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男士来到心理咨询室,诉说自己反复做同一个梦:从家里老式的阳台上掉下去。咨询师在排除了其他情况后,了解到他家的房屋系陈旧建筑,而他又经常到阳台晾晒衣服、观赏街景,便叮嘱他仔细检查阳台的结构,是否有不安全之处。过了几天,这位男士专程前来道谢:经检查,果然发现阳台的一段铁栏杆断裂。如不及时发觉,梦境就会成为现实。他惊叹咨询师的神奇。咨询师告诉他:应当感谢他自己的“潜意识”。当他在阳台上时,被大量的信息所包围,其中包括栏杆断裂的信息。当时,他的意识只集中在某一方面,或晾晒衣物,或观赏街景;而“潜意识”却把意识未被注意的一些信息储存起来,包括栏杆断裂。到夜间,深深潜伏的这一信息便成功地从梦中表现出来。
因此,梦境“被认为是来源于在白天同样活动着的潜意识”(弗洛伊德语)。
人们生活在两个世界:一个是充满科学、理性和社会行为法则的清醒世界;另一个是在睡眠的面纱笼罩下的扑朔迷离的世界。梦,其实是一种自我交流,是潜意识的一种活动方式。
由此可见,潜意识的语言特点,不是用逻辑思维客观地观察世界,而是“主观地”、“体验性地”观察世界。
“意识”和“潜意识”的价值观有时并不相同,于是就发生内心冲突。这时需要和“潜意识”沟通,了解“潜意识”最在乎什么,用“潜意识”的价值观去推动。一个人的潜意识总是为自己决定他应该做的事。
因此,要学会和“心”对话,即和潜意识对话。其要点是:把潜意识当做自己的朋友,以一种感恩或友善的态度对待它。给它一个好的理由:为了获得成功,或为了更快乐等等。例如:“我想要求潜意识里有创意的部分,来参加这个讨论,潜意识你同意吗?”又如:针对身体某一部分的不适,与潜意识对话:“你能帮助我去掉自己的这个不适吗?”一个人与潜意识沟通得越好,他(她)的心理能量流动越通畅。
笔者之一倪女士亲身经历了这一神秘现象。
和潜意识对话大约是在2000年的一个晚上,家人都有事外出,用过晚餐,倪女士坐在沙发上看报。四周很安静,她的心也很平静。这时,她感受到一个“声音”出现了(请注意,不是听到而是感受到)。为了叙述方便,我们把这个“声音”称为“他”。下面,就是倪女士和“他”当时的一段“对话”:“他”:你很开心?倪:是,我很开心。
“他”:你很得意?倪:我没有得意。
“他”:告诉你,我很不开心。倪:为什么呀?
“他”:你整天忙这忙那,顾及过我吗?倪:那倒是。
“他”:我很寂寞,我只能躲在角落里。你能陪陪我吗?
倪女士自感涌上一股愧疚感,说:我是很少顾及你,以后一定多陪陪你。
奇怪的是“他”的出现和消失,在倪女士内心并未觉得惊奇和疑虑。这之后,“他”多次出现:凡是倪女士成功了一件事很高兴的时候,或遇到很烦恼的时候,“他”就会出来和她“对话”,或一起分享快乐,或劝慰和排解烦恼。
倪女士总结了几次“对话”的情况,有以下共同点:(1)“声音”来自身体的胸、腹腔部,而不是耳边,因此不是听到,而是感受到;自己不是开口说话,而是用“心”对话;(2)都是在四周很安静,内心也处于平静的状态时才出现;(3)对“他”的出现并不感到有一丝疑虑,“对话”很自然、流畅、坦诚,似很早熟悉的老朋友;(4)每次对话后,自感心情愉悦或放松。
如何科学地解释这一神秘现象,对倪女士一直是个“谜”。这个“谜”,在她听了著名身心语法大师李中莹的讲课后,彻底解开了:“他”就是潜意识。荣格认为,在潜意识中,心灵仿佛一个“活在我们心中的原始人”,他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和表达方式。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心理学家创立了一门和潜意识沟通的心理治疗技术:意象对话。
如果说逻辑思维是头脑的语言,“象征”就可以说是“心的语言”。
逻辑思维的功能是客观地观察世界,而以“象征”作为主要方式的原始认知的功能,是观察自己的心灵和这个心灵中映射出来的世界。
例如,一位心情郁闷的职业经理人在意象对话中,把自己说成“小草”,将上司说成是张着血盆大口的“猛虎”,形象地把自己的心结“讲”了出来。所以,意象是潜意识的作品。
一个压抑就是心理的一个“结”。内容相似的“结”会结合在一起,称为情结。如果不解开这个结,它就会躲藏在“潜意识”里,永不消失。也许自己以为忘了,但“潜意识”不会忘,且成为心理屏障。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心理治疗,是把这个情结提升到人格的表层逐渐化解,这叫“修通”。
在意象对话中,治疗者和求助者仿佛潜水教练和潜水者,两人一起潜入求助者的心灵深处,进行深层人格交流,用的是特定的语言——意象。治疗者运用这一特殊语言与求助者交流,在心灵深层就把消极的东西处理掉了。由于意象是深层人格的语言,每一个人的深层人格都懂得,所以它的表达是直达心灵的。
只有更了解自己的心灵,我们才能知道什么是自己真正的需要。
学着和潜意识沟通吧,让自己在命运的轨道上走得更快乐。
这是每个人经过努力都能做到的。你为什么不试一试呢?
