精神等,从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佛学精神。
  • 西北宗教论丛(第2辑)

    西北宗教论丛(第2辑)

    在历史的长河中,西北地区是多种宗教的传播区域,祆教、佛教、摩尼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世界性的宗教在这里竞相呈现,成为人类宗教文化的大展台。这些世界性的宗教也是最先在这里发生碰撞、交流与汇合,并互相影响,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宗教文化景观。长安以西的丝绸古道上,遍布着佛教的石窟和造像,诉说着佛教从印度一路走来的历史:祆教、摩尼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亦无不取道于丝绸古道,进入中国内地:中国土生的宗教道教亦由此传入西域、印度,丝绸古道堪称为宗教文化之路。
  • 犹太商人羊皮卷

    犹太商人羊皮卷

    本书讲述了犹太人的智慧结晶《羊皮卷》,由此深入解析了他们的财富秘密,是一本引导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目标、完善自我的优秀图书。
热门推荐
  • 楚游日记(节选)

    楚游日记(节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仙君:我们双修吧

    仙君:我们双修吧

    舒夏医德崇高,医术精湛,二师兄玄清与她纠缠不清,小师妹雪芝为此争风吃醋。都说女人在感情面前就是一白痴,小师妹为了维系自己的爱情,竟然心狠手辣的将舒夏推向悬崖!不料舒夏不但没有死去,反而却轮回到了六年前。在已经经历过的种种画面里,舒夏不断地修复着自己!
  • 全能秘书:我的总裁(大结局)

    全能秘书:我的总裁(大结局)

    初次见面,她不小心撞见他勾搭美女的场面。自此之后,他们就结下梁子!大学毕业,一时心软,被骗进他的公司做牛做马。她从没见过这么烂的人!而身为他的机要秘书,除了日常工作需要外,三不五时被甩几个耳光,还要代替他,把他的女友生日喜好,倒背如流!甚至,收拾他丢下的所有烂摊子。放眼整个秘书圈,有哪个秘书,能像她那么万能?受够了!这一次,她一定要跟他say-goodbye他是环球影视的总裁,可是,他的魅力却也有例外的时候,这个冷面秘书,简直是生来克他的。一场赌注,让他有了追她的理由!这根他觊觎已久的窝边草,他是啃定了!
  • 天堂地府

    天堂地府

    神创造了世界。但是这个世界上,神的存在其实并不稀奇。所谓的玉帝天庭,不过是东土大陆的操控者。耶稣耶和华,也只是西方一个名气比较大的管理神。人类乃是神的最忠实的崇拜者。许多神为了拉拢势力,一度向那些愚昧迷信的人们灌输着自己独一无二的谎言。有些神则无为而治,隐晦地向人们透露自己并不是唯一的神。千万年来,神也划定了自己的势力区域。他们虽然互相对峙,然而又不会起什么大的冲突。然而时过境迁,几乎所有神都感受到了世界开始出现裂痕。千年安宁,终于开始打破了。本文的男主角是一个平凡的在美留学生。平平的长相加上些许懦弱的性格,让他在班级里乃至朋友中也不算是什么名流。但是一次意外死亡让他拥有了一次看清世界的机会。
  • 圣经故事3

    圣经故事3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你我间的火花

    你我间的火花

    她与他,原本是两个世界里的人,却因一场背叛后的回归而联系在了一起,他的身后有着一个神秘的男人,与这个女孩有着某种关系,就因为这样,他闯进了她的生活里,他们各取所需,但终究逃不过那个词“日久生情”,但命运似乎不太乐意。来吧,让我们看看命运真的无法改变吗?!
  • 流年逝水,花开盛夏

    流年逝水,花开盛夏

    青春我们做了什么,让人觉得什么是对的青春?错过了青春,青春没有留下遗憾,我不知道所有人的青春是不是都是这样,但这样已经够了!
  • 不负此生:夜少心系可人妻

    不负此生:夜少心系可人妻

    三段话1.你总是不在乎自己,但你忘了,我曾说过,你就是我,我就是你。2.你说你想把一切都给我,我笑你傻,因为你早已把一切都交到了我的手上,那就是你。3.如今我已失去了一切,只有以死亡来祭奠我仅有的一无所有。(简介无用,书中内容为主)
  • 路回花痴

    路回花痴

    活泼开朗的林雨沐,遇上了吴吴昕,开始了不一般的高中生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