第三节中、高级职业经理人应修炼成为生命应用能力教练
一、什么是生命应用能力教练?
无资料可循,根据我们的理解和归纳,可作如下定义:他(她)是引导你驱除干扰、成为清晰的实践者的人;他(她)是帮助你排除心智模式中的垃圾、集中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的人;他(她)是引领你倾听生命内在的呼唤,登上生命高峰、体验快乐的人;他(她)是鼓励你追求梦想、活出自己的价值的人;他(她)是协助你达到生命目标的人。
大家思考一下,21世纪的中、高级职业经理人是否应当努力修炼成为这样的人?
在西方国家里,哪些职业在承担“生命应用能力教练”的职责?
大家立刻会想到“心理医生”。还有一种职业:神职人员。如:神父、牧师。在国外可以看到,哪怕是很小、很偏僻的乡镇,教堂是必设的,神职人员就是维系当地居民灵魂安宁的宗教专业人士。
在听老师上课时讲,心理咨询和治疗在中国还刚刚起步,比西方落后许多年。我内心不完全赞同。新中国建立以来,有一种职业一直在履行“心理咨询”这一职能,只不过社会并未从这个角度去评价其功能,而从事这一职业的人也未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
在企业、学校、机关、军队和研究单位,各级领导干部做的很多工作,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实际是起着心理抚慰、心理咨询的功能。下面略举一二例。
一个员工情绪低落,书记找他谈心:有什么困难吗?员工说,家属病了,要动手术,不知道哪家医院做这个手术在行,还要一大笔钱,手头紧,又担心影响工作,心里很烦。书记一听,马上说,这件事也是大事,这段时间你就多花点时间处理好家里的事。又和工会商量适当补助一些,同事闻讯后又捐献一点。而一个同事的亲戚认识擅长做这个手术的医生,于是热心地帮助联系,一下就把这名员工“烦”的心结解开了。你说这件事的处理是不是具有心理抚慰的功能呢?
上世纪90年代展开的上海传统产业大调整,减员近百万,为什么能保持稳定的局面?很重要的是各级干部,尤其是基层第一线干部做了大量的工作。一名单亲特困户,当她对生活失去信心时,领导、党员、小姐妹上门,既送补助费,又送去人情关爱,并且告诉她:你不是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有组织、有那么多人在关心、支撑你,大家会帮你共渡难关。这名员工重新燃起对生活的信心。仔细想想,这不就是心理抚慰吗?社会支撑系统是心理咨询中的一个重要条件,在这里运用得非常出色。
有一位销售部经理,近几个月工作状态明显不好,分管的副总找他谈话,他讲了自己的婚姻发生危机。在谈话中了解到他与一名女性客户关系暧昧,被妻子发觉要闹着离婚,但他从未想过离婚,搞得很被动。这位副总了解了他的真实想法后,一方面批评劝告他应下决心与女客户中止暧昧关系,另一方面与他妻子谈心,传递其丈夫仍爱家庭、有悔意、决心改正的信息,希望给他一次补过的机会。最终促使夫妻重归于好。你能说这里没有心理咨询的功能?
所以,不要把心理咨询看得过于神秘,不要妄自菲薄。其实,我们应当从心理学角度好好总结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
话又说回来,我们不能因此把思想政治工作等同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首先,研究对象不同。它们都涉及关于人的科学,但有各自独立的研究领域。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门科学,它是研究人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及其形成变化规律,研究对现实社会的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及其规律。
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是属于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范畴。它以当代中国国情为背景,研究当代人的心理障碍,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心理障碍的原因类别、形成机制、表现特点和改善途径。
其次,对价值问题的处理不同。这是一个重要的区别。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要用一套统一的、既定的(即无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塑造人们的心灵。而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原则,不干预求助者的价值内容,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着眼于消除临床症状,纠正不良行为,提升生存品质。
再次,方法的不同。实事求是,以理服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它规定了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必须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进行灌输、启发等。而心理咨询强调的是自助,咨询师用言语和非言语及其专业技巧,如:心理暗示、意象对话等,从心理深层即潜意识层面做心理调节,在来访者心理趋向健康后,由他(她)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对事情作出选择。
第四,双方互动的关系不同。思想政治工作的双方,一方代表组织,是当然的教育者,工作对象自然是被教育者。这样的既定关系有一种先天的不平等,决定了双方的疏离态度。这恰恰是心理咨询所忌讳的。
心理咨询有一条职业要求:平等地、无条件地接纳对方,无条件地关注对方。通过言语、非言语行动传达对来访者的平等、接纳、理解和珍视。而像这些语言如“你这样是不对的”、“我认为你应当怎样……”都是不允许的,哪怕对方是囚犯。非此你就不能进入对方的心灵深处,心理咨询必然失败。
此外,由于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心理学知识知之不多,在把握上容易把员工的心理困惑看作思想问题来对待,把员工的心理疾病当作思想道德问题来处理。上一世纪90年代初,有家企业曾处理过这样一件事:一名男性党员喜欢收藏女性内衣裤,常常潜入女工宿舍“作案”。因此他名声大丑,且屡教不改,自称“控制不住自己”,于是单位以道德败坏的结论开除他的党籍。其实,从心理治疗角度判断,这是典型的“性指向障碍——恋物癖”,他以异性用品为性兴奋,通过抚摸等获得性满足。应该及时送去治疗,而组织处理、张扬他的问题,无疑更加扭曲他的心理,加重他的疾病。
上述,可以看出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咨询的迥异。
二、21世纪的中、高级职业经理人为什么要修炼成为生命应用能力教练?
从现代管理的趋势看先讲一件真实的事情:上海一幢三十几层的高级写字楼,进驻七十多家公司。每逢上班高峰,等候电梯人满为患,大家纷纷对物业提意见。物业公司老总很苦恼:建筑结构已定型了,有什么办法?一次去普陀山烧香,一位老和尚指点说,你回去在电梯两侧各放一面立体穿衣镜,问题就可解决。物业老总照做了,情况竟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在等候电梯时,白领们左顾右盼,男士整整领带,女士理理发型,哎呀!电梯已经来了。这位老总到处说,普陀山的和尚真灵啊!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大家便会明白其中的奥妙:思考方式决定情绪。老和尚正是通过调适外部条件,改变人们的认知方式,从而缓解了等候的烦躁情绪。
管理学理论强调两种结果:一是经济生产力、产品品质、创造利润等;二是人的产品,包括员工的心理、健康、自我实现、归属感和忠诚度的提升。当今的管理趋势,是后者的重要性日趋提高。人是企业最大的资产,我们为什么还没有办法促使员工贡献最大的能力呢?可以从心理学角度反观我们的管理。管理科学发展的新理念认为:管理应由理性化向人性化转化。前者强调制度、规范为约束机制,实行强制性的管理。人性化管理则强调人的需要、动机、士气、价值观,经非理性手段实行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这就要求领导者转变管理理念:由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由“制度”向“文化”转化,由“刚性”向“柔性”转化,由“高矗层峰形”组织向“扁形”组织转化等。总之,这是21世纪管理的大趋势。
其实,管理是一场心理实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管理者对心理学知识的纯熟应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著名企业家苏寿南主政三枪集团时,针织九厂兼并针织四厂就是一个成功应用的范例。
他为什么派聋哑人当“兼并大使”?